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农民业余教育
民国20年(1931),城内设立民众教育馆,馆址在上天灯街,馆长刘卓。馆内设教导、总务、生计、艺术4组。全年经费1200元,断断续续办过一些工农民众学校。25年,县农村建中山民校5所:第一所在大湖河,校长陈义丙;第二所在玉珠畈,校长胡浚文;第三所在小池,校长辛治民;第四所在大石岭,校长潘学成;第五所在新仓,校长汪质斌。中山民校设儿童班、妇女班和成人班。儿童班每天上课4节,妇女、成人班每天上课两节。是年,全县儿童班147人,妇女班109人,成人班129人。至27年因日军进攻而停办。
民国38年(1949),县文教科配专职社教科员,专管工农业余教育。是年冬,办冬学315所,入学农民8253人。1950年,全国第一次工农业余教育工作会议确定工农教育的基本方针和任务是:“开展识字活动,逐步减少文盲。”县人民政府立即成立冬学委员会,由副县长朱涤华任主任委员,下设办公室。县政府发出通知,要求各级领导“放手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入冬学学习”。1951冬,全县冬学发展到1629所,入学农民约5万余人,后有870所冬学转为常年民校。1952年,县成立扫除文盲协会,下设办公室,各区乡也相继成立扫除文盲协会。是年,县组织50余人的扫盲工作队,以城关区无忧乡为试点,推广速成识字法。1953年,扫盲工作队分赴土门乡11个村,办扫盲班11个,每班配扫盲教师3人。因速成识字法的成果难于巩固,后接中央通知,停止推广,采用开办农民业余初小班和高小班的办法坚持常年学习。当年,全县办初小班700余个,高小班45个,入学农民达15250人。1954年,根据省政府的扫盲标准,对坚持常年学习的5900余人进行考试,达到合格标准的589人,占参加考试人数的10%。
1958年,县扫盲协会改称“红专领导小组”,全县业余初小班和高小班均改名为“红专学校”。1959至1961年,因自然灾害,全县农民业余学校先后停办。1963年,县成立业余教育委员会,副县长张辉任主任委员,下设办公室。同年冬,全县办起冬学412所,入学青壮年7520人。1964年,冬学改为政治夜校,以学政治为主。1966年全部停办。
1978年,国务院下达有关扫除文盲的通知。1979年,县成立工农教育委员会,县委书记汪铭彰任主任委员,下设办公室。县文教局设工农教育股。是年采用早晚班、半日制、间日制、巡回教学等多种形式,全县办有95个教学班,入学农民2720人。1980年,贯彻第二次全国农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后,县文教局给各区和一些公社配备了业余教育干事。是年,全县办农民业余学校358所,入学农民6382人。1982年,县教育局召开区、社业余教育干事会议,确定1983年61个大队为重点扫盲大队。1983年冬检查验收,结果是:实际参加学习的6329人,参加考试的4000人,达到脱盲标准的2488人,占参加考试人数的62.2%。
二、职工业余教育
1951年,县总工会在团县委、县妇联的协作下,于城内创办1所县直机关职工业余文化学校,1个班,学员80人,教师1人,学员以识字为主。1952年,该校除原识字班学员升入初小班外,又招收1个识字班,增配教师1人。同年,徐桥镇也开办1所机关职工业余文化学校,两个班,专职教师2人。两所学校共有学员358人。1953年,县扫盲协会对职工业余文化学校的学制、课程、教学时间作了若干规定。1955年,城关、徐桥两所机关职工业余文化学校办起初中班3个,学员98人。1956年,县委作出决定:全县乡一级的文盲干部分别到各区(镇)的机关文化学校学习。是年,全县有区(镇)机关文化学校7所(城关、徐桥、北中、弥陀、寺前、小池、新仓)、14个班,学员1265人(其中初中3个班,学员98人),专职教师18人,兼职教师4人。1958年,职工文化学校改名为“红专学校”,以学政治为主。1963年,县总工会恢复1个职工高小班,学员75人,教师2人。1964年35人毕业后,又增办1个班,学员87人。1965年增至3个班,学员110人;还开办了两个初中班,学员93人,教师3人。1966年上半年,机关文化学校改为政治夜校,专学毛主席著作。
1982年,县成立职工教育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根据省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文件规定,对1970至1980年高中毕业和1968至1980年初中毕业、年龄在35岁以下的青壮年职工,举行分期分批的文化补课与考试。必考课为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选考1门。全县应参加测验的职工2221人,实际参加的2044人,测验结果:3科及格者228人,两科及格者267人,1科及格者1549人。县职工教育委员会办公室据此制订了职工双补(补文化、补技术)计划。1983年,全县各单位共办职工补课班24个,学员2000余人,专职教师12人,兼职教师28人。1984年,县职教办公室委托太中、太师办职工业余学习高中班。太中办两个理科班,学员120人;太师办两个文科班,学员173人。开设课程有语文、数学、政治、历史、地理。经过两年学习,只有12人毕业(文科4人,理科8人),由县职教办公室报省教委核发了毕业证书。通过3年分期分批补课和考试,至1985年,累计3科及格的职工有2070人,合格率为93.2%,由县职教办公室发给合格证书。
三、函授教育
1956年,在安庆地区中级函授学校指导下,县成立中级函授分校。文教科长刘衡兼任校长,配有专职教师3人,开设语文、数学两科,以省编《函授语文》、《函授数学》为教材。函授对象是未达到中师毕业水平的小学教师,当时这种教师约占全县教师的70%。函授方法是:以书面指导学员自学,辅导教师巡回辅导,县中函分校每期面授1—2次。1957年暑假,在县城举办为期半个月的函授讲习班。1963年在太师附小开设小学教师业余文化进修班。1964年在新仓、徐桥、黄镇、牛镇4个重点区分别进行两次面授。1966年,函授教育中断。
1976年,县函授分校恢复,文教局长徐信元兼任校长,配专职教师3人。各区、社相继成立函授辅导站,由区辅导校长、公社中学校长分别兼任辅导站长,各站选聘辅导教师1—2人,负责辅导中师函授学员学习。1977年以后,安庆师范、安徽师范大学函授部在县招收大专函授生。县函校的任务是:组织学员办理函授手续,发放教材,选聘辅导教师和确定每个辅导教师的辅导对象,组织学员参加考试,搞好学籍管理。1982年,全县参加大专函授学习的学员有105人,其中中文专业52人(79级19人、80级33人),物理专业26人(79级22人、80级4人),数学专业20人(80级),化学专业7人(80级)。
1984年,县中师函授部设于太湖师范学校,由学校确定1名教导副主任负责业务工作。是年,招收函授生85名,对象为未达到中师毕业水平的公、民办小学教师及学校的行政勤杂人员。学制3年,开设课程有: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教育学、儿童心理学和语、数两科教学法。平时自学教材,完成规定作业,节假日函授部集中学员面授。学完3年应修课程后,由教育行政部门进行考核验收,成绩合格者发给毕业证书。
四、广播电视教育
1979年,根据安徽省广播电视大学安庆地区分校的要求,县开始筹办电大太湖教学点。教学点由县委宣传部主管,安庆分校、县文教局、广播局分别管理和指导。县文教局为教学点购置桌椅和日产20英寸彩色电视机1部,并在县局安排教室1间。
1980年,首届招收理工单科学员10人,全科学员4人,均为在职的青年干部或职工,编为1个混合班,配教员1人。按照中央电大教学计划规定,本届电大学制3年,前3个学期,开设英语、高等数学、无机化学、物理,自第四学期起,按电子、机械、理科3类分别设置专业课4—5门。学员学完应学的课程,经过考试达到规定的学分,则发给专科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其学历。学习两科以上者可以半脱产学习,学习1科者则实行业余学习。电大学习的科目,由中央电大逐日按时播讲,学员按时收看。成绩考核办法:由安庆分校函寄试题,县教育局主持考试,再由安庆分校阅卷评分,记入学员成绩档案。
1982年,开设文、理两个班,招收文科学员18人,理科学员13人。是年,首届英语专业毕业2人,物理专业毕业6人。
1984年,中文专业毕业1人。
五、成人自学考试
县成人自学考试始于1984年下半年。第一次参加自学考试的有145人。以后每年上半年和下半年分别举行报名和考试各一次,参加考试人数逐年增多,1985年上半年189人,下半年281人。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