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锄头类
锄是最普遍的常用手头农具。锄口可草、挖宕,锄脑可敲碎土块,方便灵巧,农户家家必备。
刮是沙壤土地带农户用来代替锄的农具,较锄薄、窄、短,无脑有孔,只宜配以细柄,使用轻便,但不能负大重。
二号板锄(亦称小板锄)较锄宽约一半,蛮实耐用,挖地、开沟,必不可少,农家皆有。
大号板锄厚与锄相等,宽约等于锄的两倍,不耐挖,但善取碎土,主要功用是光(清)毛沟,做土粪。
条锄锄身窄如长条,厚蛮,耐挖耐撬,开干田圳、挖新沟时多用之。
牙锄状如象牙,专为开挖干结耕地而配置。
扒锄四齿并列,宽等于大号板锄而较之稍长,挖取块状田土最省力而有效,主要功用是拉毛沟,做土粪,抄(烧)田包,翻挖不甚坚结的畦地等。
钉扒尺来长横木,装上十来根两寸长的尖铁齿,横木上安装长柄,是沙壤土做畦后平地的专用农具。
建国后,土壤疏松地带,逐渐普及以锹代锄的挖地习惯。
二、刀具类
耘草刀(或称薅草扒、拔草刀)刀页窄至寸许,两头有牵手,横长与庄稼行距相等,长柄短柄,听使用者自便,主要用于水稻耘草方面。
镰刀(土名雁翎刀)形如弯月,刀口刻有细密齿纹,用于收割稻麦等禾本科作物。
链刀砍柴、割草的刀具。
铡草刀刀页安装在铡凳上,长形的为手铡刀,弧形的为脚铡刀。推广双季稻提倡稻草还田之后,此种工具始在本县推广使用。铡短稻草和较长绿肥秸秆,以便于入泥腐烂。
三、提水农具
传统手摇水车有喝车、千车两种。都由车舞手、车龙骨(木链)、车抱子(刮板)、车槽子诸部件组成。喝车,槽宽而短,取水量较大,翻拨提水时,放在底层“喝”水。千车槽窄而较长,以其车龙骨与车抱子多而以“千”名,皆配以车拐子使用。
手摇密封水车与传统手摇水车结构大体相同,但水槽密封成四方形长管道,全身只用3个嵌有橡皮的水车抱子(刮板),利用空气吸力提水,轻巧省力。60、70年代,曾在部分地区使用;因提水量不及传统式水车,逐渐被淘汰。
脚踏水车分两圈头(两人『副』踩蹬)、四圈头(四人『副』踩蹬)两种。分大车(车槽、龙骨、车抱成套)、车头(安有踩蹬、拨爪、车轴,牵动大车的粗圆木装置)、伏杠(架设车头,上有横杠,便人伏臂其上的架子)三大部件。水槽较手摇千车长而且阔,抱子大,提水量高于手摇车的两倍,经常需要提水浇灌的高畈区,多备四圈头脚踏水车(简称大车)使用。
四、脱粒机具
禾桶(土名戽桶、获桶)有长形与方形两种。长形禾桶,只在一方打禾,可并立两人,其余三方桶沿上设布围,以阻挡籽粒飞溅。方形桶四方皆可打禾,可供四人同时操作,潜山县使用此桶者居多。
人力打(剐)稻机60年代中期开始在县内出现。1987年,全县共有17370部,几乎已全部取代旧式禾桶。机身是铁木构件结合体,由滚筒、稻桶、档板、齿盘(土名拨爪)、牵手、踩尺等部件组装而成。有大有小,可供1至3人踩打(剐)。
梿枷梿枷由梿枷板、柄组成,大部分是竹体,是在稻场上拍打麦、豆、油菜,使之脱粒的专用农具。
五、植保器具
抬梳形状如木梳,木梳背装竹梳齿,全长近一丈,两人抬着操作,是传统的梳治稻苞虫的工具。农药推广使用后,很少使用。
喷雾器、喷粉器1961年,全县有手动喷雾(粉)器近200架,70年代由千余架逐步增升到近7000架。农业生产责任制全面实施后,1981年即超万架,1983年超两万架,至今年拥有量稳定在2.3万架之上。1987年,喷雾器2.2万多架,喷粉器略多于0.1万架,年植保面积达18万亩。
六、运输工具
独轮花车50年代末,县内常见的仍是铁亓、木轮花架车,操作笨重。60年代,农村始见有轴承的胶轮独轮手推车。
小板车60、70年代,公路、机耕路网络逐渐形成,农业运输工具也逐步更新,至30年代,农村小板车较为普及。
扁担、粪桶、粪箕、箩筐等肩挑工具,在交通不便的山区和田间地头,至今仍在广泛使用着。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