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建国前的普通中学教育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遵清廷谕旨,安庆府学敬敷书院改成求是学堂,这是区内普通中学教育创建之始。光绪二十八年,桐城吴汝纶在安徽抚衙南院筹建桐城中学堂,光绪三十年迁至桐城县衙旧址,更名桐城县公立中学堂。不久,怀宁、太湖、贵池、潜山等县相继办起了中学堂,但多系县立。区内由个人捐资创办的中学堂,以光绪二十七年宿松维新中学堂最早。到宣统三年(1911年),全区计有公立中学堂6所。清末中学堂处于新旧教育制度过渡之际,一部分学堂采用了一些西方教学内容和办学方式(如维新中学堂),而大部分则保留了科举残余,学生虽不参加科举考试,但仍以读经、讲经为主课。
民国元年(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将中学堂改称中学校,堂长改称校长,停止文实分科,废除读经。民国初年,军阀混战,安庆中学教育深受影响,学校数量大减,民国5年安庆地区仅有公立、私立中学3所。民国8至14年,有公立中学4所(安庆六邑联立中学、桐城中学、怀宁中学、潜山初级中学)、省立中学3所(省立第一初级中学、安庆高级中学、省立第七初级中学)、私立中学5所(北山中学、成德中学、东南中学、建华中学和安徽中学)。民国15至16年,因战争影响,不少公私立中学停办。民国17年政局稍稳,普通中学事业复见回升之势。是年,停办的中学大多得到恢复,如潜山初级中学、私立圣保罗中学、私立培德女中等;桐城中学还增加了高中建制,成为完全中学。民国22年,全区已有公、私立中学22所,在校生4380人,毕业生822人,教职员599人。
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区内各县城先后沦陷,各中学被迫下迁或疏散。民国28年,战局初见稳定,原有各中学迅即复课。并充分利用人力、物力以谋求发展。省府为适应战时教育之需,在全省范围内开办5所临时中学,其中有3所在安庆:省二临中在桐城黄甲铺;省三临中在宿松县城;省四临中设在至德梅城。第三、四临中坚持教学半年后,为避战乱,师生徒步辗转至湖南长沙,并入洪江国立八中、江津国立九中。八年抗战时期,区内农村普通中学教育有所发展,当时宿松、太湖、望江、至德、岳西等县,先后办起了县立初中;私立中学此时也发展很快,计有桐城3所、枞阳3所、怀宁4所、潜山2所、太湖1所、贵池2所、岳西3所,共18所。私立中学的经费来源,多由个人捐款或社会募捐。
安庆沦陷期间,日伪只有4所普通中学,即怀宁中学、六邑中学、培德中学和崇文中学(含女子部),在校生近千人。这些宣扬奴化教育的学校,后均被接收改办。
抗战胜利后,疏散的学校陆续迁回安庆,桐城、怀宁又增添5所私立中学,连同战前所办中学,到民国37年区内共有私立中学28所,公立中学12所。私立中学之多,几乎成为安庆普通中学教育一大特色。
二、建国后的普通中学教育
民国38年夏,安庆地区接管了公、私立普通中学31所,即怀宁的湖滨、卓湖、文课、文清、端三;桐城的三育、孟侠、笃山、麻溪、天城、桐中;潜山的光华、景忠、潜中;太湖县中;望江初中;宿松的北山、县中;岳西的南岳、司麓、华正、县中;枞阳的鹞石、菁华、浮山、高甸、四毅;贵池的贵中、县中;东至的至中、天大。遵循“维持原状,逐步改造”的方针,经调整后为18所,其中怀宁5所:私立石牌中学、文清中学、端三中学、文课中学、卓湖中学(1952年合并为怀宁一中、二中);桐城2所:桐城中学、桐城县私立联合初级中学(后改为桐城初中);枞阳2所:私立浮山中学、枞阳中学;东至2所:东流初中、至德初中;贵池2所;其它各县1所:太湖中学、宿松私立北山中学(1950年改为宿松中学)、潜山私立景华中学(1952年改为野寨初中)、岳西私立联合中学(1952年改为岳西中学)、望江中学,共计在校生1928人,教职工184人。
1952年,全区中学建立起青年团、教育工会等组织,以帮助学校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为提高教职员的政治思想水平,暑假期间抽调首批中学教师到芜湖集中改造思想,寒假又抽调第二批中学教师在安庆进行思想改造。通过改造,多数教师初步树立了正确人生观,对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有了新认识。各县党政部门对教师的学习、生活都比较关注,教育事业获得了稳步发展。1954年4月,政务院颁布《关于改进和发展中学教育的指示》后,全区先后抽调了党员干部到中学担任校长,以加强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教育。与此同时,全区中学一律使用统编教材,积极学习苏联教育经验,教学方法不断改进。
1955年,区内普通中学仍为18所,大多数私立中学都改为公立或联立,学校规模进一步扩大,班级学额也得到充实。据江北8县统计,当年在校学生4647人,毕业生1128人。同年,全区大部分中学教师集中到合肥参加“肃清反革命活动”学习。通过学习,教师政治觉悟有了进一步提高。1956年下半年工资改革,教师经济待遇普遍增加,生活大为改善,他们的工作热情也更加高涨。
1957年,“反右”运动在区内开展。由于“左”的错误,运动迅速扩大化,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的教师约占总数20%。“一五”计划后期,区内中等教育布局作了调整,高中以太湖中学、桐城中学、贵池中学为中心划为3个学区,即太中片(含太、宿,望、潜4县)、桐中片(含桐、怀、枞3县)、贵中片(含江南各校)。凡招收新生,学区间可以余缺调剂。此时,初中有所增加,新办了桐城双港、潜山初中、宿松花凉、怀宁月山、枞阳汤沟、贵池杏花村等中学。全区中学数量增至29所,在校生达到1.69万人,其中工农子女入学比例大增。
表204安庆地区私立普通中学一览表

1958年各行各业“大跃进”,教育也“大办快上”,普通中学数量又有增加。到1960年,全区共有中学70所,初、高中学生为31577人。民办中学也发展迅速,各县都办了十几或几十所,大大超过了经济的承受能力。当时的教学,实际是以劳动为主。各校师生都上山砍树烧炭,下河淘铁砂,因而无法上课。各校还兴办了农场、饲养场、加工厂、窑厂,师生日夜辛劳,疲于奔命,课堂教学,似有若无。1961年,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区内停办了8所农村初中,普通中学也减至61所,布局趋向合理。
1966年“文革”开始后,区内中学教育再度陷入混乱。学生停课“闹革命”,教学秩序被破坏。一批中学教职员被冲击后,分批返回原籍,或下放劳动,或交地方管制。在教师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各县小学纷纷增设初中班,到1970年,全区初中猛增到238所,学生38603人。所有农村中学均由贫下中农管理,城镇中学则由工人代表管理,原有教育机构已失去作用。
1978年以后,经过拨乱反正,一批教师得到平反、改正,教学秩序逐渐恢复。1979年地区普通中学达589所,其中完中200余所,“戴帽”初中1837班。经过调整后,全区保留完中93所,“戴帽”初中班减少到559班。1978至1979年,全区已有重点中学12所,其中省重点2所:桐城中学、贵池中学;地区重点10所:怀宁中学、桐城天城中学、太湖中学、枞阳浮山中学、潜山野寨中学、宿松程集中学、望江二中、东至二中、岳西中学、贵池殷汇中学。
1982~1983年,区内再次公布《中学生守则》,强调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教育结构上,克服了单一的普通中学结构,一部分普通高中改为职业中学,一部分初中改为农、林、茶专业学校。1985年,全区经过改制共有普通中学486所(高中72所,初中414所),在校生213178人,毕业生51834人,教职工13449人,其中专任教师9593人。
1986年地区教委积极鼓励私人办学或集资办学,多方面发展初中教育。当年区内修缮和兴建了一批校舍,改善了教学环境。至1987年,全区普通中学506所(高中70所,初中436所),毕业生61523人,教职工14985人。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