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派河治理
派河是肥西境内一条较大河流,河道长60公里,流域面积584.6平方公里,均在该县境内,河道中游陈墩至下派河口25.3公里为主河道,两岸圩畈耕地6万亩,提水灌区17.2万亩。肥西县治所——上派镇紧靠河岸,合(肥)安(庆)公路桥南北横跨河上。
派河原河道在上派镇段弯曲穿街东、西,分上派镇(集)为河南、河北两片。民国时期在修建连接两街太平桥时,弯道以上开一撇水(洪)沟,名新河。由于派河上游河道弯多,河床窄,坡降陡,来水迅速,而该段虽有新河,阻水仍很严重,1954年大水时,新、老河同时涨水,北街形成孤岛,水位高达14.5米,两岸圩畈全部淹没。1956年春,肥西县组织三河、烟墩、上派3区2万民工,对派河进行第一次治理。将穿街而过的弯道上的太平桥拆除。填平弯曲河床,使南北两街连成一体,并拓宽挖深新河。同时,对上派至巢湖口的20公里河道,进行首次疏浚,清除了河床积淤。此次派河治理计做土方42万立方米,只是部分地解决了泄洪和引水灌溉问题,但防洪标准很低,1956~1985年,上派镇仍多次受淹,大水淹没合(肥)安(庆)公路大桥桥面,交通中断9次。1984年,上派水位14.39米,沿河工农业损失754万元。为此,肥西县委、县政府决定根治派河。1985年5月,该县水利局编制了《肥西县派河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经省水利厅审核。1986年11月,安徽省水利厅批准了该项工程实施。定经费为755.6万元,省、县各投资一半。
此次派河治理范围自河道中游陈墩至巢湖,全长25.3公里。防洪标准,由河道流量200立方米/秒(不足5年一遇)提高到650立方米/秒,相当于1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裁弯7处,缩短流程5.98公里,河底结合灌溉、航运考虑,定为平底,高程5米,两边留平台各20米,台面高程9米,待今后提高防洪标准时再予以切除。河堤堤顶高程,河口段按巢湖20年一遇洪水位为12米,设计为13.5米,以上为15米,边坡1:2.5,退建堤防10处,总土方量540万立方米。
1987年冬,肥西县成立派河治理工程指挥部,由县长杨振坦任指挥,县水利局长张廉泉等5人为副指挥,11月9日,土方工程开工,全县出动劳力最高达21.5万人。12月26日,防虎乡第一个完成工程任务,年底,除新老公路桥交替的一段土方未能施工外,其余全部竣工,计完成土方500万立方米。
派河经此治理,防洪能力提高,河道常年通航,船只容量由80吨增至300吨,年吞吐量由5万吨增至14万吨,客运人次由3万增至14.5万,同时改善了县城防洪和工业生产用水条件。
丰乐河治理
丰乐河为合肥市肥西县与六安地区舒城县的界河。河南岸为舒城县地,河北岸为肥西县地。北岸肥西县境内河堤长55.83公里,保护圩田54159亩。该河亦系岗丘雨源型河流,上游河床狭窄弯曲,堤防单薄;中游界河至桃溪段,素有“九里十三弯,拉直三十三”之说,泄洪受阻,汛期经常泛滥成灾。
桃溪以上河道原无堤防,山洪暴发时洪水漫滩而下,后来两岸圈圩越来越多,行洪道愈来愈窄。1965年,中共肥西县委副书记汪洋给中共六安地委副书记赵子厚建议治理丰乐河的信中说:“双河至桃溪三十华里间,肥西新圈圩8个,小7个,田5400亩。两岸大量圈圩,灾情逐渐扩大”。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汪的建议被搁置。
1976年10月,六安地区革命委员会决定统一指挥沿河肥西、舒城两县(当时肥西隶属六安地区)按1969年型洪峰流量763立方米/秒的泄洪能力设计,对桃溪以下主河道堤防进行退建,扩大河床的治理。
肥西县丰乐河治理工程指挥部于1976年11月成立,由县革委会主任王国华兼任指挥,杨本海、解正连任副指挥,集中山南、花岗、丰乐三受益区和支援的上派、义城两区8万民工施工。
堤防退建原则是:河床口宽150米,以老堤为主,少拆迁,结合退堤,沿河建配套涵闸26座,跌水4座,桥梁5座,堤防砌护7段。工程经费以自筹为主,国家补助20万元。
此次对丰乐河的治理工程,于1977年春竣工,计完成土石方470万立方米,改善排涝效益3.6万亩。治理后各段堤防高程为:龙嘴24.5米,柳湾圩22.3米,黄堰坝21.5米,桃溪19米,马家渡17.9米,三河15米。堤外坡1:2~1:1.5,内坡1:3~1:3.5。堤顶宽4米,迎流顶冲险段50处,长13.6公里,砌扩38处,长11公里,砌石44930立方米。
杭埠河治理
杭埠河至肥西县境三河与丰乐河汇流后至巢湖口一段,原泄洪流量为800立方米/秒。两岸的舒城、庐江、肥西3县常受洪害,尤其三河为重。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续修舒城县志》载:“害莫大于前河(即杭埠河),水涨则泛决为害,……除决之害,莫宜于疏,而疏导之法,必先下游,今自三河以下至湖口,皆属合肥、庐江县境。操纵无权,则疏之法穷。”
1977年,安徽省水利局批准六安地区水利局关于治理杭埠河的规划,并组织3县协同实施。根据此一规划,河道自肥西县岗头寺(对岸为庐江县大潭湾,改线后与丰乐河的汇流点),至巢湖口10.2公里,要求达到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通过流量2550立方米/秒,肥西县退建岗头寺至东城圩一段,堤长近10公里,退建200~300米。退建后,堤顶高程15.0米。三叉河以下重开老龙坝,破自行滩,开河入湖,计需做土方237.91万立方米,相应配套一批建筑物。
同年,肥西县成立杭埠河治理工程指挥部,县革委会副主任解正连任指挥,张家常、张双和、裴仲祥任副指挥。6月,新堤线上8座涵闸开工,11月,堤防退建土方工程全面开工。全县52个公社上堤民工7.2万人。筑堤土方除肩挑人抬外,组织3300辆板车、500辆独轮车,近百张渔盆和四部卷扬机运土。土方工资定额平均每工日0.55元,实行分堤段包干。另外规定上堤民工由生产队每人每天补助伙食费1角,粮食1市斤。实际生产队补助0.5~1元,吃粮补助不限。1978年1月底,堤防退建工程完成。由于河道治理废了原来设施,改变了原来水系,因此,在新堤上建有老虎、房至巢湖口一段,由于水面宽阔,又对迎流顶冲进行了砌护。为彻底解决三河古镇的防洪问题,在封死的老河道上建成了排水涵、排涝站和防洪墙,墙顶高程14米。
以上工程由县水利局和丰乐河圩堤工程管理所组织领导实施,于1983年全部竣工。累计完成土方237.9立方米,混凝土1016立方米,砌石12112立方米,连用拆迁民房5200间、仓库50间和李小郢变电所及其他设施等,国家投资264.16万元。
杭埠河治理后,上游封堵了入丰乐河的朱槽沟、钱大山和三河3条分洪道,减轻了沿丰乐河的新仓联圩、六九联圩、沙滩联圩及三十二联圩等4个联圩4万多亩圩田的防洪压力。下游封堵了三叉河口,河水直下巢湖,使沿湖东安、五合、幸福、大兴等20个圩联成一圩,缩短了防线。同时解决了古镇三河的历史防洪问题。三河地处肥西、舒城、庐江三县圩区中心,历为皖中重镇。原杭埠河分洪道穿镇通过,街道地面高程11米左右,汛期几乎年年受淹。治理后的1983年,三河水位12.38米,全镇安全,问题是老河一头封死后,河水污染严重,另一头建了过水涵洞,船只不能进镇,商品转运困难。
店埠河治理
店埠河是肥东县境内一条重要河流,发源于该县园町乡徐老家和长丰县吴店乡梁小郢间一带洼地,流经园町、众兴、永安、店埠、撮镇入南淝河,是南淝河最大支流,全长48.5公里,流域面积557平方公里。
店埠河河道弯曲窄浅,群众称为“鸡肠河”,店埠至撮镇尤为突出。横跨河上的淮南铁路桥孔小,阻水严重(只能通过100立方米/秒流量),稍遇洪水,即泛滥成灾。1949年以来,店埠、撮镇大街曾4次遭受水淹,洪水一过,河床干涸,无水可用。
为了兴利除害,中共肥东县委决定根治店埠河。在治理方法上,经过分析研究河流特征,查阅水文等有关资料后,决定对各河段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上段修建水库,拦蓄地面径流,既可减轻下游洪涝灾害,又可为高岗地区的农业灌溉;对中下游弯曲河道,裁弯取直、拓宽挖深,加高培厚堤埂,拆除、改造阻水建筑物,加大泄洪流量,并直引巢湖水回流,发展农灌事业。根据这一治理方针,肥东县对店埠河先后进行了4次治理。
第一次治理:1959年10月,在上游修建众兴水库,集水面积114平方公里,占店埠河整个流域面积的1/4,总库容1.312亿立方米。1961年11月,在最上游,又修建一座程段小(一)型水库,库容为156万立方米。两座水库的修建,使上游地面径流被大量拦蓄,减轻了下游洪灾,并灌溉农田30万亩。
第二次治理:为了解决店埠、撮镇两地区灌溉、工业生产和人畜饮用水问题,1963年9月,在撮镇北马桥村西,投资12万元,修建一座瑶岗坝,拦蓄部分河水,解决了两岸农灌和人畜用水问题。
第三次治理:1972年10月,对店埠河从店埠至南淝河一段河道裁弯取直,由弯曲长21公里取直为17.5公里。河道泄洪标准,参照巢滁皖流域规划(5年一遇流量280立方米/秒,10年一遇流量403立方米/秒,20年一遇流量576立方米/秒),在设计时,采取20年一遇流量泄洪标准,店埠至撮镇段,设计河底高程7米,宽20米;撮镇至南淝河段,考虑到撮镇电灌站引水需要,河底高程定为4.5米,底宽定为30~40米。
施工由撮镇、店埠两区的17个乡(镇)组织3万民工分段开挖。2个月时间,计挖土方200万立方米,投资经费18万元(用于扩建合(肥)裕(溪口)公路桥、人行桥和改建排灌站等)。土方工程费用全由社、队负担,国家不予补助。
第四次治理:为了进一步引用巢湖水,解决县境北部灌溉水源不足和改善店埠镇用水紧张状况,并发展店埠至巢湖的水上运输业,肥东县于1976年1月,对店埠河第四次进行治理,以扩大从店埠大李湾至撮镇合(肥)裕(溪口)公路桥下40米处一段河道的断面。施工河段长9.97公里,设计河底高程4.5米;铁路桥底宽30米,合裕公路桥以下河底宽为35米,河口宽105米,河堤顶高程14.6~14.16米;在10米高程留一平台,台宽5米;河堤边坡1:2.5至1:3。
施工由中共肥东县委副书记刘殿宾、吴云和农村工作部长张鼎三负责。土方工程由撮镇、店埠两区组织民工开挖,突击3个月,计挖土方397.3万立方米。建筑物,按设计过水断面,改建了店埠镇的通济桥和淮南铁路桥,使设计的河道576立方米/秒泄洪流量,可顺利通过两座大桥,不受壅阻。
店埠河经过4次治理,大大提高了防洪能力,改善了店埠、撮镇两镇的供水条件,巢湖来船可驶达店埠通济桥。1979年建成的引巢济滁临时机械灌溉站,四级提水,装柴油机52台,4160马力,如滁河干渠无水或水源不足,可提店埠河水补给,以解决该县中、北部灌溉水源不足问题。
小河治理
马桥河治理马桥河是肥东店埠河一支流,发源于该县马集乡青龙场,长23公里,流域面积160.3平方公里。上游为高岗地带,下游地势平坦。由于上下游高低差大,稍遇大雨洪水即奔腾而下,溢出下游河床,造成洪灾。
1989年,肥东撮镇人民政府组织1.2万民工,对马桥河进行治理,由镇长张文广指挥施工。将下游河道由原河口宽20米拓宽为40米,原河底宽10米拓宽为20米,将原弯曲的5公里河道拉直为3.1公里。河底高程挖成7~7.62米,与店埠河底高程相平,河两岸筑堤,堤顶高程14~15米,顶宽3~5米,堤内坡1:2.5。两岸堤下修建排水涵洞12个,河道上修桥两座。工程当年完工,计做土方35万立方米。
由于河道拉直后,将易涝洼地以河堤为外圩圈成4个小圩,受益农田7000亩。
十五里河改道十五里河源于合肥城西郊大蜀山南麓,长28.8公里,流域面积111.25平方公里。该河原为南淝河右岸一大支流,流经姚公、晓星,在马家渡入南淝河。该河河道弯曲狭窄,源短流急,洪、枯水位变化大,每遇大雨两岸常受其害。为了消除洪害,拉直河道,1957年借兴修兴集电灌站、重新安排水系渠道(原有方桥电灌站渠道)之机,将下游改道,经骆岗、烟墩,在李荣桥注入巢湖,遂为巢湖支流。1959年,对该河下游进行一次疏浚,稍微改善些泄洪和提水灌溉条件,但没有解决根本问题。现该河淤塞,污染严重。
长乐河筑堰滞砂长乐河是南淝河下游左岸支流,发源于桥头集乡铜鼓山,长21公里,流域面积19.96平方公里。该河自上游双山白云石矿开采以来,山体植被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每遇大雨,山洪夹带大量砂砾倾入河道,直冲至圩区李六集河段,造成河床浅窄,山洪溃决弥漫,下游灾害严重。为了滞砂,肥东县1951年除整修了原老荡、长荡外,在桥头集兴建了一个滞砂坝,1958年在长乐乡修建李二坝。这些滞砂坝,对于抑制流砂有一定的作用,但砂砾沉积渐多,降低了蓄水量。
龙塘河重开新河段龙塘河是南淝河中游左岸支流,长27公里,流域面积160平方公里,上游为岗丘地带,下游为低洼圩区。老河弯曲,泄洪量小,两岸常遭洪害。1976年,龙塘乡党委研究认为,圩区一段老河道治理工程量大,又不好施工,于是决定重开新河。两个月时间,开出新河长2公里,宽8~10米,河底高程6米,堤顶高程14米。新河堤牢固地护卫着大片圩田,新河道灌溉、航运两利,南淝河来船,可以通过2公里河道直达乡政府所在地——龙塘集。
史家河疏浚史家河是南淝河中游左岸小支流,发源于长丰县泊岗村,流经郊区七里塘,在市区矿机厂内入南淝河。该河弯曲狭窄,流域内地形复杂,常受涝灾。1966年进行疏浚治理,除将河道疏通外,配套建有涵洞1处,节制闸1座,桥梁3座,构成一个完整的排涝体系。
二里河开新河口二里河是南淝河右岸在市区内的一条小支流。由于该河人南淝河口段弯曲,出水不畅,沿河两岸常遭内涝灾害。1988年,国家投资296万元,从省体育场至雨花桥,开挖400米长新河段,开辟了新的河口,出水流畅,有效地减轻了沿河内涝。
定光河裁弯取直定光河是肥东马桥河支流,由于河道弯曲,泄洪不畅,中游常壅水成灾。1976年定光乡政府组织民工将弯曲较大的7公里河段取直为3公里,河宽5米,深3~5米,泄洪通畅,受益农田1000亩(消除了内涝,装机提灌有了水源)。
下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