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8)前,合肥水路只有载客10余人的木划子短途往返于内河沿岸各点。自光绪二十五年芜湖利济轮船公司的“小火轮”开通芜湖至合肥航线后,合肥才有了长途客运。此后,在长达50多年的时间里,合肥内河长途客运一直是私人经营,发展甚微。
1949年初,皖北巢湖永丰公司接收私营5艘小轮投入客运。1952年皖北内河轮船公司(皖江轮船运输公司前身)调入从部队退役的8艘机动大板船组成了国营客运船队,合肥私营客运被取缔。1965年,皖江轮船运输公司的“皖江号”钢质客轮投入客运。随着沿河地区客流量增加,原有的客轮已不够用。因此,有的水运企业就投入水泥挂桨机客轮从事短途客运。1985年后,国营、集体、个体(联户)纷纷经营水上客运,个体客运船增加,国营长途客运的航线航班较前减少。
航线航班
合芜航线合肥——施口——忠庙——巢县——运漕——裕溪口——芜湖。全程189公里,航程2天。清光绪二十五年开通,1950年停开。1954年大水淹没铁路期间航班恢复,不久铁路恢复又停航。
合三航线合肥——施口——新河——三河。全程6公里,航程1天。民国35年,小客轮“久安”号首开,“三友”、“明发”2艘小轮继开;3艘轮船均为隔日班。1949年皖北巢湖水丰公司“韩信”号等2艘客轮先后投入营运。1952年由皖北内河轮船公司的双机大板船接运,每日对开。1965年皖江轮船运输公司的钢质大客轮承运后,改为当日往返。1985年5月,因合——三公路客车增加班次,水路客流量减少,该航班停开。1990年改开合肥至新河。
合庐航线合肥——施口——忠庙——马尾河——缺口——庐江。全程121公里,1天航程。1960年开通,两头对开。1962年改开缺口。1986年8月因航班无客而停开。
合白航线合肥——施口——忠庙——白山。全程71公里,1天航程。1961年开通,两头对开。1987年在航。
合巢航线合肥——施口——忠庙——巢县。全程103公里,1天航程。1958年开通,1982年停开。
其他航线合肥港曾经开过的航线有:1950年合肥——南京,合肥——石头嘴;1962年合肥——金牛。虽运营时间不长,但缓解了当时客运紧张的局面。
1980年后,部分集体、个体客轮先后在合肥——施口从事短途客运,对沿河农村的商品经济发展和城乡物资交流起了一定作用。从1981年开始,每年春季2~5月份,皖江轮船运输公司还增开合肥——巢湖一日游航班,当日往返,受到欢迎。
客运量
1949年前,合肥水运日客流量最多时有300人次。1952年客运量约3800人次。1954年,南淝河得到治理疏浚,航班正常,加上国营客运票价合理,安全有保障、信誉高,客运量上升。此后,又新开一些航线,增开航次,客运量逐年增长,1958年达14.60万人次、492.45万人公里。
1959年,合肥市航运局成立,管辖范围扩大到巢县、庐江。年客运量31.64万人次、1167.18万人公里。1963年增开航班,增设停靠点,恢复山区运输。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生免费“大串连”,水运客流量猛增。1967年是合肥港客运历史上破纪录的一年,运客达62.15万人次,直到1970年年均客运量都在50万人次以上。因受免费“大串连”的影响,很多旅客都不买票乘船,使客运部门增运不增收。
1971年,客流量趋于正常。1972~1977年,客运量在20万人次上下。1978年大旱,断航4个月,客流量降至10.54万人次。后因铁路和公路客运量增加,水路客运量逐渐减少,连续7年客运量都在20万人次以下。
票价
1949年前,水上客运的票价依旅客多少而定,时涨时落,没固定标准。
1952年12月颁布的《安徽省航运运价管理施行细则》中规定:从1953年元月1日起,实行客运票价每人公里上水153元(旧人民币),下水139元(旧人民币)。合肥辖区实行时不分上下水,一律为146元(旧人民币)。1954年10月水路运价作第一次调整,客运价略有提高。1962年11月水路运价调整:客运票价不分上下水,每人公里0.0145元(新人民币,下同),另加3%的保险费。
1979年,经国营水路客运企业核算,客运成本每人公里为0.0227元,而实际票价每人公里0.015元,企业亏损严重。为解决这一矛盾,1980年4月,省计委,省财政厅、省交通厅联合通知:“客运船舶按客运收人征收5%航养费,由船舶单位纳入客运票价内”。8月,省交通厅按联合通知精神将票价定为:淮河干线每人公里0.016元,支流小河每人公里0.0235元。1982年11月,省物价委员会和省交通厅联合通知,水路客运票价长途干线每人公里0.015元,支流小河每人公里0.0225元,加上征收5%的航养费,票价略高于1980年。至1987年,合肥港客运票价未变。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