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概况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中华基督会总会派美籍传教士徐鸿藻到合肥,在东门大街杜家巷租民房12间,一面行医,一面传教,由此,基督教开始传人合肥。翌年,中华基督会总会又派美籍传教士兼医生柏贯之到合肥工作。不久,柏在四牌楼南面(现宿州路南段省立医院宿舍处),购地16000平方米,兴建医院一所,定名为“柏贯之医院”。医院建成后,教会随即迁到医院小礼堂做礼拜。清光绪二十四年,基督教会在四牌楼北面(今宿州路68号),购地2100多平方米,兴建西式基督教堂一座,建筑面积440平方米,另建中式平房小礼堂一所,教牧人员住宅楼等附属房屋共计1200平方米。
合肥基督教组织,自始建到合肥解放初期,一直都隶属于中华基督会南京总会。合肥教区下设城市教会、乡村教会、附属医院、学校、农场、乳牛场、女子服务社和普益社等。合肥教区区议会,由城乡教会负责人、附属机构负责人和外国教士共同组成。区议会设主席1人,书记(录事)1人,汪其天牧师和潘钧祥牧师先后担任区议会主席。教会的重大事工,须经区议会讨论决定,由各部门负责执行。区议会是议事机构,没有经济和人事权。教会及各部门的经费由总会拨给,教会和附属机构主要负责人的任免、调动,均由南京总会决定。
合肥解放后,美国传教士卫锦生、李维乐分别从南京、芜湖回到合肥,企图重新控制合肥教会。1951年4月,合肥基督教三自革新运动委员会成立。同年8月初,由汪其天、潘钧祥牧师等发起,开展了有200多名教徒、教友参加的反帝爱国签名运动,接着合肥基督教和天主教联合举行反帝爱国示威游行,两教有800多名信徒参加。美国传教士卫锦生、李维乐等慑于威势,悄然回国。至此,合肥地区被外国宗教势力统治了半个多世纪的基督教,开始进入自传、自治、自养、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历史阶段。1954年8月,合肥市基督教三自革新运动委员会改称为合肥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1957年后,由于受反右斗争扩大化的影响,继之又受“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的冲击、破坏,合肥基督教会工作彻底停顿,直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合肥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才恢复工作。1980年12月1日,该教会经过改选,健全了机构,并明确宗旨:“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团结全市基督教徒,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遵守国家法令,坚持自传、自治、自养、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方针,协助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祖国四化,实现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而贡献力量。”
合肥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的最高权力属于全市基督教徒代表大会。代表大会每三年召开一次,选举产生委员会领导机构。委员会设主任委员一人,副主任委员若干人,常务委员若干人,并组成常务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在代表大会闭会期间,负责处理教会公务和日常工作。
合肥市基督教历任教牧人员一览表。

城乡教会
城市教会合肥基督教于清光绪二十四年建成基督教堂。教堂由堂董会负责管理。堂董会设委员9~11人,由教会及所属部门的教徒选举产生,在委员中推选董事长1人,财务管理1人。张木东先生任合肥基督教堂董事长达20多年之久(1921~1949年)。外籍教士不担任堂董会委员职务,但堂董会开会,外籍教士有权参与。堂董会的讨论议案和重大事项,须经外籍教士认可,否则不能形成决议。
教会的主要任务是:宣传基督教的教义,引人归主。合肥城市教会,有牧师、传道2人,传达1人,有时聘任干事1人。教堂成立后,参加礼拜人数稳定,民国时期有教友、慕道友二三百人。教堂讲道和崇拜秩序,由中国牧师担任;受洗礼拜则由中国牧师和外籍教士共同主持。1950年8月《合肥市社会团体调查表》记载,时合肥城区有基督教徒300余人。
乡村教会民国22年(1933),中华基督教南京总会调汪其天牧师来合肥工作,组织成立乡村教会并担任教会牧师。乡村教会下设三个教堂:梁园教堂(建于民国9年,历任传道有孙树人、盛淑华)、石塘桥教堂(建于民国17年,传道由孙淑华兼代)、下塘集教堂(建于民国37年,由洪常桂看守并行医)。
乡村教会下设基督农场、圣经班、乳牛场和民众学校三所。1950年8月《合肥市社会团体调查表》记载,时合肥乡村有基督教徒500余人。
合肥解放后,合肥基督教乡村教会与城市教会合并。原有乡村教堂划归肥东县和长丰县基督教团体辖管。附属机构
合肥基督医院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中华基督会总会派美籍医生柏贯之来合肥行医、传道,在宿州路南段(现省立医院宿舍)购地兴建“柏贯之医院”。该院历任院长有:美籍医生韦格非、柯普仁;中国医生许文生、符瑞林等。在柯普仁担任院长时,医院改名“合肥基督医院”。时医院设内、外两科,有病床70余张和X光设备。医师、护士、职工50余人。每天就诊病员达200余人,为当时合肥规模最大的医院。民国1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爱国学生掀起反对外国传教士在中国传教的浪潮,美国传教士为躲避风险,纷纷离开合肥,时合肥基督医院由中国医师陈道生代理院长职务。
民国17年后,美籍教士陆续返肥,柯普仁继续担任合肥基督医院院长。民国26年,柯返美,由美籍教士莆尔琪接任合肥基督医院院长。在民国27年合肥沦陷时,合肥基督医院设立难民收容所,收容难民300余人。1951年,皖北行署为适应安徽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接管合肥基督医院,并将医院更名“皖北行署直属医院”,后于1952年更名为“和平医院”,1956年再更名为“安徽省立医院”。
三育女子中学清光绪三十三年,中华基督总会派美籍教士方淑美到合肥办学。初在四牌楼北,买下姚家公馆(今邮政局报刊门市部)招收女学生,教识字和编织毛线,立名为“女学”。不久,方淑美调离,美籍教士华椿接替华接办该女学后,将女学更名为“三育女子小学”。清宣统六年(1909),美籍教士彭育恩接替华椿,将学校更名为“三育女子中学”。彭后在徽州路(即今南门小学)购地12000多平方米,建新校舍,于民国6年迁三育女子中学于此。新建的学校,后由美籍教士柯丽莲、卫锦生先后出任校长。民国16年,合肥经历北伐战乱,卫锦生逃离合肥,学校由中国牧师李卓吾代理校长,改名“三育中学”,男女生兼收。民国17年,卫锦生返肥,继续主持该校校务。民国19年,该学校报经安徽省教育厅立案,学制由原四年改为六年。立案后,卫锦生去职,退居幕后控制,校长职则由国人杨绍南、何淑文相继担任。全校有教职工18人,初高中开六个班,有学生120多人。学校除授中学常规文化课外,还设《圣经》课程。每逢星期日,有的学生到教堂做礼拜,其中有不少人受洗礼,成为基督教徒,也有始终不信教的。学校纪律严格,住校生晚寝后,管理员照例锁上宿舍。规定走读生一律不准擅自离校。三育中学还附设小学部,有教职工10人,学生140多人;附设幼稚园,有大、中、小三个班,收幼儿70余人,教师、保育员5人。三育中学及附设小学和幼儿园的经费,均由中华基督会南京总会拨给。三育中学及其附设小学、幼儿园,均在民国27年合肥沦陷前夕停办。
合肥女子服务社民国6年,合肥城市教会开办“女子服务社”。该社以妇女儿童为服务对象,设立妇女浴室和儿童乐园。服务社负责人,先后由美籍教师谈浩德、美之俊和中国传道人周升清、陈毅华担任。民国27年合肥沦陷后,女子服务社由日伪县政府接收,改办和平小学。抗战胜利后,合肥城市教会和教育厅于三育女子中学旧址合办“安徽省幼稚园”,设大、中、小三个班,收幼儿150名。合肥解放后,安徽省幼稚园由市文化局接管。
合肥普益社民国16年,合肥基督教于四古巷教堂办合肥普益社。时社内设有游艺园和其它文体设备,供社会青年文娱活动。该社于民国18年后,因经费拮据停办。
三育男子中学民国10年,合肥城市教会在县城隍庙东(今省立医院)购地30余亩,兴建三育男子中学。全校设四个班,收学生100名左右,学制四年,有教职工20人,由美籍教士李懋德任校长。因李懋德对学生态度暴戾,故致学生不满,曾引发罢课学潮。后南京基督总会将李调离,改派美籍教士柏六如和魏椿甫担任校长。柏接任后,购买县城隍庙东侧一块荒地建操场,在平整土地时,柏未按地方民俗,通知坟主迁坟,即掘坟平地,导致众坟主联名到县衙告状,县衙判柏败诉,柏被迫依遵判令,在校东南的城垣处,筑“百骨塔”,集骷髅于塔中,以慰亡魂,众愤始平。
民国11年春,农历二月十九日,南门外观音庙举办庙会,柏六如偕妻等三人,乘轿前往观会,会场有烧香的,有踩高跷的,有着古装演戏的,甚是热闹。柏爬在树上,摄取镜头,农民见状,认为柏照相不怀好意,便将柏从树上拉下来,打倒在地,并夺其相机砸毁。柏回城后告状到县府,县长袁历辰慑于洋人势力,怕事态扩大,急传庙会会头让其交出殴打洋人的为首者,因无法查明,遂令会首向柏赔礼道歉并罚赔银洋一千元,方平息风波。事后,南京基督总会鉴于柏就职仅一年,屡生事端,遂将其调离合肥,改由魏椿甫接替三育男子中学校长职务。民国16年,北伐战争波及合肥,三育男子中学停办。
基督农场民国17年,合肥乡村教会利用已停办的三育男子中学校址,创办合肥基督农场。农场设主任1人、技术员1人、技工7~8人,忙时雇用临时工。杨效先、宋维乡先后担任主任兼技术员,美籍教士葛思巍兼管农场工作。民国30年,宋维乡调离,由汪其天牧师兼任农场主任,张良玉任技术员。该农场当时主要生产经营活动是:1、引进优良蔬菜—蕃茄、甘蓝、元葱等,进行试验,繁殖推广;2、进行小麦品种播种时间比较试验,推广小麦黑穗病的防治方法;3、培育树苗,无偿赠送农民栽植。另设立一种猪站,饲养英国约克夏良种公猪,为养猪户免费提供配种服务。1954年,该农场因土地被征建省立医院而停办。
三自乳牛场民国17年,基督农场辟建后,合肥乡村教会又在其内辟地十余亩,兴办三自乳牛场。始初,该乳牛场因乳牛体弱,日产鲜奶仅在百斤左右,对外销售70多斤,故乳牛场入不敷出。1953年,该乳牛场由合肥三自革新运动委员会接管,经过科学管理,把短角红牛与荷兰乳牛交配,繁殖成优良的乳牛品种。截至1955年底,该乳牛场乳牛发展到35头,鲜奶日产量提高到300多斤,较接管前增长三倍多,且奶牛健康,牛奶质量优良,经济效益由亏转盈。1954年,该乳牛场因土地被征用,遂迁址东陈岗。1955年底,三自乳牛场并入合肥乳牛场。
圣经班学校民国27年9月,合肥乡村教会在停办的三育男子中学旧址,开办圣经班学校,校长汪其天,培养乡村传道人及服务人才。时招收学生20多人,免费入学并供应食宿。民国30年,该学校为日军侵占,遂停办。
基督小学合肥基督小学,始办于民国27年9月,校址在原三育中学,校长李青鸾,董事长汪其天,教职工12人。全校设初小和高小各三个班,收学生150名。另外,学校还附设一个“家政班”,由王英老师负责,招收女青年10余人,除教授文化课外,还教缝纫、针织等手艺。
民国29年,基督小学增设“苦儿班”,专收贫苦儿童,校长袁旭农,教职工14人。第一年招收学童160名,第二年增至240名。该班时因校舍不足,故采取半日制,分上、下午两班授课。此外,该校还设有理发、木工两个职业班,专收年龄较大的贫苦失学儿童,实行半工半读。职业班的文化课随苦儿班一起上,技术课由另聘请的两位技师担任。苦儿班(包括职业班)除免收学杂费和书籍费外,还供应一餐伙食(上午班为中餐,下午班为晚餐),对特殊困难的儿童还发给衣服。
民国30年,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美国在华教会被日军扼制,致基督小学经费断绝,鉴此,时汪伪县政府教育科将该校接管,改办合肥中学。
主要活动
“三自”工作合肥解放后,市基督教逐步实现自传、自治、自养、自办教会的新格局。1987年,合肥市基督教会制定《加强基督教组织建设条例》,把传教工作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起来,引导教徒在理解《圣经》教义、做一个爱教教徒的同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树立对社会多做贡献的爱国思想。
从1980年起,合肥市基督教恢复圣诞节庆祝活动。1981年6月恢复教堂聚会、礼拜,参加聚会和礼拜的信教群众不断增多。到1986年底,参与教堂聚会、礼拜的人数,已超过教堂的最大容量500人。鉴此,市三自爱国会研究决定,把每周的聚会、礼拜,分成上下午两场进行。即使这样,两场聚会、礼拜人数,仍达2000人以上。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迟到的慕道友,只好在教堂外的院落里参加聚会和礼拜。1985年,市基督教共举办五次洗礼仪式,受洗教徒共有927人,这个数字超过合肥基督教在1949年前受洗人数的总和。教堂在每周举行礼拜的同时,还恢复了教会传统的唱诗班活动。另在每年元月份第二个主日举行世界和平祈祷日公祷活动,参加祈祷的信徒都在千人以上。
为适应传教需要,市三自爱国会先后购进由中国基督教两会统一发行的《圣经》、《赞美诗》、《天风》和《讲道集》等书刊三万多册。市三自爱国会历年共举行两期“义工培训班”,为市辖三县培训义工81人,促进了基督教传教工作的健康发展。
经费来源合肥基督教的活动经费,主要来源于教会的房产收入和教徒的奉献。自1980年至1985年,此两项收入累计达20余万元,除去房产的修建和教会的经常性开支外,尚有盈余,实现了教会的自养。
接待来访1980年后,合肥基督教堂先后接待来自美国、意大利、西德、印度、荷兰、丹麦、加拿大及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的外国友人和海外侨胞、境外同胞来教堂观光和过宗教生活的累计达300余人次。其中有20多位在合肥工作的外国教师、专家、学者,经常来教堂过宗教生活。在30年代时曾担任过合肥基督医院院长的美籍何普仁大夫的夫人、子女,于1985年来合肥观光,亲往当年柯普仁工作过的医院(今安徽省立医院)访问,当他们见到今日医院规模之大、设备之完善、医疗技术之先进时,赞叹地说道:“合肥变了,合肥进步之快,是我们意想不到的,真是百闻不如一见”。1985年圣诞节,安徽省教育学院五位美籍教师来教堂欢度圣诞之夜,兴奋之余,还表演了黑管独奏。
1985,香港《桥》刊编辑部美国记者邓照明、何美蕊来合肥基督教堂参观访问,其回港后,在《桥》刊第17期上发表文章,介绍合肥基督教现状,多有赞誉。
下一篇:第五节 天主教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