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949年2月,市人民政府成立,即组建市民政局,树海兼任局长。办公地址在市政府内(今省博物馆处)。局下设民政、福利、司法3科,负责全市民政、优抚、人事、房产、户籍、地政、宗教事务等工作。1949年9月,为响应中共皖北区党委紧缩城市、加强农村工作的号召,市民政局缩编为市人民政府民政科,办公地址仍在市政府内。1950年,民政科干部编制12人,其中科长、副科长各1人,科员2人,办事员8人。1953年,随市政府迁移宿州路四湾巷(今寿春路172号大院)办公。
1955年10月,市民政科改建为市民政局,编制11人,1957年增为17人,随市人民委员会迁移淮河路江淮大戏院西侧办公。局内设秘书、优抚、生产、民政4科,1960年编制20人,1965年9月增设政治处。
1967年元月下旬,受“文化大革命”造反派冲击,市民政局机构陷于瘫痪。翌年8月13日,市革命委员会批准原市民政局成立革命领导小组(又称“斗批改领导小组”),10月,原局机关27名干部,有6人调入新机构,余均转入杜集104干部学校(翌年2月改称五·七干校)。这些干部经过劳动和学习,后陆续调回,另予分配工作。
1968年4月8日,市革命委员会办公室设民政组主管全市民政工作。8月,该组撤销。
1968年8月1日,市革命委员会设群众工作组,负责原市民政局、劳动局所管业务及社会青年上山下乡安置等。翌年3月初,群众工作组撤销。
1969年3月,市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下设民政劳动小组分管民政、劳动业务,共有工作人员15名。1970年7月初,该组改为民政劳动局。局革命领导小组以下设政治工作、民政、劳动3组,1971年5月增设办事组和市革委会退伍军人接收安置办公室。10月,退伍军人接收安置办公室改称复员退伍军人安置办公室。民政组编制8人,负责民政、优抚、社会救济、生产救灾、复退军人安置等业务工作。1973年3月,市民政劳动局分立为民政、劳动两局。民政局编制20人,局革命领导小组以下分设秘书、政工、优抚、民政4科。该局于1974年2月由市革委会大楼迁至安庆路261号24间旧平房内办公。1976年3月,局增设城镇居民下放办公室。7月,局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改称局长、副局长,政工科改为政治处;编制扩大至38人。1979年7月,因安庆路房屋有倒塌危险,局机关暂借市民政综合厂车间(位于西门二里街)办公。
1980年4月,市革委会民政局改称市民政局,干部编制38人,分政治处、秘书科、民政科、优抚科、生产科、市城镇居民上山下乡办公室和市盲人聋哑人协会。翌年11月,局机关干部增至45人;政治处改为政工科;秘书科改为局办公室;增设编纂办公室。1984年,局机关编制47人。是年9月,撤销生产科,成立民政工业公司(属事业单位)和生产救灾扶贫扶优办公室。1985年9月,军队干部退休管理科改为市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安置办公室。1986年6月,政工科改为组干科;增设宣教科;接管市地名办公室。是年,局机关从二里街迁至寿春路222号新建楼房办公。1988年6月,市社会福利有奖募捐委员会及办公室成立,办公室由市民政局代管。10月,成立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1990年初,成立市残疾人联合会,定事业编制12人,由民政局代管;福利基金会、盲人聋哑人协会均同时归属之。至此,局机关编制52人,分设12个科室(会)。
下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