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合肥古为淮夷地,商代称虎方,西周称夷虎。
春秋战国时期,先属楚,后属吴、属越,再后又属楚,终为秦兼并。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废分封,立郡县,属九江郡。
西汉高祖元年(前206),项羽在九江郡地置九江王国。高祖四年,改九江王国为淮南王国。汉文帝六年(前174),改淮南王国为淮南郡;十二年,复将淮南郡改为淮南王国。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改淮南王国为九江郡,辖合肥等县,合肥县名始见于此。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置十三州,合肥县属扬州九江郡。
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改合肥县为合肥侯国。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废合肥侯国,复改为合肥县,扬州治合肥。
三国时,合肥县属魏国淮南郡,为扬州治。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改九江郡为淮南郡,合肥县属淮南郡。
东晋时,南北分裂,合肥为双方争夺的重镇,县废。
南朝宋置南豫州,于旧合肥县地置汝阴县。汝阴属南豫州南汝阴郡,为郡治。梁武帝天监五年(506)改属汝阴郡。梁武帝普通七年(526),以寿阳置豫州,汝阴为南豫州治。梁武帝太清元年(547),置合州,汝阴属合州汝阴郡,为州、郡治。北周宣帝大成元年(579),合州为北周占领。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改汝阴县为合肥县,改合州为庐州,合肥属庐州,为州治。大业初,改庐州为庐江郡,合肥属庐江郡,为郡治。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改庐江郡为庐州,合肥属庐州。唐太宗贞观元年(627),置十道,合肥属淮南道庐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改庐州为庐江郡,合肥县属庐江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又改庐江郡为庐州,合肥县属庐州。唐僖宗中和到唐昭宗天复年间(883~902),杨行密先后为扬州刺史和吴王,辖合肥。
后梁到后唐(907~936),合肥县属吴国庐州,昭庆军节度。后晋到后汉(936~950),合肥县属南唐庐州,保信军节度。后周时(951~960),合肥县属后周庐州,保信军节度。
北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合肥县属淮南道庐州,为州治。宋太宗至道三年(997),改道为路,合肥县属淮南路庐州,为州治。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淮南路分东西两路,后并又分,合肥属淮南西路庐州,为州治。宋朝庐州属保信军节度。
南宋高宗绍兴初,庐州寄治巢县。绍兴十年(1141),合肥为金占领,旋即收复。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庐州仍治合肥。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升庐州为庐州路,隶淮西江北道,合肥属淮西道庐州路。至元二十八年,合肥县属河南江北行省庐州路。元泰定二年(1325),合肥县仍属淮西道庐州路。元顺帝至正十二年(1352),合肥县复属河南江北行省庐州路。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占庐州,改路为府,置江淮中书行省于此,合肥县属江淮行省庐州府,不久改属江浙行省庐州府,为府治。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合肥改属中书省直隶庐州府,为府治。洪武十三年,合肥改属六部直隶庐州府,为府治。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置南京直隶,合肥属南京直隶庐州府,为府治。
清顺治二年(1645),改南京直隶为江南省,合肥县属江南省庐州府,为府治。顺治十八年,设江南左右布政使司,江南左布政使司辖庐州等府、州。清康熙六年(1664),江南左布政使司改为安徽布政使司,安徽正式建省,合肥县属安徽省庐州府。清咸丰三年到十一年(1853~1861),安徽巡抚治于合肥。
民国元年(1912),庐州府废,合肥县直属安徽省。民国3年,全省分为三道,合肥县属安庆道。民国17年,废道,合肥县直属安徽省。民国21年,置行政督察区,合肥县属安徽省第三行政督察区。民国29年,合肥县改属安徽省第二行政督察区。民国34年,抗日战争胜利,安徽省省会从立煌(今金寨)迁到合肥。1949年初,合肥解放,先后析合肥县地置肥西县、肥东县和合肥市。
1949年2月1日,合肥市人民政府成立,合肥为江淮解放区直辖市。1949年4月,皖北行署设在合肥,合肥为皖北行署直辖市。1952年4月皖北、皖南行署合并后,于8月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合肥为省会、省辖市。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