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民国21年(1932)春,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驻皖赣办事处安庆分处成立。该处先后为怀宁、桐城等县受灾农民赈贷救灾,并指导农民组织互助社。24年,成立安庆消费合作社,因资金短缺,经营维艰。
日军侵占安庆后,受其操纵的“中国合作社安庆支社”于民国29年(1940)5月成立。至33年,下设13个分社。该社以配给日用品名义倾销日货,控制紧俏物资,掠夺农副土特产品。
民国35年(1946)1月,国民党政府社会部事业管理局全国合作物品供销处在安庆设立办事处。5月,该处协同怀宁县政府倡导并组织安庆消费合作社。至解放前夕,消费合作社有一定经营规模,但入不敷出。
解放后,市政府组建安庆合作总社。在安庆遭受水灾、粮源奇缺时,合作总社组织货源投放市场。此后,其职能以执行国家经济政策、管理农村集市贸易、开展农副土特产品收购为主,在农村市场发挥了主导作用,并为市内轻手工业提供生产原料。经营管理实行由生产者与消费者自愿组织,互助合作,民主办社。社员自愿入股,按股分红,基层社定期召开社员大会,选举成立理、监事会,民主管理。1954年春召开全市首届社员代表大会,通过市合作社联合社章程试行草案,产生理事会和监事会。至1954年,共建基层供销合作社4个,入社社员13545人,占全市人口12.8%,当年商品零售额占全市总额的20.7%。1953—1954年,市合作总社引导个体手工业者走互助合作道路,先后组建雨伞、缝纫等生产合作社多个;同时对其他手工业者采取加工、订货、包销等办法,扶持生产。1955年市合作总社分为消费合作社与生产联社,分别并入商业局和手工业局。其后,市供销合作社(简称供销社)机构时立时并,但社员入股、民主办社都不复存在。1963年,市供销社在市内设立贸易货栈、交易所23个,其中粮油收购站、交易所18个,年成交额2833万元,实现利润43.5万元。同时,还组织粮食、油料、竹木等物资支援其他地区。1965年,市供销社实行政企合一,撤销下属各经理部,统一经营主要商品。当年亏损40.53万元。1969年春,市供销社撤销,下属企业划交商业局。
1978年7月,市供销社再度恢复,并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管理体制方面,对下属企业按专业分工进行调整,先后成立干鲜果品公司、棉麻公司、第二土产杂品公司、果杂公司。1988年,市供销社系统有专业经营公司8个及郊区供销社(行政隶属郊区政府),共有门点279个,营业面积44349平方米,仓库32处,加工厂17个。固定资产1581万元,自有流动资金595万元,职工3385人。各下属企业享有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生产经营权以及部分财务、物价审批权。流通体制方面,改变原先一个“漏斗”分配的批发体制。至1988年,共增设批发机构10个,新设以零带批门点20个。各企业直接从厂家进货,各加工厂自产自销,开展贸易信托业务。经营体制方面,除向农村提供农业生产资料外,还从资金、良种、技术引进等方面支持农村发展棉花、养蜂、养蚕、养兔以及纺织等多种农副业。1978—1983年,共发放扶助农业生产资金8万元,发放棉花预购定金148.2万元,先后兴办颗粒肥加工厂、果料厂、五金装潢厂、运动衫厂、沙发皮件厂、三防帆布厂、油粉厂、土产综合加工厂等。1988年农副产品收购总值1032.8万元,商品纯购进5578.5万元,商品纯销售10286.3万元,工业总产值786.1万元,利润289.14万元。
此外,安庆地区供销社及所属各专业公司一直驻市,主要负责管理所属各县基层供销社,同时也在市内开展一些业务。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经营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