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兴衰简况
县内佛教传入,始于晋代,宋以后大创寺刹,明以后猛增尼庵。唐、宋、明三代皇室,对境内僧寺,时有谥赠。
晋咸和时(326—334年),太平山建有太平寺与太平塔。“县北八十里响肠”有后山寺。“县西三十里老墈头”有百丈寺。
萧梁时期,宝志和尚卓锡于野寨凤凰山建山谷寺。“县东三十里朱家冲”又建有石陂寺。
隋大业二年(606年),高僧三祖璨禅师“合掌立化于山谷大树下”。
唐代开元至乾元间(713—760年),“县北三十里,梁昭明读书处”创天柱寺。“县西石家山咀长寿山”创万安寺,“县南十三里袁家河”创珠琳寺,“县东四十里查陂河”创甘露寺。天宝四年(745年)创三祖塔,玄宗谥三祖璨为鉴智禅师。肃宗赐山谷乾元寺之名,尔后,代宗又赐觉寂塔号,会昌间,觉寂塔毁,大中间,宣宗复置之。
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万岁山民献“志公记圣祚绵远之文”石篆,太宗名之“瑞石”,“遣使致谢,谥曰宝公,赐号道林真觉禅师”。天圣六年(1028年)季春月,章献皇太后降赐佛牙舍利,用金银匣盛御宝,命郡官于山谷乾元寺监造资寿宝塔。后,此塔被雷火烧毁,皇祐间又改建资寿宝殿。自庆历年起(约是11世纪后期),先后在城内创建天宁寺;在县东(清为玉照乡)创建广教寺、彰法寺、登高寺、延寿寺、云居寺(一名钓鱼寺)、登场寺、大通寺、祖登寺、金城寺;在县南(清为尧年乡)创建上奉先寺、下奉先寺、永明寺、清凉寺;在县西(清为潜岳乡)创建西竺寺、云峰寺、求芝寺、兴化寺、演化寺;在县北(清为清朝乡)创建观音寺、资福寺、吉祥寺、云溪寺、佛子寺、古佛寺、罗汉寺,合计26座,占历代创建佛寺总数的60%。
宋元兵争,所建佛寺大都被毁。但同时,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又先后创建了东乡的东山寺(兜率寺)、大吴寺。
明代对于县内佛家建筑,主要是修复敝寺,大创尼庵。明初,兵毁和废圯的佛寺计32座:天宁寺、太平寺、山谷寺、天柱寺、观音寺、后山寺、资福寺、古佛寺、云溪寺、佛子寺、吉祥寺、云峰寺、求芝寺、演化寺、西竺寺、百丈寺、万安寺、罗汉寺、清凉寺、上奉先寺、下奉先寺、永明寺、珠琳寺、广教寺、东山寺、登高寺、石陂寺、云居寺、甘露寺、登场寺、大通寺、祖登寺。其绝大部分于洪武间就已修复。与此同时,还创建了“县东北二十里”的妙净寺与“县东四十里”的马鞍山寺,同时改兴化寺为官家寮舍。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于马祖庵故址敕建佛光寺,并派遣使臣专送御赐《藏经》。随着“妇贵贞节”、“修好来世”封建迷信思想影响的扩展,朱明一代,县内又平添庵堂80余座。
清时,曾对佛光、山谷、天柱3座名寺大事修缮。
民国9年(1920年)《潜山县志》中,县内古佛寺名,消失了兴化寺、天宁寺、彰法寺、妙净寺、马鞍山寺,增添了涌泉寺、寒山寺、金壁寺、柳林寺、雷音寺和香山寺。其时,共有佛寺42座。而庵堂之名,却猛增到161个,庙宇之名,也由乾隆《潜山县志》中的27个增加到60个。
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县共有寺(庙)庵75座,信教人士共152人,其中常住寺(庙)庵以宗教为职业者93人,年岁都较大。
1959年,全县尚有8寺、6庙、20个庵堂,以佛事为职业者,男僧41人,女尼36人,合计77人,其中依靠政府救济或半救济维持生活者49人,女尼竟占其总数的86%。不久,男僧有18人还俗,13人外徙;女尼也有12人还俗,6人外徙。到“文革”结束,原有寺(庙)庵倒塌13座,改作它用的11座,僧尼病故各7人。其后,职业佛教徒有所增加。
二、现有寺庙(庵)
1987年,县内尚有大小佛寺庵12座,僧、尼计23人,14人已年过半百,两人已年逾古稀。
(一)国、省两级重点佛寺
三祖寺或曰山谷寺,座落在今野寨乡风景村三祖山上,由南朝梁武帝时宝志和尚所创。大同二年(536年)命名为“山谷寺”。隋开皇间,三祖璨大师从二祖受度传法后,隐迹山谷寺10余年,后四祖道信,受法于三祖,三祖去罗浮山优游二载,复于大业二年(606年)归寺立终,真仪葬于寺后。
唐玄宗谥三祖为鉴智禅师,天宝四年(745年),舒州别驾李常取三祖真仪火化,得舍利子300粒,于是捐俸建塔,以百粒塑三祖像,置之塔的南窦。乾元元年(758年),诏赐寺名三祖山谷乾元寺。大历七年(772年)由扬州牧御史大夫张延赏奏请,夏四月,诏赐塔名“觉寂”。刺史独孤及为撰碑铭。武宗灭佛,寺与塔、碑俱毁。宣宗崇佛,大中初,寺与塔复置,而碑未立。咸通二年(861年),刺史张彦远重置前碑,并于其背面作记。
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舒民柯萼进献在万岁山古松下掘得的瑞石(宝志公所作“圣祚绵远”碑刻),太宗遣使致谢,谥宝志曰宝公,赐号道林真觉禅师。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三月,章献皇太后传旨,在山谷乾元寺为皇帝增崇圣寿,建资寿宝塔一座,降赐佛牙舍利,用金银盛御宝,命本郡官员监藏于塔基之下。皇祐二年(1050年)六月二十七日,雷火烧毁,奏闻,复造资寿宝殿遮盖佛牙舍利,拖延到熙宁三年(1070年)十一月十一日方才完工。米芾作《山谷寺选佛场记》。
元代,寺为兵火所毁,唯觉寂塔独存。
明洪熙元年(1425年),“僧人普聚重兴寺门。有沟通大河,路缘沟进为山门。门北上为天王殿,次乾元阁。阁圯,改为大雄宝殿,殿乃邑人葛永绶建。殿左为禅堂,有丈六金身。万历间,堂焚。崇祯三年(1630年),知县李新重建大雄宝殿,后为宝公殿,次观音阁。阁后峭壁半绝,相传达摩所凿者,右为官厅,右北上为三祖塔。环塔有八方正殿,次弥陀殿,次地藏王殿,次达摩殿,左右僧寮五百余间”。“明末寺为‘寇’焚,所存唯山门、天王殿、八方正殿”。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巡抚梁世勋俸重修大雄宝殿。此后时有兴废,未能详考。
民国35年,方丈月海募化修成大殿、院门、经楼、寮舍,大小70余间。其时,也对觉寂塔作了修缮。新中国成立时,寺容未改。“大跃进”中,寺改作林场,山林得以保护。“文革”中,红卫兵毁塔末成,捣坏了包括三祖“真身”的所有佛像。塔前大殿也随即倒却。1979年后,宗教政策逐步落实,省有关部门首先拨款修整觉寂塔,改建藏经楼。藏经楼底层为祖师殿,主奉禅宗一祖达摩、三祖璨和开山祖宝志三位禅师。重修寮舍28间。1983年6月,国务院批准该寺为“全国重点开放寺庙”。1985年4月,日本佛教考察团宫琦俊光夫妇来此考察佛教禅宗源流。1986年冬,又在宝公洞前动工重建大雄宝殿。1987年,监院僧宏行主持寺务,积攒香资,募化缘助,自力更生地筹备在觉寂塔前建造无梁千佛殿。
《旧唐书·神秀传》称:“达摩传慧可,慧可传璨;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并传神秀与慧能;尔后乃有北、南二宗之分。天柱老人乌以风称:“皆于此承前发脉”,“是中国禅宗传法的佛教圣地”。民国时方丈月海,曾是安徽省佛教会会长,扶持佛规,振兴法坛,深为禅林所重。建国后,历届住持僧为:本坤法师(安徽临泉人。1949年6月来三祖寺任主持,为县四至八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县一至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9年回九华法华寺,1963年在该寺圆寂)、瑞亮法师、宽康法师(河南开封人,1981年从九华镇国寺来三祖寺住持,1988年在该寺圆寂)。
该寺历代僧众,多属曹洞宗和临济宗。现属临济宗,主持僧派行已由“宽”传“宏”,下有“惟传法印,证悟会融,坚持戒定,永继祖宗”16个派序可续。职业僧今为16人,有主持(缺)、监院、知客、香灯、库头、灶客、园头、饭头、纠察、僧值等分工,有女居士2人住寺。迄今为止,佛事活动正常。
1987年l0月中旬,曾作为期一周的“居家二众传授五戒”大型法会,参会信徒220人,受“五戒牒”者57人,邀请外地法师诵读佛经者20余人,是民国以来该寺举行的较大一次法会。
香山寺又名大香山寺,座落在今大水乡香山村。
民国《潜山县志》:“香山寺,县北百二十里香山之阳。光绪十二年(1886年),邑人吴凤翥、僧忠节、一心等,聚金踞山建寺,名以香山。旋因住持无人,寺屋就圯。光绪戊申(1908年),合肥王心田、女僧长法,先后莅止,募巨金从事扩张。暮年而成。殿宇巍峨,神像罗列,僧舍、法堂皆备。山门斜坡,石级凡八十一,如履天台胜境焉。越二年,铸万名钟一,高八尺,围一丈五尺余,厚八寸,重量在万斤以上。鼎一,高六尺,围丈许,亦巨观也。寺左巨石若钟,与寺右若鼓者遥对,其外复有白龙井、白鹤洞诸胜”。
寺在县之边陲深山中,与桐城、舒城县界相交而距城镇较远,殿堂、佛像,仍保持原型,天王殿内,有弥勒佛座像,韦陀画像,灵官、老子及天王等塑像。大雄宝殿中,供有西方三圣菩萨金身,各高两米以上,全以巨型玻璃罩隔尘,极其庄严肃穆。寺内另有小佛像不计其数。东寮房安置万名巨钟,西寮房架设直径1.5米的大鼓,晨钟暮鼓,声播远方。安徽省人民政府1984年147号文件批准该寺为省级重点寺庙。现有女尼3人,住持广莲法师。
(二)一般寺庵
云居寺又名钓鱼寺。座落源潭区大沙河北岸,属今双峰乡柴庄村,接近桐城县境。寺门面临大河,河畔有巨石屹立似钓台,因名。现有女尼2人,主持寺务者为满愿。
及弟庵三祖寺西北3公里处,俗称七里庵。清康熙三年(1664年),副总兵金抱一捐资鼎建,供愚谷禅师说法,金自题门额并置以山田。清末,大门及前殿倒塌。民国间,有比丘尼3人住庵。1979年后,该庵恢复佛事活动,现存寮舍10多间,主要供奉观音菩萨,有比丘尼隆悟、宏乐住庵接香。
齐云庵即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之“齐云道院”,座落在今龙潭乡万涧村。初为明代道士陈大中建,后转为僧用。土地改革中仅留正殿。1984年,当地村民集资修复,今有殿堂及寮舍8间,供奉玉皇、护地大王及如来、观音诸神佛。沙弥真愿及居士1人住庵。
上封庵顺治《潜山县志》:“上封庵。在清朝乡,县北四十里龙潭,古刹讲经台。”现为龙潭河大桥西北l公里处。唐开元间(713—741年),悟性禅师及徒慧安募建。宋、元时,迭毁迭修,明万历间(1573—1619年),太空和尚“祷地涌泉”,本地信徒彭竹溪捐献山林、田地,扩建屋宇数十间,住庵僧达十数人。清时遭火,彭姓后裔捐资重建,清末至民国,先后有志空、慧静、善言、皖峰等僧住庵。建国后,无人管理,屋宇倒塌,佛塑尽毁。1981年,居士何申勤首倡整修。现有砖房5间,主奉观音菩萨,比丘尼庆成住庵。
护国庵天柱峰西,座落在今割肚乡林畈村。现比丘尼真才住庵。
黄公庙座落在今水吼乡黄龛村,法号宝贤尼住庵。
狮岭庵座落今后冲乡日光村,有尼法号长云住庵,
天圣庵座落今岭头乡天圣村,有尼法号长修住庵。
雷音寺座落今黄泥镇文昌村,有僧法号圣祥住寺。
茅庵座落今痘姆乡青口村,有僧法号惟全住庵。
上一篇:第一节 道教
下一篇:第三节 基督教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