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950年10月,县城安庆恢复市建制。12月,改石牌镇为怀宁县城关镇。石牌为县内诸镇之首,“粟布云集,货贿泉流”。抗日战争时期,安庆沦陷,怀宁县政府曾迁驻该镇达8年(1938~1945年)之久。
一、街道
建国初,上下石牌有河北街、四平街、汀字街、正街、前街、后街、永兴街、新民街等8条主要街道,全长2525米。除新民街为砂石路面外,其余7条计2260米,均为石板路面,宽度多为4米,少数仅2米。下石牌原为孤洲,皖河在此两条河道交叉绕街而过,永兴街、后街、汀字街有3道木桥和一个庆洲渡通向街里。地势低洼,每逢大雨滂沱,山洪暴发,洪水便穿街横流。建国前,大小商店,服务业集中分布于上石牌河北街、四平街和下石牌的正街、后街、汀字街。
1952~1954年,县粮库、县供销社、县邮电局和姜网小学等在上石牌至下石牌永兴街一线长660米的大片坟冢荒场上兴建办公营业、教学和仓库用房,但缺乏合理布局。1955年,副县长李洲应主持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对石牌镇建设进行初次规划,确定“保存下石牌,淘汰上石牌,扩建猫山”的总体设想,并将永兴街口~上石牌坝脚一线,开辟一条南北向宽10米的主街道,定名为建设路。路两侧新建房屋均面向街道。是年起,在猫山始新建粮库、货库、师范、卫生学校和轧花厂等。1958年,皖河改道,筑同马大堤堵庆洲河,把下石牌圈进堤内,上石牌在堤外,不再建设。1964年开始,动员机关,学校干部、职工采取挖废堤填宕弥沟的方法,修建一条东从建设路口、西至汀字街口长370米、宽9米的建新路。并将建设、建新两条路铺上石子路面。1972年,皖河大桥通车以后,随着交通网的延伸,又先后开辟了皖河路、石腊路、怀望路、怀中路、大桥北路、宜塘路、中洲路及皖河大道,全长8495米,并同时对大桥北路、石腊路、怀望路、皖河路4450米的路段铺上了石子路面。
1978年末,专门成立了城镇建设管理委员会,组织一批勘察设计人员,从翌年6月起,历时6个月,对石牌镇进行总体规划,开始市政建设。1980~1985年,分期对怀中路、建新路、建设路、大桥北路、皖河路、怀望路、石腊路、皖河大道等全长7920米的主要街道铺上渣油路面;将后街、正街、永兴街、汀字街、新民街等老街计长1825米改铺水泥路面,建筑面积1.01万平方米。
1951~1985年,石牌镇建成区面积扩大为170公顷,比建国前净增7.5倍,新增街道11条,计长8495米,最窄6米,最宽30米,建筑面积13.68万平方米,加上原来老街道8条,共19条,总长1.10万米,建筑面积14.69万平方米,其中渣油路占80.7%,水泥路面占16.5%。
建国以来,随着对老城镇的不断改造,市政建设的逐年发展,迄至1985年,全城结构已初步构成以下石牌为主体,猫山、官山为东西两翼的雏形,皖河流经其间,麻塘湖镶嵌一侧。镇中心开始从建设路向宽阔的皖河大道转移。从而基本形成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以轻工业为主、农副产品加工为辅,并以农副产品集市贸易为特征的新城镇。
1985年,县城内的机关、学校、工厂、商店分布情况如下:
建设路两侧主要有百货大楼、工商银行分理处、棉麻公司、石牌农贸综合市场、供销社商场、土产副食品公司、糖酒公司、食品厂、农业局、税务局、财政局、粮油食品局、水电局、五交化公司、怀宁电影院、图书馆、文化馆、怀宁县招待所、邮电局、医药公司、石牌粮站、家具厂等,为商业和商品批发中心。
建新路两侧主要有新华书店、石牌供销社、水产公司、外贸局、农业银行、二轻局、供电局、军人接待站、劳动局、文化局、交通局、皖河供销社商场,基本以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为主。
怀中路主要有铜版纸厂、林业局、司法局、公安局、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县政府、劳动服务公司、怀宁中学、县医院,与该路相邻的汀字街北端驻有县教委、人武部、县委、县人大、县政协。这一区域,为党、政、军机关和教育、卫生集中区。
皖河大道两侧主要有石牌镇政府、种子公司、农机公司、建设银行怀宁支行、电信大楼、保险公司、物资局及其所属公司、基本建设局、土地局、肠衣集团公司、工商银行怀宁支行、盐业公司、人民银行怀宁支行、印刷厂、石牌交通管理站、计划生育委员会等,基本上以金融、物资等企事业单位为主;与之平行的新村路有木材公司、乡镇企业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及职工住宅区。
皖河路两侧主要有怀宁汽车站、粮油贸易大楼和食品、饮食服务、农资、石油、燃料公司。
石腊、怀望两路分别向郊区伸展,沿路有烟草公司、怀宁二中、职业高中和广播电视局、织布厂、交警大队等。
猫山为工业区,主要有食品机械厂、酒厂、轧花厂、110千伏变电所、服装厂、饲料加工厂、怀宁师范及粮库、商品库等。
其他老街道还分布有机关、商店、工厂、旅社等。
二、房屋
石牌原为乡村集镇,没有大型公用建筑。私人房屋均为砖木结构,小青瓦屋面。明、清、民国时期著名官绅宅第,大商号店宅集中分布在安庆城内。唯民国安徽省政府建设厅长刘贻燕在石牌建有700平方米住宅,为两层砖木结构楼房,外墙青砖,内壁木板,上有天花,下有地阁,走马通楼,推窗亮格,红漆装饰。
1950年末,县政府机关迁到石牌镇后,由于房屋挤窄、简陋,从1953年起,大部分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改建、新建了一部分办公用房,但职工宿舍偏紧。到60年代,还是因陋就简,修修补补,住房紧张的问题,仍未得到解决。1973年开始,新建了县医院门诊大楼、县影剧院、县百货大楼、怀宁饭店等较大公用建筑。1977年后,县直各机关、企事业单位根据各自条件,分别新建了办公楼和一批厂房。1981年起,普遍建起职工宿舍,先建单门独户平房,后因地基困难,分别建两层至四层集体宿舍楼和高层商业大楼。
1953~1985年,城区共完成较大公用建筑超百项,总建筑面积42.24万平方米,总投资为7475.80万元。其中工业、交通用房7.34万平方米,商业用房6.78万平方米,文教卫体用房3.65万平方米,机关办公用房3.48万平方米,其它用房3642平方米,住宅20.64万平方米。与此同时,私人建房4.33万平方米。从而使职工、居民、机关办公、生产用房条件大为改善。
三、桥梁
皖河大桥位于石牌镇区,1972年建成,长虹卧波,横跨皖河之上,把猫山与下石牌连为一体,为石牌镇通向县内外主要交通设施。大桥分北、中、南三段和一段土基引桥,全长476.69米,北桥为5孔钢筋混凝土、悬链空腹式双曲拱桥,长177.74米,桥面宽7米,跨度36米,标高24米;中桥为7孔石墩钢筋混凝土平板装配式桥梁,长166米,桥面宽7米,跨度20米,标高24米;南桥为4孔圆弧、实腹石拱桥,长87.1米,桥面宽7.85米,跨度15米,标高23米;引桥长45.85米。大桥载重为汽—13吨,拖—60吨。总投资86万元。
四、照明
明、清时,用木籽油、菜籽油、红烛照明,婚、丧、喜事和舞台上照明,则用瓦火钵装油,安置纸心点火,再用铁练吊起在半空照明。民国初,始有亚细亚、美孚煤油,穷户用铁制洋油鳖、玻璃台灯;富户和大商户使用吊灯、桅灯、汽灯照明。民国25年(1936年)秋,石牌商会创办一家小电灯厂,约装灯头1000盏,每天供电6小时,从晚6时至夜12时,年供电量约6.5万千瓦时。民国27年6月,日军一度侵占石牌,电灯厂被毁。
1951年,政大米厂利用机械动力发电,装灯460盏,为机关、商户照明,设有路灯20盏,不久即停。迄至1957年,始建电厂,开办供电业务,安装木杆59基,档距32米,下石牌机关、居民开始用电灯照明。但由于当时小柴油机组发电,供电不正常,灯光昏暗。1965年后,先后调进数台较大功率的柴油发电机组发电,上、下石牌和猫山工厂、学校、居民普遍用上电灯。1972年末,架设高压线接通华东电网后,全城用电大大改善,路灯增多,木杆改换为12~15米的水泥杆。至1985年,每隔30~60米设路灯1盏,共157盏。其中250W高压水银灯93盏,设在建设路、皖河大道等主要街道,100、125W白炽灯64盏分设在一般街道,年耗电14.40万千瓦时。机关、居民年耗电132万千瓦时。使用各式各样灯具日渐增多,运动场有高效节能灯,商场有探照射光灯,医院手术室有无影灯,客厅有高档五叉六火B火花变光喷球灯,洞房有九九金山吸顶灯,书房有超豪华电子调光书写圆台灯,办公室有日光灯和节日用的五彩灯等不下百种。
五、供水
1950年以前,石牌镇居民饮用、洗衣浆裳、淘米等全用天然河水、塘水。1951~1952年,县委、县政府始在机关院内建深水井,供机关内使用。但每逢冬春,水位下降,供水紧张。1957年分别在后街、潘塅建井两口,解决部分居民用水。1958年,筑同马大堤,由于庆洲河被切断,使原来流动的水源断流,加之废水,垃圾污染,死水河和池塘水质逐渐变成苦、咸等异味,影响人体健康,部分机关、居民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续建水井10口,
70年代,城区工业初具规模,不仅工业用水增加,且工业污水排放造成河水、井水污染严重。为改变这种状况,1978年,县政府决定投资53万元,在中洲征收土地5300平方米,兴建日产2000吨自来水厂一座,在皖河凿大井一口,设有一级、二级泵房各1座,150吨保温水塔1座,于1981年末竣工,并开始对城内机关单位、居民供水。到1985年,共安装100~250毫米的供水主管道总长7320米,贯通全城主要街道,日均供水量1334吨,年供水量48.70万吨,产值7.90万元,供水普及率为70%左右,1250户用上了自来水。
六、绿化
1949年解放时,石牌镇路边、河边、住宅边多为枫杨树、杨柳树、木梓树等。1952年,沿怀中路、建设路两旁、广场周围栽植杨柳树近千棵。1953~1955年,怀宁中学、县委大院、县供销社院内,开始植扁柏、刺柏、女贞等常青风景树。1971年,在建设路、建新路两侧和部分机关大院栽植法梧1000棵。此树成活率高,生长快,四五年后,绿树成荫,郁郁葱葱。为调整绿化树种结构,1976~1978年,部分机关、学校和居民区栽植了从四川引进的水杉树苗。为美化城镇环境,1982年,在建新路与怀中路交叉路口,兴建花坛1个,花坛四周广植风景花木,中央建起钢筋混泥土结构的“牛郎织女”塑像一座,高4.7米、宽3.5米,给城镇增添了艺术美。
1983年,按照中共中央提出的“美化城市、美化环境”的要求,在10米宽以上的街道两侧,重新栽植常青行道树(樟树)。皖河大道还在两侧建带状花坛61个,栽植棕榈、广玉兰、翠柏、紫藤等树种。全城机关、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办公、教学、宿舍区40个大院,设有200多个花圃,普遍种花植树,有的堆砌假山,形成情趣各异的小型园林。多数农民也竞相栽植花木。近年,全城绿化面积为10.8公顷,风景树约5400棵,覆盖率为17.1%。
七、下水道
70年代以前,石牌后街、汀字街设有80×60厘米的下水涵道,计长710米。1972年,开通建设路、皖河路长1000米的100×60厘米的涵道,按自然流向流入4个旧河道和池塘,但每逢大雨,污水满街横流。1982年后,分三次修复后街、汀字街、永兴街、正街、广场街、建新路、怀中路、新民街等全长2870米涵道、涵管,引污水入庆洲河和蓄水塘,基本改变了污水横流的状况。后因少数机关、企业建房挖基,使下水道受损,造成流沙淤塞。全城迄今无系统排污网络,隐患仍存。
八、卫生设施
1955年前,石牌镇仅有公共厕所9个,为附近农村农民所建,粪便也归其所取。1965年,县防疫站为消灭寄生虫,与当时城关公社各建粪库两个,容量800担,集中密封10天后出售,并组织7人管理。1978~1985年,投资5.50万元,共建公共厕所11个,由环境卫生管理所管理。
1959年以前,全城只有1名清道工,1960~1967年增至7人,后减少到4人。1978年成立环卫所又增至6人。设垃圾箱10个,大街小巷卫生条件有所改善。至1985年,全镇共配备清洁工27人,设垃圾箱40个,配置垃圾车27部,洒水车1辆,每天承担街道打扫任务,晴天洒水除尘。
上一篇:引子
下一篇:第二节 乡 镇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