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同马大堤位于长江下游北岸,华阳河、皖河两流域下游。上起鄂皖交界的段窑,下迄怀宁县官坝头,全长175.5公里。保护范围有宿松、望江、怀宁、太湖4县以及华阳河、九城畈、皖河3个国营农场,合计保护面积2308.59平方公里。其中湖泊面积831平方公里,保护耕地142.38万亩,人口124万余人。宋建隆元年(960年)以后,长江水道逐渐南移,湖滩洼地随之淤高,江之北、湖之南的洲滩断续相连,明初即有筑堤圈圩之举。宿松、望江、怀宁各县,先后于清道光18年(1838年)、道光29年、咸丰元年(1851年)、光绪11年(1885年)、民国5年(1916年),沿江北岸由上而下依次修筑起同仁堤(系黄梅赖知县倡议修筑,堤长6.63公里,上起段窑,下至宿松县梅坝南的江心洲)、丁家口堤(系咸丰初年动拨官款修筑,堤长330余丈)、初公堤(系江西德化县知县初朴督修,堤长11公里,上起丁家口,下至下夹口)、泾江长堤(系宿松县令孙葆田督庄绅吴有铭等修筑,上接初公堤,下至小孤山马家港,长30余里又4900余丈)、马华堤(系鄂、赣、皖3省合修,上起马家港,下至望江县华阳镇,全长70余里)。
民国25年政务院勘定将湖北、安徽、江西3省原来隔江插花管理的土地,统一就地划属,并将诸堤联结而成为同马堤,堤长82公里。建国后,同马堤不断培修加固。1955年冬到1956年春,兴建杨湾闸,整修华阳闸,封堵华阳河口,加固合成圩东埂,同马堤线随之延伸到合成圩末端,堤长100公里,成为华阳河全流域的主要防洪工程。1957年皖河下游改道联圩,同马堤又延伸到怀宁县官坝头,全长175.5公里,成为皖河以西、沿江北岸湖圩防洪屏障,保护着华阳河和皖河下游两个流域的广大圩区。50年代兴建的皖河下游联圩工程,共并圩58口,新开河道20.21公里,新筑干堤27.48公里,培修老堤38.77公里,兴建皖河闸1座,共完成土方1217万立方米。该工程国家投资542万元,可缩短防洪堤线313公里,增加保护耕地24万多亩,增垦湖滩15万多亩。
建国以来,同马大堤经过多次加高培厚,逐段达到设计标准。1949年规定堤顶高出1949年最高洪水位1米,顶宽5米。同年12月8万民工开赴江堤,奋战一冬春,共完成土方708万立方米。1954年7月中旬,继湖北黄广大堤溃破之后,同马大堤四合圩湖堤、合成圩夏家新屋堤段先后溃破,汛后堤身残破不堪。同年冬,上堤民工5万余人,抢堵溃口。翌年春,上堤民工增至17.8万人,培修加固。当时要求堤身标准是:老洲头以上堤顶平1954年实测洪水位,顶宽6米;老洲头以下,堤顶超高1949年洪水位1米、顶宽5~6米,内坡堤顶下3米加做戗台。经过一冬春抢修,共完成土方589.97万立方米。1955年冬至1957年春,又继续加修土方668.6万立方米,堤顶高程普遍超过1954年实测最高洪水位0.5米。
1962年同马大堤续修标准为:堤顶超1954年实测洪水位1米,顶宽6米。自1964年冬至1966年春,全堤共完成土方269.4万立方米。
1971年以后,同马大堤防洪标准均按湖口水位22.5米相应水位超高2米,1982年又改为按湖口水位22.5米相应水位超高1.5米。到1988年底,同马堤顶高程达到设计标准的有40.365公里,占全堤23%;超高1~1.45米的有45.63公里,占26%;超高0.5~1米的有89.5公里,占51%。
华阳河与皖河流域的分界在原合成圩东埂,但原隔堤标准低,为防止华阳河分洪波及皖河,1977年望江、怀宁两县又突击加修了东埂隔堤。两县民工奋战1月余,堤顶高程达21.3米。同马堤的望江顺合段,是1949年东兴圩退建的新江堤。因东兴圩江堤连年培修,堤身完好,可以防御江洪,故顺合段则依赖东兴而年久失修,堤身质量不高。为保证同马堤的整体防洪标准,1980年望江县集中力量加修顺合段干堤,均按湖口水位22.5米相应水位超高2米标准完成,并进行粘土灌浆,以加强堤质。
1983年6月,长江水位急剧上升,7月13日安庆站最高洪水位达17.95米,同马大堤上段汇口水位达到21.65米,超出1954年实测最高洪水位0.06米。同马大堤堤基渗漏,内脚外冒砂鼓水共57处,堤身渗漏11处,堤身开裂3处,闸站渗水2座。同年冬修时对出险堤段均分别情况进行了加固处理。
自1973到1988年底,国家投资巨款利用挖泥机械船冲填堤后大水塘的有观音港、洛棚、王家洲、周家湾、顺合段、北场站、巨网段、潭子湖段等,共冲填堤长49.55公里,完成土方1629.9万立方米。同时,进行人工挑土填塘,完成土方772.5万立方米。自此,同马大堤基本消除了堤内水塘的巨大隐患。此外,又选在堤基渗漏最险处加做减压井88眼,国家投资130.84万元。自1977年起至1988年止,还对堤身普遍进行了锥探灌浆,消除堤身隐患长达98公里,占全堤长55.8%,灌土9.65万立方米,国家投资134.88万元。近百年来,同马大堤滨江岸滩崩塌日趋加剧,截止1988年,累计崩塌14处,长91.6公里。宿松县王家洲堤段,崩岸5次,长13.41公里,崩岸率20米/年,堤外岸滩最窄处只有18米。50年代以前对长江崩岸只有堤防退建一法,1958年参照枞阳县江堤保坍经验,望江县首先在同马大堤崩岸严重的马土当河段周家湾,抛石护岸,并在崩窝内挂石沉柳促淤。当年抛石1200立方米、沉柳1000多组,效果显著。此后,同马大堤各县(场)段相继择险抛护。自1958至1988年止,共抛石398.57万立方米。其中50年代抛石5.62万立方米,60年代108.12万立方米,70年代209.87万立方米,80年代为74.96万立方米。年最少抛石量为0.12万立方米,年最高抛石量为32.15万立方米,年平均抛石量为13.28万立方米。护岸长达76.66公里,其中已稳定的有69.55公里。国家共投资3406.14万元。
建国后,同马大堤加修土方总计为9205万立方米,石方421万立方米,连同涵闸等配套工程,国家投资达1.23亿元。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