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安庆历史上在农业、食品加工、冶炼、建筑等生产和医药技术方面的成就较为突出。16世纪,安庆人张氏发明痘接种法预防天花,为世界上最早使用这项免疫技术者之一。近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始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其后机械铸造、电力和自来水等近代工业生产技术逐步发展。
安庆科技教育事业起步较早,是省内培养科技人才的早期基地。民国期间,省立第一农业学校设农科、林牧科、蚕桑科等班。省立第一工业学校(后改名省立安庆高级工业职业学校)设土木工程、应用化学、电气工程、机械工程等科,所聘教师,大都是从国外留学归来者。安徽大学设理学院、农学院。23年(1934),省教育厅在安庆创立省科学馆,内设化学试验室、无线电室和无线电实验广播电台,还有动物园、生物标本制作室和展览室,是省内第一个集科研和科普于一身的科学机构。安庆沦陷后,省科学馆遭毁坏。
解放前夕,全城仅有几个公、私营工业企业,科技事业衰微,科技人员寥寥无几。
解放初期,市内手工业者组成生产合作社,又从上海内迁一些工厂,工业生产由手工操作为主转变为半机械化、机械化生产为主。郊区农业技术推广也不断发展,1955年建立郊区农技站,开始试种双季稻,粮食及蔬菜的产量逐步提高。
1956年成立市科学技术普及协会。1957年筹建市化验站。1959年成立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市科委)和市科学技术协会(简称市科协),随之建立市标准计量检定所、科技情报科,组织开展全市性标准计量管理和科技情报交流活动。各区、公社及有关局亦相继成立科委。全市有中等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514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34人。同年12月,召开市第一届科技代表大会,号召开展技术革命。1960年2月举办科学技术革新展览会。这一时期,群众性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虽取得一些成果,锻炼出一批科技人才,但由于一哄而起,缺乏求实精神,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如试制的各种土超声波发生器、土农药、土化肥,大部分无使用价值;有些革新成果由于技术未过关,无技术鉴定程序,不得不半途而废。1962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后,情况得到改变。1966年,为发展新技术、增添生产后劲,以市科委、计委为主,组织有关局参加,联合成立新兴工业办公室。是年,科技人员发展到2074人。
“文化大革命”初期,市科委、科协组织处于瘫痪状态,各种图书资料及科技档案被劫一空,有的科技人员被迫离开岗位,下放劳动。1970年以后,电器、仪器仪表、塑料制品等新兴工业技术逐步发展。电子工业试制出可控硅整流器、高压硅堆和半导体收音机、广播发射机,研制成14英寸黑白电视机。安庆石油化工总厂于1974年7月动工兴建,从法国引进化肥生产装置。工业生产的科技应用水平有很大提高。
1977年11月30日至12月3日召开市科学大会。1978年4月恢复市科委、科协及其基层学会。继而恢复科技人员职称评定工作,贯彻“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方针,把工作重点放在加强厂办科研上。1981—1983年,市工业企业共开发新产品314个,安排重点科研项目74个。与此同时,积极组织科技调研,先后开展果树资源、水产资源、食品工业和塑料工业现状与对策研究,并组织科研开发。1982年2月,市科委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支持发展多种经营先进单位”称号。2年中共取得科技成果235项,其中6项获省科技成果奖,1项被评为南京军区科技成果二等奖。
1984年1月,在市化工研究所试点科技体制改革,实行所长负责制、技术干部聘用制、技术工人合同制、科研承包责任制。同时各类民办科研机构迅速增加。市科委、科协联合主办3次大型科技约会活动,有4000多人次参加。1985年开办市技术市场。1985—1987年,全市共取得科技成果250项,其中23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1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88年,全市科技人员1.6万多人,一批技术素质较高的中青年科技人员脱颖而出。民办科研及科技服务机构专职科技人员129人,大多是离退休或留职停薪、离职退职的科技人员。市属科研机构2个,中央、省、地区驻市科研机构5个,民办科研及科技服务机构15个(含个体2个),行业科研所、服务机构14个,企业科技开发机构18个。全市通过技术市场达成各类科技成果有偿转让、科技咨询服务项目累计达1500项(次),运用到生产领域,新增产值3000万元,利税400万元。随着经济建设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各项科技活动全面展开,群众科技、学术交流、科技咨询、软科学研究、科技情报、科技培训、科技翻译等工作发挥出积极作用,成为科技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科技队伍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