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949年合肥解放之初,国民党军队多次轰炸合肥城郊。3月15日,炸毁东门外民房20余间,3天后又炸毁55间,4月4日炸毁10余间。11月,轰毁尚武街(今蚌埠路),延烧民房182间,烧死2人;15日,轰炸东门附近的王小郢,11家25间房全被炸毁,烧死3人,重伤8人。市人民政府号召各机关、团体、学校节约救灾,当即拨粮1500斤救急。市成立救灾常务委员会,各区设救济分会,各街道、市青年联合会、妇女联合会组织劝募小组。旬日后,各界捐献3374万元(旧人民币)、米2000余斤,皖北行署拨粮1万斤赈救灾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市救灾委贯彻执行“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的方针。每遇自然灾害,人民政府都动员人力物力抢救人民生命财产,转移安置灾民,发放救灾款物,防治疾病,救护被害作物,部署抢种补种,投放贷款,组织开展农副业生产,动员城市支援农村和非灾区支援重灾区,使灾区尽速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对外地灾害,合肥市亦尽力支援救助。
救灾机构
1949年12月16日,市召开救灾扩大会,成立市救灾常务委员会。树海(副市长)为主任,刘建文、褚石谷为副主任,金稚石等8人为委员。会议确定在全市劝募大米及寒衣。翌年10月,市救灾常委会改组为市劝募寒衣委员会。会内设宣传动员、保管运输、缝洗3组。5个公安派出所辖区各设立劝募分会。各街设劝募小组。
1954年7月,市成立生产救灾委员会,章嘉乐任主任委员。下设办公室,分宣传、供应、安置、卫生、调查5个组。
1966年9月20日,市人委召开生产救灾工作会议。会议决定成立市生产救灾办公室(与市抗旱指挥部合署办公),有关局成立生产救灾领导小组。
1986年10月,市人民政府决定成立市救灾扶贫基金会,以广泛筹集救灾扶贫基金,提高抗灾救灾能力,尽快改变农村部分地区多灾贫困面貌。基金会组成人员为1O人,正副会长分别由副市长马学模、民政局长许国才担任。
救灾安置
1954年,合肥大水。市生产救灾办公室安置组动员房倒户投亲靠友,无可投靠者则临时安置于机关、学校。然后,盖草棚200间,安置特困户。全市安置灾民32552人,其中中市区安置本区灾民247户881人,安置车站区转移来的131户541人。饮食行业及部分机关、学校纷纷赴灾民集中点供应饭菜,规定一碗粥200元、饭400元。
1957年7月,合肥连日暴雨。30日深夜,中共合肥市委召开紧急会议,部署战胜洪水措施。会后,市领导人率300多名干部同广大职工、居民、郊区社员2000余人彻夜冒雨抢堵涵洞、水闸及圩堤缺口。1960年6、7月间水灾,市有关部门动员群众挤让房2万余间,安置灾民。由1万余人组成的1500多个修房专业队共修缮房屋1.8万余间。翌年5月3日,大风使27473间房屋受损,9064间倒塌。各区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立即组织干部发动群众,采取先易后难,自修为主,少数困难户由集体补助的办法,7天内恢复倒房4532间,修复受损房屋21978间。1964年2月大雪,市郊各处有外地民众4500余被困,饥寒交迫。市领导数次召开各区、公社、工厂、学校负责人会议,动员各方力量紧急就地安置,以保证灾民不受冻饿地渡过“雪关”。大雪期间,计发口粮3.5万斤、款9700元、棉衣472件。广大职工亦自动捐献救助。仅长江制线厂、淝河公社等18个单位,就捐粮533斤、衣被54件、稻草4万斤,以及一部分鞋袜和肉菜。灾民中无1人饥寒致死。
1966年8~10月长丰大旱,市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纷纷支援。市卫生部门用洒水车送自来水460吨供人畜饮用;蔬菜公司供菜60万斤、豆渣15万斤;郊区支援牛草290万斤。
1969年7月中旬,合肥连降大雨。市防汛指挥部部署各区街紧急炕制大饼,救援水困群众。中市区各街道发动1700余人通宵奋战,将5500斤面粉制成烧饼。区饮食业革委会安排了4个不夜店,日夜供应防汛抗洪人员食品、茶水。
自1984年元月17日起,合肥连降大雪。21日,市人民政府通知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属单位,采取lo项措施做好抗雪灾、防冷冻工作。要求各机关深入住户慰问灾民,尤其是烈军属、五保户、困难产,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安全过冬。由于大雪封路,长途汽车停发200多班,上万名旅客受困于候车厅,食宿无着。省市交通部门负责人到现场部署救助。各饭店送饭菜、茶水、糕点到车站,旅社接客去住宿,医生治疗病号。旅客称赞:“站外大雪纷飞,站内融融如春”。是年6月,合肥连降暴雨,决堤溃圩,火车站附近水深逾2米。中共合肥市委号召全市人民抗洪抢险。市政工程处、市建一公司的抢险队员,在齐腰深水中筑成人墙,通宵奋战,终将淝河防洪墙5个道口全部堵住。南京军区舟桥部队奔赴合肥与驻军某团官兵密切配合,连夜驾冲锋舟、橡皮船在风浪中来往穿行,将北郊25中学、聋哑学校师生以及车站旅客、企业职工3000余人,分别从房顶、树干上救至安全地带。团政委汪全兴在水中往返5小时,脚被划破,仍坚持不歇。火车站货运员王珏,得知车站上水,立即赶往货场抢救物资,不幸被洪水吞没,时年仅28岁。胜利路街道赵世全、郑顺赢扎竹筏2个,往返于东门一带送食品,救出被围困的旅客、居民100余人。双岗街道钢铁新村居委会主任、共产党员刘朝珍在洪水将至紧张搬家时,想到84岁五保老人左玉英,毅然叫儿子停搬家具,火速趟水救老人。老人耳聋眼花,不知外面水情。当刘朝珍母子将她救出时,洪水已开始进门。
赈济款物
1951年,皖北行政公署拨发以工代赈粮食41万斤,用于合肥市东门胜利路修建工程。又拨粮20万斤,救济合肥农村。
1952年3月,皖北行署拨发合肥市生产救灾粮10万斤。市政府分拨郊区5万斤、车站区和东市区(现中市区)各1.65万斤、西市区1.7万斤。4月,行署拨发生产救灾款2亿元。市人民政府分拨郊区1.7亿元,3个市区各1000万元。发放中,政府号召灾户组织生产,变死钱为活钱,达到一本数利,保本食利,细水长流。6月,市政府令郊区政府认真执行1951年皖北行署制订的《农业税灾歉减免办法》,依据灾情,歉收2成以上不到3成者,减征其税额2成;歉收3成以上不到4成者,减征税额3成;歉收4成以上不到5成者,减征4成;歉收5成以上不到6成者,减征6成;歉收6成以上不到7成者,减征8成;歉收7成以上者,全免。歉收平均达4成以上,减征税额提高10%;连续受灾3年以上,歉收平均4成以上者,减征税额提高20%。
1953年春,郊区张洼、黑店等乡农户缺粮者占1/4。市政府拨款8100万元救急。
1954年7月,合肥大水。遵照安徽省政府1953年颁布的《受灾农户农业税减免实施办法》,减免灾区农业税:歉收6成以上者,全免;歉收不到2成者,不减征。省另拨发合肥市灾民口粮救济款6103万元、倒房修复补助款21525万元、棉衣310件。
1955年初合肥大雪期间,市对无依靠、无生活来源的鳏寡孤独及人口多劳力少的贫困户进行普遍救济。
1959年2月,省人民委员会拨发合肥市春荒赈款55万元。市人委分拨肥东、肥西县各18万元,巢县14万元,郊区5万元。5月,市财政局、民政局拨发肥西赈款3.5万元,肥东3万元,巢县2万元,巢湖区1万元,郊区0.5万元。另于冬季发放棉衣2150件。
1960年11月,中共合肥市委依据县、区汇报粮食库存数量,部署各地按照平均每人每月原粮20~25斤标准,安排社员自当月21日至次年5月底共190天的口粮。因县区实存粮数低于上报数,故实际安排每人仅70余斤,加上代食品为130斤,每人每月20.5斤。据在肥西检查:前3个月社员每天吃4、5、6两,后3个月一般吃6、7、8两。是年,市先后拨发救济款159万元(3县147.3万、市郊区和巢湖区共11.7万元),发放棉衣74892件(3县57769件、市郊区17123件),棉被6014条(3县4464条、市郊区1550条)。1961年,发放夏衣4840件,棉衣5981件,棉被934条。1964年,发棉衣472件。
1978年冬至次年春,长丰县、郊区先后6批发放赈款129.28万元,回销粮食近3000万斤。回销以前,逐社逐队核实粮食收获存留、征购情况,查清缺粮队、户、口数及缺粮数。然后,按人每日8两贸易粮标准对缺粮户进行一次评定,统一造册,发证到户,分月供应,节约归己,超过不补。是年,旱灾虽重,郊区、长丰县未发生饿病逃荒现象。
1982年11月,中共合肥市委、市人民政府号召干部职工、城镇居民捐款捐物支援灾区人民。至次年元月统计,捐款7.3万元,粮票46.16万斤,布票3688尺,粮食12万斤,各种衣服、被单等4万余件。8~10月,全市干部、职工、居民响应市人民政府的号召,再次捐献款物,计捐款9.4万元,粮票14.98万斤,粮食11万斤,衣物4.1万件,牛草250万斤。市政府规定:救灾款物不得直接投资于生产建设,不能用于受灾的机关、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及其职工的救济,要统筹安排,发证到户,张榜公布,分月领取。
1986年6月,合肥市贯彻《安徽省救灾款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在发放救灾款时,开始实行“无偿救济与有偿扶持相结合”、“保障生活与扶持生产相结合”的原则。凡紧急抢救、转移、安置灾民和保障灾民生活的经费,属于无偿救济;用于扶持生产自救的经费,限3年内偿还。还款作为救灾扶贫基金周转使用。无偿救济对象是:因灾不能保障生活的五保户,缺劳力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常年困难户,田地绝收、房舍倒塌的特困户,负债过多户。有偿扶持对象是:因灾一时不能维持生活,经扶持生产后有偿还能力的灾户。在市发放救灾款的灾户中,无偿救济占47%,有偿扶持占53%。1987年,无偿救济占68.8%,有偿扶持占31.2%。救灾款物,均由乡政府直接发到户。
合肥市若干年份赈灾粮、款、物统计表

组织生产自救
1954年水灾后,郊区政府扶助163户714人用木机织布,500人磨豆腐、生豆芽,2064人做木瓦工、挑土方、贩青菜、开荒种植、打草鞋,并帮助解决原料、销路困难。1956年,东市区用部分救济款,将514户2189人组成54个小组,从事腌鸡蛋、做早点、贩青菜等副业生产。1959年,市属县区建立生产自救专业队729个。这些自救队共种菜14万亩,晒干菜232万斤,采集各种代食品89万斤。翌年7月水灾后,百余万人参加了小秋收专业队。至11月末共采集代食品7434万斤,加工淀粉338万斤,采集野生油料27万斤、饲料1353万斤、药材8万斤、纤维29万斤、燃料4396万斤。
1978年大旱,郊区和长丰县共组织5800多社员编芦席、扎扫帚、打草绳、编条框、采草药、收毛皮、开山石、捕鱼虾等,收入达39万余元。一些受灾社队还组织建筑安装队、运输队,外出承包打井、修路、搬运、挖坑道。1980年,郊区安排受灾社队5000多社员进乡镇企业务工,组织沿湖、沿河社队300多张鱼盆捕鱼虾,鼓励1500多社员养畜禽,编芦席,开面坊、粉坊、豆腐坊。1983年,郊区义城镇靠湖、河的十几个大队共添置鱼网210张开展互助互济,杏花乡信用社贷款20万元支援受灾户生产自救,重建家园。1986年,为帮助多灾贫困地区发展生产,合肥市以有偿形式投放救灾款16万元。其中投放长丰县2.55万元开发瓦埠湖,投放肥东6万元发展养殖业,投放肥西7万元发展工、副业生产。
疾病治疗
1950年,皖北灾荒严重,先后流入合肥的灾民有17000余人,其中有部分是患病者。合肥市立即组织中西医为他们义务治病1300余人次。
1954年水灾后,合肥市动员医生到灾区各村为灾民注射防疫针预防霍乱、伤寒、脑炎等疾病。1959年5月,全市有17504人患浮肿(郊区1534人,肥东、肥西、巢县15970人)。市人民委员会紧急组织百余名医务人员深入各社队治疗,并责成有关部门为患者增供营养品。2个月后痊愈者达8866人(郊区634人、3县8232人),其余症状转轻。1960年7月,市组织145名医务人员抢救水灾受伤群众,为患病灾民治病。9月,由省中医学院、市医专、卫生学校等单位组织的180个医疗队分赴3县灾区,治疗浮肿、痢疾、腹泻病人9558人次。据1961年2月统计,合肥市区、郊区因饥饿、营养不良患浮肿者20487人,患子宫下垂妇女1109人、闭经妇女2197人。市人民委员会立即拨发医疗救济专款收治重患者达2406人。收治的病人凡无钱付医药费的,经领导组评议,均得到救济。1964年2月大雪期间,市卫生部门及时组织医疗队为灾民治疗疾病。1979年4月,市、县生产救灾办公室拨专款辅助灾民治疗疾病。
援救外地灾胞
1949年夏,皖北宿县、阜阳地区水灾,淹没田地2800万亩,受灾民众达800余万。合肥人民响应皖北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节约救灾的号召,踊跃献粮、献金(钱款)、献衣,济助皖北灾胞。合肥联营被服厂、力行烟厂职工献人民币11万元,市电讯局职工献220万元,中小学教师各献1日薪给。市一中学生、工友献米220余斤,衣服被褥百余件;有的女同学还自动组织起来代织毛衣、袜底等,献其所得。万慈小学、新华小学学生献出糖果费。皖北人民代表汪其天等,按全家人口每人日节米1两,一次预献5个月粮140.5斤。皖北行署机关干部开荒种菜,每人日节米2两救灾。《皖北日报》社陆应东,献出准备作医眼用费的金戒1只。妇女浴室售票员王瑞华献半月薪金。青年团员杨菁华献金戒一只。驻军某连长献银筷1双,全连献全月津贴费。市民中献烤火费、年关猪肉、保健费、残疾抚恤金、部分伙食费、稿费者甚多。市文化馆、肥光电影院、平剧社、平民剧社、业余剧社、业余剧团、皖北师范将举行义演的收入全部救灾。1950年,捐献运动继续开展。新华染织厂职工改每日2餐饭为一粥一饭节粮救灾,市城防部队义购皖北灾民粉丝数千斤,工商界集款765万元救助泗洪县灾民。10月,全市捐献寒衣6700套,其中部分破旧的均由街道组织妇女洗浆缝补整洁以后再转运皖北灾区。
1952年4月,皖北生产救灾委员会号召捐助泗洪县灾胞。合肥市各界4天内,捐单衣1811件,棉衣、夹衣560件,鞋帽袜等21件,现金527万元。1956年10月,合肥市各界人民捐献棉衣、棉被、单衣、夹衣、鞋袜等6264件,济助蚌埠地区灾民。1964年2月大雪期间,合肥市广大职工、社员自发捐献粮食、现金、寒衣、食品、稻草、麻袋等,救助流落市区的灾民。3~6月,277648人捐献粮票835751斤、粮食87481斤、现金57030元救济淮北灾胞。
1983年7月7~11日,合肥市食品部门连续赶制2万斤饼干、面包等,按空投要求包装送骆岗机场,由省民航组织13架专机,空投援救宣城、郎溪县被洪水围困的灾胞。空投食品费,由供应单位按出厂价与市生产救灾办公室结算。
1986年8~10月,市生产救灾办公室、总工会、妇女联合会、共青团市委联合倡导发动城镇工人、妇女、青年、居民自愿捐献款物。全市(含3县、郊区)计捐款11.28万元,粮票32.46万斤,衣物2.93万件。其中6.13万元、粮票23.92万斤、衣物1.97万件支援六安县,3340元支援金寨县,其余救助市属3县及郊区灾民。1987年5月,中共合肥市委、市政府得知庐江、枞阳2县遭受特大暴雨和龙卷风灾害后,当即派副市长崔宗鋆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代表合肥人民前往庐江慰问灾胞,并捐赠赈款10万元、钢材(计划指标)20吨济助灾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派市政府秘书长卓鹤群、民政局长许国才率队赴枞阳县慰问灾胞,并捐赠赈款20万元。
下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