当前日期:

目录

建国前,安庆地区畜禽饲养大致为每户平均1口猪,人均1只鸡,4户1头牛。据《安徽概览》载:民国36年(1947年)江北8县,大牲畜(牛、马、驴)存栏数为20546头,生猪存栏数22.7万头,家禽(鸡、鹅、鸭)78.8万只。建国后,区内随着种植业的发展,畜禽饲养量也迅速增加。
一、生猪
1953年生猪存栏数由1949年34.5万头发展到62.7万头,增长80%。以后几年因自然灾害及政策上的失误,生猪存栏数逐年下降,到1960年末,生猪存栏数仅24.7万头,比1949年下降28%。1961~1966年,生猪存栏数又逐年增长,到1966年末,生猪存栏数为108万头,以后3年,保持稳定。1971年开始回升,至1976年末,生猪存栏数为177.7万头,比1966年增长64.5%。此后数年又一直停滞,到1984年才保持稳中略增,1985年末生猪存栏数为192.6万头。
二、大牲畜
大牲畜牛、马、驴的生产,以牛为主,马和驴只占大牲畜1%,到1985年仅有165头,而黄牛、水牛一直保持增长势头。1949年全区大牲畜存栏数为20.3万头,1956年发展到26.8万头。1958年,因受水旱灾害的影响,大牲畜一度下降,1961年存栏数只有20.5万头。1962年开始回升,至1969年大牲畜存栏数为30.8万头,以后一直处于稳定状态。
三、家禽
家禽以鸡为主,其次是鸭、鹅,大部分为当地土种。1950年以前,鸡的饲养量维持人均1只的水平,鸭、鹅约每两人1只。此后养禽业成为农民副业之一。农民养鸡大都注重产蛋以换取食盐和煤油,雄鸡出售或宰杀。1965年,每户平均饲养家禽6~8只,人均2只左右。“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受极左思潮的影响,把家禽饲养当作“资本主义”尾巴而加以禁止,严重阻碍了养禽业的发展。直到1979年以后,家禽的饲养量才迅速回升,特别是枞阳、怀宁、望江、宿松等县江湖地区鸭、鹅发展更快。1978年末,家禽饲养量为865万只,1981年发展到1235万只,增长42.7%;1985年为1750万只,为1978年的2.02倍。在此期间,区内各县都涌现出一大批饲养专业大户和饲养联户。
四、羊、兔
安庆地区历来不重视羊、兔生产。《宿松县志》(民国10年编)载:“养羊之事不过农民之间附带畜养……并只为食肉,无取乳取毛之利。”建国以后,因受传统影响,养羊业依然发展缓慢。1949年末,全区存栏羊数为4283只,1965年存栏量20367只,1985年末存栏量只有7498只。建国前饲养家兔只供赏玩,并非谋利。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有部分县引进安格拉兔和日本大耳兔饲养,但因技术管理不善而失败。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养兔业得到重视和发展,由1978年的1.2万只增加到1982年的2.3万只。1983年以后,兔毛价格下跌,养兔户数又减少,至1985年家兔饲养量只有1.5万只。以后兔毛价格上涨,经济效益显著,养兔量迅速增加,1987年全区共有7.2万只。
五、梅花鹿
贵池县棠溪乡曹村现有梅花鹿125头,年产鹿茸30公斤。该县在50年代后期,经人工驯养当地野生梅花鹿获得成功。70年代引进吉林省梅花鹿,与当地鹿杂交配种繁殖,现办有一所养鹿场,发展势头较好。
六、蜂
地区养蜂业有悠久的历史。建国前饲养的是中蜂,大都采用传统的自分群法。1959年,全区养蜂7500箱,发展比较缓慢。到60年代初,区内引进意大利蜂,实行人工培养蜂王,发展蜂群,才有少数蜂农专业户出现。1981年随着蜂蜜、蜂蜡的畅销,全区养蜂发展到21602箱,1984年又发展到34528箱,成为区内养蜂产量的最高年份。1985年,因蜜蜂产品价格的影响,养蜂箱数减少至32323箱。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