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计划内资源
合肥市地方化工原料自给能力差。化工产品大部分通过国家分配和市场调节从省内外组织购进。1963年,主要几种化工产品的计划指标资源到货率约80%。1965年,除统配物资外,其他品种大部分能供需平衡。
“文化大革命”期间,生产—下降,交通运输困难。国家分配的计划资源到货不及时,即使分到、订到,也不能全部拿到。1975年,硫酸、橡胶、冰醋酸、尿素、硫酸铵、氯化铵供应缺口很大。市化轻公司主动与南京化肥厂联系,并租用铜陵有色金属公司的两部槽车,组织购进硫酸640吨,优先供应安徽农学院和合钢。氯化铵供货单位停产后,影响合肥市电池、机械、铸造等行业生产。市化轻公司积极派员去南昌、九江、营口、沈阳等地求援,解决氯化铵75吨,缓解合肥生产急需。
1978年,合肥玻璃厂因缺纯碱将停产。市化轻公司在市计委的支持下,从安庆、巢湖等地串换80吨,保证其正常生产。市化工系统按定额核算需氧化锌167吨,而全年分配计划99吨,影响轮胎、胶鞋、胶带的生产。公司迅速地调剂金属锌锭50吨到上海等地加工运回,解决合肥地区生产之急。
1982年,市化轻公司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责任制。业务科成立3个组,将进、销、利润指标分到组,再责任到人。对国家分配的资源,公司基本上能分到、订到、拿到。是年公司计划资源购进量占物资购进总额的45%左右。1983年,国家分配硝酸钠、高压聚乙烯、尿素、沥青、苯酚、二甲苯、电石、轮胎、纯碱等紧张物资,均百分之百地到货。1985年,市化轻公司共组织化工物资81230吨,其中直达用户占34%。
计划外资源
为弥补计划资源的不足,保证生产企业的急需,市化轻公司通过扶持地方产品、加工改制、修旧利废、调剂协作、组织外汇进口等多种措施,开发计划外资源。
1965年,生产泡花碱的合肥锦华化工厂和生产日用玻璃的合肥玻璃厂,所需主要原材料纯碱短缺。公司业务人员立即去武汉等地组织计划外纯碱150吨,支援两厂生产。
1971年,轮胎供应紧张,经营轮胎翻新的合肥前进橡胶厂,由于技术力量有限,翻新轮胎合格率较低,旧胎来源又少。公司一方面在轮胎供应中坚持以旧换新,解决旧胎来源;另一方面协助解决资金,帮助更新模具等设备,增强技术力量,提高了翻新轮胎的质量,节约了原材料,受到用户的欢迎。合肥蜀山化肥厂刚生产小联碱时,销路不畅。为了支持地方化工生产,在省内产品分配会上,市化轻公司与蜀山化肥厂签订收购小联碱1000吨合同,既弥补了计划资源不足,又为其打开了销路。郊区石灰窑厂生产轻质碳钙,东市纸箱厂生产泡花碱,燎原化工厂生产磷酸三钠,公司都在资金、技术上给予支持,以提高地方三类化工产品的自给能力。1972年,公司召开调剂会,调剂化工产品244吨、轮胎517套,回收废硫酸900吨、旧轮胎2675套,翻新投入使用胎900套,组织计划外物资563吨,供应地方需要。1974年,公司组织70多人次分赴15个省、市疏通渠道,组织采购氧化锌、红丹、电石、硫酸等短缺物资。
1978年,国家分配资源相对减少。市化轻公司全年组织计划外资源1161吨。1982年,组织计划外资源2963吨,总金额600万元,占年购进总额的55%。1983年,公司同合肥蜀山化肥厂达成纯碱补偿贸易协定,使纯碱资源有了保障。1985年,除同蜀山化肥厂签订800吨纯碱补偿贸易合同外,还以代理价进口纯碱2250吨,优先供应轻纺行业。是年,共组织计划外物资7600吨,其中轮胎2925套、橡胶500吨,总额达1650万元,占当年公司物资购进总额的51.1%。
上一篇:引子
下一篇:第二节 供应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