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职业教育
(一)私立宏实职业初级中学
民国27年(1938年),由李光炯创办的宏实小学被日军纵火焚毁,被迫迁至桐城县孔城镇。次年春,宏实小学改为安徽省桐城私立宏实初级职业学校,校舍暂借孔城镇一座新建粮库,有瓦房55间。该校招收高小毕业生100多人,学制3年,开设农林、染织两科,半天上课,半天实习,产品设点销售。农林科因无实习园地,民国29年停办,校名改为“安徽省桐城县私立宏实初级染织科职业学校”。染织科工具设备有铁机10架、木机8架、毛巾机6架、袜机8架、宽幅毯机1架、圆轮整线机1架、地径纱机1架、浆纱锅一座、大小水缸9口、理纱架1座、染锅1座、绞纱机架1座、晾纱架2座、吊纱车15辆。
民国30年,学校有一年级1个班,男女生58人,二年级2个班,男女生102人。民国32年,学校招收新生58人,来自桐城、无为、舒城、庐江、怀宁、贵池等地;有教职员13人。开设的课程有公民、组织、机织图案、染色分解、国文、英语、历史、地理、物理、化学、数学、竞训、实习、体育等。
办学的常年经费由县国民政府每年拨出700元,安徽省教育厅每年补贴3600元。
民国30一33年,宏实职业学校数次遭日机轰炸和袭扰,由鲁拱山倪家祠堂迁至义津小李庄。抗日战争胜利后,校董事会决定停办宏实职业学校。学校从开办到停办,共经历l0年风雨。停办时,学校二、三年级两班学生转入安庆工业学校。
(二)私立四毅初级商业学校
该校于民国35年(1946年),由张悟灵、张燕卿创办。校址设于枞阳镇陶公祠,办学经费全靠张氏田产。学校开办时,校长是张燕卿。学校有教职员12人(男11人,女1人)。是年,招收新生,分甲乙两班,甲班66人,乙班46人。民国36年,学校新建了2层楼房,内有8间教室、1间图书室和6间教师宿舍。因招生困难,学校于同年秋改为“四毅初级中学”。
(三)枞阳县初级农业学校
该校创办于1958年,校址设在汤沟镜子山,以枞阳农场为依托。1959年秋,学校招初中生180人,分3个班;教职工有11人。开设课程有算术、植物、化学、动物、语文、代数、政治、物理。1960年,改校名为“枞阳县农业机械化学校”。是年秋招新生100名。1962年,该校停办。
(四)枞阳县农业技术学校
1964年,在县初级农校原址创办了一所半耕半读的农业技术学校。招生对象是初中毕业生,修业4年,达到中专水平。学校行政和专业课教学人员由文教局和农业局解决。1965年,该校有教职工16人、学生207名。课程开设政治、语文、数学、植保、栽培、物理、化学、生物、社会活动等。
学校总务处吸收专业课教师和各班生产委员组成生产指导委员会,领导全校的生产劳动工作。全年集中劳动15周(春耕2周,夏收夏种6周,下半年7周)。1965年,该校生产粮食2.84万公斤、蔬菜5.55万公斤。学生的伙食费、学习费基本上由学校解决。1966年11月,学校正式改名为“枞阳县农业技术学校”。第一届学生于1968年毕业回乡支农。1969年毕业生共90人,其中57人分配到生产建设兵团,33人回原籍务农。
(五)枞阳县五·七大学
1971年底,“枞阳县农业技术学校”改名为“枞阳县五·七学校”。1972年7月,受安庆地区教育局委托,办1期音乐、体育教师培训班。学员来自8县1市,共211人(其中公办教师156人,民办教师55人),分4个班。体育班课程有田径、球类、体操、游泳等;音乐班课程为识谱与视唱、革命歌曲、革命样板戏教唱、辅导群众文艺活动等。授课教师由地区教育局统一抽调。音乐、体育培训班结业后,医疗卫生培训班开学。教师由卫生局抽调,学员42人,来自县内各区社;课程开设政治、中医基础课、草药方剂学、中医内科、中医儿科、中医妇科、针炙等。1973年,医疗卫生培训班结束,农业机械技术培训班开学。教师由县农林局抽调,学员120名,来自县内各区社;课程开设柴油机工作原理、操作安装及维修保养等。1974年,农业机械技术培训班结束,该校又接受安庆地区革命委员会大学中专招生领导小组的委托,招收来自安庆、桐城、岳西、枞阳县的学员进行专业培训,学习时间为1年半,学生结业后仍回原籍原单位。1975年,该校举办了英语教师培训班,学员37名,来自各初级中学,1年后结业。1976年3月2日,“枞阳县五·七学校”改名“枞阳县五·七大学”。是年,卫生局办了两期培训班,学员116名,结业后,回原社队任赤脚医生。接着又开办了初中数理化师训班和小学民师语文师训班。1980年,“枞阳县五·七大学”被撤销。
(六)铁铜高级职业中学
该校于1960年创办,初名铁铜农业中学,学制3年,为半耕半读学校。创办初,校址在铁铜公社茅草
,一年后迁至庆丰大队(村),校舍是草房,校长由铁铜公社副社长汪文英(女)兼任。1961年,有学生47人,耕地80亩。1963年,学生增至67人,教职工6人,拥有土地140亩,校舍27间,耕牛5头。校长汪文英被评为省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1964年,《人民日报》、《安徽日报》介绍了铁铜农业中学在坚持生产办学方面的先进事迹;著名作家鲁彦周曾来农中采访,写成电影剧本《新林曲》;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拍摄了《半耕半读育新人》的新闻记录片。1965年,铁铜农中成为枞阳县教育工作先进单位。该校教学时间安排是“六、五、一”(全年劳动6个月,学习5个月,休假1个月)。课程设置,政治课占10%,文化课占60%,技术课占30%。收益按劳动分配,实行定额记工。一年级学生只解决部分伙食费和学费;二年级学生解决伙食费、学费、书籍费,实行读书自给;三年级学生除保证自给外,还可以分些零用钱。教职工的工资、办公费来源于公社供给和学校生产自助。学生毕业后回到原社队,由当地政府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安排他们当农技员、会计、记工员、民办教师等,优秀学生由文教部门推荐到高一级学校深造。
1971年统计;铁铜农中创办12年来,共培养学生450人,其中参军38人、当工人的18人、当基层干部的45人、任技术员的24人。向国家交售皮棉4.97万斤,自储粮1万斤,农业收入6.39万元。1984年,经安庆行署批准,开办“淡水养殖专业地方中专班”。1989年,改名“铁铜高级职业中学”,有14个教学班,师生员工共有700余人。学校有鱼塘60亩、蟹池2亩、土地50余亩,其中果蔬地20亩,种植桃、梨、桔、葡萄等果树,间植麻、棉、油菜、西瓜、小麦、豆类。
(七)牛集高级职业中学
该校位于义津区牛集乡的朱公、高庄和日升3村交界的黄土岗上,有山有水,宜林宜农。学校前身是牛集公社的“五业场”。1962年,改名为牛集林业中学。1964年,改为“牛集农中”。“文化大革命”期间,改名为“牛集五七中学”。1977年,复名“牛集农业中学”。1984年,改为“牛集高级职业中学”。
牛集职中在教学安排上突出“以农为主”的特点,高中专业课每周9节,生产劳动课每周4节;初中专业课每周2节,生产实习课每周4节。1983年,学校20多亩水稻幼苗上部呈纹状,中部淡褐色,周围村庄稻田也出现类似病情,农民认为是虫害,准备施农药,但经学校师生观察分析,确认是纹枯病的前兆。后采用浅水勤灌、适时晒田的办法治好稻病。1985年,该校办起养猪场,开始以养本地猪为主,后引进2头长白山瘦肉型良种猪。学校除组织学生在饲养场进行专业训练外,还于1988年和1989年分别办了2期“瘦肉型猪饲养短训班”。在这两年里,省科委还以该校的“瘦肉型”养猪场,作为实施“燎原计划”的重点项目,使该校获利21300元。到1988年止,牛集职中共毕业了376名学生。
(八)枞阳县高级职业中学
该校于1984年6月在原城关初中的基础上创建起来的,校址在莲花湖北畔,占地面积21亩,校舍总面积4964平方米。是年9月,该校招生50人,为财会专业,开设《商业基础知识》、《商业会计学原理》、《工业会计》、《珠算》等课程。1985年,开办家用电器班,专业课设《电工基础》、《电子线路》、《家用电器使用与维修》等。1989年,该校迁至月月湖畔,当年招175人,分为4个班(即纺织中专班、2个家用电器班、技工电教班)。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纺织中专班先后与毛巾厂、毛纺厂挂钩,聘请两厂技术员当兼职教师。技工电教班、家用电器班与枞阳长安电子技校挂钩,同时与县广播局、广播站联系,聘请广播部门技术员当兼职教师。1989年底,该校有8个教学班,学生470人。
(九)枞阳县卫生学校
该校创办于1958年8月,校址在城关镇古岭。时有校舍2幢,教职工11人,县卫生科科长兼任校长。开办之初,从高小毕业生中招收学员111人,分2个班;课程设语文、数学、生理解剖、内科、药理等;经费由卫生科拨给。1959年,该校为公社医院培训初级卫生人员175人。1960年,县决定将该校升为中级卫校,设3个中级班和2个初级班。其中保育班学制为5年,医士、护士班学制为3年,初级班学制为1年。1961年8月,中级班有30人提前结业,分配到县各医疗单位工作。1962年,该校被撤销,在校生除少数学生转入安庆卫校继续就读外,其余回原籍。
(十)枞阳县卫生进修学校
该校1977年创办,校址设在白云医院内,配专职教师3名,并请白云医院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师任兼职教师。1978年,该校办了1期赤脚医生培训班,培训学员60人。1979年至1980年,办3期培训班,培训学员180人。1981年至1982年,招收本系统学员60人,学习1年西医基础知识。1983年至1984年,开办了两年制初级卫生培训班,培训学员60人。1989年,“枞阳县卫生进修学校”迁城关镇,是年招收技工班38人。
二、师范教育
民国16年(1927年),桐城县在白鹤峰创办了乡村简易师范,专门培养小学师资,经费由国民政府拨给。抗日战争期间,该师范停办。新中国建立后,县创办了“湖东县初级师范学校”,及时地为小学教育培养了师资力量。
(一)师范学校
1951年8月22日,湖东县在汤沟镇成立了乡村初级师范学校筹备委员会。同年9月16日在枞阳、汤沟、义津3点招考高小毕业生,录取初师班学生100名、速成班学生50名。1953年春,湖东师范迁到汤沟的琵琶山。1954年7月,湖东县初级师范学校首届毕业73人(其中分配到铜陵县38人)。9月,学校从贵池、青阳、怀宁、彭泽、桐城、无为等地招收54名小学教师,学制2年。1955年7月,“湖东县初级师范学校”改名“枞阳县初级师范学校”。1957年,学校由汤沟迁至下枞阳,1958年,县人民政府改“枞阳小学”为“枞阳县初级师范学校附属小学”。1960年3月,中共枞阳县委决定师范学校由下枞阳迁往城关毛家凹,占地面积94.14亩。是时,全校共计19个班,842名学生,教职工78人。1962年9月,枞阳师范学校停办。1980年9月,省教育厅对全省中等师范学校布局作了适当调整,恢复了枞阳师范学校,其规模定为600人,面向安庆地区招生。1981年,枞阳师范学校校址在汤沟镜子山,占地面积30.7亩。1982年,该校成立函授部,负责全县中师函授教育。1984年,函授部有学员261人(82级52人,83级109人,84级109人)。1985年,学校建成了1幢3层教学大楼,共有教室12间,建筑面积为1136平方米。另外新建1幢2层教工宿舍楼,建筑面积为224平方米。1989年,枞阳县师范改为小学教师进修学校。同年秋,枞阳师范学校停止招生。
(二)学制与课程
湖东县初级师范创建后,开设了初师、简师、幼师3个班。初师班学制为3年,简师班学制为1年,幼师班学制为2年。1958年9月,该校既招普师班,又招民师班,还办在职小学教师培训班。民师班和在职小学教师培训班学制为2年。
1955年,根据省教育厅颁发的《一年制小学教师轮训班教学计划》,小教轮训班开设课程为语文、语文教学法、数学、数学教学法、自然常识、地理、历史、宪法、教育学、体育、音乐等。1959年,初级幼师班开设的课程为语文、数学、物理、化学、人体解剖生理学、中国地理、中国历史、政治、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卫生学、语言教学法、自然教材教学法、幼儿体育游戏、体操教学法、音乐及音乐教学法、绘画及绘画教学法、实习课等。1981年,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等师范学校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规定,中师班开设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学、化学、外语、教育学、语文教学法、数学教学法、自然常识教学法、体育教学法、音乐及音乐教学法、美术及美术教学法等。民师班和小学教师培训班开设课程为政治、语文、数学、教育学、心理学、自然(物理、化学)、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美术、实习课等。枞阳师范中师函授部也开设同样的课程。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