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输电线路
35千伏田合线1951年,安徽省经济委员会决定架设全省第一条35千伏田(家庵)~合(肥)输电线路,将淮南电力输送合肥,以满足合肥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电的需求。经皖北行署工商处与淮南电厂订立协议,并分别报请中央燃料工业部电业管理总局及华东工业部核准,由淮南电厂设计,该厂供电分区外线股施工。导线采用截面积为50和70平方毫米的铜绞线,全长96.16公里,982基π型木杆。于1951年7月1日开工,同年9月1日下午15时30分竣工开通并正式送电。先以22千伏送电,1954年3月升压为35千伏运行,1960年拆除。
35千伏螺西线螺丝岗变电所(以下简称螺变,其他变电所亦称××变)至西北郊变电所联络线路,全长13.42公里,有杆塔96基,合肥供电所设计施工。其中螺变至铁路三角线一段输电线路是1956年投运的。其水泥杆,木横担,导线为70平方毫米铜线,三角排列。1979年12月从41号——42号杆开断进入明光路变电所,分为两段,简称螺明线和明西线。此时新增双回路铁塔6基,导线为95平方毫米钢芯铝绞线。
35千伏杨裕线此线是从杨柳圩变电所送往裕溪口港务局的专用线,系合裕线的一段。始建于1957年,1958年3月投入运行。由西安电力设计院设计,西安送变电工程处施工,全长20.1公里。用15米拔稍水泥杆,导线为70平方毫米钢芯铝绞线。此线路于1982年1月移交巢湖地区供电局管理。
35千伏螺南线由螺丝岗变电所到南郊变电所,全长8.82公里,杆塔54基,其中拔稍水泥杆52基,铁塔2基。木横担后改为铁横担,悬式瓷瓶。导线原为70平方毫米铜线,后改为120平方毫米钢芯铝绞线。由合肥供电局设计,合肥市承装部施工,1965年经合肥供电局整修后投入运行。
35千伏电铝一、二回线是合肥电厂送往合肥铝厂的专用线。此线路为双回同杆架设,共48基18米等径水泥杆,瓷横担,全长6.8公里,导线为120平方毫米纯铝绞线,由合肥供电局设计并施工。电铝一回线于1967年6月改由二回线直送。
35千伏电西一、二回线是由合肥电厂送往西北郊变电所输电线路,长度均为4.3公里,由合肥供电局设计与施工。一回线共33基拔稍水泥杆,铁横担,悬式瓷瓶,导线为70平方毫米纯铝绞线;二回线共20基拔稍水泥杆,导线120平方毫米钢芯铝绞线。2回路分别于1967年4月和6月投入运行。
35千伏南西线是南郊变电所与西北郊变电所的联络线,全长15.92公里(含黄山路变电所支线1.82公里)。共148基拔稍水泥杆,其中铁塔4基。导线为95平方毫米铝线及120、150平方毫米钢芯铝绞线。合肥供电局设计与施工,于1970年7月投入运行。该线于1983年6月开断进黄山路变电所,分为南黄线和黄西线。
110千伏佛合线1955年始建,1956年10月建成,降压为35千伏运行,1957年9月30日升压为110千伏运行。该线路由佛子岭水电站经六安至合肥,全长142公里,是安徽省第一条110千伏输电线,代号33212工程,由上海电力设计院设计,武汉送变电工程处施工。全线有284基丌型14米拔稍水泥杆,水泥横担,铁塔57基,导线截面佛六段为95平方毫米,六合段为120平方毫米,均系钢芯铝绞线。地线为35平方毫米钢绞线。六安开关站至合肥螺丝岗变电所,全长84.8公里。1980年1月从179号杆六安侧移交给六安地区供电局管理。合肥侧46.9公里仍由合肥供电局管理维护。合肥局管理215基杆,水泥横担,槽型瓷瓶。其中,合肥十里庙至南郊变一段6公里,1980年改为双回路铁塔架设,共20基。
110千伏合杨线由合肥螺丝岗变电所至杨柳圩变电所,全长94.55公里。有π型拔稍水泥杆及铁塔454基,导线为95平方毫米钢芯铝绞线,地线为截面35平方毫米钢绞线,上海电力设计院设计,武汉送变电工程处施工,1956年始建,1958年3月投运。该线路后分为螺桥线、桥巢线、巢杨线,包括东郊变电所支线。从333号杆开断进桥头集变电所,从169号杆开断进巢湖变电所,从422~423号杆“T”接到东郊变电所。从螺变到巢湖变一段由于负荷过大,故1965年在每相导线上加装一根截面50平方毫米钢芯铝绞线。由省电管局设计,省送变电工程处和合肥供电局施工,增加输送容量15000千瓦。象这样的工程,在安徽省还是第一次。1986年10月1日,桥巢线、巢杨线共71.6公里,移交给巢湖地区供电局管理。
110千伏六合二回线自六安开关站到合肥螺丝岗变电所,全长84.21公里,导线为240平方毫米钢芯铝绞线,架空地线为50平方毫米钢绞线,共354基等径单杆“上”字型排列。此工程由省水电厅勘测设计院设计,省送变电工程队施工,1959年8月投运。该线143~1号杆共33.61公里,于1980年1月移交给六安地区供电局管理维护。
110千伏田合线由田家庵电厂至合肥电厂,1959年架设,全长92.2公里。杆塔371基,除22基铁塔外,杆型采用直径300毫米等径水泥单杆,杆高21米,用9米、6米、6米三段焊接组成。导线为240平方毫米钢芯铝绞线,架空地线50平方毫米钢绞线。由省水电厅火电局设计,省送变电工程处送电二队施工,1960年投入运行,1982年开断进合肥铝厂变电所。现分为田铝线、电铝线。田铝线属淮南供电局。合肥电厂至铝厂的8.4公里线路由合肥局维护。
220千伏淮螺一回线淮南发电厂至合肥螺丝岗变电所,是全省第一条220千伏线路~淮合芜一回路的西段。华东电力设计院设计,安徽送变电工程处施工,1968年开工,1972年投入运行,直送桥头集变电所。1978年10月由37号杆开断进螺变。合肥局维护区段是以铝厂公路10号杆至螺变,全长18.62公里。杆塔55基,其中,铁塔26基,400毫米等径水泥杆39基。导线截面为400平方毫米钢芯铝绞线。接头采用爆炸压接。地线截面为50平方毫米钢绞线。
220千伏淮螺二回线由淮南发电厂至合肥螺丝岗变电所,是淮合芜二回路的一段。安徽省电力设计院设计,送变电工程处施工,1974年7月2日投入运行直送桥变,1978年9月从59号开断进螺变。合肥局维护区段是从铝厂公路91号杆至螺变,长18.62公里。共有铁塔59基,其中双回路塔24基。导线截面为400平方毫米钢芯铝绞线,地线截面为50平方毫米钢绞线。
220伏螺桥线由螺丝岗至桥头集变电所,全长26.2公里。杆塔81基,其中铁塔28基,400毫米直径等径水泥杆53基。导线截面为400平方毫米钢芯铝绞线,地线为50平方毫米钢绞线。系1978年10月从淮合芜一回路41号杆开断进螺变而成。开断线由省电力设计院设计,省送变电工程处施工。
220千伏螺巢线由螺丝岗变电所至巢湖变电所,全长61.4公里。共有杆塔176基,其中直径400毫米等径水泥杆7基。导线截面为400平方毫米钢芯铝绞线,地线为50平方毫米钢绞线。由省电力设计院设计,省送变电工程处施工,1977年7月投入运行,1978年10月从淮合芜二回路56号杆开断进螺变。
220千伏淮合三回线由淮南电厂至螺丝岗变电所。从255号杆至螺变为合肥局管辖,长49.93公里。共138基铁塔。导线截面为400平方毫米钢芯铝绞线。防雷保护方式为全线架设二根地线,保护角为5.2度,地线为50平方毫米钢绞线。此工程由安徽省电力设计院设计,安徽送变电工程公司施工。1980年开工,1984年5月21日投入运行。1985年11月2日开断进肥西变。
500千伏淮繁线500千伏淮(南)~繁(昌)线,是华东地区第一条超高压输电线路淮沪线的首段,是淮南大型坑口电站群中洛河发电厂的配套工程,经国家经济委员会经基[1982)106号文批准,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由华东电力设计院设计,安徽送变电工程公司施工。全长239.3公里,占淮沪500千伏输电线路总长度的38.6%。属合肥供电局维护的合(肥)~繁(昌)段,长度为135.02公里。1983年10月25日开工,1985年11月20日竣工,同年12月16日经肥西变电所开断以220千伏投入运行。1987年6月升压至500千伏运行。
该线路有各种杆塔540基,属合肥局维护的大型铁塔有308基。导线采用截面为400平方毫米的四分裂轻型钢芯铝绞线,每相4根的分裂导线成正方型排列。架空地线采用2根截面为95平方毫米的良导体型钢芯铝绞线。直线塔悬垂串绝缘子采用XP—16型28片组成一串,耐张塔由30片组装成串。线路最大输送容量为120万千瓦。
合肥供电局35千伏线路表

合肥供电局110千伏线路表

合肥供电局220千伏及以上线路表

合肥供电局送电线路定级表

配电线路
解放前合肥耀远电气公司有2.3千伏配电线路3条,全长2.3公里。
1949~1950年,合肥市有3.3千伏配电线路2.3公里,全是木杆、铁横担,分布在淮河路、九狮桥、长江路、宿州路等部分路段。
1951年,逍遥津35千伏变电所建成,以22千伏运行。配电线路以3.3千伏供电,1954年3月升压为35千伏运行,6.6千伏供电。1956年110千伏螺丝岗变电所投入运行,配电线路逐步升压为10千伏,改由螺丝岗变电所供电。1958年升压结束,逍遥津变电所停用。
螺丝岗、南郊、西北郊变电所,作为对合肥市区供电的3个主要变电所,组成了10千伏网络。随着负荷的不断增加,先后兴建铝厂、蜀山、明光路、黄山路、东郊等变电所,并接收兴集变电所6千伏配电电压,形成配电网络。
1958年以前,配电线路全部用木电杆,铁横担。1958年以后,逐步换成水泥电杆,木质横担。1963年推广瓷质横担,逐步代替木质横担。采用水泥电杆、瓷横担,提高了安全供电水平。
1960年及1970年曾两次开展“四合一”环形供电工作,对节约用电设备:节省开支起到一定作用。后因产权归属、电费计算、运行管理等问题不易解决,逐步恢复原供电方式。
合肥市区供电,长期存在着变电所少,配电出线少以及配电线路导线小,供电距离太长等问题。公用配电线最大导线截面只有120平方毫米,负荷最高达5000千瓦以上,供电半径最远的有27公里,严重影响着供电的安全和质量。
1979年,随着明光路、黄山路变电所的兴建投运,以及南郊和西北郊变电所10千伏出线进行改造和调整,使合肥供电状况得到改善。
为减轻农民负担,提高线路安全运行,保证安全供电,1966年由供电局接收农电线路96.9公里,配电变压器82台18085千伏安。1982年供电局又代管市郊农电线路247.5公里,配电变压器375台43885千伏安(不包括肥东县线路975.27公里,配电变压器716台,73365千伏安;肥西县线路829.72公里,配电变压器300台,28355千伏安)。至1985年底,合肥市6~10千伏配电线路已发展到1072.5公里,配电变压器1835台,总容量515650千伏安(包括用户自备专用)。供电范围发展到东起肥东县撮镇区宋村,西至肥西县将军岭,南达巢湖边,北到长丰县双墩区海宝集。
城区电网
合肥市区电网电压等级,解放前有2.3、0.22千伏2级;解放初期有22、3.3、2.3、0.38/0.22千伏4级。现有电压等级开始出现的时间分别是:6千伏为1954年;10千伏为1956年;35千伏为1954年;110千伏为1957年;220千伏为1972年(进入市内1978年)。
110千伏电网是合肥市区的主要高压配电网,市区只有1条,即合肥电厂至螺丝岗线路全长26.96公里,中间“T”接南郊变电所。另有1条螺丝岗至桥头集线路全长24.3公里,中间“T”接东郊变电所。仅此两条110千伏配电线路,远不能适应市区工农业生产发展需要。
市区35千伏电网是合肥市的过渡电网。在郊区主要为大、中用户的电源。合肥钢铁公司、化工厂、制药厂、化肥厂、四水厂、中科院合肥分院、省广播电台、通用机械研究所、电力修造厂、江淮汽车制造厂、淝河汽车制造厂等单位均为35千伏供电。市内用户共有35千伏变压器29台,总容量为115550千伏安。随着电网规划的实现,35千伏电网将为110千伏所取代。
10千伏是市区主要中压配电网。市区共有10千伏配电线路57条,局管线路578.75公里。10千伏公用配电变压器308台,容量58120千伏安。市区配电网主要是辐射式,供电安全可靠性差,有些主干线通过10千伏油闸、刀闸、空气开关进行环网,对保证一些重要用户供电和减少大面积停电起到一定作用,但配电线路多是60~70年代架设的,导线截面偏小,后将单回路电杆逐步改造为双回路,以适应用户发展的需要。配电网仍有6.0千伏线路4条,局管线路计46.5公里,公用配电变压器19台,容量2580千伏安,均由兴集变供电。随着兴集变电所的升压,6.0千伏设备将升为10千伏运行,届时合肥市、郊配电网将全部为10千伏电压等级。
变电所
螺丝岗变电所位于市区东南,是华东电网枢纽变电所之一,是合肥市供电量最大的变电所和皖中水火电联络中心,亦是淮南强大电力输往江南的关口变电所。该变电所始建于1955年,1956年10月投入运行。主变压器(以下简称主变)容量起初为1台10000千伏安三相三线圈,电压为110/35/10千伏。电气主接线:1条110千伏进线为单母线,35千伏为双母线;1条35千伏线路,接至田合线,与淮南电厂、逍遥津变电所相联络,10千伏双母线加旁路母线,4路出线供东市区工厂及市区用电。
该所于1957年9月升压为110千伏运行。1958年扩建,增加1台2000千伏安主变。
1959年再次增容,将10000千伏安主变更换为1台31500千伏安主变。1964年第三次增容,将20000千伏安主变更换为31500千伏安,110千伏单母线改建为双母线。1974年第四次增容,将1台31500千伏安主变更换为63000千伏安。新建10千伏开关室,10千伏出线由12路增至18路。1978年第五次扩建增容,并升压为220千伏变电所。增加220/110/10千伏120000千伏安主变1台。220千伏为双母线。同年为提高电压、补偿无功损耗、增强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安装1台容量为25000千乏调相机。1984年第六次扩建增容,增加1台220/110/10千伏120000千伏安主变。经过6次扩建增容,到1985年底,该所有主变压器4台,总容量334500千伏安。线路有220千伏进出线5回,110千伏进出线4回,35千伏出线5回,10千伏出线18回。
该所投运初期,采用电磁型过流保护。60年代初,110千伏线路采用电磁型距离保护。1978年扩建为220千伏变电所以后,线路采用晶体管型距离保护和高频及综合重合闸保护。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远动装置已在该所使用,测量及事故信号(110千伏部分)均送往安徽省中心调度所。1985年远动装置得到进一步应用,所有开关的电流及事故信号送省调或地调。遥测量125个,遥信号量112个,利用微机技术,在控制室实现彩色屏幕显示。所有开关的电流、母线电压及4台主变的有功、无功量均可在彩色屏幕上显示出来。当10千伏开关跳闸时,彩色屏幕上即可显示出跳闸开关的编号。
桥头集变电所是合肥局、也是安徽省第一座220千伏变电所,两淮电力通过它送入合肥地区和华东电网。该所于1969年兴建,1972年投入运行。当时受“山、散、洞”方针的影响,所址在肥东县鸡笼山脚下。其1台220/110/35千伏90000千伏安的主变,安装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洞里,220千伏单母线带旁路有专用旁路开关。为了节省投资,主变压器220千伏侧未装开关。正常运行时,旁路开关代主变运行。当旁路开关大修或代线路开关运行时,主变直接接在母线上。线路:220千伏线2条:1条与淮南电厂相联,1条与芜湖长龙山变电所相联;110千伏双母线4条;1条与合肥螺变相联(线路上T接东郊变电所),1条与巢湖变相联,1条供巢湖维尼纶厂用电,1条与古河变相联并延伸到乌江变电所;35千伏单母线分段带旁路母线。母线开关兼旁路开关,有线路6条,除供撮镇、炯炀、柘皋、桥头集等地用电外,还可与东郊变、巢湖变相互联接。
该所1979年扩建220/110/35千伏、90000千伏安变压器1台,110千伏线路1条,直送刘桥变电所。原90000千伏安主变压器1台,110千伏线路1条,直送刘桥变电所。原90000千伏安主变压器220千伏侧加装开关,完善了220千伏主结线。1982年安装35千伏电容器两组,总容量2×960千乏。
桥头集变电所是合肥局第一个采用晶体管型继电保护的变电所。220千伏线路,主变压器采用南京水电仪表厂生产的晶体管保护。110千伏、35千伏线路采用华东电力设计院、安徽省中心调度所继电保护科、安徽送变电工程处、合肥供电局保护班组研制小组自行设计制造的晶体管保护。
根据原设计,110千伏、35千伏保护装置安装(下放)在开关处,夏季气温高时,影响保护装置正确动作,故于1974年将110千伏保护更换为南京水电仪表厂生产的晶体管保护,35千伏保护更换为有接点的电磁型保护,安装在控制室内。
该所始建时,全所控制采用集控(选控),1974年改为分控。
肥西变电所位于肥西县卅岗,距合肥市区14公里,系淮沪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由安徽省电力设计院设计,安徽省送变电工程公司施工。设计规模,远景规划为500千伏、50万千伏安主变2台,500千伏进出线5回路,220千伏进出线9回路,110千伏进出线10回路。1986年1月,1台220/110/10千伏12万千伏安主变已在该所投入运行,线路有220千伏进出线4回路,110千伏进出线3回。另500千伏线路尚未进入变电所。
光明配电所1985年投运,建筑面积14平方米。有高压柜11台,低压柜9台,400千伏安及200千伏安变压器各1台。低压向11幢600多户居民及200多个营业点供电。
城隍庙配电所1985年12月投运,建筑面积150平方米。有高压柜13台,低压柜9台,有400千伏安及200千伏安变压器各1台,由低压向11幢600多户居民及200多个营业点供电。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