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华阳河湖区
湖区自湖北黄岗地区顺江而下,分为龙湖、感湖、大官湖、黄湖、泊湖。华阳河全流域面积5511.4平方公里(其中安庆地区2958平方公里,其余在湖北省境),湖泊面积966.9平方公里(其中安庆地区830.3平方公里,其余在湖北省境),湖面约占来水面积17%。湖底高程9~10米,圩区耕地高程12~16米。
晋代以前,长江故道通过湖区,故桑落洲、雷池等均为长江航道。北宋以后,江道逐渐南移,北岸淤高,沙洲连接,明清以后开始筑堤围垦。民国年间,外江各圩连成同马江堤,后湖分段在湖堤、江湖之间各段均有港道相通。湖水入江总口在华阳,华阳以上有宝塔河与武昌湖相通。华阳、杨湾两闸未控制之前,江水倒灌入湖,湖水位与华阳站之江水位大致相平。
1956年华阳、杨湾两闸建成,汛期湖水位比江水降低1.57到5.44米,除直接保护原有老圩免于江洪成灾外,还开垦了新圩区254平方公里,创建了华阳河(12万亩)、九城畈(6万亩)两国营农场。1958至1976年宿松、望江两县农民新圈圩口开垦耕地9.5万亩(宿松3.5万亩,望江6万亩)。现有湖圩中,除国营农场外,地方群众经营的重点圩口,计有5000亩以上大圩10个,1000~5000亩圩口38个。圩堤可抗御湖水位15~16米高程,圩内均建有机电排灌站,排涝保证率可达3~7年一遇的标准。
1966年安庆专区为扩大耕地面积,上报批准围垦黄湖滩地16万亩。当年即组织江北7县民工修筑黄湖大堤,并建成垦区排水闸(杨林闸)和长河公路大桥。工程进行一冬春,因受“文化大革命”冲击而停止,国家耗资444万元。
二、武昌湖
湖域原与华阳河湖群相通,1956年华阳河堵坝后,才以合成圩东埂为分界线相隔。域内有武昌湖和青草湖,两湖相连,均属皖河下游湖区,故道从安庆入江,联圩前受安庆和华阳之江水倒灌。武昌湖流域面积1083.7平方公里,现有湖面积122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12%,湖底高程9~10米。
三国时期,皖河中、下游乃魏、吴之前线,为囤田养兵,吴在望江建筑西圩,垦田3.7万余亩。清代以后,石牌以下各支流又兴建众多圩口,但都没有主干堤防,防洪标准很低。汛期来临,从安庆到望江赛口、鸦滩、太慈和怀宁江镇、石牌,都是一片汪洋,滨湖圩田,尽成泽国。1957年皖河下游改道联圩,武昌湖、青草湖与皖河分开,遂成为独立水系。同马大堤为圩区主要防洪屏障,皖河闸、漳湖闸控制了通江水道,湖水位相应降低3~5米。1958年开垦湖滩6万亩,建立了国营皖河农场;望江、怀宁两县农民也相继围垦湖滩186平方公里。滨湖圩区现有耕地总面积48.15万亩,其中5000亩和万亩以上大圩8个、1000~5000亩圩口38个。
湖堤防洪标准可保湖水位15米高程左右,圩内都建有机电排灌站,排涝保证率可达3~7年一遇的标准。
三、菜子湖
该湖流域控制来水有岳西、潜山、怀宁、桐城、枞阳、庐江等县,总流域面积3234平方公里。湖域下迄枞阳镇,上至麒麟、孔城、金神、双港等镇。湖中有车富岭岛地(1个行政村),湖内分四片水域:车富岭以下到枞阳镇为菜子湖,车富岭以上到孔城为白兔湖,西部小木咀以上到金神镇、双港铺为嬉子湖,大沙河马踏石以南到高河镇为三鸦寺湖。上游连贯4条主要河流,即大沙河(连高河)、挂车河、龙眠河、孔城河(连庐江界河)。现有湖泊面积200.2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6.2%,湖底高程8.5米左右。
清顺治年间,桐城县开始在沿河畈区筑堤保圩,以后逐年得到发展。到1949年,大沙河两岸即有108个圩口,孔城河、龙眠河、挂车河沿岸共有大小圩口42个,圩田70596亩。当时圩堤防洪标准很低,经常泛滥成灾。1949年以后,人民政府每年组织群众加修圩堤,国家下拨经费建立闸、站,水害大大减轻。特别是1955到1957年,桐城县进行大沙河改道联圩,拓开人形河、柏年河两大干流,堵塞众多支流,将108个小圩联成3条干堤,缩短防洪堤线127.2公里,提高了防洪、排涝能力,改善了灌溉条件。1959年枞阳闸建成,汛期江水不再倒灌入湖,湖水位相应降低0.3~4.4米。当时桐城、枞阳、怀宁等县在湖滨增垦耕地100.4平方公里(约合15万亩);桐城孔城、金神、双港、练潭、罗岭一带,改河联圩工程开始全面进行;枞阳县杨湾、团结、大窑等5000亩以上的大圩,也相继形成。1977年怀宁高河进行改河联圩,变小圩为大堤,提高了防洪标准,扩大了保护面积。1983年大水后,圩区进一步调整规划,实行低圩养鱼,高圩联堤,使枞阳杨湾圩、桐城姜团圩、鲍兴圩、唐合圩等万亩以上大圩得到加固确保。滨湖现有5000亩和万亩以上大圩17个,1000~5000亩圩口15个,连同众多的千亩以下小圩,共有圩田27.6万亩,河湖圩堤防洪能力可基本达到10~15年一遇的标准,圩内机电排灌能力可保3~5年一遇的标准。
四、白荡湖
此湖区集水主要来自罗昌河(庐江县境)、钱桥河、杨市河,流域总面积775平方公里。湖面上抵庐江罗昌河镇和枞阳钱家桥、浮山、杨家市等地,下至破罡、吴家咀转入汤沟河到王家氵套出江。高水位时,湖水又从横埠后河与陈瑶湖串通。原有湖面为122.2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15.8%,湖底高程8.5米左右。1953年白荡闸建成,吴家咀堵口以后,白荡湖与陈瑶湖水系分开,湖水从白荡闸出江,水位相应降低1~4.67米。自1958到1975年,沿湖滩地计围垦64.4平方公里。现有湖面为57.8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7.3%。湖区现有5000亩和万亩以上大圩5个,1000~5000亩圩27个,连同千亩以下小圩合计圩田13万亩,直接关系人口8.8万人。重点圩防洪能力可保湖水位13~14米左右,圩内机电排灌能力可达3~5年一遇的标准。
五、陈瑶湖
全流域分陈瑶湖、枫沙湖、竹丝湖(主要在无为县境)3片。流域面积708平方公里(其中枞阳县518平方公里,普济圩农场81平方公里,无为县109平方公里),耕地49.8万亩(其中枞阳县33.4万亩,普济圩农场8万亩,无为县5.2万亩)。陈瑶湖和枫沙湖的来水主要是横埠河和丘陵区及圩区的汇水。全流域的山区面积为163平方公里,占23.0%;丘陵区109平方公里,占15.4%;平原圩区384平方公里,占54.3%;湖面52平方公里,占7.3%。湖底高程8米左右。建国前该湖区只在沿江一带围垦了一些小圩,内湖尚未开发。湖水入江通道有灰河口和土桥口,汛期江水倒灌水位升高后,可与汤沟河串通,与白荡湖水相连接,当时湖面积为198平方公里。建国后为开垦普济圩农场,首先在陈瑶湖与枫沙湖之间修筑了跑马埂,堵筑双河口,将陈瑶湖与枫沙湖隔开,把横埠河来水全部引入枫沙湖(含竹丝湖)。1953年兴建梳妆台闸,掘开濠断冲,使湖水从梳妆台闸出江。“文化大革命”期间,无为县独自在竹丝湖口建闸控制,内部进行围垦。该湖区国营普济圩农场开垦耕地81平方公里,枞阳、无为沿湖群众陆续围垦67.3平方公里。现有湖面积:枫沙湖25平方公里,小陈瑶湖19平方公里,竹丝湖8平方公里,3湖合计面积为52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7.5%。因洪水自然调蓄不能适应,又没有较大的对江外排设施,故而圩区经常遭受洪涝灾害。1983年大水之后,在水利基本建设安排上做了重点扶持。自1984年开始,首先扩宽横埠后河,加修南岸堤防,以巩固汤沟和老洲的连片大圩。继而建立湖东、王氵套两座排水站,增强外排能力,使横埠后河以南的沿江大圩得以确保。以后又兴建沙池排水站和双河口分洪闸,订立枫沙湖在高洪水位时向小陈瑶湖和普济圩农场的分洪方案,但横埠后河北岸的洪涝问题尚未得到解决。
六、升金湖
全流域跨东至、贵池、石台3县,总面积1548平方公里,上游主河道葛公河发源于祁门、东至交界的仙寓岭(海拔1375.7米),下到双河口与石台县丁香支流汇合,经张溪入湖。建国前,滨湖圩堤主要有广丰、裕丰等大圩。1964到1965年在黄湓建闸,堵筑老河口,连接广丰、裕丰、万兴等堤成为东贵江堤,湖水位相应降低0.29~5.22米,使沿湖群众围垦耕地49.5平方公里。现有湖面积125.8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9.6%,湖底高程9.4米左右。滨湖东至、贵池两县共有5000亩和万亩以上大圩5个,1000~5000亩圩口15个,圩区耕地面积23万多亩。现有湖堤可保湖水位15~16米,圩内排涝能力可达3~7年一遇的标准。
七、东南湖
原名平天湖,位于贵池县城东南部,三面环山丘,一面临江,湖区总面积为42.2平方公里。环湖东有齐山、翠微亭,南有杏花村、古井,西有清溪双塔,湖水从下清溪出江。由于湖区历来无防洪堤坝设施,每年汛期,内有白洋河山洪下泄,外受江水倒灌顶托,使沿湖9600亩耕地常遭淹没。再加上湖内钉螺密布,疫病流行,沿湖群众灾难重重。
1965年开始,兴建东南湖围垦灭螺工程,其治理方案是:在杏花村切岗,使白洋河改道经池口入江;新建下清溪江堤、白沙湖堤和白洋河堤,围成东南湖圩;建立下清溪闸、站和杏村排水站,排除圩内积水。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排涝标准为7年一遇。经过10年兴建,共计完成大小建筑物28项,土方525.85万立方米,石方1.82万立方米,混凝土5800立方米,总投资746.9万元,保护和增垦耕地3万余亩,灭螺面积2900万平方米。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河流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