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邮电机构
明代以前,县内设有北峡关、沙口陂驿站和急递铺数处。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置吕亭、陶冲2驿,各配驿丞1人,马夫、差夫若干人,共有马32匹。清康熙十一年(1672),设练潭驿站,后划属怀宁县管辖。康熙二十年,吕亭、陶冲2驿有马178匹,马夫178名,差夫120名。每10里设1铺,配铺司1人,铺兵数人。同治以后,县内有吕亭、陶冲2驿及18个急递铺。主要用于传递政府公文。光绪十六年(1890),始设桐城电报局,隶属上海电报总局管辖。光绪三十年,大通邮政副邮总局在桐城开设邮政代办处。三十二年开设孔城邮政代办处。宣统三年(1911),芜湖、大通副邮界合并称安庆副邮界,桐城、孔城邮政代办处隶属安庆副邮界。
民国元年(1912),驿站、急递铺裁撤。2年,桐城邮政代办处升为桐城邮局,改隶赣皖电政管理局,孔城邮政代办处升为邮政分局,隶属依旧。5年,桐城邮局在青草塥、金神墩各设邮政代办所,桐城电报局改由安庆一等电报局管理。16年,桐城电报局改隶安徽电政管理局。19年秋,青草塥邮政代办所升为三等甲级邮局,与桐城、孔城邮局同属安徽邮务管理局管理。24年8月,成立县长途电话管理处,隶县政府建设科。县电报局与邮局合并。25年,县邮局升为二等甲级邮局,青草塥邮局改为三等乙级邮局。次年,邮政、电信分设。36年,桐城电信营业处升为三等乙级电信局,隶交通部第二区电信管理局。青草塥邮局、金神墩邮政代办所裁撤。37年,桐城邮局有职工14人,辖城市代办所4个,村镇代办所24个,乡村信柜8个。孔城邮局有职工7人,辖村镇代办所13个,乡村信柜16个。桐城电信局有职工7人。桐城长途电话管理处辖分站10个,职工26人。
1951年11月,安庆电信局桐城营业处并入桐城邮局,成立桐城县邮电局。设报话、营业、封运3组,隶属安徽省邮电管理局,下辖城市邮政代办所4个,村镇邮政代办所24个,乡村邮政信柜8个。1952年5月,县邮电局接管县内电话,10月孔城邮局及所辖邮政代办机构划归县邮电局管辖。1956年,青草、孔城邮政营业处改为邮电支局。此后,各区亦陆续开办邮电支局。1958年,邮电机构下放地方管理。1962年恢复垂直管理。1969年12月,县邮电局析为邮政、电信两局,分别隶属县革命委员会和县人民武装部。1973年8月,两局复并。1987年底,县邮电局设邮政、电信、农话、政工办公室,下辖南关、范岗、新安、青草、双港、罗岭、金神、孔城、卅铺、石河、黄甲11个邮电支局及8个邮电所、26个代办所,职工283人(含临时工,不含代办所和代办邮路人员)。另有报刊零售点11个,邮票代售点128个,信筒信箱156个。
二、邮政
邮路元、明、清时期,境内有2条主要驿道,一条称粤北(京)驿道,境内走向:自潜(山)桐(城)交界处的沙河铺起,经三安铺、陶冲、牛栏铺、撩风铺、挂车河、石井铺、口空口铺、县城、县前铺、陆家山铺、吕亭、卓家山铺、下梨桥铺、北峡关铺进入舒城县,全长120华里;另一条称安(庆)北(京)驿道,起自安庆,进入县境后,经冷水铺、沿山铺、东源潭铺、山西铺、练潭、横山铺、双港铺、野狐铺、棠梨铺、老林铺、新庄铺、石井铺、口空口铺至县城与粤北驿道交合。
清末,始设近代邮政邮路,怀宁至庐州(即安庆至合肥)干线旱班邮路贯穿县境,邮件由安庆邮局运送,班期不定。民国2年,安合干线邮路桐城段邮件由桐城邮局运送。有县城至练潭、县城经孔城至庐江、桐城至舒城等邮路3条,总长110公里。民国5年后,部分村镇设邮政代办机构。民国21年,全县有邮路11条,总长460公里。其中省内干线邮路4条,即县城至练潭、县城至庐江汤池、县城至孔城、县城至青草塥,全长176公里。抗日战争期间,桐城邮局有桐练、桐霍、桐青、桐孔、孔庐5条逐日班干线邮路,担负立煌、六安、舒城、庐江、霍山等地邮件中转任务。境内围绕县城、孔城、金神墩、青草塥开辟的村镇邮路共12条,贯通各乡镇。并曾开辟桐城至贵池县留田村秘密军邮路线3条,即经扫帚沟、贵池池口至留田村,经官埠桥、贵池乌沙至留田村,经汤家沟、荷叶洲、青阳县庙前、九华山脚至留田村。民国35年,桐城邮局自办省内干线逐日班4条:由桐城至练潭与安庆邮局交接,贯通点有蒋家山、天林庄、金神墩、万寿庵、双港铺、金家岭、练潭镇;桐城至西汤池与舒城邮局交接,贯通点有平坦、吕亭驿、胡家埠、歧岭、西汤池;桐城至罗昌河与庐江邮局交接,贯通点有十五里坊、孔城、罗昌河;桐城至青草塥与潜山邮局交接,去程经挂车河、小棚、老梅树、姚土旁至青草塥,返程经江家岭、陶冲驿、牛栏铺、童家铺、挂车河。村镇隔日班邮路2条:南郊班由县城经魏家嘴、范家岗、黄铺、唐家湾至长岭;北郊班去程经平坦、吕亭、胡家埠、三十里铺、大关至庐江县葛家庙,返程由葛家庙经黄荆笨、新店、曹儿镇、榆树店、吕亭、平坦。
1950年春,停开桐庐邮路,增辟桐城至舒城沟二口逐日干线邮路。桐城至高河埠邮路改为夜班。始购自行车2辆,投递邮件。9月,各乡普遍组建义务通讯站,开始农村邮件投递,次年通讯站先后解散,农村投递告停。1952年,县邮电局新开金神至双店南普,黄铺至大塘、老关岭,新店至黄荆笨、曹儿镇,卅铺至歧岭4条以贯通行政乡为主的邮路。全县自办邮路总长541公里,其中省内干线邮路111公里,县内村镇邮路430公里。次年5月,合肥至安庆委办汽车邮路开通,纵贯县境。6月撤销桐城至舒城、桐城至高河埠2条干线邮路。至此,县邮电局不再担负省内干线邮路的运邮任务。
1955年,桐城至新渡自行车邮路改为委办汽车邮路。撤销桐城至练潭昼夜步班邮路和桐城至青草塥邮路,改为新渡至练潭和新渡至青草塥。原由安庆邮电局经管的练潭至杨桥邮路改由桐城邮电局自办。次年4月,县城至孔城、大关、吕亭、范岗全部改为委办汽车邮路。10月,合肥至安庆省局自办汽车邮路开通,县城、大关、吕亭、范岗、新渡邮件改由汽车邮路运送。县内各区均设有邮电局所,管辖境内邮路。至年底,直接投递的农业社和小学分别增加到全县总数的61.25%和44.36%,余仍捎转投递。1958年,自行车邮路由2条197公里增加到14条984公里,占邮路总长的76.28%。农村亦有11条步班投递路线改为自行车班,递路比上年延长201.5公里,逐日投递点由30个增加到810个。1959年,县邮电机构下放各级地方政府管理,农村投递路线贯通所有大队、学校,全县邮路总长2133.2公里,其中,县城至公社邮路19条452.2公里,农村投递路线47条1681公里。因道路不畅,自行车邮路下降到199公里,占邮路总长9.32%。1969年始,农村投递逐渐向生产小队拓展,至1974年,直接投递的小队占全县小队总数50%以上,自行车投递因道路改善超过步班投递路线总长1倍以上。其间,县内第一条代办农村投递路线通邮。1975年11月,开办县城至黄甲摩托车邮路,此为县内自办机动车邮路之始。
1980年11月,省邮电局配给212型邮政专用吉普车2辆,次年5月,县城至金神和县城至孔城自行车邮路改为自办汽车邮路,单程41公里。1984年7月,青草至新渡、罗岭至新渡和双港至新渡3条自行车邮路改为新渡至青草和新渡经双港、练潭至罗岭2条汽车邮路。同时,在青草、新渡、金神、黄甲、罗岭等区、乡发展代办投递路线8条。1985年,县内共有邮路11条,总长386公里,其中县邮电局自办邮路9条,总长324公里。县城城区范围扩大,投递邮路不断延长,有东关、南关、公园、和平4条每日一次自行车投递段。农村投递路线58条,全长2224公里,其中自行车班45条1846公里(含代办投递路线10条405公里),步班13条378公里(含代办投递路线7条222公里)。投递路线贯通全县乡政府所在地,直接投递的村民小组占总数的58.58%。投递频次有每周6次和3次两种。1987年,全县各行政村和14%村民组通邮。县城、乡镇投递频次每日1次。农村每周6班投递到行政村的为90.3%,每周6班投递到村民组的为13.9%。
邮政业务县内邮政业务主要有函件、包件、汇兑、报刊发行、机要5种。
函件清光绪三十年(1904),桐城邮政代办机构办理国内平常信函、挂号信函和明信片业务。信函每封重量不得逾5公斤,尺寸以能装入邮袋为限,每重半英两收银元2分。至民国2年(1913),月收寄信函6000封左右。民国3年,桐城邮局始办国际信函业务,重量每封以2公斤为限,长宽厚合计以90公分为限(最大一面以60公分为限)。民国5年后,信函业务量迅速增加,月收寄量1万封左右。民国18年开办航空信函业务。民国23年,开办普通快递信函业务。民国25年,信函月收寄量1.5万件左右,信函收入占邮政总收入80%以上。民国35年,月收寄平常、挂号及快递信函3万件左右,信函收入约占邮政总收入90%。次年7月,信函资费经8次调整后,平信每重20克500元(法币)。9月恢复收寄保价邮件。民国37年12月,停止出售各种法币邮票(包括各种加印改值邮票),改售金圆券邮票。
1949年2月桐城解放,县邮局刻制“暂作伍分”正方形木质戳记,加盖于金圆券邮票上出售,供县内通信使用。出县信函仍贴原金圆券邮票。每日收寄平常信函数件至数十件。5月,开始出售皖北邮电管理局发行的合肥版江淮区邮票,旧金圆券邮票废止。信函收费标准平信每重20克5元、单挂号信13元、快信18元。当年,皖北邮电管理局正式接收桐城邮局,管理工作加强,平常信函、单挂号、双挂号、快信等均可收寄。10月,信函资费再次调整为平信每重20克100元,挂号300元,回执300元,快递400元。1950年1月,桐城邮局恢复办理国际函件业务,对寄往香港、澳门的普通信函及明信片按国内标准收取资费,不久改按国际挂号函件手续办理。党政机关和部队交寄的信件由免费改为收费贴票寄递。6月,开始发售和使用邮政总局发行的全国统一邮票。8月,恢复收寄国内航空邮件。当年,出口函件11.27万件,函件收入9000元,占邮政总收入87.6%。
1953年1月,快递信函业务停办。1955年5月,开办银行挂号信业务。1958年1月,对军事单位集中收寄的现役军人平常信函恢复免费收寄。次年,出口函件65万件,函件收入5万余元。1960年10月,开办特种挂号信函业务。次年8月,保价信函业务停办。“文化大革命”期间,存局留交及代发广告业务停办。毛泽东
著作一律免费并作印刷挂号收寄。1969年5月,取消免费规定,现役军人信件纳费收寄。由于社队企业函件业务量上升,1973年,出口函件95.87万件,业务收入8.45万元。1979年,恢复办理寄往台湾函件业务,资费收取及处理手续均按国内邮件办理。1980年,恢复办理保价函件、代发广告和存局候领业务。全年出口函件130万件,函件业务收入10.67万元。1983年,县广播站往来稿件开始按“邮资总付”办法交寄,对部队集中交寄的义务兵平常函件恢复免费收寄。1987年5月,开办国内有声信函投寄业务。当年,全县46个邮电局、所,办理各类出口函件233.36万件,进口函件282.8万件,函件业务收入19.12万元,占邮政业务收入12.74%。
包件清末及民国初年,县城、枞阳、汤家沟、孔城、练潭等邮电机构办理国内普通包裹收寄业务。就地投送界内,每重5000克纳费1角,5000至10000克纳费2角;各局互寄,起码费2角,每重1000克递加1角。民国21年(1932),县内有34个局、所办理包件业务,重量在15公斤以内大宗商品包裹、保价包裹、代收货价包裹、小包邮件等均可收寄。民国27至34年,因战时交通阻隔,各类包裹停止收寄。抗战胜利后恢复,1949年2月,再次停办。
1949年8月,恢复收寄普通包裹业务。1950年11月,恢复办理国际包裹业务。1953年工商界开展“五反”运动,县邮电局停止收寄商品包裹。1954年始贯彻粮油统购统销政策,禁止收寄粮食油脂类包裹。翌年,停办私商代收货价包裹业务,对棉布、棉花类包裹限量收寄。50年代末,县内毛笔、漆刷等制造业兴起,产品多通过邮局邮寄,包件业务量逐年增长。1969年,出口包件2.47万件,收入14.24万元,占邮电总收入48.32%。1979年7月,县邮电局开办乙类保价包裹业务,恢复收取包裹逾期保管费。翌年,乡镇企业通过邮局寄递的商包增加,全县年出口包件6.12万件,包件收入30.17万元,在全省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1984年,县邮电局设专职车辆调度员和邮袋管理员,组织本局和社会车辆加班发运邮件。翌年,全县出口包件19.5万件,包件业务收入达117.98万元,占全省该项收入22.55%,是安庆地区其他9县总数2.18倍,占县邮政总收入85.15%。1987年,增设黄铺、孔城镇、老梅3个邮电代办所办理包件业务。全县出口包件23.22万件,进口包件4.93万件,包件交换量28.15万件,包件业务收入123.94万元。
汇兑民国2年(1913),县内开办国内汇票开发和兑付业务,经营私人小额汇兑,每张汇额以10元为限。翌年邮局汇兑功能分甲、乙两类,桐城为甲类邮局,每张汇票汇额可至100元,每日限发汇票3张;枞阳、汤家沟、孔城为乙类邮局,每张汇票汇额50元,每日限发2张。民国19年(1930)11月,开始在代办所开办汇兑业务。翌年开办航空汇票业务。民国22年,桐城邮局开办电报汇票业务,汇兑功能由1000元增至2500元。抗战期间,增办高额汇票业务,汇兑功能上升为1万元,是全省3个电汇转汇管辖局之一。抗战结束后,汇票通达地点增加,月平均开发百张左右,汇费收入约占邮政总收入10%。后货币贬值,停止开发2500元以下低额汇票。民国37年,开办定额汇票业务。
1949年2月停办汇兑业务。7月,桐城、孔城邮局恢复办理汇兑业务,新老解放区电报汇票均可开发。12月,各邮政代办所恢复办理定额汇票汇兑业务,有1千元、5千元、1万元三种。1953年,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汇款统由银行办理,邮电局只办理个人汇款,每笔汇款最高额为300元。次年,汇兑资金由省邮电管理局调拨改在县银行立户存取,兑付功能不受限制。1955年9月,停办定额汇票业务。1958年1月1日起,汇费统一按汇款金额1%收取。1953年出口汇票超过1万张。此后20余年,每年平均在1.5万张左右,汇费年收入6000元左右。1980年9月,每张汇款单汇款限额放宽,并增办高额汇票(每张500至5000元)业务。进、出口汇票大幅度增长。当年,出口汇票2.7万张,进口汇票8.34万张。1985年,邮政汇票交换量达19.48万张。其中,出口汇票4.54万张,进口汇票14.94万张,在全省邮电局中仅次于合肥、芜湖、蚌埠而居第四位。1987年,全县办理汇兑业务邮电局(所)25处,其中自办局(所)20处,代办所5处。全年办理汇票交换量21.73万张,其中出口汇票5.08万张,进口汇票16.65万张,汇费收入3.94万元。
报刊发行民国23年(1934),桐城邮局开办报刊发行业务。1950年,县邮政部门发行的报刊有《人民日报》、《皖北日报》、《皖江报》、《群众日报》、《内科学报》、《大公报》、《新闻报》、《中国少年报》等16.45万份。1952年,全县70%以上的乡设立义务通讯站,投递乡以下报刊。原由书店发行的杂志亦交邮电部门发行。当年全县发行杂志20余种,发行报刊70.62万份,发行收入1.07万元,成为安庆专区第一个发行收入超万元的县。1957年,执行现款预订报刊制度,以《人民日报》、《安徽日报》、《安庆报》、《红旗》、《虚与实》等报刊为发行重点。次年,县邮电局逐月布置报刊发行任务,组织流动收订组到各炼钢铁工地和水利工地开展收订,全年累计发行331.76万份,发行收入达3.85万元。60年代初,报刊发行业务下降,中期稍有回升。“文化大革命”中再次下跌。70年代,发行业务回升,1979年,报纸、杂志月发行各超过2万份,1980年,分别为2.43和2.5万份。1983年,制定报刊发行经济奖惩办法,次年报刊发行全年累计达531.98万份,报刊流转额27.4万元。1985年,发行报纸352种,期发3.99万份,累计579.21万份;杂志1463种,期发5.01万份,累计59.34万份。报刊流转额43.61万元,发行收入8.66万元。报纸平均订阅人数17.8人/份,杂志14.2人/份,低于全省和安庆地区平均水平。1987年,全县有报刊零售点11个。报纸平均订阅人数15.56人/份,杂志11.67人/份,人均用于订阅报刊款0.82元。
机要抗日战争期间,桐城邮局是省会安庆至江南军事邮件转运局之一,通过桐城至贵池县留田村三条秘密军事邮路转运邮件。每月运邮1至2次。抗战胜利后,军事邮件传递归军邮局办理。1949年2月,县委、民主县政府成立交通站,负责传递县内文件和机密信件。1957年,县邮局设机要收发员,投递县内进出口机要件。1959年底,县委至各区机要件开始由邮电局寄递。县邮电局机要员每日与省机要局机要员(随邮车往返)交接2次,城内各机关机要件由机要员亲自投递,县至各区机要件由机要员套封后寄支局投递。1975年后,县区间机要寄递业务停办,县邮电局只办理局以上行政企事业单位和驻军单位机要件寄递工作。出口机要件到县局机要营业室交寄,进口机要件由县局机要员投递到户。1982年,县委办公室设传真室,先后配上海产122—I型文件传真机2部、日本产OF—1型、OF—23型三类传真机各1部,开通与安庆的传真通讯。1983年开通与安庆地委密码通讯,翌年始租用邮电专线用于传真密码通讯。1986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购置SYFax402型电话传真机进行电话传真。
1950—1987年邮政业务概况表


三、电信
电报分有线电报和无线电报两类。
有线电报清光绪十六年(1890),桐城电报局开办有线电报。使用莫尔斯报机,收拍安庆、芜湖、大通、殷家汇、池州、当涂、采石矶及省外部分城市电报,官、民均可交拍。民国9年(1920),安徽开办邮转电报业务,桐城电报局可收发各地城乡电报。民国23年,桐城电报局增办交际及旅行电报业务。民国27年6月,日军侵占桐城,电报局撤离,县内电报通信由县政府无线电台收、拍。民国30年春,桐城电报局恢复有线电报,并改用话传,发报不得使用密码和寓言。政府和部队电报,使用交通部第二区电信管理局电报密码本译发。民国37年4月至次年1月,桐城电报局先后使用《七密》、《临密》、《迅速准确》、《自密》、《忠勇负责团结建设有恒》、《又密》等密码本。所有进出口电报,须经驻桐城国民党部队派驻电信局人员检查。民国37年5月至10月,桐城电信局办理去报2308份,来报3098份。
1951年底邮政电信机构合并,电报业务量增加。1957年,孔城、练潭、新安渡、青草塥4个邮电支局先后经办国内电报业务,来去电报均话传至县邮电局报房转发。1959年,县以下办理电报的邮电机构增加到12处,遍及各区,全县年出口电报超过1万份。6月,县邮局与安庆局报房开通一条直达电报电路,配专职报务员2人,使用莫尔斯报机传递,结束话传。1969年,开通至县气象站专线话传电报电路,每日定时传递气象电报。1972年10月,省邮电管理局拨给县邮电局1部沪产55型电传打字机,增开安庆至桐城电传电报电路,电报改用电传打字机传递。1977年5月和1980年11月,先后增设电传打字机2部。1982年开始使用单机头五单位自动收发报机。1984年,开办国际及港澳电报业务,次年,出口国际及港澳电报7份。1987年1月8日,桐城邮电局电报传递进入全国自动转报网,来去电报均由合肥局自动转报系统经转。3月30日和4月12日,先后开通孔城、金神、新渡3支局电传电报电路。姚岗、老梅、黄铺、大塘邮电代办所亦先后开办电报业务。全县新增单机头和双机头五单位自动发报机各2部,全电子电传机2部,机械式电传机5部。县邮电局主要设备有BLRO1型载波机1部,55型机械式电传机8部,电子电传机2部,自动发报机5部,16路电报转换架1部。全年出口电报11.28万份,进口电报10.48万份。业务收入20.02万元,占邮电总收入9.02%。
无线电报民国25年(1936)12月,县政府设5瓦特轻便短波电台1部。呼号XTC,波长65m,射程100公里,干电池供电。与省城安庆电台通报。电台由县长指挥监督,编制3人,年经费600元,台长及报务人员由省建设厅委派。使用省政府印电纸,密码传递。电报分普通公报和加急军政两种。加急电报标识有“提前即到”、“特急”、“急”三种,用于紧迫军政电报加注。禁止拍发私人和明码电报。民国32年,桐城电台升为甲级台,编制7人,年经费10880元。1949年2月桐城解放,电台人员携带全套设备南逃,无线电报一度中断。
1967年1月,县邮电局配西安产15瓦八一型电子管无线电台1部,供有线电报不通时使用。1969年,桐城遭受特大洪灾,有线电讯中断,县邮电局首次动用无线电台向省有关部门告急,省革命委员会派直升飞机运来通讯器材,使有线电讯联络及时恢复。1980年1月,县邮电局配沪产八一型15瓦短波无线电台1部,与安庆邮电局电台逐日定时通报,以备有线电讯中断时应急之用。
电话分长途电话、市内电话、农村电话三类。
长途电话民国21年(1932),省建设厅委派桐城人方希武接办长话,次年架通高河埠至县城段单铁线路,设安六长途电话站桐城分站(址在今北后街5号)。用户通话,按5分钟为一次收费,每次收银元4角,日来去话10张左右。民国25年,长话管理处将县内电话线路与江北各邻县电话线路衔接,可直接通话;与非邻县通话仍须到桐城分站挂发。次年春,长话线路改为B85二·六公厘十号铜质双线,并经舒城直达六安。桐城分站经办至安庆、舒城、六安直达长话,并担负安庆与舒城、六安间长话转接任务。抗日战争初期线路被毁。民国29年后,修复部分线路,并增设黄甲铺分站,专营特约通话(即军政电话)、局务电话和防空警报电话等军政长话业务。民国33至35年,全县共挂发长话120080次,其中军政电话80500次,防空警报电话36800次,局务电话2780次。民国36年,桐城电信局恢复民间长话业务。
1949年2月,人民解放军某部通讯队接管桐城电信局,时因安庆尚未解放,桐城电信局仅供民主县政府、部队与合肥之间通讯联系。4月安庆解放后,中止与合肥长话通讯,恢复与安庆长话业务。1950年,全县出口长话1064张,其中计费754张,收入2362元。1951年长话业务仍由安庆电信局管理。1952年7月,吕亭、孔城、老梅和练潭4个农村电话分站和15个区公所电话均办理长话业务。长话接续台将长话、市话、农话合设,用户可在本单位电话机上记帐挂发长话,月终一并结算话费。当年,全县出口长话2172张,其中计费1788张,收入5287元。1953年4月,县内长话改由县邮电局管理。1957年,增设孔城、双港、新渡、青草、杨溪桥、黄甲铺、金神墩、大关长话业务办理机构8处。次年,全县18个自办邮电机构全部开放长话业务。因与电报共路,电路利用率常达80%以上(省定指标为60%)。长话逾限率多在40%上下。1959年6月县邮电局安装1部单路载波终端机,与安庆局开通载波电路,电报不再与长话共路,长话逾限率降至22%。1961年,县邮电局安装长话汇接台1部,长话会议机2部,与安庆开通1条实线电路,长话电路增加到3路。1972年,与安庆又增开了一路载波电路。1978年,县邮电局长途机务站建成。安装高12路载波增音机5部,担负省际一级干线和省内二级干线长话增音任务,并更换6席30门共电式长话交换机1部。1984年,县邮电局开始办理进出口国际电话。次年,长话电路增加到11路。1987年,县邮电局拥有长话线路13路,其中传真通信专用线2路,至合肥2路,至安庆7路,至枞阳、贵池各1路。有6席30门502共电长途交换机1部、12路增音机5部、高12路增音机3部、3路和12路载话终端机各1部,以及供电设备等,总值17.14万元。全县办理长话邮电机构40处(其中邮电代办所20处)。年出口长话6.83万张,进口6.13万张。业务收入8.56万元,占邮电总收入3.82%。
市内电话民国23年(1934),县长室、县长秘书室及南、东二城楼安有电话机。民国27年日军侵袭桐城,电话拆除。民国30至31年,县长和其秘书室安有电话机。后城内电话陆续增至县政府、地区专员公署、警察局、自卫大队、联络站、国民党县党部、县参议会、银行、田赋管理处、商会等处。由长话管理处管理,与农村电话共交换机。1949年2月,有10门总机1部,县委、民主县政府、公安局、支前指挥部各有电话单机1部。1952年5月1日,县总机自县政府迁邮电局,县内电话始由县邮电局管理,线路由单线逐步改成双线。1957年,市话设备有交换机150门,杆路6.63公里,架空明线42条公里,电话机76部,并首次使用0.57皮长公里电缆,电缆芯线长度64条公里。1974年交换机容量增至400门。1977年,开始组装市内自动电话,次年3月,800门纵横制式自动电话交换机开通,装自动电话机245部,通话三位数拨号,成为省内最先使用市内自动拨号电话的县。当年增设市话杆路6公里,电缆0.4皮长公里,电缆芯线237对公里,架空明线亦由原来37对公里减少到23对公里。1987年,全县市话设备主要有纵横制式自动交换机800门,用户线740对,自动话机426部,长、市话中继线29对,杆路28公里(其中水泥杆路16公里),电缆16.5皮长公里(其中地下电缆3.7皮长公里),电缆芯线579.3对公里,机械设备总值22.71万元,线路设备总值11.34万元。计费用户393户,每百人拥有电话机1.1部。全年业务收入9.18万元,占邮电业务总收入4.1%。
农村电话民国23年(1934)初,县长虞育英聘请各乡士绅为委员,成立电话架设委员会,以民国21年度赋税节余5400余元购置50门总机1部,5门总机4部,电话单机20余部。到年底,完成县城—孔城—义津—枞阳、县城—挂车河—青草塥等单铁线路。50门总机安设于县政府建设科,县政府与上述各地可直接通话。民国24年,先后架通挂车河经黄甲铺至唐家湾、唐家湾至长岭、黄甲铺至老梅树街、挂车河至陶冲驿线路,并与潜山、怀宁两县电话线路衔接。因线路太长,在挂车河安设5门总机1部。次年,县长话管理处于枞阳镇安设5门总机1部,由此接线至汤家沟。并完成沿江干堤至无为县梳妆台、孔城至庐江县母子坟线路,分别与无为县和庐江县话线衔接;以及县城经金神墩、双港铺至练潭的桐练线架设。至此,县内有电话线路300余公里(均为单铁线路)。民国27年,日军侵占桐城,县内线路被毁。至民国30年,逐渐恢复杂木杆单铁线路5条:桐城—孔城(分支至古井头)—义津(分支至钱家铺、孙家畈)—吴桥,桐城—三十里铺(分支至界河、东汤池)—小关—南港,桐城—老梅树街(分支至陶冲驿)—青草塥,桐城—挂车河—黄甲铺(分支至唐湾、长岭、官庄)—庐镇关,桐城—金神墩—双港铺—练潭。农话交换点有县长话管理处和孔城、老梅树街、三十里铺、义津4个分站,交换机7部39门,其中县长话管理处使用10门、5门、4门总机各1部,4个分站使用5门总机各1部。民国37年,有线路近400公里,均为单线同线线路,全县有农话交换点11个,交换机13部,总容量69门。
建国初,杆线多毁,不能通话。1951年,恢复部分县区间通话。1952年5月,县邮电局接管地方电信后,县政府拨木杆1800多根、铁线5000余斤、5门交换机1部、话机6部,开始整治杆路,并开设孔城、老梅、练潭、吕亭电话分站。7月,县与15个区公所全部通话。全县有农话杆路108公里,架空明线152条公里,10门交换机1部,5门交换机4部,电话单机18部。当年,经省邮电管理局批准,农话开放营业,开始收取通话费用。1953年春,架设桐城至青草塥、桐城至黄甲铺线路。年底,线路增至200公里。次年,县内遭受特大洪灾,线路被冲毁多处。灾后,重架改道线路完成9处86公里,增同杆线路22.5公里、防汛电话4部、交换机容量5门。1956年,增架农话线路283杆公里、575条公里,增设青草塥、金神墩、双港铺、杨溪桥、黄甲铺、大关等农话交换点,交换机容量增至200门。农话用户增加到149户,实现乡乡通话。次年,县广播站利用农话线路开办有线广播,广播时间内农话关闭。当年增农话杆路3公里,明线86条公里,交换机30门,有23个农业生产合作社通话。1958年,省邮电管理局拨款8303元,县地方投资6328元,农业社投资36500元,增架杆路459公里、架空明线534条公里,增设交换机13部(其中公社经营12部),交换机总容量增至405门,增加通话点282个,实现队队(生产大队)通话。1961年,全县有农话交换机57部,总容量1290门,话机927部。1963年,先后撤除5个公社、163个大队电话,公社和大队的通话率分别降到88.7%和44.5%。1973年,对桐城至孔城、桐城至黄甲、新安至练潭等中继杆路进行更新改造,并于支局安设单路载波终端机,增加农话电路。至1975年,各公社全部通话,大队通话率上升至91.6%。
1981年5至9月,县邮电部门对全县农话机线设备进行了普查,在343.24杆公里中继线路中,一类杆占7%,二、三类杆分别占44.87%和48.13%;在621.29对公里中继线中,一类占4.31%,二、三类分别占35.01%和60.68%;在229部用户电话机中,一类78部,二类83部,三类68部。1986年,更新金神、范岗、黄甲3支局的总机,其中金神、范岗支局的总机容量由50门增为100门。1987年,全县有农话交换机49部,总容量1690门,其中邮电局经营10部680门;杆路855公里,其中邮电局经营的中继杆路338.4公里(88%为水泥杆路);架空明线1355对公里,其中中继线条684.9对公里;电缆10.5皮长公里;载波电话终端机14部。邮电局自营农话固定资产总值81.21万元。全县有农话单机712部,每百人拥有电话0.11部。全年通话27.83万张,业务收入23.39万元,收支顺差3.18万元。
1950—1987年电信业务概况表


上一篇:第一节 交通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