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四节 购买力与储蓄额
一、购买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县民收入的增加,城乡居民购买力不断提高。1959年,县内始有城乡居民消费品零售额的统计。60年代,年居民消费品零售额940—1770多万元,户均110—210元,人均30—44元。1970—1978年,年居民消费品零售额1800—2800多万元,户均210—310多元,人均44—59元。1969年,人均44.13元,1978年人均58.99元,九年增长33.67%。1979年后,城乡居民消费品零售额以较大的幅度逐年增长,从1981年到1987年,总额由2827万多元增加到9687万多元(未扣除物价增长因素),户均由292.52元增加到809.73元,人均由58.99元增加到187.38元,八年增长2.18倍。
进入80年代,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据抽样调查,1987年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全部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农民由1978年的80%下降到60%,职工由1978年的70%下降到50%。城乡居民由主要是满足吃的需要逐步转向同时追求穿、用、住、燃和文化娱乐等方面的需要。
1987年定点抽样调查农户生活消费现金支出情况表

二、储蓄额
50年代到60年代,城乡只有少数较富裕的居民户才有储蓄存款。1978年,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为100万元,1980年达415万元,此后连年以较大的幅度上升。1983年过千万元,1987年达3928万元,比1978年增长38.28倍;是年,户均328.34元,比1978年户均10.35元增长30.72倍;人均75.98元,比1978年人均2.09元增长35.35倍。
若干年份全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县民收入的增加,城乡居民购买力不断提高。1959年,县内始有城乡居民消费品零售额的统计。60年代,年居民消费品零售额940—1770多万元,户均110—210元,人均30—44元。1970—1978年,年居民消费品零售额1800—2800多万元,户均210—310多元,人均44—59元。1969年,人均44.13元,1978年人均58.99元,九年增长33.67%。1979年后,城乡居民消费品零售额以较大的幅度逐年增长,从1981年到1987年,总额由2827万多元增加到9687万多元(未扣除物价增长因素),户均由292.52元增加到809.73元,人均由58.99元增加到187.38元,八年增长2.18倍。
进入80年代,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据抽样调查,1987年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全部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农民由1978年的80%下降到60%,职工由1978年的70%下降到50%。城乡居民由主要是满足吃的需要逐步转向同时追求穿、用、住、燃和文化娱乐等方面的需要。
1987年定点抽样调查农户生活消费现金支出情况表

二、储蓄额
50年代到60年代,城乡只有少数较富裕的居民户才有储蓄存款。1978年,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为100万元,1980年达415万元,此后连年以较大的幅度上升。1983年过千万元,1987年达3928万元,比1978年增长38.28倍;是年,户均328.34元,比1978年户均10.35元增长30.72倍;人均75.98元,比1978年人均2.09元增长35.35倍。
若干年份全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