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市境地处中纬度地带和北亚热带南缘,属于亚热带沿江湿润区季风气候,具有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无霜期长、梅雨显著等特点。冬季蒙古高压前部的干冷空气不断南侵,夏季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沿的暖湿气流源源北上,形成典型的季风气候。又由于地处长江河谷,西北面的东北—西南向大别山脉和东南面的东西向皖南山脉隔江夹峙,市内大龙山麓有大片湖泊水体调节气温,形成地方气候特色。
【气温】
平均气温
市境年平均气温16.5℃。最热月7月,月平均气温28.8℃;最冷月1月,月平均气温3.5℃。历年最高年平均气温17.5℃(1961年),最低年平均气温15.7℃(1969年)。
历年最热月与最冷月平均气温之差值(气温年较差)平均值为25.3℃。历年一日内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值(气温日较差)平均值为7.5℃。气温日较差于春秋两季较显著,以4月和10月的日较差最突出,分别为8.0℃和8.1℃。
四季气温
市境四季按气候学划分,春季(10~22℃)自3月16日始,计66天;夏季(≥22℃)自5月21日始,计128天;秋季(22~10℃)自9月26日始,计56天;冬季(<10℃)自11月21日始,计115天。
春、秋季气温变化迅速。春季3月气温9.8℃,5月达21.1℃,升温11.3℃;秋季9月气温23.7℃,11月11.9℃,降温11.8℃。而夏季自6月至8月升温仅3.4℃,冬季自12月至2月降温0.9℃,夏冬升降温幅度大大低于春秋季。
春、秋季气温的另一特点是秋温高于春温。以4月代表春季,10月代表秋季,与年平均气温16.5℃相比,秋温高出1.5℃左右,春温略低0.5℃上下。
夏季炎热。自7月中旬至8月中旬,最高气温≥35℃的酷热期平均每年有20.1天。极端最高气温达40.2℃(1953年8月11日),历年极端最高气温的平均值为37.6℃。最长酷热期长48天,出现于1967年7—9月份。最长酷热持续日数19天,出现在1951年7月30日至8月17日。而1954年酷热期最短,仅4天。
冬季,历年极端最低气温平均值为-6.9℃,年极端最低气温-12.5℃(1969年2月5日)。严寒期(日平均气温≤0℃)平均始于1月8日,终于1月28日,历时21天。但严寒期的长短和强度在各年有较大差异。如1960年和1961年冬天没有严寒期,而1956年和1968年的冬季特别漫长,严寒期分别为63天(1956年12月14日至1957年2月14日)和43天(1969年1月14日至2月25日)。历年最低气温≤0℃的初日约为12月7日,终日约为2月27日,初终间日数平均为83.9天。最低气温-9℃,出现的机率为8~10年一遇。
活动积温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初日为1月28日,终日为1月8日,持续344天,活动积温6016.6℃。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的初日为3月1日,终日为12月10日,持续285天,活动积温5694.3℃。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初日为3月26日,终日为11月20日,持续240天,活动积温5288.1℃;但稳定通过10℃初日,具有80%保证率的在4月3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5℃的初日为4月23日,终日为10月25日,持续185天,活动积温4507.3℃。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20℃的初日为5月17日,终日为9月29日,持续136天,活动积温3583.1℃。但通过20℃终日,具有80%保证率的在9月22日。
霜期
历年平均无霜期248天。无霜期最长年份1968年达286天,最短年份1962年为215天。平均初霜日为11月18日。由于每年冷空气活动的早迟和强度不同,年际变化较大。初霜日最早出现在10月27日(1958年),最迟出现在12月15日(1957、1968年)。平均终霜日为3月14日,最早出现终霜日在2月17日(1961年),最迟在4月8日(1963年)。霜期(初终间日数)平均117.3天;最多达155天,出现在1962—1963年;最少82天,出现在1952—1953年。
(表2—1)各月气温要素

【降水】
季节分配
市境地处湿润区,年平均降水量1389.2毫米,80%年份的降水量为1117毫米左右。年际间降水量变化较大。最多年1954年达2294.2毫米,最少年1978年仅758.8毫米,最大值为最小值的3倍。年降水量的平均变率为19%。由于受季风影响,降水主要集中在4—7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8.3%。一年中春季(3—5月)降水量占全年的34.9%,夏季(6—8月)降水量占39.4%,秋季(9—11月)占15.2%,冬季(12—2月)占10.5%。
降水日数和强度
历年中,平均每年降水量≥0.1毫米日数(亦称雨日)为131天,最多达156天(1954年),最少有110天(1962年)。最长连续降水日数达17天,出现在1958年4月29日—5月15日。一日最大降水量达262.3毫米,出现在1954年6月24日。最大连续降水量达578.4毫米,出现在1951年7月11—18日,持续8天。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达42天,出现在1955年9月15日—10月26日。降水形式以锋面雨为主,也有对流雨、台风雨。降水日数的季节变化是春夏较多,秋冬较少。春季3—5月的雨日共43.7天,占全年雨日的33.5%。
年平均降水强度(单位时间内降水量)为10.7毫米/日。各级降水强度的分布为:小雨(日降水量0.1~9.9毫米)天数92.4天,占全年雨日的70.8%;中雨(日降水量10~24.9毫米)22.7天,占全年雨日的17.4%;大雨(日降水量25~49.9毫米)9.8天,占7.5%;暴雨(日降水量50~99.9毫米)4.8天,占3.7%;大暴雨(日降水量≥100毫米)0.8天,占0.6%。
暴雨的年际变化甚大。1961年无暴雨日,1954、1956、1969年皆有11天暴雨,有三分之二的年份暴雨日数在3~9天之间。暴雨的平均初日为4月23日,平均终日为8月4日;最早初日出现在2月25日,最晚终日出现在11月9日。雷暴的平均初日为2月24日,最早初日出现在1月13日(1964年);平均终日为10月5日,最晚终日出现在12月21日(1951、1979年)。
梅雨
市境处在典型的受梅雨影响地区。每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阴雨持续,雨量集中,日照少,湿度大,成为重要的气候特征之一。一般入梅6月14日,出梅7月6日,梅期平均22天。梅雨量平均314.9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22.7%。每年的梅雨期和梅雨量多不一样。1954年梅雨期长50天,梅雨量980.7毫米,超过全年雨量三分之二,成为丰梅年。1958、1978年梅雨期降水甚少,形成“空梅”。梅雨量的有无和丰欠是夏季是否发生水旱灾害的决定因素,对农业生产影响极大。
连阴雨
春季冷暖空气活动频繁,时晴时雨,雨量较多,往往出现5天以上的低温连阴雨天气,降水强度小,雨天多,持续时间长。在近20年中,共出现45次春季连阴雨,每年平均2.3次。从春季各时段分布看,3月21日—4月10日出现18次,4月11日—30日出现15次,5月1日—20日出现12次。从春季逐日连阴雨出现频率看,4月6日—8日为多连阴雨时段,发生频率为45~59%;4月11日—13日为次多连阴雨时段,频率为35~40%。
秋季连阴雨是指9月21日至11月20日期间出现5天以上的持续降水天气。近20年中共出现21次,1965年10月1日—12日出现持续12天阴雨的最长秋雨。从各时段分布看,9月21日—10月10日出现5次,10月11日—31日出现9次,11月1日—20日出现7次。从秋季逐日连阴雨出现频率看,多连阴雨时段在10月5日—12日之间出现频率为20~25%。
降雪
冬季降雪天数较少,年平均8.8天,主要集中在1月和2月。年均初雪日约为12月17日,终雪日约为3月10日,初终间日数85.2天。初雪日最早为11月16日(1969和1976年),最迟为2月10日(1970年)。终雪日最早为2月7日(1975年),最迟为4月7日(1972年)。初终间日数最多年份是1971—1972年,有131天;初终间日数最少年份是1970—1971年,只有26天。最多降雪日数21天,出现在1954年12月—1955年2月。积雪日数平均7.7天,积雪深度多在10厘米以下,1964年2月19日最大积雪深度达31厘米。最长连续积雪日数在1954年12月28日至1955年1月21日,长25天。
(表2—2)各月降水分配

【气压与风】
气压
市境历年气压平均值为1014百帕。极端最高气压1044.8百帕,出现在1955年1月15日和16日;极端最低气压976.1百帕,出现在1956年8月2日,由于当年12号强台风影响所致。一年中1月、12月的气压最高,7月的气压最低。气压年较差(1月气压与7月气压之差)为23百帕。一天中,最高气压一般出现在上午11时前后,最低气压一般出现在下午5时左右。
(表2—3)各月气压变化

风向与风速
市境属季风气候区,风向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加上地处东北—西南走向长江河谷地带,冷空气从西北南下被大别山所阻,风力减小,因而西北风不明显。但冷空气从北面或东北面南下,可以长驱直入形成东北风,且风力加大,而其他偏南气流被皖南山脉所阻,受到抑制。夏季在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控制下,或在冷空气南下前的倒槽里,盛行西南气流,这种气流与河谷方向一致,加速了西南风。因此常年风向为东北风或西南风,其他风向极少。东北风向频率占全年30%。年平均风速为3.2米/秒。一年中风速以2、3月较大,为3.7米/秒,6—8月较小,为2.7~2.9米/秒。全年大风(瞬间风速≥17.2米/秒,风力≥8级)日数平均为11.9天,最多年(1966年)有37天。1952年无大风天气。
(表2—4)风速、风向及大风日数

【日照与蒸发】
太阳辐射
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为114.6千卡/平方厘米,最多年份1955年达124.2千卡/平方厘米,最少是1953、1980年的103.8千卡/平方厘米。辐射量年内变化明显,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春季居中,但秋略高于春。夏季中以7月辐射量14.4千卡/平方厘米为最多,冬季中以12月5.9千卡/平方厘米为最少。

图2—3各月蒸发量变化
【云、雾、湿度】
总、低云量
云量分总云量和低云量,是指遮蔽天空的成数,分0~10成。总云量在年内分布以12月5.5成为最少,2月以后逐渐增多,到5、6月达最多值7.7成。低云量以10月2.3成为最少,1月以后逐渐增多,3、4月达最大值(分别为4.2成、3.9成)。

图2—4各月云量分布
晴、昙、阴日数
按日平均总云量0.0~1.9成为晴天,8.1~10成为阴天,2~8成为昙天(多云天)计,晴天58.4天,阴天163.5天,余为昙天。阴天以5月的17.5天为多,8月的9.9天为少;晴天以12月的7.9天为多,6月的1.8天为少;昙天以8月为最多,2月为最少。

全年平均雾日13.5天。年际变化很大。1951年雾日29天,1956、1958年仅6天。雾日年内分布为冬多夏少,12月有2.3天为最多,8月无。
湿度
年平均绝对湿度198.5百帕,月均16.6百帕。年内变化以7、8月份最大,为30~31百帕;1、2月最小,为6~7百帕。春升秋降,其变化规律与气温变化相似。最大绝对湿度39.5百帕,出现在1951年7月22日和1979年8月8日;最小绝对湿度1.0百帕,出现在1963年1月26日和1968年1月8日。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7%,年际变化不大,在74~80%之间。年内变化也不大,夏季为78~80%,其中6月80%;冬季为73~76%,其中12月73%;春秋居中,春略大于秋。最小相对湿度为4%,出现在1963年1月23日和2月24日。
上一篇:地貌
下一篇:水文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