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合肥市郊区呈环带状绕于合肥市城区周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面高程由50米降至7米(吴淞零点)。耕地分为岗地、圩田两种。西北部岗丘田占80%,易旱;东南圩畈田占20%,易涝。
兴修水利规划
1951年,首先着眼于提引巢湖水源,发展灌溉工程。
皖北行政公署农水处于1951年、安徽省农业厅水利局于1953年规划并实施建成求心庵、方桥电力排灌站,灌溉农田2.6万亩。这给郊区水利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郊区在这一基础上,于1956年规划兴建成北门、夏岗电灌站,将灌溉面积扩大到6.8万亩。1958年董铺水库建成后,西北部岗地农业提水灌溉有了水源。郊区在这一有利条件下,1960~1966年期间,规划兴建了少年号、张岗和园林东、西电灌站,灌溉三十岗、大杨店、蜀山、姚公、杏花村、常青等乡(镇)农田8万亩。1966年,淠河灌区滁河干渠和大蜀山分干渠通水后,给郊区提供了更有利的水源条件,于是该区重新进行规划安排,将原来董铺水库提水灌区改为滁河干渠和大蜀山分干渠自流灌区;扩大灌溉面积至12万亩,占全区总耕地面积60.5%。在提引水源的同时,自1956年开始,规划兴建小(二)型水库16座(至1988年建成12座)。经过多次规划实施,全区灌溉面积达13.9万亩,占耕地面积97%。
农田基本建设规划
1971年,郊区为贯彻全国农田基本建设会议精神,按照中共合肥市委部署,制定了农田基本建设“五年规划(1971~1975年)、十年设想(1976—1985年)的规划”。
全区先在蜀山、双圩、五里拐3个大队试点,然后在全区推广。此项规划,由于1979年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联产到户而停止实施。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