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气象测报
1959年6月,县成立气候站,配气象观测员1人。1979年2月改称气象局。1985年气象局下设观测、预报、资料、传真、办公5个股室,技术员10人。气象仪器装备有大小百页箱,干、湿球温度表,最高、最低温度表,自记温度计、湿度计,蒸发皿,雨量器,雨量计,日照计,地面温度表,地温表,冻土器,气压表,气压计,电烤,警报发射机,高频电话,传真机等。
建站初期,担负地方时01、07、13、9时4次定时气候观测,观测项目有干、湿球,最高、最低温度,风向、风速,降水,日照,蒸发,地温,地面状态,云状、云量,能见度,天气现象,积雪深度等。1960年8月1日将01、07、13、19时4次定时观测改为02、08、14、20时4次定时观测。1961年4月1日取消夜间02时观测,改为08、14、20时3次定时观测。常年向OBSER合肥拍发雨情报。常年4月1日至9月30日8时、14时向OBSER合肥、安庆拍发小图报。1982年4月开始向OBSER合肥编发重要天气报。预报方法由统计学方法到天气学方法、动力学方法,逐步发展。到70年代能制作中期((3—10天)和长期(10天以上)预报。1985年开始以传真机接收上级气象台发布的天气实况资料图表和物理量预告等数字预报产品,准确率和服务效果均有提高。
预报形式主要是通过每天早晚两次广播向全县播送。中长期预报资料于旬末、月终以书面印发各服务单位,遇灾害、转折天气则及时发布天气警报预告,有时以《天气简报》、《快报》书面形式发送。1985年开始试行专业有偿气象服务。
二、水文测报
县境内有两个水文站,一为花凉亭水文站,一为周家河水文站。花凉亭水文站位于县城东山头,即滚水坝下游500米处。该站系1951年7月由华东水利委员会下游工程局所设,至1985年有职工9人。周家河水文站位于县天桥乡境内,1957年11月由省水利厅所设,至1985年有职工6人。
两站主要设备有水准仪、经纬仪、流速仪、自动雨量计、自记水位计、雨量器、蒸发器、六分仪、无线电台等。两站均下设若干水准点,常年观测水位、流量、降水量、蒸发量等,并将所测数据送交有关部门,为防讯抗旱服务。
建站以来,所测若干数据如下:
水位——花凉亭水库建库前,长河多年平均水位42.43米;建库后,多年平均水位38.04米;历年最高水位48.11米(1955年),最低水位36.92米(1985年)。
流量——长河山区年平均经流量777毫米,丘陵畈区536.1毫米。长河年平均经流量14.48亿立方米。花凉亭水库建库前,长河年平均流量61.4立方米/秒;建库后,年平均流量44立方米/秒。
降水量——山区年平均降水量1400多毫米,多水的1954年2349.4毫米,少水的1978年882.4毫米,最大24小时点暴雨量271毫米(1956年6月27日,姜家寨),最大三天点暴雨量536.6毫米(1969年7月14至16日,河图铺)。丘陵畈区年平均降水量1359毫米,多水的1954年2269毫米,少水的1978年848.4毫米。全县年平均降水量1439毫米,多水的1954年2217毫米,少水的1978年931毫米。全县4至8月份降水量约占全年的70%。
蒸发量——年平均1189.4毫米。1月份最低,35.4毫米;8月份最高,184.6毫米。
输砂量——据周家河水文站所测,在长河上游流域面积为540平方公里的地区,年平均输砂量为24.03万吨。
三、防震观察
1975年3月,县成立地震办公室,先后隶属县科技小组、科技局、科委。
1976年,建群众测报站25个,业余测报员601人;建宏观哨481处,哨员9611人。监测手段主要是土地电、植物电、磁偏角、地磁三分量、地倾、地应力、水电导、地声等。同时选播地震知识,印发地震知识材料,展出地震知识挂图。
1975年,新仓中学测报站(该校教师朱家楔负责此项工作)测到霍山县西北18公里处12月6日19时20分发生的2.4级地震。
1978年后,各测报站相继停止工作。1980年仅保留小池中学测报站。同年,县地震办派员考察佛图高屋“地滑”及花凉亭水库连续两月冒火球的异常现象,排除了地震的可能。1982年给小池测报站安装1台陶瓷偏角磁度仪。1984年12月,县地震办公室撤销,业务归属县科委。
四、农村能源
1958年,推广沼气池,实用效果差。
1975年,在高堰大队建沼气池,能烧饭、照明。
1975至1977年,县先后拨出科研费7000元,支持农村使用沼气,在桃铺公社高堰大队、小池公社小池大队建沼气池20个。1976年在刘羊公社向阳大队建沼气池89个,利用沼气烧饭、烧水、照明。1977年在望天公社建沼气池4个,弥陀公社向阳大队建沼气池1个。至1985年累计全县尚有80余个沼气池在使用。
1977年11月,佛图中学科研组,以木条、纸板、玻璃为材料,研制1台0.9×1.8×2(市尺)的箱式太阳灶,10分钟可煮熟鸡蛋,100分钟可煮熟米饭。
1984年3月,县成立农村能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推动全县节能工作的开展。
1985年,县能源办公室设计“太湖I型省柴灶”,吸收先进地区经验,结合本县实际在全县推广。当年在北中、牛镇、寺前区培训砌灶砖工300名。该省柴灶适应性强,烧柴烧煤均可,具有省柴、省时、卫生、可控制火力、造价低等特点。在望天乡现场测试,新灶能达到3个“10”的指标:10两柴、10分钟、烧开10斤水。另外一顿饭只要30分钟即烧好。农村五口之家,一年可省柴2500公斤。
同年,推广“余热器”,又称“节能水箱”。余热器为紫铜制品,安装在锅的外围,利用烧锅的余热同时烧开水,1件能用7至8年。五口之家一顿饭可烧开水4至6瓶(保温瓶),平均10分钟可烧开水5公斤。余热器已逐步推广,且有供不应求之势。
五、人工降雨
1978年7月18日,县革委会成立人工降雨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县气象站,分设北中、岔路、新仓3个点,每点配高炮1门。岔路点7月18日7时10分发射炮弹35发,10分钟后,附近6个公社下雨30至50毫米,县城附近下雨60至100毫米。8月份,岔路、新仓、北中3处人工降雨站继续进行人工降雨,对当地旱情缓解起了一定作用。
六、地质普查 1959年元月县成立地质普查队,由1958年经省地质学校培训的两名学员任地质员,326地质队1名技术员为指导,开展地质普查,业务属安庆地质局领导。9月,编有《太湖县矿产资料汇编》,向国庆十周年献礼。1961年10月,地质队撤销。1985年,县科委抽调3名地质干部,聘请311地质队1名工程师为顾问,搜集有关地质资料,并进行重点踏勘,历时4个月,编有《太湖县地质矿产资源调查报告》。
1959年国庆献礼地区评比获奖科研项目表

1977年向地区科技大会献礼科技成果项目表

1978—1985年科研项目表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