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民国25年1月1日,淮南铁路全线通车。合肥定为客、货运输二等站,同时安装铁路调度电话。民国26年10月,为配合抗战需要,淮南铁路被毁,合肥车站关闭。民国27年,日本侵略者修复水家湖至合肥段铁路,合肥站恢复启用,定名为庐江驿。民国33年,日军拆除水家湖至裕溪口段铁路道轨器材,移修水家湖至蚌埠铁路,合肥火车站又关闭。抗日战争胜利前夕,由于兵燹连年,合肥火车站房、道轨及一切通信设备,除残存少量电信杆线等器材外,悉无幸存。民国37年10月,水家湖至合肥段铁路恢复通车。1950~1952年,合肥火车站首次装设了载波电话机,先后建立了通信实验室、通信站等机构。
通信驻站点
合肥火车站建站初始,装有3部德国造“依巴德”牌磁石式电话机和2部音响电报机。通信驻站点隶属于淮南铁路局电务科。民国26年10月,因车站关闭而通信中断,驻站点撤销。民国27年7月,日本侵略者修复水家湖至合肥段铁路,重新安装合肥火车站的通信设备。民国33年,合肥铁路通信再次中断。抗日战争胜利后,合肥火车站架设了无线电台,功率为15瓦,供省公路运输部门作汽车运输通信使用。民国37年10月10日,水家湖至合肥段铁路修复通车,合肥铁路开始装用20门磁石式电话交换机。
合肥通讯实验室
建国后,为加快恢复合肥铁路地区的通信线路,建合肥通讯实验室,筹划通信网路的重新布局。电线杆一律换用东北松木电杆,2层4线木担。线路沿铁路线延伸至裕溪口火车站。配日本造单路载波机2部。合肥~蚌埠首次有了长途载波电话。水家湖、巢县、裕溪口设置电话所,各安装20门磁石式电话交换机1座。合肥、水家湖、巢县、裕溪口等处设电报所,启用幻线音响电报机,同时停开无线电报。是时,合肥电话所由工务段内迁到火车站一号门内,并更新1部50门磁石式电话交换机。在此期间,九龙岗电务段成立,下设九龙岗、合肥领工区和九龙岗、下塘集、合肥、巢县4个通信工区,负责对淮南铁路通信线路、设备的维护和更新改造工作。1953~1956年,合肥铁路地区的电务部门陆续在沿线各站安装板道电话,增设小站电务工区的区段电话,使用国产中天牌电话机。1956年,因业务量减少,撤销了大通、水家湖、巢县的电报、电话所及其设备。
1960~1961年,合肥通信实验室,由市交通局大楼迁到扩建的大东门铁路大楼,使用300门共电式电话交换机和5部单路载波电话机。1963~1966年,委托蚌埠电务工程队对合肥铁路地区通信线路再次大修,全部更换为水泥电杆和4线横担,线对增加到8对。1966年底,合肥铁路电务段辖区设有通信明线246.7公里,通信电缆14.5皮长公里,电话交换机总容量为450门,电话机305部,长途载波电话机10部。其中合肥站5部,载波电路37条,音频电报机6部。1967年,水家湖电话所建立,使用50门磁石式电话交换机。1968年,裕溪口更新使用60门编码纵横制自动交换机。
合肥通信站
为适应铁路运输发展的需要,1968年,合肥通信站建立,占地700平方米,使用400门步进制自动电话交换机。1972年,水家湖机械室建立,使用55门纵横制自动电话交换机。1974年,合肥~蚌埠铁路长途自动拨号电话开通。1975年,巢县机械室建立,使用50门共电式电话交换机。同年,合肥铁路电务段开始在管辖的部分车站,安装供行车指挥使用的电话集中机(俗称通信集中台)和音频分机,提高了通信的可靠性和使用效率。1976~1978年,水家湖至合肥、蚌埠、九龙岗地区的铁路长途自动电话开通。同时,巢县机械室50门共电式电话交换机更换为120门准电子自动电话交换机。1978年,淮南铁路地区的通信全部实现了自动化。其中合肥、九龙岗火车站使用步进制自动电话,裕溪口、巢县、水家湖火车站用纵横制自动电话,蚌埠铁路分局与合肥电务段管辖内的部分地区实现了长途自动拨号。合肥电务段管辖载波室的电子管设备,均改为晶体管设备。1978年底,合肥铁路电务段辖区共设有通信明线332.60杆公里,通信电缆62.47皮长公里,地区电话总容量835门,电话机579部,长途载波电话机16部(合肥有9部),载波话路68条,电话集中机46部,音频分机177部,音频电报机6部。1979年,合肥铁路电报所分普通、确报两个所。普通所使用DCY型机械电传机,电报改人工抄发为机械打字,提高了电报的传递时速和准确性。1980年,合肥铁路安装600门步进制自动电话交换机。1982年底,合肥~上海开通长自动拨号电话。
1985年,合肥铁路电务段管理的通信设备有:通信明线334.60杆公里,通信电缆145.36皮长公里,地区自动电话总容量为1355门,自动电话机755部,长途载波电话机34部(合肥站12部),载波话路101条,电话集中器69台,音频分机201台,电传打字电报机7部。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