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安庆港
安庆港位于长江北岸皖河入江处,上航164公里至九江,下航60公里至池州,港区东起丁村,西迄皖河口,岸线总长12.8公里,水域面积307万平方米。安庆港岸线顺直,江宽水深,水流平缓。中水期,码头前沿水深平均9.5米,枯水期平均5米,常年可靠泊3000吨级船舶,中洪水期,最大靠泊能力为1万吨级。全港现有码头49座,码头总延长2138.4米,设55个泊位。其中:客运码头5座,机械化装运作业货运码头16座,其余均为临时性的浮码头和简易码头。码头结构以浮式和斜坡式为主。港口拥有装卸机械144台,最大起重能力为16吨,有起吊能力为300吨的大件码头泊位1个,是安徽省沿江大港之一。
清光绪二年七月二十六日(1876年9月13日),中英《烟台条约》辟安庆港为“暂停口岸”,准外轮停泊,上下客货。英国怡和、太沽两轮船公司航行上海、汉口间的船只,均可在安庆停船。光绪九年,招商局在大南门设置800吨级趸船一艘,开办运输业务。民国8年(1919年)6月,彭显清、邹熙培在安庆成立“三北轮船分公司”,在小南门辟建码头,置有千吨级钢质趸船1艘,经营长江、沿海和内河客货运输业务。抗日战争以前,航行沪—汉之间的招商局、三北、鸿安、太沽、怡和以及日清等中外轮船公司的大轮均停靠安庆,另有太昌、扬子、大盛小轮公司码头3个,其它木帆船码头分布在操家场、小新桥、横坝头、大港口、古牌楼、小南门、朱家坡、炮营山等地,均属自然岸坡,无码头设施。
民国27年安庆沦陷,日本帝国主义控制垄断了安庆港的水上交通、航运业务以及一切港口设施。抗日战争胜利后,港口设备均由安庆招商局接收。
民国38年4月安庆解放,人民政府分别成立长江区航务局南京分局安庆办事处和中国人民轮船公司安庆办事处,管理和经营长江干线运输业务。据同年统计,安庆港固定资产11.5万元,各类船舶11艘,职工66人,港口客运量1.87万人,货运量0.6吨,吞吐量1.5吨。经过30多年发展,先后建成一批机械化码头,如14号重件码头,11号杂货码头,19号杂货码头,20号黄沙码头,8号客运码头。1987年又建成2000吨级杂货和1500吨级重件15、16号码头。
非交通部门码头建设也有所发展,石化总厂炼油厂码头1969年始建,1976年投产。其中原油码头年设计通过能力为512万吨;两个化肥码头年设计通过能力为31.5万吨。1975年6月4日,为卸运安庆石化总厂从国外引进的一套年产30万吨合成氨设备,在西门外建成大件码头。码头采用了“横面直立、纵向斜坡、侧面靠船、横卸纵拖”的卸运工艺方案。码头安装的桅式起重机和随水涨落移动的楔形卸船架,可以承卸360吨的重大件。还有电厂、纸厂、粮食局、农药厂、石油站、木材公司、农资公司等单位,都先后在江边建起了码头。
1982年9月,石化炼油厂的成品油(A重油、O#柴油、石脑油、无铅气油)直接由安庆运往日本。1986年,国务院批准安庆港为乙类外贸口岸,开辟安庆到日本、安庆到香港的运输航线,并先后成立“安庆海关”、“港航监督”、“外轮代理”等机构。1989年底,安庆港共有码头49座,其中生产性码头42座,非生产性码头7座。交通部门库场总面积77949平方米,有效面积58309平方米,容量94327吨,各类装卸机械144台。当年安庆港交通部门旅客吞吐量为217.3万人次;货物吞吐量为728.93万吨。
二、复兴港
复兴港位于宿松县复兴镇长江三号洲夹江北岸,上航52公里至九江市,下航112公里至安庆市,岸线长800余米。洪水期码头前沿水深12米以上,可停靠1000吨级以上轮驳船,枯水期水面狭窄,水深1.5米左右。
20世纪初,泰昌小轮公司开辟了安庆到九江航线,复兴镇设有客运码头,以后大盛、兴祥两小轮公司还专门开辟了安庆至复兴的客班。建国后,区间班轮亦在复兴停靠。航管站、搬运站、煤建公司、华阳河农场、县磷矿厂等均辟有自然岸坡码头和货场。1985年地方航运部门年吞吐量7.61万吨,长航3.56万吨,物资部门87万吨,旅客吞吐量12.8万人次。复兴港近年来受到洪水影响,淤塞严重,港口有闭塞迁移趋势。地方航运货物吞吐量下降为2.2万吨,长航货物吞吐量只有3.16万吨。
三、杨湾港
杨湾港位于望江县城西南,系杨湾闸建成后开辟的新港,为宿松、望江、太湖等县物资进出中转站港口之一。港口有斜坡式货运码头1座,2个泊位,洪水季节可停靠500吨级船舶,枯水期在闸内和江边可利用天然坡岸装运黄沙。1956年,水利部门为解决华阳水系防洪涝问题,在距杨湾墩2公里处兴建排水闸,并在闸内开挖4公里水道通入泊湖,向闸外开2公里水道通入长江,杨湾成为泊湖又一条通江水道。
杨湾港自1956~1976年有客货码头3座,短途客运航线3条。长江有长航系统经营的杨湾到华阳客班;内湖有杨湾到徐桥,杨湾到宿松云集的客运航线。近年来,黄沙产量减少,加上筑墩大桥建成通车,宿松物资多由汽车运至复兴中转,长江客班停开。杨湾客货运输因内湖控制水位不能保证,有些航线只能作季节性通航。杨湾港货物吞吐量1985年为5.57万吨,1989年为0.9万吨。
四、华阳港
华阳港位于长江北岸望江县华阳镇,上航99公里至九江市,下航67公里至安庆市。现有港口包括长江磨盘洲和华阳闸内外两个港区。长江磨盘洲港区由长航华阳港务站管理,设趸船3条,其中客运趸船1条。港区最大靠泊能力为1500吨级。华阳河港区设泊位5个,最大靠泊能力200吨级。华阳河与宝塔河衔接,并内连泊湖、龙湖、黄湖和武昌湖。
1951年,安庆到九江的区间客班轮洪水期可停靠华阳镇,1952年恢复安庆—华阳—徐桥的客运航线,1956年地方港口货物吞吐量为6.5万吨。与此同时,水利部门先后修建华阳闸、杨桥闸、拦河坝等项水利工程,水路运输不能直达,物资需要翻坝过驳。加上内湖围垦,河道淤积,港口运输趋于衰退,吞吐量逐年下降。60~70年代,每年在10万吨左右徘徊,80年代初下降到6~7万吨。1985年为18.34万吨,1989年为11.5万吨。
华阳港因地处华阳河流域水道入江处,腹地广阔,河湖交错。1985年经交通部和省计委批准,建造100吨华阳船闸。1986年2月正式动工,预计1991年全部完工。
五、石牌港
石牌港位于怀宁县石牌镇皖河岸,沿皖河下航43公里至安庆入长江,港区为自然岸坡。60年代以前,石牌水运繁忙,后因皖河河道淤积,通航条件恶化,石牌港失去作用。1951年皖河航运局在石牌设立航运、联运机构,安庆到石牌的小轮可季节性通航。潜山、岳西、太湖的物资都在石牌转运。50年代运输量在7~8万吨左右。1956年为适应石牌港的需要,曾于上、下石牌各建1座简易码头。这两座码头因石牌大桥建成而失去效用。1975年投资2.6万元,曾于大桥南侧建货运码头1座,但后因河道变迁,码头仅使用3年便废弃。现在皖河只有安庆以上5公里一段可通航,石牌港已成为旱港。1985年港口吞吐量0.3万吨,1989年下降为0.2万吨。
六、洋棚港
洋棚港位于桐城县南端,地处长江北岸,上航43公里至安庆,下航2公里至枞阳长河口的下枞阳。1958年在洋棚港堤内河边建直立式货运码头1座,1978年又建起直立式黄沙专用码头1座。现有皮带运输机5节,水泥和钢质趸船各1艘,起重机械2台,最大起重能力3吨,运输机械13台。港区泊位5个,最大靠泊能力1000吨级。
洋棚港是菜子湖流域黄沙和农副产品的重要中转港。1958年造枞阳节制闸后,运进运出物资均需翻坝转载。而洋棚港是圩内到江边码头转运距离较短的港口,故自练潭河的黄沙在沪、宁等地打开销路后,吞吐量剧增,1977年超过10万吨,1981年达到25万吨。近年来,因运转环节仍然过多,公路建设又发展迅速,有些物资则弃水走陆,港口吞吐量多保持在20万吨左右。
七、枞阳港
枞阳港位于枞阳长河通江出口处,上航45公里至安庆,下航159公里至芜湖。港口分上枞阳和下枞阳2个作业区。其港区东界长河口,西迄上枞阳镇,因地处夹江并和长河相连,是船舶停泊、避风和作业的天然良港。1949年2月,芜湖内河轮船公司在此经营客运。1951年~1976年在上、下枞阳各兴建码头,有3吨吊车2台。
上枞阳作业区:有直立式和斜坡式货运码头各1座,共3个泊位,常年可靠泊70~100吨级船舶。有货场500平方米,3吨吊车1台。
下枞阳作业区:有重力式驳岸货运码头2座,前沿水深2米,6个泊位,可靠100吨级船舶。另有堆场200平方米,3吨吊车1台。
港区有长航系统客运码头和向阳船厂专用码头各1座,客运有安庆—芜湖线客轮停靠。自枞阳节制闸建成后,水路运输不畅。1977年港口货运量为16.25万吨,1985年为10.06万吨,其中下枞阳最多为9.72万吨,旅客出口量为26.41万人次。1989年港口吞吐量5.7万吨,其中上枞阳为1.3万吨,长航货运吞吐量为6.65吨。
八、白荡闸港
白荡闸港位于白荡湖畔。港区包括白荡闸内外和江边两个区域。1952年水利部门兴建白荡闸,将白荡湖水改由白荡闸引入长江。1953年白荡闸竣工,因无过船设施,物资进出均需在白荡闸翻坝转运,于是白荡闸港开始形成。
白荡闸现有直立式货运码头1座,斜坡式货运码头2座,共5个泊位,可靠泊70吨级船舶。另有客运码头2座,在枯水期江滩作业段还有临时客运码头设施。1985年物资吞吐量9.8万吨,年客运周转量51万人次。
白荡闸港开有白荡闸—贵池、白荡闸—罗昌河、白荡闸—钱桥3条客运航线。
九、望江港
望江港位于宝塔河北岸望江县城关。现有重力式驳岸码头1座,3个泊位,码头前沿水深1米,可靠泊100吨级船舶。
望江水运便利,向西入华阳河,与泊湖、龙湖、感湖相连,南达长江,向东穿武昌湖、皖河可直达安庆,为安庆—徐桥线客轮必经地。自1956年在宝塔河郭河嘴处建新开坝后,切断了与武昌湖的通道,不能由皖河至安庆。又因华阳、杨桥两闸建成,拦断了华阳河通江水道,望江港深受制约,使部分物资弃水走陆。1985年港口吞吐量只有5.2吨。
十、池州港
池州港位于贵池县城北,秋浦河入江处,上至安庆60公里,下至铜陵36公里。池州港包括池州、池口两大港区。
池州港区上起秋浦河口,下至507码头,有码头11座,20个泊位,前沿水深4~5米,常年可靠泊1000~5000吨级船舶。池州港区机械化程度高,有装卸机械37台,其中输送机械11台,长666米,最大起重能力16吨;有货场9处,面积106.9平方米,仓库4座,2780平方米;港作业船舶6艘,驳船2艘均为1500吨,港口生产指挥系统较先进,有航监、航道、通讯等生产辅助部门,另有地方简易浮式轮渡码头2座。
池口港区位于秋浦河入长江口处,与池州港区相隔约500米,现有各种码头17座,堆场7处,9.29万平方米;仓库1座,1000平方米;吊车7台,最大起吊能力5吨;牵引车2台,堆土机1台,铲车1台,皮带输送机组成的联合装卸机械共11台件。
池州港位于皖西南地区物资集散中心之一,约占全港吞吐量70%,年运量达100万吨以上。1985年全港货物吞吐量为392.3万吨。
十一、东至港
东至港又名尧渡港,位于东至县尧渡镇尧渡新河西岸。50年代初期,东至港有乌排担负物资运输,水位上涨期,长江木帆船也可由此港直入内河。现有简易码头1座,直立式高、低水位码头2座,5个泊位,并建高、低水位货场2个,面积2.7万平方米。码头建成后,因东流船闸不能使用,航道受阻,原计划的装卸配套机械停建。50年代初期,每年5至9月,东至港开辟至(德)东(流)线季节性小轮客班,当天往返,中途停靠马蹄湾、跳儿口、黄泥棚。日客运量约150人,年平均约2万人次。50年代后期因公路汽车运输兴起,小轮停止开航。
十二、东流港
东流港位于东至县东流镇,地处长江南岸尧渡河入长江处。港区有码头2座,4个泊位,码头前沿水深7~8米,常年可靠泊千吨级船舶。1960至1970年吞吐量为10万吨左右。1963年东流节制闸建成后,尧渡河与长江航线中断,内河运输基本停止,内地出口物资由汽车陆运到东流中转。1985年货物吞吐量为14万吨。
港内有安庆—九江线客轮停靠,另辟有东流—华阳小客轮航线。1982年客运量13.4万人次;1985年为6.1万人次。
上一篇:第一节 航道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