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县境水域辽阔,江、河、湖泊纵横,且水质肥沃,水产品资源丰富。据统计原有鱼类150多种,现有80多种,水禽原有100多种,现有30多种。50年代,中央人民政府将枞阳县列为全国22个淡水渔业重点县之一。
一、水域
县境原有水面61.2万亩,水域分四大水系。新中国建立后,在不同的水系分别建有枞阳闸、白荡闸、梳妆台闸、湖东闸、永登闸,以控制内河、湖水位。
50年代末,因围湖造田,蓄水面积逐年缩小。1984年,退田还湖34270亩。据1989年统计,县境水域面积为37.5万亩(不含长江水域面积),其中湖泊26.5万亩,池塘4.94万亩,水库0.95万亩,圩、套、沟、汊1.03万亩,河流0.62万亩,可养殖水域23万亩。
长江流经县内5区1镇,枞阳闸至北埂,全长74公里,可利用水面为13.5万亩。
县境河流34条,汇通湖泊、长江的主要河流10条。长度达1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枞阳长河、罗昌河、杨市河、横埠河、汤沟河、麻溪河(钱桥河)。
县境湖泊31个,重点湖泊有菜子湖、白荡湖、陈瑶湖、枫沙湖、连城湖、莲花湖、汪家沟、周家汊、月儿湖、小乔圩、羹脍赛湖、破罡湖。50年代初,湖泊水域面积有69万亩,到1989年止面积缩至37万亩。1959年,白荡湖养殖水面4.5万亩,捕鱼47.1万公斤。1969年破罡区破锁河800亩水面,捕鱼9万多公斤。莲花湖自养殖以来,亩产均达50公斤以上。1989年,湖泊养殖面积13.9万亩,总产量为248万公斤,平均亩产18公斤。
1957年以后,兴建水库216座,其中,中型水库1个,小(一)型水库7个,小(二)型水库63个,小(二)型以下水库145个,总水面9522亩。除极少数水库水性冷、水质差、理化性状不良外,其余均可进行渔业养殖。1989年,水库养鱼面积为8000亩,产量12万公斤,平均亩产15公斤。
鱼塘有18855个,水面积约为4.94万亩。沿江圩区鱼塘水源足,饵料丰富,养殖条件优越,丘陵鱼塘易干涸,难以保收。塘养鱼一般为自然村或生产队所有。1989年,鱼塘养成鱼200万公斤,亩产达40公斤以上。
枞阳县1984年水域分区统计表
面积单位:亩

枞阳县1989年重点水域情况分析表
单位:面积亩、高、深度米、坡度度

二、水生植物
莲为多年水生草本植物,有“家莲”、“野莲”之分。县内家莲产量不丰,各湖泊多生野莲;仅陈瑶湖一地,藕的最高年产量达7.09万公斤。全县年产莲籽7.38万公斤,加工后调往上海土产品进出口公司,转销东南亚,一部分运至广州市场销售。
芡实俗称“鸡头米”。县内湖、河均有生长,以陈瑶湖为最,其质量冠于全省,该地为县芡实生产基地,年产芡实达10万公斤,经加工调往上海转运东南亚,部分销往广州。
芦苇为多年生宿根草本。沿江区乡皆有种植,据清《桐城县志》载:“……六百丈、老洲头、滨江一带,芦苇百里”。新中国建立后,仪山、陈洲、老洲等区乡,以芦苇编席驰名各地,产品远销江西、湖北等省。
席草系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茎细长坚韧,是织席、造纸原料。1960年前后,从浙江引种栽培,后因存在管理和技术问题停植。现野生席草寥寥无几。
荸荠俗称“果子”,地下茎圆形,立秋前后成熟。县内农户多有种植,圩区居多,破罡荸荠质优,声名早著。县内荸荠年产量约5万公斤左右,大部分销往安庆和邻县。
菱为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果实称“菱角”。县内种菱历史较长,据清《桐城县志》载:“菱角……枞阳卖者实大而扁,而角向外弯卷,老则壳墨而硬”。1957年,汤沟水产部门曾收购菱粉1.5万公斤。近年产量渐少,湖泊仍有野菱。
菰系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野生为“蒿草”,家养为“茭白”,俗称“茭瓜”。县内水域普遍生长,其茎可作菜,味甚美。县内种植的水生植物还有浦草、菖莆、水葫芦、水浮莲、水花生、苦草、马来眼子苋、轮叶黑藻、浮草、葳草、萍、鸭舌草、莼草等。
三、水生动物
鳍豚有青鳍、白鳍之分。鳍豚为淡水鲸类,约2000万年前就有这种动物,它比熊猫还古老,是研究动物进化的活标本。1957年,汤沟水产组曾收购一头重约140公斤的白鳍豚(雌性)。中国水产科学研究所已将老洲乡至红杨乡江段列为白鳍豚保护区。
江豚俗称“江猪”,1970年以前,县内沿江渔民多有捕获,现数量甚微,国家已将它列为二类保护动物。
鲟鱼国家已列为二级保护动物。该鱼多半在枞阳沿江水域生活,故有“枞阳鲟鱼”之称。
鳇鱼(即中华鲟鱼)又名玉板鱼、腊子鱼,为国家三级保护动物。系与恐龙同时代的古生物,有“活化石”之称。据调查,鳇鱼多在本县老洲、桂家坝、玉板洲南岸江段产卵。1958年,老洲渔民误捕鳇鱼、鲟鱼各1条,及时投放江中。
鲥鱼生活在海里,繁衍在江中,在海曰“鲞”,在江曰“鲥”。每年春夏之交,鲥鱼从海洋溯江而上,来往有规律,故名“鲥鱼”。又因鲥鱼挂网后不动,又称“惜鳞鱼”。其鳞似银,其形如白鲢,腮边有朱点,一般1~2公斤,其肉肥厚细嫩,多脂多刺,食之鲜美。县境的长江水域是盛产鲥鱼的地区之一。1949——1965年,全县鲥鱼年产量均在2000公斤以上,1976年产800公斤,1979年产300公斤,1980年产100公斤,近年已罕见。
鲚刀鱼又名凤尾鱼,幼鲚俗称毛花鱼。鲚刀鱼每年阴历二月由海入江,在江支流或湖泊中产卵,菜子湖是主要产卵场之一,白荡湖次之。阴历四月是鲚刀鱼入湖盛期,王家套、凤凰洲、长沙洲、铁板洲等江段皆产鲚刀鱼。1959——1956年,年产量均在6000公斤以上,1988年前后,年产量1000公斤左右。
河豚系咸、淡水鱼类。肉嫩味鲜,营养丰富,但内脏、生死腺、血液皆有剧毒,其毒素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1949年后,县内年捕捞量1000公斤以上,1980年后产量减少。
鳜鱼俗称“桂鱼”。县内湖泊、河流皆产。1964年,屯溪市在县调拨加工后的鳜鱼,冠以“徽州臭桂鱼”出售。近年鳜鱼数量日少,年产量仅数百公斤。
乌鱼又名黑鱼,俗称“财鱼”。县内各地皆产,陈瑶湖居多,年产量在l万公斤左右。1965年以前,活乌鱼由安庆水产分公司调拨转售香港,近年产量约1000公斤。
鮰鱼又名淮王鱼。县内江段年产量数百公斤,近年远销香港。
鳡鱼俗称“竿丝”。县内河汊、湖泊均有野生。因天然水面多实行家养其他鱼种,鳡鱼产量逐年下降。
麦鱼体小如麦粒,为水底栖微型鱼类之一,因麦收季节盛产,故称“麦鱼”。麦鱼以水中微生物及硅藻类为食,栖息溪流沙石缝中,春夏季产卵,一年内即长为成鱼。县内官桥区、杨家市等地皆产,阴历三四月间,农户用密网捕捉后,加工成麦鱼干出售,近年产量甚微。
鲫鱼古称鲋。县内各水域皆出产,唯莲花湖鲫鱼肥大,肉质鲜美。
黄鳝又名鳝鱼、长鱼等。县内湖泊、沟渠、稻田皆有,年产量约5万公斤。1980年以前,由水产部门收购调拨,1981年后,全由私营者经营,价格较高。
大银鱼古称脍残鱼、王余鱼。县内菜子湖、白荡湖等地皆产,年产量约2000公斤。1960年以前,水产部门收购制成鱼干,调往湖北省粮油进出口公司。1970年后,银鱼产量剧减,白荡湖濒于绝迹。
县内家养鱼有鲭、草、鲢、鳙、鲫、鳊、鲤等。野生鱼还有:翘白、红鳍白、短尾白。鯮赤、赤眼鳟、油鲳、黄尾鲴、银鲴、螃魮、鲶鱼、针鱼、棱鱼、、瘰疣等。
龟俗称“乌龟”,寿命长,有“千年龟”之称。1970年前,本县圩区较多,食者甚少,常有人在龟甲边穿环予以放生。1970年后,因龟肉和龟甲有较高价值,个体经营者争购外运,故数量剧减。
鳖又名甲鱼、团鱼,俗称脚鱼。1960年以前,年产量约7000公斤,仅白荡湖一地年产量就达1000公斤以上。水产部门曾将收购的活鳖,调往上海转运香港销售。近年因鳖价格高,捕捉过多,产量下降。
中华绒螯蟹俗称“毛蟹”。县境蟹分布面广,白荡闸、枞阳闸内外的螃蟹质地优良。春季,幼蟹由长江入内河,几番脱壳;秋季,蟹肥黄满成熟。1949——1962年,年产量约4万公斤。1956年,水产部门将收购的蟹,调往河北省粮油食品公司转运香港。1979年后,水产部门、私营个体户高价购蟹,因此饲养蟹的专业户渐多,1989年,年产量达6.5万公斤。
虾春季繁殖,秋季成熟。县内湖泊、河汊盛产。青虾烹饪后由青转红,外形美观,营养丰富。1970年前后,年产量达10万公斤,由水产部门收购调往上海,1989年调往安庆冷冻后出口日本。白虾,产于枞川河和长江中,产量不高;料虾,县境各处皆有,产量颇丰。
三角帆蚌俗称“河瓢”。县内湖、圩、塘皆产,为淡水育珠的优良品种。
褶纹冠蚌形呈鸡冠,此蚌亦为育珠的优良品种,但产量甚少。
中华圆田螺多生于水田。县内产量颇丰,水产部门将鲜活的田螺调往上海转香港销售,将加工的冷冻田螺肉出口到日本和法国。
螺丝分布极广,每年有大量螺丝肉上市。
各地皆产,唯枞川河较多。
钉螺是传染血吸虫的媒介。县内湖汊、河汊均有钉螺分布,因血吸虫危害人、畜,县政府曾专设灭螺机构,经综合治理,今仍未绝迹。
大雁每年阴历八月至翌年四月在县境白荡湖、陈瑶湖、枫沙湖、菜子湖等地栖息。雁群多达数千只。1960年以前,农贸市场有大雁出售,1979年后,政府明令禁止捕杀。
鸳鸯又名匹鸟。雌性鸣“鸳”声,雄性鸣“鸯”声,故称“鸳鸯”。鸳鸯性柔,终日相依为伴,如失一只,另一只则相思而亡。1950年前后,县内湖泊均有鸳鸯与野生飞禽杂居,后渐稀少,人民政府已明令禁止捕捉。
野鸭古称凫,形与家鸭相同。种类有对鸭(俗称青鸭公、青鸭母)、三鸭、四鸭、六鸭、八鸭、曹鸭、泥鸭等。对鸭、八鸭食味最佳,具有消炎泻火清热之功效。县境近年野鸭栖息量大减,政府已明令禁捕。
鸡形似家鸡。成年鸡重O.6公斤左右,食之肉香味美。1958年前后,县农贸市场有售,多来自陈瑶湖。
鹦鸟名伯劳,俗称“苦鸟”。多在田泽荷塘、临水树上栖息,夏至鸣叫,冬至停止。县内鹦鸟的栖息量在1950年前后较多,近年已为罕见。
翠鸟又名钓鱼郎。多在田泽、荷塘、临水丛树上栖息,近年已罕见。
鹭鸶又名“信天翁”。县内鹭鸶栖息量大,湖泊、河汊均有。
附:珍贵鱼类保护事例
(一)1985年,老洲乡渔民陈汉武、陈龙飞在大通对面的铁板洲和梁山矶江段,捕获中华鲟、白鲟各1条。当地政府派员赶往现场,将鲟鱼验证无伤,令其投放江中。两渔民因及时告之当地政府,受到县水产局物质奖励,并登报表扬。
(二)1987年7月10日上午,松园乡护林员吴化顺发现江面有一死去的白鳍豚,当即向破罡区公所报告。县水产局接到电话后,急派渔政人员于当日下午3时赶赴现场。经验证:白鳍豚体长2.17米,胸围1.24米,体重约115公斤,身中鱼钩44处,尚有27支鱼钩挂在表层。是日下午7时,电告了南京师范学院生物系。19日,该校派员取走豚体,并付酬金300元。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