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民国初,合肥地区陆路桥梁多为石拱桥,少数为石板桥。民国14年后,被公路利用的古桥有42座。至民国37年,合肥辖区内合六、合浦、合安、合蚌、杨桃等5条公路段,共有40座总长394.91延米的桥梁,其中除六合桥、通济桥、唐林桥为石拱桥,小王桥、万家冲桥、刘桥等7座为石台木面桥外,其余均为木桥(个别地段为便桥)。这些桥的桥面窄(宽4米左右),纵坡大,跨度小,荷载标准、车辆通行安全系数低。
1949~1952年,桥梁建设部门贯彻“国家补助和民工建勤”的方针,采取招标承揽与工程队雇工自办相结合的办法,由皖北公路局和上派河桥施工组,对上述公路桥梁进行重点整修和改建:改六合桥为汽车—13级石拱桥;改东桥、黄小桥和上派河桥为钢筋混凝土桥;改存公桥、西桥等10座桥为石台木面桥;将大雨桥、六十铺桥等11座桥重建为木架桥;在支线公路上新建长乐集、万寿一等木桥。
1953~1959年,陆续新建或改建的石台木面桥和木台墩月形钢架桥共38座。由于木桥易朽,每年都要更换部分木料和加固构件及涂抹沥青防腐,既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又不能使木桥荷载(汽车—8~—10)标准提高。因此,1960年后公路部门开始将木桥逐步更换为永久性桥梁。首先改杨桃路熊大桥和鹰鹅嘴桥为石拱桥,尔后每年改建1~2座木桥为永久性桥梁。1965~1966年,根据省交通厅“用五年左右时间全部消灭公路木桥,使其变成高标准的永久性桥梁”的指示精神,按照先主干线,后一般干线,最后支线的施工顺序,辖区掀起了一场打“木桥歼灭战”的高潮。2年改建木桥、石台木面桥为永久性桥梁37座,新建永久性桥梁10座,使合六、合安、合淮3条公路首先实现了桥梁永久化。“文革”前期合肥地区改建桥梁的速度缓慢下来,直到1978年才完成全辖区木桥改永久性桥梁的任务。14年间,共改建木桥为永久性桥梁82座,新建永久性桥梁66座。
1979~1985年,公路桥梁建设逐渐朝着大中型、新结构和高标准方向发展。除新建多跨100米、单跨40米以上永久性大桥5座(合肥蜀山湖桥、三河镇丰乐河桥、三十埠公路跨铁路立交桥、长丰庄墓大桥)外,还新建其他桥梁24座,改建桥梁27座。至1985年底,全辖区共有公路桥梁186座(内含仍在继续使用的合淮路庄墓桥、合造路园疃桥、店忠路马桥、上小路和平桥、燎四路城西桥等5座古石桥),总长4867.72延米。其中乡道和专用道路桥梁为38座,长1154.08延米,分别占总座数和总延米的20%和23.71%。在公路桥梁中,按结构分,有桁架拱桥1座,长82.2延米;T型梁桥10座,长828.94延米;双曲拱桥19座,长828.93延米;钢筋混凝土板桥54座,长1061.25延米;石拱桥102座,长2066.4延米。按跨径分,有大桥7座,长1034.87延米;中桥20座,长966.95延米;小桥159座,长2865.9延米。另有涵洞4964道,其中管涵4078道,盖板涵629道,拱涵257道。
至1987年,新建一座店埠唐阳桁架拱大桥。辖区内桥梁共187座,总长4936.72延米。辖区内所有干、支线公路上的桥、涵,全部达到了永久性标准。
庄墓桥
庄墓集有桥3座,均位于合淮路71公里处、庄墓集东北角。
庄墓——号桥(古桥)建年无考。此桥用条石做墩台和基础,系灰砖拱圈、不等跨3孔一字型拱桥,修工考究。两个边孔单跨4.6米,中孔净跨5米,拱下净空高度3.6米;桥长13.5米,宽5.5米。1980年被洪水冲浸,东侧自拱圈至墩基2米处胀裂欲倒,后用块石按原样修复,并以10根工字钢分二组纵排于桥面行车道上,可继续通车。
庄墓二号桥原为一座7孔2米跨径的条石板古桥,位于一号桥北40米处,毁于抗日战争前夕,后经简修为木桥。1961年在原桥基础上建起一座4孔、单跨8米、拱下净高5米、桥宽7.5米、长37.7米的一字型石拱桥。
庄墓新桥位于庄墓二号桥东侧48米处。1984年10月动工兴建,1985年5月20日竣工。桥的下部结构,北岸为“U”型桥台,南岸及中墩为双柱式墩台,中有直径1.2米的高桩承台。此桥为7组14根上部空心板钢筋混凝土桥梁,全长125.55米,7孔。其中6孔单跨16米;北端1孔单跨6米(下设人行立交)。桥面宽9米,两边人行道各宽1.5米,混凝土预制栏杆高1.25米,桥孔净高6.1米。建桥用资96.24万元,设计荷载汽车—15吨,挂车—100吨。
蜀山湖桥
位于合肥西郊大蜀山以北的董铺岛。此岛系修建董铺水库时人工取土堆集而成,占地2775亩,是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所在地(又称科学岛)。为了沟通岛上与公路的交通,分院决定在科学岛中段——原南淝河上游老河道上投资建桥。经钻探,桥基地质土层是第四纪松散沉积层,由粘土、亚砂土、粉细砂构成,下层是白垩纪红色泥质砂岩;表面为风化岩,呈起伏状。桥下部结构为钢筋混凝土重力式U型桥台,基础为钢筋混凝土嵌岩灌注桩,南、北桥台为低桩承台,中间4个桥墩为高桩承台;桥上部结构为双曲拱,系等截面悬链线无铰拱,由8肋7波(拱波半径0.74米)组成,桥长195.13米,5孔(每孔跨径30米);钢筋混凝土桥面车道净宽9米,两边人行道各宽1.5米,两侧有混凝土预制栏杆;桥下净空高3米。此桥设计荷载汽车—15、挂车—80,时为合肥地区公路双曲拱桥中最长的一座。工程于1980年11月由省公路局第二工程队负责施工(施工水位26.5米),1982年8月竣工,共用资233万元。
丰乐河桥
位于合肥南43公里(合肥——三河公路段)、肥西县三河镇丰乐河与杭埠河汇合口下游350米处,横跨丰乐河,与河流正交。
清咸丰年间,两河汇合口下游150米处,有一座名为“双港桥”的2孔石拱桥,后此桥毁于洪水。民国25年镇工商界集资在古桥址用船架起一座浮桥。民国28年日军侵入,浮桥被拆。次年镇商会又筹资重建了一座中段可分开供通航的浮桥。1954年,因浮桥被大洪水冲毁,两岸交通往来依靠渡船。
为发展经济,接通三河至庐江的断头路,沟通合肥至铜陵、九华山、黄山等地的直达公路,1982年5月省交通厅决定在此投资建桥。经钻探分析,桥基地质属冲积淤积层,多含有腐植物,层次交错复杂。自上而下分层为素填土、亚粘土、淤泥质粘土细砂、中砂、中砂夹卵石,底层为紫红色泥岩。桥梁设计按十年一遇水位12.9米(吴淞口高程)标准。桥下部,南、北桥台为钻孔灌注桩的高桩承台,主桥过渡墩、主桥墩(双立柱式)、引桥墩均为钻孔灌注桩(39根);桥上部主桥为钢筋混凝土预应力T型梁,引桥为钢筋混凝土T型梁。桥长236.04米,共11个孔,其中4孔每孔跨径30米,另7孔每孔跨径16米。钢筋混凝土桥面行车道净宽9米,纵坡3%;两边人行道各宽1.5米,有钢筋混凝土预制栏杆。主桥净空高4.5米。桥梁设计荷载汽车—20、挂车—100,是合肥地区最长、标准最高的一座预应力T型梁公路桥。工程于1984年10月竣工,共用资187.9万元。
上派河桥
位于合肥城南合安路17公里处,与派河正交。
民国20年,此处有1座漫水便桥。民国25年改为木架桥。民国27年设临时便桥。民国35年重建一座全长44.3米、8孔(每孔跨径5.5米)、净空高5米的木架桥。1949年桥木腐朽严重,难以承受通车。1951年6月,皖北公路管理总局决定投资重建。重建后其下部南、北桥台为3排木梅花桩基,上浇混凝土承台盖帽,浆砌块石桥台;中墩为6组(每组5根钢筋混凝土方桩)排桩;上部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板。桥长48米,7孔(每孔跨径6.4米)。桥面行车道净宽7米,厚0.45米,无人行道,两侧有0.9米高的钢筋混凝土板预制栏杆。桥下净空高4.5米。此桥设计荷载汽车—13,拖车—60,是当时合肥地区规模最大、标准最高、投资最多的钢筋混凝土公路桥。工程于1952年10月竣工,用资(旧人民币)5亿元。
龙湾桥
位于合肥城北合淮路9.7公里处(合岗路段),与梅冲水库下游小河流正交。
1955年,此处有一座长20.2米、2孔(每孔跨径9.5米)的木桩墩台月形钢架木面桥。1963年,因桥木已腐朽不能通车,市公路管理站经上级批示决定投资重建。工程于1964年7月3日开工,8月27日竣工,9月10日通车,用资2.267万元。工期短,投资少、见效快。
此桥的拱圈、侧墙、护堤及基础均为浆砌片石结构。拱圈顶部为厚0.5米的砂石桥面(后作渣油表处),两端随路基横坡按1∶1.5倾斜切削。无栏杆、帽缘石和桥石。桥长14.7米,1孔(8米跨径)。桥面行车道净宽7.5米,桥下净空高5.3米。桥梁设计荷载汽车—13、拖车—60,是合肥地区最早的一座浆砌块石半圆拱(落地拱)公路桥。至1987年,日交通量达3259车次。虽重型车辆通过频繁,但桥梁状况仍然完好。
东风岭桥
位于合肥城北合淮路45.5公里处(长丰县四树)瓦东干渠上,与渠道水流正交。1967年4月动工,次年8月竣工通车,用资11.98万元。
桥位地质为红砂岩石。桥下部为浆砌片石重力式桥台,南、北桥台基础比渠底分别高出1.8米和1.5米;两端翼墙分三段建于夯填土上(干砌片石锥坡)。桥上部主拱圈为等截面弧空腹无铰乱石拱,两端各设3个腹拱。除拱圈外露面用浆砌青面块石外,台基、拱座均用水泥混凝土,其他砌体用浆砌片石。桥长48米,1孔(25米跨径);桥面行车道宽7米,两边安全带各宽0.2米,两侧设有混凝土预制栏杆。桥下净空9米,可通航。桥梁设计荷载汽车—15、挂车—80。为合肥地区单跨最大的一座空腹式片石公路拱桥。
三十埠立交桥
位于合肥东10公里合浦路三十埠处,与新建的淮南铁路复线——双墩至撮镇铁路线交角59°39′30″。
1984年,省公路管理局与铁道部第四工程局协商,决定在此建公路跨铁路立交桥。桥位地质覆盖层为第四系上更新统(Q3)冲积洪积裂隙粘土层,呈硬塑状。桥下部东、西端为钢筋混凝U型桥台;4个主桥墩和15个引桥墩,均为正方形钢筋混凝土墩柱。桥上部主桥3孔(跨铁路7股道),其中2孔为每孔跨径16米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斜宽腹T梁(14片),1孔为跨径20米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斜宽腹T梁(7片)。引桥15孔,每孔为跨径10米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T梁。主桥与引桥之间2孔,以每孔跨径9.3米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斜板梁过渡。桥长229.3米,20孔。桥面行车道宽9米(下部结构为15米),纵坡3%,横坡1.5%;两边人行道各宽1.5米,两侧设有钢筋混凝土浇筑的栏杆。桥净空高9米;设计荷载汽车—20、挂车—100。工程于1984年10月开工,次年12月15日竣工,1986年1月1日通车,用资215.66万元。为全省最长的一座斜交公路跨铁路立交桥。
1985年合肥地区公路大、中桥梁一览表
上一篇:第一节 公路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