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50年代,农业生产合作化时期,县内部分社队即开始兴办各种小型加工厂和农具修理厂。1958年起,乡镇企业有所发展。1961年底,全县相继创办义津五业场、浮山石灰厂、官桥农机厂、陈瑶湖水产养殖加工厂、老洲石灰厂、老洲油厂、汤沟镇砖瓦厂等。生产大队一级兴办的企业有马蹄窑、孵坊、油坊、水作坊、面坊、竹木铁器具加工厂、水陆运输队、林场、茶场、果园、花炮厂、水产养殖场等。因社队企业依附农业并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故未形成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企业职工多是农村手工业者和青壮年农民,机动性大。1963——1966年,农业生产稳定回升,人民生活有所好转,但社队集体经济仍较穷困,一部分社队干部和群众,在发展工、副业上动脑筋,想办法,一批建筑队、工程队、运输队、农副产品加工厂、砖瓦厂逐渐兴起。社队建筑业务由农村拓展到城镇,社队建筑材料业有较大发展,
山、仪山和牛头山的石灰石大量的开发利用,产品除满足县内城乡建设需要外,还远销江苏、上海等地。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受极左思潮影响,强调“以粮为纲”,社办企业发展缓慢;抓经济工作往往被视为“邪门歪道”、“资本主义”。破罡公社综合厂的石灰、石料畅销江苏,业务往来活动频繁,经济效益好,职工收入高,结果引起多方非议,连换几任厂长,生产经营每况逾下;金社公社建筑队,经济效益高,业务兴旺,企业职工已发展到三四百人,常年在外拓宽建筑业务,被人视为“不务正业”;白柳公社矾矿,产品远销山东、河南、江苏等省,但公社干部无人敢插手抓企业,以致企业生产逐年萎缩。在此期间,少数大队企业有所发展,农民为争得生存权,不顾左倾思潮干扰,纷纷创立队办企业,石马公社高丰大队、水圩公社苎镇大队、老洲公社同心大队、老庄公社龙山大队、钱桥公社大塘大队、阳和公社平山大队等,先后办起油厂、窑厂、铁器厂、缝纫厂、运输队、印刷厂等小型企业,解决一大批富余劳力就业问题。1975年,全县队办企业产值13万元,纯收入4万元。钱桥公社大塘大队干部群众,坚持勤俭节约,自力更生办企业,十年如一日,企业越办越红火,成为县境以工补农,建设新农村的典型。1978年,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振兴农村经济,发展乡镇企业,得到中央、国务院的肯定,从政策上予以支持和保护,县乡镇企业才真正地发展起来。1978——1981年,县乡镇企业已形成乡办、村办、联户办、户办一齐上的新局面。其特点是:企业以村为主,以小为主,以本地资源开发为主。所办企业有芦席编织、农机具修造、农副产品加工、水陆运输服务、饮食服务、矿藏资源开发、水产养殖等行业。因国家和政府大力扶持乡镇企业,长河、阳和、麒麟、牛集、高甸、安凤、金社、白湖、横埠、将军、吴桥、老洲、仪山、长安、铁铜等乡相继兴办一批乡办企业。其中长河、阳和的企业发展较快,成效较大。1979年,阳和乡率先兴建20门轮窑厂,首次在县内农村进行机械制作砖瓦,自动烧制,结束千百年来的手工操作的生产方式。1980年4月,长河乡水泥厂点火投产,第一次打破农村企业“只卖石头、不能生产高等建筑材料”的历史。麒麟乡创建的“综合商店”,第一次冲破“农民不能经商”的陈规陋俗。陈瑶湖乡、金社乡农机厂联合生产的帆船挂机,质优轻便,畅销沿江沿湖地区,第一次显示乡镇企业有能力生产出中、高级机械产品。至1984年止,国家计划下达的扶持乡镇企业物资有钢材406.6吨、木材2155.5立方米、煤炭188.35吨、生铁155吨;下拨无偿和低息贷款78.2万元、银行专项贷款142.5万元。1985年春,全县上下一手抓农业,一手抓乡镇企业,“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振兴枞阳农村经济的突破口”。每年上级下拨的扶贫资金有三分之一以上投入于乡镇企业,到1989年止,县共投入发展资金近800万元,乡镇先后兴建、扩建万吨水泥厂4个、轮窑厂16座、饲料加工厂6个、建筑公司23个。涌现了诸如义津塑料厂、浮山棉织厂、黄山针织厂、老湾复合厂、牛集新型建材厂、湖东食品厂、新开板鸭厂、老洲预制厂、将军铜选矿厂、先让船队等一批乡镇龙头骨干企业。村办企业;联户企业、户办企业有较大发展,已形成区域性经济产业。汤沟区沿江农户发展芦席编织业,官桥、安凤2乡发展禽苗业,将军、钱铺、高甸、会宫4乡发展矿藏开采业,钱桥、义津、麒麟3区部分农民常年在外推销饲料添加剂,见了大世面,拓宽了视野,提高了商品经济意识。据1989年统计,全县乡镇企业已发展为24749个,其中乡办集体企业240个,村办集体企业715个,联户企业943个,个体企业22851个;乡、村企业职工76373人。“七五”计划期间,乡镇企业开始由内向型转为外向型,部分企业横向联合活跃,先后从江苏、浙江、上海、湖北、河南等省、市,引进资金、设备、技术,促进县内乡镇企业的发展。其中,乡镇企业所生产的明矾、灰包咸蛋已打入国际市场,外贸出口量逐年上升。灰包咸蛋在安徽省同行业中,独享产品免检信誉。在整顿、提高发展的过程中,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日趋合理;乡、村企业克服了重办轻管、粗放经营现象;在发展方向上,坚持以集体企业为主,提倡乡、村、联户、个体企业一齐上的创业方针,积极发挥当地资源优势,搞活农村经济。县内建筑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矿山开采、针织纺织、水陆运输、水产养殖等6大支柱产业,已初具规模,并逐步向项目多样化和高技术方向发展。
枞阳县1979——1989年乡(镇)、村集体企业情况统计表

上一篇:第四节 电业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