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映典纪念塔
民国21年,合肥县政府为纪念辛亥革命烈士倪映典,将位于万寿寺(现省妇联附近)的第八完全小学改名县立映典小学。民国25年7月,合肥各界捐款,在校内建立映典纪念塔。塔体方形竖于基座之上,尖顶耸空,高约数丈;基座下为阶,周围护以石栏;塔右立石碑,上刻卫立煌所撰铭文。今碑塔均已无存。
合肥县忠烈祠
民国32年,合肥县政府利用西乡潜山净土寺建立忠烈祠,入祀北伐战争、抗日战争阵亡的本籍官兵,为入祀官兵各立木质牌位。牌位高尺许、宽约2寸,嵌入木座,墨书入祀者生前职级、姓名等,排列于神龛中。每年7月9日(北伐誓师纪念日)各界举行公祭。该祠一度曾遭废置;民国36年6月于县城隍庙旧址复建,又于翌年末再度废置。
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
位于肥东县梁园镇古峏塔基址,民国34年国民革命军171师为纪念在梁园攻守战中阵亡的400余名官兵而修建。塔正面书“一七一师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
蜀山争夺战殉难官兵纪念碑
位于大蜀山巅,于民国35年初由国民革命军第26集团199师建立,以纪念民国27年5月23日与日军争夺大蜀山战斗中殉难的该师所属1147团第3营(营长李忠)、1148团第2营(营长陈镇坤)全体官兵和30名挺进队勇士。纪念碑高近3米,四方锥体尖顶,竖立于高约2米的方形石座之上,现碑文残损。
白水坝烈士墓
位于濉溪路南侧,安葬着在1951年西郊三十岗剿匪中英勇牺牲的15位革命烈士。墓地松林繁茂,冢前各立石碑,刻记烈士姓名:冯青祥、郭宏来、刘定天、史永青、杨荣堂、袁海青、吕性长、张槐起、贾文学、刘源昌、沈可城、朱秀英、宋齐、黄亚兰、程仁禧。1978年,因建设用地,诸烈士遗骸迁葬于大蜀山革命公墓。
合肥蜀山烈士陵园
位于大蜀山东麓,面积1512亩,1955年筹建。至陵园一级平台,陵园正门踞于平台广场,中门横出石壁,壁镌“烈士陵园”金字。入门,为30米宽石阶甬道,间布花坛。踏上189阶至二级平台,台上建有安徽省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馆分南北两个大厅:南厅陈列着在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时期献身的李慰农、曹渊、陈延年、许继慎、王步文、颜文斗、罗炳辉、彭雪枫、童汉璋、崔筱斋等60余位著名烈士的遗像、遗物和事迹;北厅陈列着在解放战争及建国以来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献身的王克勤、李家发、许家朋、郭俊等近百名烈土的光辉事迹和《安徽省革命烈士英名录》。1989年8月30日,国务院批准安徽省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从陈列馆向西升阶达三级平台,可见烈士纪念碑以及廊、亭等建筑隐约于丛林之中,庄严肃穆,简洁朴实。
大蜀山革命公墓
位于大蜀山西麓,面积107亩,1964年兴建。墓区有107名革命烈士与逝世的县团级以上老干部先后安葬于此。墓穴皆水泥砌就,为长方体。墓前各立石碑,镌刻逝者姓名、籍贯、生卒年月、原工作单位、职级等。1969年,为提倡火葬,公墓停止入葬。1979年,合肥市民政局对部分损坏的墓穴、道路进行整修,并将墓地植树绿化。
蔡永祥纪念馆
位于肥东县湖滨乡大蔡村(曾易名大红村)。1966年10月,蔡永祥在浙江军区某部三连服役时,为保卫旅客列车安全排除障碍而献出生命。翌年初,家乡人民公社为其建立纪念馆,纪念馆计有房屋12间(面积170平方米)。门前15米处,曾建有蔡永祥半身塑像,今已无存;还建有陈列室,陈列烈士遗物、图片、照片,介绍烈士生平。纪念馆自1967年初至1977年春,曾接待数10万观众。1978年后,闭馆。
黄疃烈士纪念堂
位于肥东县黄疃庙南头。民国34年4月,新四军为反击国民党军队的挑衅,在黄疃庙、大塘赵、王子城、八半岭、鸡鸣桥、广兴集等地,展开黄疃庙战役。这次战役击毙国民党军队官兵1300余名,俘虏1299名。为纪念战役中牺牲的100余名烈士,省民政厅于1975年拨款修建烈士墓,以迁葬散落的烈士遗骨。墓前立有碑石。1978年,在墓北数10米处建立了纪念堂(总面积244平方米)。后纪念堂被改作加工车间,部分墓碑已风化。
蔡炳炎烈士墓
爱国将领蔡炳炎,生前任国民革命军第18军201旅中将旅长。民国26年8月25日在上海郊区罗店对日作战中,炳炎以身殉国,同年12月安葬于合肥郊区大兴乡,1986年9月移葬于大蜀山革命公墓。迁葬之日,烈士生前友好、海外亲朋曾举行祭仪。墓前立有碑石,并勒石为铭。
革命烈士纪念碑
位于肥东县麒麟山,1987年由肥东县王铁乡农民集资兴建,以纪念1942年3月在路东战役中英勇牺牲的25位新四军指战员。
罗炳辉将军铜像
位于合肥市南门外青年路游园中,建立于1987年8月。罗将军像高约5米,似作跨马跃踞式于碑座上端。碑座高6米,呈四方体;北面镌周恩来总理手迹“人民的功臣罗炳辉同志永垂不朽”;南面镌纪念碑文。抗日战争时期,罗将军任新四军二师师长、淮南军区司令员。他转战江淮大地,虽积劳成疾,仍抱病率部驰骋战场,不幸于1946年病逝。
湖滨革命烈士纪念碑
位于肥东县湖滨乡四顶山东麓,1990年10月由肥东县民政局、湖滨乡人民政府建立,以纪念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为革命事业英勇战斗,光荣负伤,经康复医院救治无效而牺牲的40位烈士。纪念碑后,有烈士墓40座,墓前各立石碑,镌刻烈士姓名、籍贯、所在部队、职级等。现部分墓碑风化、残断、字迹模糊。
追功授誉
民国21年,合肥县政府为纪念辛亥革命烈士,将县立第一完全小学改为鸿仙小学(现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第二完全小学改为旸谷小学(今三孝口邮政支局所在地),第八完全小学改为映典小学(今省妇联附近)。民国34年,又将鼓楼桥街、四牌楼街合并命名为映典路(今宿州路、十字街至四牌楼段),拱辰街命名为鸿仙街(今宿州路、十字街至环城北路段),横街命名为畅谷北街(今金寨路、安庆路至三孝口段),德胜街命名为旸谷街(今金寨路、三孝口至环城南路段)。
民国36年5月10日,国民政府明令褒扬蔡炳炎将军。
民国37年初,行政院颁发匾额,文曰“一门忠贞”,由合肥县政府转赠黄海三先生遗属。黄先生曾在中国同盟会任职。合肥沦陷,日酋强令其出面组织“维持会”,他严词痛斥,遂被枪杀。其夫人及二女,亦相继尽节。
1969年,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授予盛习友“爱民模范”称号。盛习友,肥西县人,1964年入伍任战士、排长,1969年7月17日在鲁中泰沂山区为抢救被洪水卷走的妇女而牺牲。
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的参战部队追记叶晓武烈士二等功,追记韩东安等10名烈士三等功,追认许道才烈士模范共青团员、陈太平烈士为中共正式党员。
1982年,中央军委授予郭俊“舍身救人的好干部”称号。郭俊生前任西市区人民武装部参谋。1982年3月3日在三十岗靶场训练基干民兵实弹投掷时,民兵田光江不慎将已拉弦手榴弹滑落身后,郭俊不顾危险将田推开,身负重伤而牺牲。
集编烈士史料
1959年7月,市成立革命烈士传编纂领导小组,顾浩(副市长)任组长。中共合肥市委宣传部、市人委办公室、市文联、市兵役局、市民政局各抽1人组成编纂办公室。该室制定了烈士史料征集办法,经广泛约请稿件,重点采访,至年末已编辑颜文斗、赵民义、孙华先、张克东、董金福、王克初6位烈士传略稿报送安徽省民政厅。1981年,市民政局遵照《革命烈士褒扬条例》的规定,编辑《革命烈士英名录》,收录市区、郊区自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以来为革命牺牲有名可考的革命烈士433名,报送省民政厅,被纳入《安徽省革命烈士英名录》第一卷第一册,分存于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民政部、革命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省民政厅、市(县)民政局、市烈士陵园。1985年初,市民政局抽调干部专负征集本籍著名烈士史料,重点访查抗日时期牺牲的蔡炳炎、童汉璋、王宝霞及建国后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韦章友等烈士事迹。翌年初,共整理汇编烈士亲属、战友回忆文章15篇,转抄珍贵资料20余份,收集烈士遗物6件,并报送省烈士史料编纂办公室。1987年8月,中共合肥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编辑的《庐州星火》第一集出版。书中收录合肥地区革命先烈对敌斗争史迹31篇。1989年9月,中共合肥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市民政局合编《血染的丰碑》,收录民主革命时期以来对革命有卓越贡献的61位烈士传略。
悼念祭扫
清代,对入祠享祭之忠烈及“赐葬之品官”,均于每年春、秋致祭。祭日有仪仗开道,鸣鼓奏乐,知县率领文武官员按既定仪式举行祭礼。
民国时期,政府规定各县于春秋二季祭奠阵亡将士。春祭3月29日,秋祭9月3日。祭礼由县长主持,各机关、团体、学校参加。
民国26年9月,合肥县各界代表在明教寺集会,公祭蔡炳炎将军。
民国32年,合肥县各界代表在西乡鸽子笼,恭奉抗战阵亡官兵灵位入忠烈祠,并于每年7月9日(北伐誓师纪念日)举行公祭。
民国36年5月14日,合肥县各界假借明教寺公祭本县抗战期间殉节及死难人士。主祭人徐炎东、陪祭王建五、襄祭龚嘘云。各界与祭者200余人。祭堂壁悬哀辞挽幛甚多,并有蒋介石、李宗仁等题赠“浩气常存”、“气壮山河”匾额。公祭前,“合肥各界公祭筹委会”曾致函各界称:抗战军兴,合肥地当冲要,被敌侵陷,先后亘八年之久。在此期间,本县人士之从事于军政党团以及居民殉忠尽节与艰危死难者,不知凡几。考其事迹,每多可泣可歌;按其姓氏,则亦或显或隐。政府虽有褒恤之令,地方容未尽纪念之忱。胜利以还,前事不远,时逢祭扫,难忘未招之魂,节届蒸尝,孰享喋血之士。组织委员会筹备公祭,前径开会议决,订定自本年起,每年5月14日(合肥沦陷日)为公祭本县抗战期间殉节死难人士之辰。冀以备昭忠烈而永励来兹。
建国后,市、区人民政府和机关、团体、学校,每年清明节均祭扫烈士墓。1951年清明节,皖北行署优抚局干部、荣军疗养院休养员、炳辉学校师生200余人,赴小南门外烈士墓前举行祭仪,为烈士墓培土、献花圈。优抚局长胡克明报告烈士之功绩,号召弘扬先烈革命精神,以实际行动抗美援朝。1952年起,各区乡政府皆于清明前为烈士墓添土,修整残损碑记或树新碑;至清明节,组织群众举行祭奠,进行饮水思源教育。
1955年4月20日,各界代表1200余人在合肥剧场公祭为亚洲和非洲和平事业遇难的石志昂等11位烈士。主祭人童车五、陪祭人彭履祥等。代表向烈士献花后,纷纷发表讲话。余亚农代表政治协商委员会和民主党派,沉痛哀悼遇难烈士,抗议美蒋特务的谋杀罪行。大会一面致电要求英国当局彻底查究谋杀事件,一面致电慰问遇难烈士家属。
1957年,烈士陵园组织接待委员会,分批接待来自各机关、团体、学校的致祭者。4月5日,陵园负责人向省、市各界2000余人,报告在朝鲜上甘岭战役中牺牲的刘保成等烈士事迹。然后,全体肃穆缓步绕烈士墓地致敬。是日,各区、乡干部群众500余人,分赴双岗、七里塘、白水坝等处,为革命烈士墓培土、献花。8月1日,驻肥官兵、省市政府机关公务人员及各界代表至蜀山祭扫烈士墓。张吉厚少将代表安徽省军区、潘效安副秘书长代表省人民委员会向烈士敬献花圈。
1959年清明节,副市长徐传奇在蜀山烈士墓地向5600多位与祭者报告合肥10年建设成就,号召刻苦学习马列主义、毛主席著作及科学技术。少先队员在墓地栽植松柏后宣誓:继承父兄遗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部分单位代表在墓前宣读祭文,朗诵追悼诗词。十里庙小学举办学习先烈优秀品质传统月活动,于开幕之日请烈属方启坤讲述王步文烈士光辉一生。
1960年后,全市各界每年都祭扫烈士陵墓。祭奠仪式为:祭奠开始、全体肃立、鸣炮、奏国际歌、向烈士致敬(三鞠躬)、默哀(三分钟)、献花圈、主祭人致词、宣读祭文、报告烈士事迹、代表讲话、肃静绕墓一周、散会。“文化大革命”开始数年中,祭奠烈士活动基本停止。
1972年春,恢复清明祭扫活动。此后每年都有数千至万余人赴蜀山祭悼革命烈士。
1978年4月上旬,每天前往蜀山祭悼革命先烈的工人、农民、战士、干部、学生达数千人。祭悼形式主要有:墓前宣誓入团、宣读祭文、朗诵诗词、讲述先烈故事、揭发“四人帮”罪行等。许多与祭者还要求兴建烈士纪念碑,设馆陈列烈士遗物及英烈事迹图片说明等。
1979年5月,部分街道、人民公社分别举行追悼会,悼念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牺牲的叶晓武、许友继、梁厚民、许道才、韩东安、陆荣、张龙文、刘有柱、吴健达、张东周、李成慧、陈太平、陈勇13位烈士。
1982年清明前后10天,前往蜀山祭奠革命烈士的各界民众达18万多人。翌年,增至35万人。
1984年清明,省暨合肥市军民在蜀山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祭奠革命烈士。8月9口,蚌埠铁路分局在合肥举行追悼王珏烈士广播大会。王珏原系铁路货运员,于是年6月合肥水灾时,为抢救国家财产、救助他人与洪水搏斗而不幸牺牲,时年28岁。安徽省人民政府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1985~1990年每年清明前后,省市各界人士赴蜀山凭吊革命烈士、瞻仰先烈遗迹者多达20余万。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