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清代,合肥县财政由户曹掌管,财政收入以田赋、丁赋为主。据清嘉庆八年(1803)《合肥县志》记载:合肥正常年景各项收入计库平银80245两,其中田赋、丁赋(包括学租银和收租正脚银)共计79794两,而渔课、商税、牙税、典税等项年征银仅451两。每年上解布政司、粮道及给运丁银60860两,留用银19385两。县财政支出大部分用于驿站、官役、俸工、廪粮等项;对于地方建设和公益事业,官府一律不予开支,只靠地方公款、公产收入和地方人士捐资兴办。
民国初年,倡行财政自治,并制定法案,划分了国家和地方收支,但由于政局不稳,内战频繁,所订法案未能认真贯彻实行。当时所谓“地方财政”仅指省一级。县地方财政则附庸于省。民国24年,国民政府颁布《财政收支系统法》,明确中央、省、县(市)三级财政体制。合肥县从这一年开始建立县一级预算。财政预算由合肥县政府财政科管理。是年,全县预算收入经核定为法币22.82万元,其中田赋、契税、牙税、牲屠税等各项附加为18.81万元,县有款产收入2.83万元,杂收入和杂项捐款1.18万元。
民国27年5月,合肥县城被日本侵略军侵占,县政府有效统治面积大幅度减少,县各项收入均比抗日战争前降低,县预算入不敷出,须靠省财政给予补助。民国29年后,由于战争军备供应,加之县乡自治经费支出膨胀,导致县财政赤字不断增加。为了平衡预算,便强行摊派各种苛捐杂税,加重人民群众负担,以致百姓痛苦不堪。在此期间,国民政府借抗战之名,以“军事需要”为借口,滥发纸币,使得物价飞涨,尤其是粮价上涨更猛。
民国32年下半年,合肥县根据国民政府颁布的《整理自治财政纲要》规定,对法定税捐及公有款产进行整理,绝对不许招商承包,并要求剔除中饱私囊及一切积弊,但效果甚微。
随着逐年通货膨胀,合肥县财政预算数字不断增加,民国33年比民国28年增加68倍左右;民国35年又比民国33年猛增46倍左右。
民国34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倾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发动内战。为了支付庞大的军政费用开支,一方面滥发纸币,另一方面命令地方财政负担巨额军事开支,引起全国物价狂涨,恶性通货膨胀。《民国37年上半年合肥县岁入、岁出总预算书》有关经常、临时两栏预算总计金额达181.41亿元,作为一个县级财政,堪称天文数字。合肥县的财政和国民政府的财政同样山穷水尽,面临崩溃的绝境。
1949年合肥解放初期,合肥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下设财经部,负责经费、粮、草供应,实行供给制。同年5月,成立合肥市人民政府财务局,市财政收入全部上缴皖北行政公署财政处,市直单位的支出由该处下拨,收入和支出不挂钩。
1953年,合肥市开始建立市一级财政。当年全市财政收入322万元(人民币),财政支出441万元,预算收支差额由省补助。当年省补助市里152.29万元,直到1957年,合肥市级财政才不要省补助。
1958~1961年,受高指标、浮夸风的影响,市财政收入搞“放卫星”,以致出现“虚收实支”、“一平二调”的错误。直到1963年后,该错误才得到纠正。
在“文化大革命”中,合肥市财政工作受到极大冲击,正常工作不能开展,后来又撤并机构,下放人员。当时在合肥市生产指挥组财贸小组下设财政业务组,负责全市财政工作,工作人员仅有5人。人员少,任务重,加之其他因素的影响,市财政收入大幅度下降。1967年财政收入4452万元,比1966年下降38.47%,其中企事业收入只有371万元,比1966年下降74.62%。1968年财政收入又进一步下降到3757万元,比1966年下降48%,企业不但没有利润,反而出现亏损49万元。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民经济与财政收入进入发展阶段。至1985年,市财政收入已接近5亿元,年均有较多的结余,为经济建设积蓄了一定的机动财力。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合肥市的财政收支规模也不断扩大。市级财政收入,以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为基数,至1985年,增长达146倍以上;同期的财政支出也增长近28倍。财政的收入来源,从解放初期主要取之于农业,逐步转变为主要取之于社会主义工商企业。至1985年,农业税占全额预算收入的比重下降到O.23%,而来自社会主义全民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工商税收入的比重上升至88.O7%。解放以来,市财政支出用于基本建设、支援农业、企业挖潜改造以及教育、科学、卫生事业等方面的资金,占总支出70%以上。
解放30余年,市财政在合理安排积累与消费,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从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
1949年后,合肥的财政体制,与全国各地一样,经历了由“统收统支,高度集中”和多种形式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发展过程,但始终贯彻人民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宗旨。
1953~1985年合肥市财政收入统计表
单位:万元

1953~1985年合肥市财政支出统计表单位:万元
上一篇:概述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