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进行侵略。中央红军在北上抗日途中发表了著名的“八一”宣言(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推动全国人民掀起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罗汉尖根据地,的人民在红28军和边区苏维埃的直接领导下,积极响应中央抗日救国的号召,展开了建立“大中华抗日救国军”的斗争。
10月中旬,高敬亭、徐成基率红28军在罗汉尖古庙召开皖、鄂边区军事会议决定:派红军便衣队队长汪少川,246团连长李发之负责筹建大中华抗日救国军。11月29日,抗日救国军正式成立,朱超云任总司令,朱国璋、李发之、梅景先任副司令,陈启任秘书。
抗日救国军成立后,确定以罗汉尖古庙为营地,扩编红军便衣队为独立营,发布安民告示,动员群众参军。不到半个月时间,部队已发展到200余人,并搜集了长短枪数十支,刀矛数百件,编成两个便衣中队,由吴应典、廖鉴清分别任队长,分兵驻守各交通要隘。春节前夕,便衣队和独立营已发展到1000余人,扩充为1个总队,3个大队,9个中队,27个分队。朱超云兼总队司令。各乡建立的赤卫队一律改称武工队,作为救国军的后备队。他们在罗汉尖依山结寨,构搭军棚,在山林中设立冶铁炉和制药厂,取集废铁土硝,自制土枪弹药和罐子炮。
救国军的迅猛发展,引起了当局的极度恐慌。1936年2月,国民党调集梁冠英的25路军和地方反动团队,从太、宿、蕲、黄四县构成包围势态,倾力向罗汉尖根据地进犯。宿松方面敌军兵分三路发动进攻:北路以三面尖猎户队陈金旺部为向导,大军随后,从长春庵出长和卡,经珠宝寨和苏家岭向英山直攻罗汉尖的左翼;南路由国民党西三区区长吴建中率自卫队为前锋,从二郎河出塔儿畈上邱家山直攻罗汉尖的右翼;东路则以陈汉猎户队吴鼎三部为前卫,大军随后,从陈汉沟出发,经方山上阳崖,直向罗汉尖正面进攻。蕲春、黄梅方面之敌,则分东西两路,一从蕲春青石出龙井岸上石栗尖;一从黄梅望江山出新庙,向罗汉尖背面进攻。共集10倍于救国军的兵力,企图一举踏平罗汉尖消灭救国军。
救国军面临现实,当机立断,作出了分兵作战,避实击虚的决议:一由汪少川领兵一支向黄梅敌后推进,进行外围作战以牵制敌人;二由吴应典率当地武装群众,转入地下,保护生产坚持斗争;三由朱超云、李发之率领基干武装,取路蕲春竹林、郑畈、孙冲等高山地带展开游击作战。2月8日(农历正月十六日)拂晓,敌军向罗汉尖山顶集结,忽然,三面尖与龙井岸两路来犯之敌,在黄山观音庵相遇,因失去讯号联系,发生混战。救国军得以赢取时间,杀开血路,突破重围,顺利完成了转移任务。等各路敌军窜进罗汉尖时,扑了一个空,只见山风呼啸,大雪纷飞,救国军健儿正向盘龙山巅高歌猛进。
敌军在绝望之余,对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和血腥镇压。首先在罗汉尖山顶烧毁老庙、军棚及粮食,枪杀炊事员汪成修,并割取其首级冒充朱超云假报战功,随即分路大肆放火烧山,使全山数十里森林付之一炬。接着在山区开始残酷清剿,实行所谓“三剿政策”,即围剿、追剿、座剿的三剿政策和烧光、抢光、杀光的三光政策。2月8日的当天,在英山3个屋场就残杀革命群众7人,捕走居民数十人,在苏家岭由于群众闻讯先已逃走,就纵火烧屋,使全村变成一片焦土,在邱山和赵岭被残杀的革命干部有吴炳荣、尤寿保、何保同、何保兰、赵民旺,在阳崖、廖河一带捕杀的群众有廖厚生、廖际祖、廖福生、廖昌寅等,被捕入狱的更不计其数,各村粮食、牲畜、财物都被搜劫一空。
敌人为推行长期座剿政策,分别在邱山、黄山、界岭、北浴、陈汉、廖河、柳坪等地派驻重兵,构筑碉堡,村村设哨,大肆搜剿,还强迫群众互具切结,联户连座,一人参军,全村同罪,置山区人民生命于屠刀之下。同时,乡镇保甲人员和地主狗腿,以协助清乡为由,大肆敲诈勒索,致使群众倾家荡产,无处容身,朝思暮想,盼望红军早日回来。
救国军转移到蕲春江家村后,改称28军6路游击师,朱超云任师长,采取了分兵突击,困扰敌人,保护群众的对策,继续在鄂皖边区坚持游击战争。3月,配合红82师245团3营和特务连在小界岭狙击国民党25路军一个加强营,俘敌副团长一人,并缴获大批枪支弹药。4月,为发展敌后游击战争,先后在二郎河烧毁敌军座营碉堡,在三德桥砍断太宿交通电线。在大地埂设伏歼敌军数十人。到9月底已经把东起舒城,西至罗田,北起英山,南至望江等大片土地,都变成红军的游击战场。
10月29日,朱超云、汪少川、李发之率游击队分三路夜袭三面尖猎户队座营,当场击毙6人,活捉4人,其余缴枪投降。猎户队长陈金旺,被追至悬崖开枪自杀。从此打开了宿松山区上连英霍的通道。11月26日,会同红军82师244团1营在蕲、宿边界的石栗尖、打杵杈、丛山崖三处天险地带,选择有利地形,设伏击溃国民党25路军1个整团,毙敌70余人,活捉20余人,缴获长枪100余支,重机枪一挺。12月中旬,又配合红28军在蕲、宿边界龙井岸的深沟设伏,一举歼灭国民党32师94旅187团一个整营。随即因战略需要,游击师编入红28军82师,继续转战在广阔的大别山区。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