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合肥市境内多为丘陵,惟东西边境有小面积低山。西境山区植被较好,水土流失不太严重,没有进行过大的水土保持工程。
肥东县东部边境有一条带状山区,长104公里,面积223平方公里。这些山多为无植被秃山,山体裸露,一遇暴雨,泥砂俱下,造成河流淤塞。1952年,肥东县桥头集乡贷款25万元(旧币),在山下建成1座消水坝防洪工程,本想既阻挡山上泥砂下泄淤塞河床,又引山水灌田,一举两得。但仅3年时间,工程即被山洪夹带泥砂淤平而报废。同年,山王乡在十八卫山下修建1座十八卫水库,几年时间也被山洪泥砂淤平,不能蓄水。这一系列失败,引起了中共肥东县委的重视。1958年1月,县成立水土保持领导小组,组长由副县长戴尧担任,抽调县委农村工作部正副两名部长和县政府水利局、农业局两名局长参加领导。设立专门办事机构,从水利局、农业局抽调两名技术干部担任水土保持工程业务指导,沿山各乡,均成立水土保持组,确定专人领导,开展水土保持工作。1961年春,根据安徽省水土保持委员会指示精神,在山王乡成立水土保持实验站,对十八卫山进行试验施工。
十八卫山1.36平方公里,18个山头、19道山冲,全山无植被覆盖,水土流失严重,泥砂直冲店埠河。试点工程项目:在山边建梯田35亩,按等高线修建缓坡石埂18道,开挖水平沟2477条,挖石窝谷坊1567个,打缓水坝45道,挖陡坡鱼鳞坑27652个,共做土方7万立方米。栽植经济、薪炭林木18万株,大面积撒播草种,实行遍山植被覆盖。
为了不让这座山再有泥土下山,1963年又发动山下18个生产队,720个劳力,在山上修建水平坪带1.8万条,谷坊1570个,鱼鳞坑1.6万个,拦砂坝137道,植树8.88万株,培育树苗3.5万株,植被覆盖面积达90%左右,共完成土方0.3万立方米,石方0.23万立方米。并颁布封山条例:严禁上山砍树、锄草;严禁在山上散放牲畜;严禁在山上采石、取土取砂。经过几年整治和加强管理,有效地控制了山洪下冲。
山王乡十八卫水土保持工作取得的优异成绩,影响和推动了全县山区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1966年,古城区马湖、古城、广兴3乡在岱山林场指导下,将9公里长一道山岭,全部栽上马尾松,并订出护林公约,严禁群众上山伐树砍草,加强封山管理。5年时间,把裸露山地建成林木繁茂、绿草如茵的青山翠谷。1970年,山下建成一座岱山水库,至今从山上流进水库的水,含泥砂很少,水库没有受淤积。
撮镇区复兴乡马龙山,原来水土流失严重,1975年开始治理,大面积植树,封山育林,使全座山植被覆盖面积达70%以上。不仅控制了水土流失,保护了山下农田,而且山坡栽植的5亩茶林,也已采摘收益。
肥东县尚有12万亩面积的山区,水土流失问题未解决。人为破坏甚于自然灾害。
复兴乡双山,因乱开采白云石矿,全山变成碎石、散砂,稍一遇雨,山上大量碎石泥砂冲下,山下河道上的李贵二大坝,全被砂石淤平,泥砂碎石一直冲淤到圩区南淝河。
湖滨乡茶壶山,原来满山苍松翠柏,树龄有几百年,有的还可能是几千年。唐代诗人罗隐登上邻边四顶山时,赋诗曾有“过夏僧无热,凌冬草不枯”诗句。四顶山和茶壶山是脉接岭连的近邻两座山,可见这两座山在唐代就有着绿水青山的佳景。这些古老松柏,经历了许多世纪,保存了下来。1957年,因灭绝性的砍伐,此山即变成秃山。1976年,又把梯田开到山顶,使这座山水土流失更加严重。
另外,熨斗山、大山、横山、浮槎山、太子山、小龙山等,也都由于乱开磷矿石、铁矿石、建筑材料石;乱砍树、乱铲草、乱垦山地,使水土流失比原来更严重。
下一篇:第三节 喷灌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