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概况
合肥道教,可远溯至东汉建安年间(三世纪初)。当时,合肥境内已有方士测阴阳、卜卦易、炼丹治病。据清代《嘉庆合肥县志》记载:吴赤乌二年(239),在巢湖北岸建成“忠庙”。此为合肥地区最早见有记载的道观。唐代,在合肥东郊二十里埠建有三清观,祀元始天尊、道德天尊、灵宝天尊。在时雍门内有北极宫,祀真武帝君;在南薰门建有佐圣宫,祀灵官神像。宋代,在古城西建有府城隍庙;在府城隍庙东北建有祀左真人(左元放)的潜山庙。元代,在教弩台西,建有白鹤观,祀太乙真人并供八仙;在德胜门内,建有佑圣宫,祀灵官并供先贤忠烈。明代,在云程街西巷建有永真观,祀三清天尊。另外,在清代乾隆年后尚建有关帝庙、梅溪观、龙王庙、华祖祠等规模较小的宫观。这些庙观,既供奉神道忠烈,也供奉佛陀菩萨,供奉混杂,佛道不分。
合肥道教的教派,自宋末以后,演化为全真道与正乙道两派。全真道俗称“出家道士”,传人是王重阳的弟子丘处机,教旨是“识心见性全真觉”,不善符篆,不事烧炼;戒规不结婚,不食荤,注重修炼。正乙道俗称“在家道士”,传人是张陵(天师)第38代后裔张与材。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张受封为“正乙教主”,因以得名。此后,道教的符篆各派都归附正乙道。正乙道奉持《正乙经》,崇拜鬼神,道士结婚,食荤如常人,习吹奏道乐,以建醮法事为宗教职业。
民国后期,合肥道教日渐衰微。民国34年,合肥道教成立道教会,时登记在册的道士仅43人。
合肥县道教调查报告表。

1951年《皖北区合肥市社会团体申报表》记载,时合肥道教的宫观,存有府城隍庙、清刹庙、迎龙庵、白龙王庙、万福庵、东岳庙、永真观和华祖祠等9所,有道士13人。50年代前期,各道士主要依靠建醮、安葬、洒扫等收入来维持生活。此后,随着社会习俗的改变,土葬旧俗渐为火化取代,致道教徒无事可谋,生活渐临困境。在此情况下,有的道士转为佛教徒;有的自愿离教,劳动就业,个别不愿离散的道士,政府按月发给生活费,让其安度余年。
1966年,万福庵(徽州路市图书馆北侧)尚有一道士,名李崇云,其在“文革”中去世,由此,合肥道教因后继无人,自然消亡。
主要活动
合肥道教的活动,有诵经、建醮、送葬、洒扫、纳福、赶煞等法事。
诵经,是道士每日必修的功课,每坛为一小时左右。早坛念《清静经》、《心印经》和《三清御告》;晚坛念《救苦经》、《解怨拔罪经》和《升天得道经》。一般信道不人道门的道友,都会念初浅的《黄庭经》和《禳灾经》。农历二月十五日为太上老君的圣诞,各宫观举行道礼膜拜法会,道友信众多参加。大的宫观在农历每月朔日(初一)、望日(十五)、晦日(三十日),除行道礼外,尚要祭拜祖师。
建醮,就是做禳灾的法事。建醮分阴、阳两种。阳醮是对活人做消灾延寿、纳福呈祥的祈祷法事;阴醮是对亡魂做忏悔拔罪的超度道场。建醮的形式,设坛挂幡,道长立坛主祭,众道分立两侧,念经、忏、卷,在念诵的段间,镲钹、鱼、铃、鼓、笙、箫、管、簧、笛,交相奏鸣,乐音悠扬。道教的建醮,有如佛教的水陆道场,形式不同,目的一样。
送葬,合肥民俗,丧家在出殡时讲究排场,多约请和尚、道士在灵柩前作开路先锋,吹吹打打,鼓乐齐奏、藉以增加送葬悲壮气氛。据说这种丧俗,一是为打发孤魂野鬼的刁难干扰;二是让亡灵在归宿黄泉的途中不致寂寞。于是“七僧八道送葬”之说便约定俗成。
洒扫,合肥民间遇丧事人家,在出殡后,家人返户前,习约请道士登门洒扫。洒扫的程序是:先由道长在大门前明火执杖,众道念咒吆喝,家人循长幼辈序,跨火进门;次由道长在堂屋内念《解厄经》、《禳灾经》,然后道长挨室挥箭霹雳,众道吹打弹唱,穿梭跑舞四方,顿足地下,持续约半小时,这样,便算驱散了魑魅晦气。民间称此为“道士跑五方”,所谓“五方”,是指东南西北和地下五个方位。
纳福,是旧时道士为顺应工商界人士信奉各自行业鼻祖而进行的一种活动。如石匠、木匠信奉鲁班,铁匠信奉老旃,纺织业信奉螺祖,饮食、杂货业信奉雷祖,理发、浴室业信奉罗祖,文具、书店业信奉文昌,医药业信奉扁鹊、华佗等。道士每于农历正月初五“财神日”和在各业鼻祖的诞辰,登门送符篆,表示道喜祝贺,名曰“纳福”。各业祖为讨得吉利,乐于慷慨施舍。此外,农历的五月初五端阳节和九月初九重阳节,道士到施主家分别插送菖蒲、钟馗像和重阳旗、八卦镜,为施主消灾纳福而获取施舍。
赶煞,设坛挂幡,道士着道袍盛装,道长主坛,众道分列两侧。首由道长挥剑作法,在黄表上画符念咒,继之磔鸡洒血,焚烧符篆,众道吆喝再三,意在驱魔治病,降妖法邪,此之谓“赶煞”。抗日战争时期,正乙道的这种“法术”被反动会道门利用,故该道在合肥解放后被取缔。
上一篇:第一节 佛教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