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清朝时未建立地方财政,地方支出有明确规定,由地方代收的中央税款下,划留一部分,作为地方各项费用开支。地方代收的税款,分为“上解”和“留用”两类。合肥县正常年景各项收入计库平银80245两,每年上解布政司、粮道及给运丁银60860两,占总收入的75.84%。留用银19385两,占总收入的24.16%。县里用于驿站、官役俸工廪粮等项支出。当时合肥县设金斗、派河、店埠、护城等4个驿站。每年马夫、差夫工食银、驿马草料银、买补例马银和添置棚厂槽、鞍辔、药饵等项,年额支银13868两,占留用银的71.54%。而驿站主要为朝廷和过境官员服务,严格地讲不能算作为县里支出。假如除去驿站开支,每年县里实际开支只有官役、俸工、廪粮等银3203两,祭祠银203两,额内孤贫口粮、花布、柴薪银811两,养廉银1300两,合计5517两,只占总支出的28.46%,占收人总数的6.88%。对于地方建设和公益事业,只靠地方公款、公产收入和地方人士捐资兴办。
民国24年,安徽省各县开始编制年度岁入、岁出预算表。《民国24年度合肥县岁出预算书》总计列支出22.82万元。下分两大部分:一、经常门11.42万元:自治费1.97万元(各区公所经费);公安费0.8万元(公安科经费);财务费0.27万元(财务委员会经费);教育费5.22万元(教育局、女子职业初级学校、县立各小学、私立小学补助、民众教育馆、公共体育场等经费);建设费O.74万元(建设科、水利工程委员会、森林施工所、长途电话管理处、无线电台等经费);救恤费0.05万元(县仓管处、牛痘局、慈善堂等经费);杂支出0.14万元(教育田赋附加经征费、教育契税附加经征费、国术馆补助费、公产收租旅费、学产收租旅费、守城灯油费等);总预备费2.23万元。二、临时门11.40万元:公安费9.53万元(保安费);财务费0.02万元(财务委员会经费);教育费0.73万元(各教育机关设备及临时费、公共体育场修筑费、学产修理费、全县辅导费等);杂支出1.12万元(保安、田赋附加经征费、退还23年度多征田赋附加)。
由于列入县预算收入的财源,只是田赋、契税、牲屠税等附加及商铺捐和县有款产的租息,尚不能负担县里各项经费支出。按照《安徽省实施充实县政府组织,裁局改科,分区设署,改进警察各案经费预算动支款各数额标准表》,由省预算列支县里一部分经费。民国24年,合肥县政府、区署及警察经费来源及支出状况:
县政府经费
来源:省预算所列经费18614.40元;省预算财务费项下各项征解费7792.60元;县预算所列经费:教育费5320元;建设费1980元;财务委员会1368元。合计35075元。
支出:1.县长1人,俸给2592元;2.秘书1人,俸给972元;3.科长3人,俸给2916元;4.统计员1人,俸给720元;5.督学1人,俸给756元;6.技士1人,俸给756元;7.科员5人,俸给2736元;8.警佐1人,薪金720元;9.事务员5人,薪金1320元;10.录事4人,薪金1008元;11.政警饷项5112元;12.公役4人,工资480元;13.办公费3480元;14.政务警察服装227元;15.税捐经征处俸给、办公费8400元;16.会计主任办事处薪俸、办公费2160元;17.县金库经费720元。合计35075元。
区署暨警察经费
来源:县预算所列经费:自治费19680元;公安费7980元;县预算第二预备费动支数3610元。合计31270元。
支出区数6个。
1.区长俸给共计3600元;2.区员俸给共计6360元;3.书记俸薪共计2520元;4.录事薪金共计2304元;5.区丁工饷共计1248元;6.办公费2940元;7.服装费130元。8.巡官薪共计2880元;9.县警薪饷8136元;10.办公费360元;11.服装费792元。合计31270元。
“省预算”所列民国24年度合肥县政府经费18614.40元,是按照一等县的标准和民国23年度合肥县政府经费实际支出数安排的。民国23年度合肥县政府经费实际支出为:俸给费15684元,办公费2703.60元,购置费226.80元,合计18614.40元。
民国28年,县政府经费改由县预算列支。由于县预算收入财源未扩大,县预算无法安排此项经费,由省以补助项目给予解决。
民国29年合肥县岁出预算费经、临合计108.34万元:一、经常门95.96万元:行政费65.66万元(县政费、县金库经费、财务委员会经费、区署经费、乡(镇)保经费);教育费18.29万元(各学校经费、民众教育馆经费、县立图书馆经费、公共体育场经费、无线电收音室经费、童子军理事会经费、公学产保管委员会经费、乡(镇)保小学教师短期训练班经费);建设费1.97万元(水利督导费、森林施业所、农业推广所、无线电台、长途电话管理处、民生工厂、雨量测验站、递步哨等经费);卫生费0.36万元(卫生事业费);救恤费O.65万元(积谷仓管理费、赈济会诊疗所经费、抚恤金);杂支费0.31万元(新生活运动促进支会、公学田完纳田赋、防护团等经费);民运费0.72万元(县动员委员会、县工作团、县妇女工作团等经费);总预备费8万元。二、临时门12.38万元:行政费0.07万元(财经委员会临时费、统计事业费、县政会议费);公安费11.38万元(国民自卫总队经费);教育费0.38万元;建设费0.34万元(长途电话材料费、建设事业费、小本借贷基金);杂支出0.2l万元(孔庙岁修费、包孝肃祠岁修费、公学产修理费、公学产催租费、抗战忠烈事迹搜集费)。
从民国29年起,屠宰税划为县级收入,年度收入预算4.09万元。对县政府经费,省里不再给予补助。因为合肥县系沦陷区,当时县城及部分乡(镇)尚被日寇侵占,影响赋税征收,年度预算收入只有88.91万元,而预算支出却需108.34万元,收不敷支,相差19.43万元。
民国33年合肥县地方岁出预算常、临合计1500.37万元。其中常时部分677.2万元:第一款,行政支出327.85万元;第二款,教育及文化支出130.51万元;第三款,经济及建设支出3.55万元;第四款,卫生支出4.48万元;第五款,社会及救济支出4.3万元;第六款,公务人员退休及抚恤支出0.6万元;第七款,保警支出146.1万元;第八款,财务支出15.47万元;第九款,总预备金44.34万元。
临时部分823.17万元:第一款,行政支出41.41万元;第二款,教育及文化支出6.17万元;第三款,经济及建设支出95.03万元;第四款,保警支出100.04万元;第五款,财务支出4.07万元;第六款,补助及协助支出10万元;第七款,其他支出101.17万元;第八款,公粮支出460.28万元;第九款,营业投资及维持支出5万元。
民国35年,合肥县岁出决算经、临合计51313.6万元。其中经常门1671.9万元:第一款,行政支出972.08万元;第二款,教育及文化支出141.54万元;第三款,经济建设支出19.58万元;第四款,卫生支出5.68万元;第五款,社会救济支出11万元;第六款,保警支出167.55万元;第七款,财务支出228.60万元;第八款,公务人员退休及抚恤支出2.4万元;第九款,补助及协助支出123.47万元。临时门49641.7万元:第一款,行政支出4105,86万元;第二款,教育及文化支出1148.87万元;第三款,卫生支出24万元;第四款,社会救济支出103.71万元;第五款,保警支出1730.24万元;第六款,财务支出166.41万元;第七款,补助及协助支出6万元;第八款,其他支出42356.61万元;第九款,营业投资及维持支出。
民国35年,合肥县各项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行政支出9.9%;教育及文化支出2.51%;经济建设支出0.04%;卫生支出0.06%;社会救济支出0.22%;保警支出3.7%;财务支出0.77%;公务人员退休及抚恤支出0.01%;补助及协助支出0.25%;其他支出82.54%。
民国37年,国民政府即将土崩瓦解,由滥发钞票引起的物价暴涨,使各阶层人民生活极端贫困。作为一个县级财政,这一年上半年,合肥县岁出预算高达181.4125亿元。据统计,岁出预算“经常门”共计151.5690亿元。第一款:政权行政支出0.65亿元,占总预算支出的O.36%;第二款:行政支出49.52亿元,占总预算支出的27.3%;第三款:教育与文化支出53.1亿元,占总预算支出的29.27%;第四款:经济及建设支出2.45亿元,占总预算支出的1.35%;第五款:卫生支出0.83亿元,占总预算支出的O.46%;第六款:社会及救济支出0.68亿元,占总预算支出的0.38%;第七款:保安及警察支出32.68亿元,占总预算支出的18.01%;第八款:财务支出7亿元,占总预算支出的3.86%;第九款:公务人员退休及抚恤支出0.2亿元,占总预算支出的0.11%;第十款:补助及协助支出O.3亿元,占总预算支出的0.17%;第十一款:总预备金4.16亿元,占总预算支出的2.29%。岁出预算“临时门”共计24.8435亿元。第一款:政权支出3.18亿元,占总预算支出的1.75%;第二款:行政支出12.72亿元,占总预算支出的7.01%;第三款:教育与文化支出2.96亿元,占总预算支出的1.63%;第四款:经济及建设支出0.16亿元,占总预算支出的0.09%;第五款:卫生支出0.07亿元,占总预算支出的0.04%;第六款:社会及救济支出0.03亿元,占总预算支出的0.02%;第七款:保安及警察支出3.33亿元,占总预算支出的1.84%;第八款:财务支出0.35亿元,占总预算支出的0.19%;第九款:其他支出2.04亿元,占总预算支出的1.12%。另外,事业支出5亿元。第一款:公有营业基金支出2亿元,占总预算支出的1.1%;第二款:建设基金3亿元,占总预算支出的1.65%。由于全国恶性通货膨胀,物价狂涨,为使公教人员能维持起码的生活费用,“经常门”的预算支出各款中均列有“生活补助费”。民国37年上半年预算列支的生活补助费共136.05亿元,占总预算支出75%。
解放初期,合肥市未建立一级财政,各种税收征收后均要全部上解皖北行署财政处。市里的支出,只是靠各种附加收入、公产收入、规费收入、其他杂项收入、罚金收入等维持。这些收入均比较少,不能满足市里全部支出的需要,其差额部分,由皖北行署财政处补助。
1953年,合肥市建立一级财政。当时划给市级预算收入的财源有限,不能满足市里支出的需要,当年省款补助市152.29万元,占市里各项支出总数441.03万元的34.53%。1954年,市里预算支出总数为753.66万元,而省级预算补助市里款高达445.32万元,占当年支出的59.09%。
1955年,市一级财政收入财源扩大,全年预算原计划市级财政上解省财政38.98万元,后因当年收入任务仅完成原计划的90.74%,因此未能实际完成上解计划,反而由省拨补市0.39万元,以平衡预算收支,但数目很小,只占当年总数支出725.64万元的0.05%。
1957年,市级预算上解支出14.64万元,全部按计划完成。以后随着市里经济的发展,上解数逐年增加,到1985年,上解数已达38002.5万元。
从1953年建立合肥市一级财政到1985年,合肥市预算内支出为96109万元。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预算内总支出4291万元,平均每年858.2万元。
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1958~1962年),预算内总支出9648万元,平均每年1926.6万元,比“一五”计划时期增长124.49%。
“三年调整”时期(1963~1965年),预算内总支出3676万元,平均每年1225.33万元,比“二五”计划时期下降36.4%。
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1966~1970年),预算内总支出7287万元,平均每年1457.4万元,比“三年调整”时期增长18.94%。
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1971~1975年),预算内总支出15383万元,平均每年3076万元,比“三五”计划时期增长111.1%。
第五年五年计划时期(1976~1980年),预算内总支出21053万元,平均每年4210.6万元,比“四五”计划时期增长36.86%。
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1981~1985年),预算内总支出34771万元,平均每年6954.2万元,比“五五”计划时期增长65.16%,其中1985年预算内总支出12201万元,是合肥市级财政支出第一次超过1亿元大关。
各个时期支出的主要方向和比重变化: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预算内总支出4291万元。其中农林、水利、气象支出93万元,占2.16%;城市维护费1333万元,占31.07%;文化、教育、科学、卫生支出1138万元,占26.52%;抚恤和社会救济支出115万元,占2.68%;行政管理费支出668万元,占15.57%;经济建设费支出924万元,占21.53%;其他支出20万元,占0.47%。这个时期的市财政支出,主要用于经济建设费和城市维护费,两项占整个财政支出的52.6%,同时相应地发展文化、教育、科学、卫生事业。
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预算内总支出9648万元。其中农林、水利、气象支出122万元,占1.26%;支援农村生产支出126万元,占1.31%;工业、交通、商业等部门支出8万元,占0.08%;城市维护费支出1289万元,占13.36%;文化、教育、科学、卫生支出2450万元,占25.39%;抚恤和社会救济支出400万元,占4.15%;行政管理费支出1130万元,占11.71%;经济建设支出4056万元,占42.04%;增拨银行信贷资金4万元,占0.04%;退赔公社平调款支出22万元,占0.23%;其他支出41万元,占0.43%。这一时期,市财政支出主要仍然是经济建设费和城市维护费。两项占整个财政支出55.9%,支出总数为5345万元,比“一五”计划时期增长136.88%。文化、教育、科学、卫生支出仍相应地发展,支出2450万元,比“一五”计划时期增长115.29%。
“三年调整”时期,预算内总支出3676万元。其中农林、水利、气象支出137万元,占3.73%;城市维护费支出767万元,占20.86%;文化、教育、科学、卫生支出1277万元,占34.74%;抚恤和社会救济支出254万元,占6.91%;行政管理费支出591万元,占16.08%;经济建设费支出489万元,占13.3%;增拨银行信贷资金28万元,占0.76%;城市人口下乡安置支出65万元,占1.77%;其他支出68万元,占1.85%。这一时期预算支出的特点,是文化、教育、科学、卫生支出的比重跃居第一位,占整个预算支出的三分之一强。
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预算内总支出7287万元。其中基本建设支出408万元,占5.6%;企业挖潜改造资金32万元,占0.44%;科技三项费用(新产品试验费、中间试验费、重要科学研究补助费)243万元,占3.33%;流动资金533万元,占7.31%;农林、水利、气象支出155万元,占2.13%;城市维护费支出1197万元,占16.43%;文化、教育、科学、卫生支出2387万元,占32.76%;抚恤和社会救济支出368万元,占5.05%;行政管理费支出1085万元,占14.89%;经济建设费支出168万元,占2.31%;增拨银行信贷资金10万元,占0.14%;城市人口下乡安置支出489万元,占6.71%;“五·七”干校经费24万元,占0.33%;下放干部经费47万元,占0.64%;其他支出141万元,占1.93%。这一时期,文化、教育、科学、卫生仍占第一位,占预算总支出的三分之一弱。城市人口下乡安置支出有较大的增长。同时,新增了企业挖潜改造、科技三项费用、流动资金等3个项目。
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预算内总支出15383万元。其中基本建设支出1840万元,占11.96%;科技三项费用1718万元,占11.17%;流动资金2312万元,占15.03%;农林、水利、气象支出315万元,占2.05%;支援农村生产支出263万元,占1.71%;工业、交通、商业部门事业费支出768万元,占4.99%;城市维护费支出1245万元,占8.09%;文化、教育、科学、卫生支出3356万元,占21.82%;抚恤和社会救济支出406万元,占2.64%;行政管理费支出1522万元,占9.9%;城市人口下乡安置支出79万元,占0.51%;下放干部经费140万元,占0.91%;“五小”企业投资312万元,占2.03%;国防民兵装备事业费支出359万元,占2.33%;人民防空经费支出560万元,占3.64%;其他支出188万元,占1.22%。这一时期,文化、教育、科学、卫生支出绝对数虽比“三五”计划时期增加了40.59%,然而,由于整个预算支出增加了111.1%,因此,占整个预算支出比重反而有所下降,但仍占第一位。科技三项费用和流动资金有较大的增长,占总支出的比重分别从“三五”计划时期的3.33%、7.31%增加到11.17%、15.03%。这个时期,新增加了“五小”企业投资、国防民兵装备事业费和人民防空经费等3个项目。
第五个五年计划时期,预算内总支出21053万元。其中基本建设支出1392万元,占6.61%;企业挖潜改造资金1537万元,占7.3%;简易建筑费159万元,占0.75%;科技三项费用678万元,占3.22%;流动资金2160万元,占10.26%;农林、水利、气象支出1165万元,占5.53%;支援农村生产支出246万元,占1.17%;工业、交通、商业部门事业费支出138万元,占0.66%;城市维护费支出2991万元,占14.21%;文化、教育、科学、卫生支出5332万元,占25.33%;抚恤和社会救济支出739万元,占3.51%;行政管理费支出2221万元,占10.55%;城市人口下乡安置支出291万元,占1.38%;“五小”企业投资29万元,占0.14%;国防民兵装备事业费支出6万元,占O.03%;人民防空经费支出1201万元,占5.7%;其他支出768万元,占3.65%。这个时期,文化、教育、科学、卫生支出绝对数比“四五”计划时期增长58.88%,超过整个预算支出的增长,在整个预算支出中的比重,也由“四五”计划时期的21.82%上升到25.93%,仍占各项支出的首位。
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预算总支出34771万元。其中基本建设支出1588万元,占4.57%;企业挖潜改造资金2847万元,占8.19%;简易建筑费13万元,占0.04%;科技三项费用237万元,占0.68%;流动资金292万元,占0.84%;农林、水利、气象支出1101万元,占3.17%;支援农村生产支出236万元,占0.68%;工业、交通、商业部门事业费支出614万元,占1.76%;城市维护费支出8135万元,占23.4%;城镇青年就业经费325万元,占0.93%;文化、教育、科学、卫生支出10150万元,占29.19%;其他部门事业费支出780万元,占2.24%;抚恤和社会救济支出1119万元,占3.22%;行政管理费支出4260万元,占12.25%;专款支出327万元,占0.94%;城市人口下乡安置161万元,占0.46%;国防民兵装备事业费支出21万元,占0.06%;人民防空经费支出334万元,占0.96%;财政价格补贴支出1056万元,占3.04%;其他支出1175万元,占3.38%。这一时期,文化、教育、科学、卫生支出绝对数比“五五”计划时期增加了90.36%,在整个预算支出中的比重比“五五”计划时期增长了3.26%,仍占第一位。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增加的幅度也很大,支出绝对数比“五五”计划时期增加了85.23%,用以促进企业进行设备和技术更新改造,提高经济效益。这个时期,增加了专款支出和财政价格补贴等2个项目。
1949~1985年合肥市财政支出统计表单位:万元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