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雕刻工艺品生产
合肥市批量生产雕刻工艺品始于1956年,生产企业是合肥工艺美术厂。产品分木雕和竹雕两大类约200余个品种。木雕产品有花板、挂屏、屏风、果盘、茶盒及以农作物、禽畜、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历史典故等为主题的雕刻艺术欣赏品;竹雕品有屏风、围幛、花盒、首饰盒、刻扇、文房四宝套品等。其所用原材料,木雕品主要取用杨木、丝棉木和皖南、岳西出产的梓木、柏木等;竹雕品主要取用毛竹内簧、红木、鱼胶等。在表现形式方面,木雕分为浮雕、圆雕、透雕、高内雕和主体雕包括根雕,计5种;竹雕主要为浮雕和主体雕2种。按取用原材料,又可分为簧竹刻和留青刻两种。其艺术风格,木雕艺术表现属徽派和巢(湖)派。突出特点是:构思精巧,刀法细腻,讲究运用复杂的层次突出立体感,注重天然美与雕琢美巧妙融合,且选材广泛。竹雕工艺是1956年初由湖南邵阳传人,其艺术风格表现为构思精巧,刀法娴熟。平面雕用刀多变,虚实有致,具较强的中国画特点。立体雕则根据不同体裁要求,注重形神兼备,善用夸张而不失真实,讲究意趣和欣赏价值。
合肥木雕和竹雕工艺美术品在1957年就组织出口外销,在西欧和东南亚国家颇受欢迎。1960年后,合肥雕刻工艺品又增加了象牙雕、玉雕和砖雕品种。象牙雕和玉雕为高精工艺品,数量有限,主要供出口外销。砖雕主要用于建筑物。材料主要取用歙县潘村生产的青砖及红砖。反映的内容有山水、人物、花卉、翎毛、楼台亭阁等,选材甚为广泛。当时受“左”的思想影响,各类建筑物极少使用砖雕品装饰,以致大部分砖雕品仅供作展品,未能发挥应有的实用价值。1966年“文革”运动开始后,合肥砖雕品制作停止,自此消失。
1978年,合肥雕刻工艺品生产出现新的发展局面。是年,新建合肥工艺美术厂竣工投产。该厂生产的木雕“麻姑献寿”及部分竹雕小件产品,在1982年安徽省工艺美术旅游产品评比会上,获得优秀奖。大型木雕“八仙过海”于1982年东渡日本展览,好评如潮。1985年,合肥雕刻工艺品总产量达2万余件。其中竹雕工艺品2267件,大部分出口外销西欧和东南亚国家。
1985年底合肥工艺美术厂全厂占地万余平方米,工业建筑面积3783平方米,职工总人数200名。其中工程技术人员占2.8%。拥有固定资产原值84万元,净值74万元,各种生产设备百余台(套)。产品除有雕刻工艺品外,还有绣品、宣纸复制品、戏剧服装、绘画品、工艺家具、美术装潢产品等,共8大类900余个品种。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29万元,实现利税11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为0.64万元。企业为全民所有制,隶属合肥市第二轻工业局领导,是合肥市工艺美术品主要生产厂。
火笔画生产
民国初年,合肥民间已有火笔画(又称烙画)制作。其方法是:采用香火作画笔,在家具面板上烙出各种花卉虫草及飞禽走兽等图案。线条呈深褐色,有深有浅,有粗有细,视要求而定,颇具国画韵味。
1956年,合肥工艺美术厂成立后,始批量生产火笔画工艺品,最初仍沿用传统的香火制作,其后改用铁笔烙制。从1960年起,改用电热笔烙制。烙制材料亦从单一的木板,扩展至竹板、胶合板以及宣纸、绫绸等。1972年,合肥火笔画工艺品在广交会上,一次即成交800件,成为工艺品中最受欢迎的一个品种。1979年,合肥火笔画工艺品在广交会上被外商一次订购400件。由此,合肥火笔画工艺品开始走向国际市场。至1985年,合肥火笔画工艺品已先后出口外销美国、日本、法国、英国、西德、南斯拉夫、突尼斯、厄瓜多尔和香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合肥主要出口工艺品之一。
漆器工艺品生产
合肥生产漆器工艺品始于1979年,1981年投入批量生产。品种有茶几、炕几、咖啡桌、餐台、成套家具、首饰盒、装饰盒等,计4个系列120多个品种。主要原料为木材、生漆、颜料、螺细(俗称贝壳)。木料以杉木和东北松为主,名贵品则选用美国产柳安材。螺细均购自江浙地区。制作工艺通常分为白木镶嵌、螺细镶嵌、刻漆、漆下彩四种。一件作品的完成,从美工设计到底胎制作,再从底胎装饰初样到修饰完毕,一般都要经过上百道工序,甚至几百道工序,工艺复杂,难度极高,制作精细。作品主题多为山水、花卉、龙凤、珍禽、百兽、仕女等。其艺术风格属南派,并具宋代遗风。合肥油漆工艺厂生产的平磨螺细镜——双龙戏珠圆盘,在1979年全国工艺美术品展览会上获二等奖。
合肥油漆工艺厂是合肥生产漆器工艺品的独家企业。该厂生产的漆器工艺品投放上海工艺品展销会和广州春、秋季展销会,始终保持销售旺势,并先后出口外销美国、法国、西德、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塞内加尔、意大利和香港等26个国家和地区。1985年底合肥油漆工艺厂,全厂占地2750平方米,工业建筑面积1800余平方米,有职工近200名。其中设计人员10名,彩绘工20名,雕漆工15名,木胎工20名,油漆工40名。此5种人员占职工总人数53.3%。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8.8万元,净值29.6万元。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7.5万元,出口产品总额达6万美元。实现利润6.7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3010元。企业为集体所有制,隶属合肥市第二轻工业局领导。
木刻水印品生产
合肥生产木刻水印工艺产品始于1980年。产品有画页、信笺、印谱三类。品种以单色和套色木刻水印为主。刻版用刀细腻,印制工艺考究,每图都显见刻版的浑厚气力和细腻刀法。题材以反映地方名胜居多,如“庐阳八景”、“明教古寺”、“蜀山曙色”、“巢湖秋月”等。是年,安徽十竹斋生产的木刻水印信笺,日产量达5000张,1981年提高到日产万张。产品出口外销东南亚各国,其中以销往日本和香港数量最大。1985年,安徽十竹斋开发生产“范曾人物画”水印信笺和“范曾人物画页”等新品种产品,出口外销日本,深受日本书画界欢迎。
刺绣品生产
合肥民间制作刺绣品历史较久,在明、清时期,民间善刺绣的绣花女极多。民国期间,合肥已有经营刺绣品的店铺,但仍无专业作坊。1953年12月,合肥人方华莫集资40元,于今安庆路134号开设华记刺绣童装店,专营手绣枕套、被面、帷帐,兼营刺绣童装,成为合肥开业最早的一家私营刺绣品店铺。
1956年合肥工艺美术厂建立后,采取请师传艺办法,培训了一支近80人的生产刺绣工艺品骨干队伍。这支队伍于次年即生产出首批刺绣工艺品685件,分别送安徽省手工业展览会和广州出口物资展览会展销,成为合肥刺绣工艺品走向安徽和国际市场的最早尝试。
1958年合肥绣品厂成立,为合肥市第一家批量生产刺绣工艺品专业厂。至1960年,合肥刺绣工艺品生产进入成熟发展阶段。在制作手段上,淘汰了手工作业方式,实行机绣,并开发生产发绣和双面绣产品。在工艺方面,汲取苏绣和湘绣之长,形成独具特色的“徽绣”。1964年,合肥绣品厂精制的“《红楼梦》十二金钗图”屏风绣,人物构图玉态千姿,栩栩欲活,绣制针法疏密有致,精湛严谨,配色精当,古朴典雅,较突出地表现了徽绣的特点和风格。当年1~9月,合肥总产刺绣工艺品564件。其后,合肥刺绣工艺品生产,虽受“文革”运动冲击,时起时落,但总体上仍保持长胜不衰的发展势头。1966年,合肥总产刺绣工艺品9166件,到1969年,总产突破万件。1976年是“文革”十年中绣品生产量最高的一年,达到3.06万件,较1966年增长2.34倍。
1978年后,合肥工艺美术厂新建厂房竣工启用后,绣品生产总量再度大幅增长。至1985年,合肥绣品年总产量达到14.8万件,其中33.79%出口外销非洲各国。当年,合肥绣品生产总值达51.84万元,为历史最好水平。合肥绣品厂全厂拥有厂房建筑面积0.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47.7万元,净值42.3万元,职工百余名。产品除绣品外,另产真丝领带和童装,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79.1万元,实现利税4.2万元。企业为集体所有制,隶属合肥市第二轻工业领导。
抽纱工艺品生产
该工艺品含挑花和花边两个类别品种。早在晚清时期,合肥民间就有许多善作挑花工艺品的能妇巧手。品种多为头巾、汗巾、围裙、背搭、手帕、枕套等生活日用品。
花边工艺品传入合肥较晚,然从民间引入生产则早于挑花工艺品。1959年,合肥工艺美术厂生产的首批花边工艺品面市,品种有枕套、盘布、床毯、围裙、椅披、窗帘、毛巾等。该厂在生产花边工艺品的同时,认真发掘传统挑花工艺,不久即开始批量生产挑花工艺品。
抽纱工艺品从民间进入工厂实行批量生产后,其构图由传统的较为简单的花卉、几何图,发展至楼台亭阁、山林泉水、飞禽走兽、神话传说、吉祥文字、奇异图腾等,几乎无所不包,既具浓厚的乡土气息,又具鲜明的时代特色。1981年,合肥总产抽纱工艺品2500件,有百余个花色品种。产品大部出口外销古巴、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合肥产挑花工艺品为纯乡土产品,其构图变化无常,线条粗犷,色彩简洁明快。其风格属常熟扣勺流派。图案采取手工刺绣、不上棚架、拼裁剪接容易,不受幅面限制。
1985年,合肥总产抽纱工艺品万余件,为合肥市二轻工业系统主要出口创汇产品之一。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