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交通指挥设施
1951年,合肥市区设置8个交警岗亭,有3个岗棚用油灯照明。民警指挥车辆靠手势和红、绿旗指挥。
1956年,市区指挥交通信号由红、绿旗和手势指挥,改为指挥棒指挥交通。1966年始,实行手控式信号灯指挥。
1979年以后,交通指挥装备逐步得到改善,陆续在范巷口、三孝口等10道岗亭采用广州市研制的单点定周期信号灯,其余仍靠手工操作。1983年,安装了6处自动感应信号灯。1988年,合肥市18个道路交叉口,全部是自动感应式信号灯。
1986年9月,合肥交警大队和中国科技大学,共同研制成功新型交通信号灯和控制机,并装置在新建成的马鞍山路与长江路交叉口投入使用。这组交通信号灯,整个壳体采用抗老化性能优良的聚碳酸酯塑料,可以沿安装轴作360度旋转,适用不同方向,其光强度达到国际规定的技术指标。同时,交警支队用200万元购置装备了无线电台17部(包括车台),手持对讲机180部,配微机2台,彩色闭路电视监控器一套(包括20台20寸彩色电视机,22只摄像机镜头和固定式录放机)。组成支队、中队、分队、临时指挥调度点4级通讯指挥网络。把全市道路分成“3个层次”(即市区中心、二环路以内,进出市区的外围道路)。实行“3个结合”(即上下结合,内外线结合,重点路段和全市交通结合)。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警力部署,指挥车辆分时、分段、分流、改道通行。
1989年,开通市府广场和东市区9个电视监控点。合肥交警支队自己研制的数字交通指挥仪在三孝口等10多个繁华的交叉路口试用。这种指挥仅在安徽省首次使用,它的最大特点是计数时,自动显示,每当显示器上从“20”秒倒数至“0”时,信号灯自动变换灯色(红、绿),机动车和行人接近路口时,既能根据自动显示器上的数字,提前做好停驶或启行的准备,又能清除人们的紧张心理,提高了路口通行能力,避免发生交通事故。
交警支队在1968年前,配备一辆美式吉普车。1985年大队拥有轿车2辆,吉普车6辆,事故现场勘查车2辆,摩托车13辆。1989年,全支队共有轿车、吉普车、现场勘查车22辆,摩托车24辆。1992年,交警支队共有各类车辆134辆,其中轿车10辆,面包车13辆,吉普车15辆,教练车90辆,其他6辆。还有电子计算机、复印机等现代化的办公、管理设备。办公条件也有明显改善。
交通安全设施
1951年,合肥市区东大街、后大街、鼓楼街等7条街道设置48个路标、36个号角、19块标牌、停车牌。1956年,在淮河路、宿州路、老马路、徽州路等主干道刷置路标、警告、警令标志牌57块。1963年,合肥市添置了40处交通标志。交通标志由过去的木制品改为钢筋水泥和玻璃制品,使市区主要交叉路口、医院、学校以及禁止路线、单行路线等都有明显的标志。
1980年以来,先后在明光路、大东门、十字街、阜阳南路、四牌楼、范巷口、三孝口、六安南路、双岗、寿春路等10道岗,以及四牌楼至范巷口、范巷口至市政府广场2个路段,安装人行护栏。在明光路北自小板桥,南至和平路,长江路东自小东门,西至三孝口;阜阳路南自淮河北路,北至双岗;芜湖路东自大桥,西至金寨路口安装了长10公里的物体隔离带。市区和城郊增设各类交通标志、宣传牌300块。火车站至稻香楼一条线(金寨路北段除外)保持标线清晰。1986年,对原来长江路、明光路和阜阳路的快慢车道链条隔离重新进行更换、调整,设置栏杆9135米,增设长江路西段和徽州路南段隔离墩分道装置2000多米,对双岗和大钟楼增设人行护栏300余米。在新建的寿春路、蒙城路、马鞍山路预埋分车道预制块2280块,分别在寿、蒙、马三条道路的5处道口全部埋设地下管道,并安装了应用计算机控制交通信号灯。寿春路、蒙城路设置悬挂式鼓面玻璃钢型标牌42件。寿、蒙2条路安装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和铺设一台控制线路。在长江路、徽州路实行“三禁”的规定,安置“禁鸣喇叭”、“注意行人”、“分道行驶”标志44件。据统计,通过几年施工安装,长江路、徽州路、芜湖路、阜阳路、明光路、蜀山路等铺设快、慢车道物体分离带18075米;在市区25条道路上设置各类交通标志232块;在蜀山路上的二里街口,明光路上的小板桥,五里墩西,合作化路南边,工艺美术厂门口,明光路南桥,机场路口,省体育场西侧,屯溪路东侧等10处设置了“事故多发地段”的警告标志;在几个市区出入口及稻香楼等处设置了6块大型交通安全宣传牌。
1992年,对市区交通安全设施进行了全面的检查维修,标划道路交通标线6000米,更换、安装标志标牌32块,整修信号灯8处。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