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961年元月,国民经济开始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工商企业精简职工,国家机关精简人员,城镇压缩人口。至1963年7月,合肥共减少职工128490人。是年9月,市成立安置城市精简人员办公室,赵凯(市长)、林德、潘毅(副市长)先后兼主任。各区设精简下放办公室,居委会成立安置小组,负责动员组织下列人员下乡插队落户:被精减职工及其家属,自愿下乡的职工,街道闲散劳动力,1958年后来自农村的居民,无固定职业可全家下乡的居民,以及不能升学的青年,凡自愿参加农业生产的,由各区安置办公室派人到落户地区社队联系安排住房,划拨自留地,筹措生产生活用具。下乡人员的住房,由地方按照自力更生、群众互助、政府支持的原则,采取租、借、让、修、建等办法解决。办理户口粮油关系转移手续的,按每人每月30斤定量发3个月粮票(以后的口粮、油由生产队统一安排)。被精简职工的安家费按人均80元,家属及闲散劳动力65元的标准发放。此款40%给本人,60%由落户生产队掌握使用。至1966年5月,合肥市共有8709户、30848人下乡插队落户或回原籍参加农业生产。
1968年10月,毛泽东主席号召“广大干部下放劳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合肥市革委会成立支援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办公室,开始组织大批干部、城市居民、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翌年元月,市革委会规定:下放职工,其家属无固定工作者,随同职工下乡;职工留在城镇,其家属有劳动能力,可动员家属下乡落户;合同工无论期满与否,工作不需要即行辞退,辞退后动员下乡;小摊贩、社会青年、1966~1968年三届毕业生及其他无户口人员一并动员下乡。这一时期,《新合肥报》、市有线广播站大量报道下放人员到淮北去建设新农村的消息。各工宣队、军宣队划片包干,落实到户,反复动员上述对象下乡。不愿走的,开会批斗或停止粮油供应。派出所、粮站通宵办理户粮迁移手续,每办一户即敲锣鼓、放鞭炮。各商店设专柜,供应下放人员日用品。市、区派员至下放人员落户地点,为他们安排住房、用具和自留地,并按每人180元下放费(内建房费70元、生产用具费30元、生活费80元)拨给当地人民公社。10月18日上午,长江路上有10万人夹道欢送6049名(含省直机关2236名)干部、职工、居民、知青下乡。西起三孝口,东至胜利桥、环城路北,沿途彩旗招展,锣鼓、鞭炮声响成一片,500余辆送行汽车顺序通过设在四牌楼的欢送大会主席台。这一天合肥市区下乡居民共计218户876人,其中西市区到凤台县的107户432人,中市区到利辛县的61户207人,东市区到颍上县的50户237人。下放人员落户后,公社粮站按每人月供应成品粮30斤、食油半斤,至接新粮止。
是年冬季,合肥市允许下放居民投亲、靠友、回原籍,不再大造声势搞集中送行。下放户分布于省内54个县、邻省17个县。
居民下放以后,各区均适时派人巡视,还召开下放人员座谈和积极分子代表会;逢春节组织慰问团携礼品深入到户探望,并对缺少衣被者酌情救济。下放人员若治疗疾病,可凭发票由县补助60%医疗费,个别困难户按实报销。社、队在分工分业时,尽可能发挥下放人员特长。
1977年2月,合肥市倒流回城的下放居民计有27户108人。他们中有的无住房,有的生活不能自给,有的下放时即是老弱残者,有的妇女甚至被拐骗、奸污、逼婚。3月22~24日,市革命委员会召开城镇居民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后决定:严惩煽动下放居民回流闹事放居民、拐骗奸污下放人员家属者;对少数危害治安的下放户,亦依法处理。是年,有13户确系老弱残者被收回复户。
1978年8月,市革委会主任办公会议决定:将下放居民孙经兰等9户16人收回复户。1980年6月,市长办公会议决定,将下放的老弱残居民陈江汉等56户175人收回复户。此后,合肥市遵照上级规定,将1968年后下放的老弱残人员中在农村无依靠而城镇有亲属赡养的,夫妻一方在城镇工作、另一方带子女下放后死亡而子(女)未婚的,下放后父母双亡而城镇有亲属愿意抚养的,受“文化大革命”冤假错案株连下放已平反改正的,经本人申请、社队审查、市居民下放办公室复核、市人民政府批准收回复户。至1985年10月,下放居民中先后有10余批共441户1402人回城复户。这些人员回城后,各区街道优先安排他们至区(街)厂、店工作,或调配做临时工、合同工。其中生活困难者,民政部门还给予定期或临时救济。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