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书院
古代书院是文人藏书、讲学之所,又是培养士子的学校。清乾隆年间,书院逐渐兴旺,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朝廷敕令全国.改书院为学堂。
书院设山长一人,主持讲学,大课由县令评定甲乙等级,小课由里中贤达评定名次。大课春秋各一次,小课不定期.书院考课专以文辞富丽为工。考试内容有文、诗、赋、经解.成绩优异者奖钱60千文,前l0名考生的诗文由书院汇集刊刻.县境内较著名的书院有白鹤嶂书院和丰乐书院。
(一)白鹤峰书院
位于枞阳镇东侧的白鹤峰,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知县吕荣与里中贤达捐款创办白鹤峰文所。道光三年(1828年),知县廖大闻捐款置门窗课桌等,并易名为白鹤峰书院。时书院主讲为马一斋。咸丰三年(1853年),书院毁于兵火.同治七年(1868年),重建书院于原址。桐城派创始人之一刘大櫆晚年辞官归里,在此授徒讲学.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废科举、兴学校,改白鹤峰书院为县立高等小学堂。
(二)丰乐书院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知县史丙荣在汤家沟动用各种租息,创建丰乐书院,并亲临讲学。咸丰三年(1853年)遭兵燹,生员自行散去,屋宇尚存。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丰乐书院改为丰乐小学堂。
二、私塾
(一)形式
清代和民国时期,枞阳县私垫的开办形式分为族塾、村塾、家塾3种。由家族族长利用祠堂、公房,聘请塾师教授本姓子弟的学校,称族塾;由地方关心教育的人任学东,收集学费,聘请塾师教授贫寒子弟的学校,称村塾;由豪门富户聘请塾师来家坐馆,教授自家子弟的学校称“家塾”。
(二)教材
枞阳县私塾用的教材有启蒙方面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杂字》、《字课图说》、《弟子规》、《千家诗》等;正课教读有《国文》、《龙文鞭影》、《幼学琼林》、《鉴略》、《论语》、《大学》、《中庸》等。应用文有契约、诉讼、婚丧喜庆等内容的教材。
(三)教学方法
认读儿童五六岁入蒙学,以认读为主。塾师在一寸见方的纸上写字,称字片;教认的字数按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而定,每天周而复始地练习。当学生认1000个字左右时便教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启蒙书籍。先生教完一课,学生就自读,直到能背诵为止。一般是第一天上新课,第二天早上就要背诵。
讲解学生熟读背诵部分书文以后,先生就开始讲书。先生逐字逐句串讲,学生一字一句理解。讲解为每天一次,学生听讲后,回到座位上默讲,第二天向先生复讲。
写蒙童习字,一般由先生手把手润字。学生掌握笔划和字的结构以后,由学生自己练习。开始是描红字,接着是影写(又叫仿影),即用写好的摹本套上竹箔纸,照字样写。仿影文字多是四句韵文,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学生练习一段时间后,教师根据学生的笔力,选欧、柳、赵、颜字帖,令学生临摹。后有精摹,即不看字帖写字。写字时间,一般安排在上午读讲之后。写字作业于当日送给先生批改。先生用朱笔在写得好的字旁圈个圆,在有错误的字旁批上“重写”二字。写字是私塾教学中一门重要功课。
写作学生进入读讲阶段后,便教他们作对联,写文章。先生联系课文命作文题,写作体裁一般是游记、说、论、序、传以及应用文等。批改作文主要是面批,先生及时指出学生文章的优劣。
(四)规章
私塾10个月为一馆,每馆开始要设“投馆束”。“投馆束”是由学东主持,办酒席邀请学生家长与老师见面,并商定学额及学生束脩事宜。每逢清明、端午、中秋、春节,学生要向老师送节礼。节礼钱数视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而定。学生放学要列队,到孔夫子牌位前作揖,方准离开。学生如出去办私事,必须携带戒尺。学生同老师交谈要垂手而立,不准嬉笑。“教不严,师之惰”,这是塾师执教的信条。
明、清时期桐城县(含今枞、桐两县)进士、举人、贡生人数表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