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民国初年至抗日战争前夕,合肥除大灾之年各种商品的价格随米价上涨而上涨外,在正常年景下物价波动不大。
民国27年5月合肥沦陷后,由于生产遭破坏,商路被阻塞,、日伪政权滥发纸币,导致物价轮番猛涨。合肥市场的零售物价总指数,民国35年1月比民国26年6月高出1380倍。
抗战结束后,一方面外国垄断资本加紧入侵,任意扩大工农产品“剪刀差”,严重阻碍了农业生产,压抑了民族工业;另一方面,国民政府为支付发动内战的庞大军费,实施通货膨胀政策,致使物价进入历史上罕见的飞涨阶段。民国37年11月与民国26年6月相比,合肥零售物价指数上涨了7206.7万倍,出现了一布袋钞票不够买一袋面粉,两箩筐法币买不到一担稻米的奇闻。
1949年1月合肥解放时,工农业凋敝,物资匮乏,通货膨胀继续,加之投机商人乘机囤积居奇,任意哄抬物价,导致物价迅速上涨。1949年1月至1950年3月主要日用工业品上涨倍数:棉纱34倍,白市布20倍,煤炭7倍,食盐9倍,食糖24倍,火柴20倍,煤油60倍。在此期间,市人民政府坚决贯彻中央关于“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和“稳定市场,稳定物价”的方针,通过国营贸易部门加强对主要工农业产品的收购和调运,先后于1949年11月和翌年6月以低于市价的牌价将聚集的大量物资投放市场,打击私商投机活动。从1950年6月起,合肥市场主要商品价格开始基本稳定。朝鲜战争爆发后,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但合肥市郊及其周围地区农业丰收,农民消费能力大大提高,市场消费工业品供应紧张。而这一时期私营商业在合肥市场仍占优势,投机商人乘机提价牟取暴利,导致日用工业品价格出现波动。1951年底到1952年上半年,合肥市通过“三反”、“五反”运动打击了资本主义的投机活动,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的领导地位。这一时期,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社会物资逐渐丰富,因而到1952年下半年,市场物价趋于稳定。
1953年秋和1954年春,国家先后对粮油、棉等主要商品实行统购统销,购与销均执行国家计划价格。1954年下半年起,随着对私营零售商的限制和改造,合肥市场逐步将私商挤出批发阵地,批发市场完全被国营商业占领。是年底,除农贸市场少量三类农副土特产品外,绝大部分商品执行国家牌价。1956年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公私合营后,合肥市调整了地方产品中的铁、铝、木制品以及针织、食品等16类1068笔不合理的商品价格,其中有551笔平均上升6%,517笔平均降低7.4%。由于职工队伍及其工资迅速增加,人民购买力增长加快,商品供应仍呈现紧张状态。7月至12月中旬,合肥市实行物价冻结。1957年上半年,开始调整物价:生猪、油菜籽的收购价分别提高10.85%和34.06%;猪肉、菜油销价分别上升3.33%和12.5%;蛋品、蔬菜等销售价降低0.007%;工业品中盐酸、漂白粉出厂价格分别下降6.23%和5.85%。1957年与1952年相比,农副产品收购价平均增长34.85%;衣着、日用品、文化用品、医药等各类消费工业品零售价平均下降6.85%;零售物价指数上升6.6%,年均上升1.32%。“一五”时期,社会零售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1958年,在“一五”时期工业迅速发展、成本下降的基础上,地方工业产品降价的有砂轮、灭火机、电池、针织品、皮鞋、五金、文具等600余笔,幅度在13~30%;外地产品如日光灯、闹钟、收音机等价格下降幅度较大;药材下降幅度在1~50.73%之间。进入“二五”时期后,由于主观“冒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生产下降,农业减产,土特、畜产品及部分副食品价格开始上升。其中畜产品购销价格上升的有羽毛、猪鬃、制革、制裘、杂皮等25个大类,上升幅度一般在8.37%,最高达36.76%;土特产品如木炭、木柴等价格较上年上升50%以上。与1957年相比,副食品年均价格,鸡蛋上升18.7%,母鸡价格上升2.7%,季节性蔬菜价格上升7.9~9.9%;零售物价指数较上年上升1.5%。1959年,国民经济进入困难时期,自由市场价格继续上涨,生活必需品凭票定量供应范围扩大。1960~1961年,自由市场价格高出牌价数倍至十数倍。从1961年起,市政府贯彻“稳定物价,加强管理”的方针,对粮、油、布等18类生活必需品牌价实行冻结;对糕点、糖果、饭菜、粮食酒、自行车、钟表、针织品、砂糖等8种商品实行高价,以比平价高1~5倍的水平调节供求。是年,合肥物价动态基本情况是:50种主要商品价格与1957年相比,未动的有21种,占42%;价格上升的有29种,占58%。价格未动的包括大米、面粉、食盐、煤炭、煤油、白糖、饼干、糖果、全胶鞋、力士鞋、卫生衣、汗衫、毛巾、袜子、面盆、火柴、牙膏、牙刷、棉布、纺绸、香烟等。价格比1957年提高幅度在10%以下的有白酒、絮棉、竹壳水瓶、肥皂、毛呢、毛哔叽等;提高10~30%的有木床、布单鞋、包头菜、猪肉等;提高30~50%的,有菜油、豆油、小白菜等;提高50~100%的有铁锅、母鸡、鸡蛋等;提高100%以上的有鲜鱼等。蔬菜价格较1952年上升85~231%,较1957年上升23~67%。149种工业品与1957年相比,出厂价格提高的有36种。其中提高10%以下的有9种,提高10~30%的有11种,提高30~70%的有16种。12种原材料与1957年相比,提高的有5种,幅度在4.68~67.5%之间。其中毛竹上升27.74%,料皮纸上升67.46%,牛、羊油上升20%,桐油上升4.68%。
1962年1月,合肥市按照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制定《合肥市场物价分级管理暂行办法》。是年,合肥物价变动基本情况:占职工开支60%左右的18大类商品价格平均下降28%。以1962年底价格与年初比较,18大类103种商品中,光纸、火柴、蔬菜价格上升幅度在6~25%之间;自来水、鲜鱼、铁锅等价格下降幅度在9~26.4%之间。18大类以外平价商品(生活指数表中的)上升的主要有香烟、白酒、茶叶、表芯纸、雨伞、牙膏、收音机、缝纫机、胶卷、部分中药材等,幅度在3.07~116.7%之间;啤酒、照相机等,幅度在9~51.5%之间。8种高价商品价格平均下降39.5%,供销社自营业务中“高进高出”的18种商品价格平均下降11.64%。1962年较1961年集市贸易价格指数下降41.8%,服务性价格指数上升3.1%。1962年全年零售物价指数较1961年上升4.7%。
从1963年起,合肥市用了3年的时间继续贯彻“八字方针”,有升有降地调整部分商品价格,恢复季节、质量差价。是年,物价变动基本情况:计划价格趋于稳定,集市贸易价格步步下落,高价和议价逐渐下降。全年全社会零售物价总指数较1962年下降16.2%,其中平价指数上升0.3%,高价指数下降45.3%,议价指数下降43.4%,市价指数下降46.4%。服务性支出价格指数也较上年下降了2.9%。是年高价商品价格以12月份与上年同期比较,酒下降24.4%,食糖下降41.6%,糕点下降40%,糖果下降42.9%,自行车下降30.4%,香烟下降53%,其中酒类除省内白酒外,其余全部退出高价范围。1964年1~5月,全社会零售物价总指数平均上升0.18%。到1965年,合肥市的物价状况明显改善,高价形式取消。市场绝大部分日用工业品,部分土产日杂用品和部分药物、医疗器械价格比上年下降;高价自行车、手表、收音机大幅度降价;10项重点非商品收费标准降低;肉禽、蛋、鱼、蔬菜等副食品的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猪肉供应价格由上年的每斤0.75~0.95元,降到0.70~0.80元,下降11.76%;家禽、蛋品和水产品的价格较上年下降12%左右;蔬菜混合零售价较上年下降32.8%,较1957年下降25.85%。58种中药材平均降价2.01%。化肥、农药以及农业生产资料、中小农具等26种产品的价格,下降3.75~29.08%。粮食统销价格与购价持平,国家给城镇职工及其家属每人每月发给0.70元补贴。至11月,社会零售物价总指数已较上年同期下降3%。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合肥物价管理机构撤销,物价管理工作逐渐瘫痪。是年秋,合肥蔬菜价格趋涨,一些商品出现乱订价、乱涨价现象。1967年8月,按国家关于控制集团购买力,加强资金、物资和物价管理的若干规定冻结物价。1969年,少数价格解冻。1970年,零售物价指数比1965年上升1.4%。1974年,先后提高了猪、牛、油、粮、棉、菜、蛋、禽、水产、蔬菜等收购价,降低化肥、柴油等支农产品销价和部分消费工业品销价。1975年,零售物价指数比1970年上升4.3%,其中食品类大都上升,工业消费品大都下降,集市贸易价格水平比牌价高40%。“文化大革命”十年中,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是建立在长期冻结工资、职工购买力下降和商品价格基本冻结基础上的。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物价管理工作恢复。从1979年至1983年,国家有计划地调整农产品、部分重要原材料、部分日用工业品的价格和铁路货运价格。从1984年至1985年,先后实行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放开三类工业品的小商品价格和蔬菜、猪肉价格,实行粮食按合同定购比例计价,提高铁路短途客、货运价格。市场价格逐步趋于既反映价值又反映供求,突破了单一的计划价格形式,出现了计划价格、浮动价格、市场调节价格等多种价格形式。
1979年,合肥市场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提高的有:粮食21.32%,油脂22.47%,鲜蛋29.64%,水产39%,棉花在上年上升10%的基础上又上升15%。销价提高的有23种,其中茶叶13.79%,木材36.77%,苎麻20.2%。89种工业品价格上升的有白酒、收音机、砖瓦、钢管、砂石、水泥、煤炭、油漆、糖果、糕点、木制家具等49个品种,幅度在3.03~60%之间。价格下降的有尼龙纤维、国产手表、糖精、味精、农药、维绵布、电筒、洗衣粉、灯泡等40个品种,幅度在2.27~56.54%之间。向外宾提供优质服务的饮食旅馆业,收费标准加价50~200%。8类副食品提高销售价格后,11月份全社会零售物价总指数比调价前上升6.5%。与此同时政府发给全市职工每人每月副食品价格补贴5元。1979年零售物价指数较1978年上升1.8%。1980年零售物价指数较上年上升5.3%;议价指数较1979年上升8.1%,议价高于牌价1倍;集市贸易价格较1979年上升4.3%,比牌价高64.9%。1981年零售物价指数较1980年上升1.2%;服务性项目价格指数较1980年上升0.5%;议价指数较1980年上升9.2%,比同期牌价高59.3%;全社会零售物价总指数较上年上升1.6%。是年,部分原材料的价格上升,其制成品的价格也相应调整,如牛皮制品、木家具、铁锅等都调了价。蔬菜价格每百斤由上年5.07元上升到7.59元,上升51.5%;肉、禽、蛋等副食品价格随之调整。1982年全社会零售物价总指数较1981年上升了1.2%,其中牌价指数上升1.1%,议价指数下降7.1%,集市贸易价格指数下降O.2%。是年,木家具、牛皮革制品和部分中药材提价,大部分工业品的价格稳定或下降,降价的品种有电视机、收音机、手表、橡胶、塑料制品、日用机械、家用电器、电池、铱金笔、化纤布、服装等;中小学学杂费上调30%左右。1983年全社会零售物价总指数较1982年下降0.7%,其中牌价指数下降1.2%,议价指数下降0.1%。牌价指数中,食品类、医药类分别上升O.9%和1.9%,衣着类下降6.4%,日用品类下降3.8%,文娱用品类下降1.5%。零售价格上升的主要品种:农副产品中有干、鲜蔬菜、水产品、干鲜果及中药材;工业品中有纯棉针纺织品等。房租费、戏剧票价、中小学生学费、水炉开水费等服务项目收费、铁路货运、水运客货运价均有所提高。价格下降的主要工业品有烟酒、茶、化纤制品、闹钟、手表、收音机、胶卷及部分家用电器。1984年,计划外生产资料由企业在规定幅度内自行定价或由供需双方协商定价;47种地方工业品价格、新产品试销价格和非商品收费由企业自定。市物价管理部门对时令性强和市场变化快的日用工业品,分别实行季节差价和浮动价;对获奖优质产品,按其奖级在规定幅度内加价;将三类工业品、三类土特产品及完成国家统购派购任务后的一、二类农副产品价格全部放开,实行协商定价。是年,猪肉平价1.05元/斤,议价1.25元/斤。全社会零售物价总指数比1983年上升0.6%,服务项目价格指数比1983年上升16.1%,名菜点和高档宴席的毛利率为45%,集市贸易消费品价格指数平均上升O.3%,衣着类下降0.8%,日用品类下降2.7%。1985年2月1日放开蔬菜价格后,其零售均价每市斤为0.137元,比放开前上升1.23%。4月1日放开猪价后,鲜、冻肉价格平均上升31%,政府发给全市居民每人每月肉食品价格补贴2元。是年,城市凭粮票供应的粮食销价未动,铁路短途客货运价、煤炭地区差价、钢材(含生铁)地方价均有调整,建材产品价格水平有所上升。对农机产品实行指导性弹性价格后,大拖拉机平议价差8%,小拖拉机平议价差14%。是年,国营企业消费品价格指数上升11.4%,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上升7.1%,集市贸易消费品价格指数上升20.5%。国营企业消费品价格指数中,食品类上升15.2%,衣着类上升1.3%,日用品类上升8.2%,文化娱乐类上升1.7%,药及医疗用品类上升5.2%。零售物价指数比1978年上升20.96%;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总指数比1978年上升77.4%,比1952年上升189.1%。
1948年11月合肥县零售物价分类指数(简单几何平均)

1952、1965、1974年合肥市主要生活资料价格情况表
金额单位:万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