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解放前,合肥残疾人受歧视,难得就业。盲人多以算命、卖唱为生,聋哑及肢残者大多流浪乞讨。解放初,市生产教养所一成立即收养无家可归的盲、聋、哑、残人。民政部门在组织烈军属、贫民生产自救时,也注意吸收部分残疾人。1956年,合肥市开始举办适宜安置残疾人工作的福利生产厂、组。据1979年9月统计,市区盲、聋、哑、肢残人计2717名(其中盲人240名、聋哑853名、肢残者1624名)。1988年,被安排在福利企业和区、街、乡、镇企业及各系统就业的残疾人有1000余名。
残疾人组织
1965年5月,市盲人聋哑人协会筹备委员会成立。潘毅副市长兼任主任委员。筹委会调查了全市盲聋哑人情况,拟建立基层组织,筹备俱乐部。翌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筹备工作停顿。
1979年10月20日,合肥市举行首届盲人聋哑人代表会议。会议选出市盲人聋哑人协会委员23人,伊良辰任主任委员。协会下设办公室,配备事业编制干部2人,在市民政局机关所在地办公。1984年9月,市第二届盲人聋哑人代表会选举产生了第二届协会委员37人,主席黄静,副主席许国才、任昌炘、戴光强、罗根贵(盲)、严玲弟(女,哑)。会后,市内各区及6个福利工厂均相继建立了基层分会或小组。
合肥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于1986年10月17日成立。其宗旨和任务是:呼吁社会支持残疾人福利事业,关心残疾人劳动、生活、康复、医疗与教育,举办残疾人福利事业,筹集、管理、使用残疾人福利基金。基金会由市民政局代管,常务由市盲人聋哑人协会办公室兼办。至1989年,基金会共收到各单位和个人捐献5万余元,其中华侨经济开发公司捐了1万元。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共由53人组成,名誉理事长杜宏本,理事长马学模。
合肥市残疾人联合会系1990年元月成立,主席团委员、主席、副主席及执行理事会理事长、副理事长经首届大会选举产生。其基本任务是: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加强政府、社会与残疾人之间的联系,发展全市残疾人福利事业。市残联由市民政局代管,设办公室、群工科、康复科,地址在淮河路九狮商厦。名誉主席王荣华、王国昌、王文昭、马学模、张秉令、王学芝、杨本成,主席许国才。
特殊教育
私立安徽聋哑学校民国35年由张钟英发起筹办,校址在映典路43号(现基督教堂对面)。民国37年,始收聋哑儿童20余名。建国后,曾在教育局备案。1950年2月,招收8~18岁聋哑人入学,学制不定。经费主要靠收学费维持;维持不了时,由校董会申请,政府补助。1952年,该校停办。
西市区聋哑学校前身是民办聋哑业余文化学校,1963年由几位热心教育的聋哑人在西市区政府的支持下开始筹办。当时,学校借永红路小学教室于晚间上课,初收学童17名,未满1年,增至百余。1965年夏,该校借金寨路小学教室,设2个班,改名为西市区民办聋哑学校。“文化大革命”中,该校一直坚持上课。
合肥市聋哑学校1970年由西市区聋哑学校改建,校址在屯溪路西段南侧。该校有学生78人,分5个班级,有教职工13人,属西市区文教科代管。翌年,为便于学生学工,校内兴办机电修配厂。厂有工人23名(内聋哑5名),以部分盈余补助贫困学生伙食及学费。1974年,该校在濉溪路35号(合肥电镀厂西侧)征地20亩,兴建新校舍2400平方米。1981年迁入新址,归市教育局领导。翌年4月,校内增设4年制工艺美术班,收学生12名;另设聋人缝纫、烹饪职业短训班,学期半年。1985年,全校共有13个班,188名学生,48名教职工。1987年,美术班扩班并更名为市聋哑职业学校,分工艺、美术、缝纫、木工、油漆5个专业。
弱智班1979年,市社会福利院内设低能教育班,选调工作耐心的两名护理员任教师,专教弱智、低能儿童学习语文、算术、唱歌、游戏。1986年,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授予市福利院低能弱智教育工作者张玉霞“全国特殊教育优秀工作者”称号。1987年,市盲人聋哑人协会协同教育部门在梅山路、乐农、红星、蚌四、稻香村小学,试办了5个弱智儿童特教班,收学生近百名,解除了本市弱智儿童入学的困难。
劳动就业
解放初期,市生产教养院组织部分有劳动能力的盲聋哑残人从事适当的生产。1956年组建盲人草绳生产组。此后,民政部门组织建立福利生产企业,均注意陆续吸收残疾人就业。1970年,街办企业兴起,各街道均尽可能安排残疾人。1973年,市区(不含县、郊区)1489名残疾人除490名老幼外,已有365人就业。
1982年,市人民政府通知:劳动部门应协同民政部门统筹安排盲人、聋哑人、肢残人就业;各区人民政府要支持街道发展福利生产,就地安置能劳动的残疾人,经费由民政部门酌予补助;残疾人自谋职业,工商管理部门应优先发给营业执照。1985年初,市盲协在安庆路开办残疾人服装培训班,安排残疾人就业。
1988年,在全市福利企业2096名职工中,残疾人有683名,连同各街道、乡镇企业及各系统已安置的千余残疾人,安置就业数占市镇残疾人待业数的80%以上。
残疾康复
1951年,皖北行署民政处创办假肢工厂,生产上下假肢、钢背心、围腰、病理鞋、三轮车及轮椅等十数种残疾人辅助器。服务对象限于革命残废军人。1959年夏,市民政局会同卫生局、中医学院,用针灸术免费治疗聋症。第一批检查134名患者,其中能治疗又自愿配合治疗的49名。这些耳聋残疾人经过2个疗程针灸,有26人聋症减轻,15人听力基本恢复,经语言训练已会说话。
1979年,市社会福利院派2人赴南京学习弱智、麻痹康复医术。之后,购置学步车、联合运动器、荡椅等康复器械60多件,由他俩对40余名残疾儿童进行训练。1985年,院成立康复领导小组,设立功能康复训练室扩大残童教练范围。经教练的儿童中,已有17名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可爬行,继而会走路;3名脑性瘫痪儿童曾不能站立,大小便失控,经训练2名已能自己吃饭、走路、大小便;34名痴呆儿学会自食,自上厕所;35名残童提高了生活自理的能力。
盲人按摩诊所
1960年春,由市民政局选派的盲人陈子韫赴北京参加按摩训练班学习结业后,经临床实习,于1961年开设个体按摩诊所。1971年,市盲人按摩诊所成立。1976年8月,西市区革委会兴办西市区盲人按摩诊所。
盲人视按摩医疗为理想职业,无不竭力对医技精益求精。有的白天治病,晚上去学习班进修,有的苦读医书。盲人许有昌先后摸读《中医学入门》、《中医学讲义》、《按摩手法教材》、《人体解剖》等十几种医籍,编写了《关于推拿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体会》、《疑难症不可忽视》、《神经性耳聋探索》、《推拿治疗风感头疼》等论文,并在省盲人协会上宣读,受到好评。他先后被选为全国盲人聋哑人协会委员、省盲人聋哑人协会副主席,曾出席全国盲人聋哑人代表会议。盲人卫功贵多年自强不息,医术造诣颇深,1985年曾出席在洛阳举行的全国盲人按摩经验交流会。戴铭凭借极其微弱的视力攻读中西医按摩医籍,成为出色的医生,出席了全国盲人按摩工作会议。
各盲人按摩诊所均努力逐步扩大按摩求治病范围。其中对面神经麻痹、急性神经性耳聋、面部三叉神经痛、肋筋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肩周炎、颈椎病、腰背肌劳损、腰间盘突出、关节软组织损伤、神经官能症、消化不良等症的平均治疗有效率达90%,治愈率达60%以上。汽车司机胡某,重度摔伤,因怕开刀到诊所求治,戴铭医生为其按摩治疗数月后使其痊愈。一女孩3岁,患左腿内弓、右腿外翻、臀部肌肉萎缩接近瘫痪,经用药无效,由市按摩诊所治疗半年基本康复。省直机关干部王某血崩,服中西药无效,经诊所点按3次见效,10余次痊愈。省设计院张某患中风后遗症,右偏瘫,经用推、颤、揉、扒、滚、拿等手法治疗,1个疗程能行走,4个疗程右手能写字、拿筷子,7个疗程基本痊愈。
陈子韫诊所于1961年开设,地址在安庆路徽州路交口西北角。盲人陈子韫于门诊之外,还带教盲文、传授按摩医术。“文化大革命”初期,该诊所停业。
合肥市盲人按摩诊所位于宿州路114号,于1971年9月建立,隶属市民政综合厂。初仅1间房、l张病床、1名盲人医生,主要治疗扭伤、关节炎、胃下垂等病,疗效显著。1984年4月,该所迁至安庆路216号,改属市盲人聋哑人协会领导。1986年,就诊者7500余人次,医生月工资近100元。
西市区盲人按摩诊所于1976年11月开业,地址在桐城路57号。初始租房3间,设病床2张,有盲医2人,属集体性质,归西市区民政科管辖。两年后,该所盲医增至6人,病床增至8张,另安排4名残疾人分别担任管理、会计等职。1984年该所转为全民所有制后,于1985年迁入桐城路新建楼房(17间、438.6平方米),分设按摩、理疗、中药、针灸、牵引等科室,平均月诊病2000余人次。医务人员月工资42~62元,月奖金30~40元,并享受卫生津贴、洗理费、公费医疗等待遇。
文艺活动
清代、民国时期,伤残人难得温饱,除谋生外很少参与文艺活动。建国后,许多伤残人工作有着落,生活有保障,因此能够积极参与美术、工艺、音乐、舞蹈等活动。
聋人沈庆铣,系合肥制药厂工人,热爱美术。1957年,中国聋哑人福利会在北京举办的聋哑人美术工艺品展览会上,曾展出沈的5幅作品,其中4幅被评为优良。沈因此获奖状4张,奖金20元,纪念章1枚。
1965年,市盲人聋哑人协会筹委会在宿州路306号,创办盲聋哑人俱乐部。俱乐部有10间瓦平房和多种盲文书刊报纸、乐器、棋类。“文化大革命”初期,该俱乐部的房屋被占用。
1975年,合肥市有部分福利工厂设专职教师对聋哑职工进行思想教育,传授科学文化知识。1982年4月,安徽省暨合肥市盲人聋哑人协会举办市聋哑人美术作品展览。展出的作品有铁画、火笔画、油画、书法、摄影、木刻、剪纸等79件。著名画家肖龙士为展览会作《兰草图》,中共安徽省委顾问张恺帆为展览会书写了“人残志不残”条幅表示祝贺。此展出为期半个月,共有5000余人临场观赏。6月,市盲人聋哑人协会组织盲人演唱队参加省首届盲人文艺调演,并为全国农村优抚工作会议代表作专场演出。其中,市福利院5位盲姑娘合唱了《社会主义好》等歌曲,受到民政部杨琛副部长和省、市党政负责人的接见和祝贺。1984年6月,省盲哑协会举办盲人音乐录音评选活动。合肥市共推荐了7个节目,其中西市盲人按摩诊所胡先斌的笛子独奏获三等奖。1985年6月,市盲协推荐7名残疾人参加全省残疾人职业技能选拔赛。之后,有6人被编入省队赴武汉参加全国选拨赛。合肥张力(聋人)的火笔画、朱世洛(聋人)的铁画均受到好评,并被武汉电视台采录播放。1986年9月27日国际聋人节,省暨合肥市举行庆祝会,在逍遥津公园内放电影并演出文艺节目,聋哑人均可免费观看。是年,盲人卫功贵,聋人阮永红、孟晓明获“中国盲人聋哑人职工文化学习奖”,各得奖金100元。1988年9月6日,合肥市14名伤残人在江淮大戏院参加安徽省首届残疾人艺术调演,其中盲人石巍的吉他弹唱,聋人李建立、卫松的太空舞,获二等奖;盲人朱水良的二胡独奏和集体舞《读书郎》获三等奖。数日后,市聋哑职业学校工艺美术班师生书画展览在安徽画廊开幕,共展出师生国画、书法、篆刻等作品189幅,博得各界好评。其中国画《翠拥庐阳图》,卷长20米、高0.4米,雄伟绚烂,倍受赞赏。1991年5月15~17日,市民政局、美菱集团公司、市民政工业公司在市体育馆联合举办“美菱之声”大型文艺晚会,庆祝《中国残疾人保障法》实施。
体育活动
合肥市聋哑学校成立后,曾多次组织学生参加市、区举办的运动会。1973年,该校获西市区田径运动会小学团体总分第一名。1981年,安徽省盲人聋哑人协会在合肥市举办省内9所盲聋哑学校学生田径运动会,参加比赛者计136人。这是省首次在合肥市举办的聋哑学生运动会。会上,市聋哑学校获甲组总分第一名,乙组团体第四名。
1982年10月,全省7单位聋哑人男子篮球赛在合肥举行,合肥市队获第二名。翌年11月,合肥市聋哑人篮球队获得省聋哑人男子篮球单项比赛亚军;队员吴益民、李洵被评为优秀投球手。1984年4月,安徽伤残人体育协会在合肥成立,合肥市的潘文昌、沈光浩、吴益民(哑人)3人被聘为协会委员。5月,市盲人聋哑人协会组建合肥市伤残人体育代表队,有22名队员参加集训。7月,该队参加安徽省第一届伤残人运动会,在田径、游泳、乒乓球比赛中获金牌6枚,银牌14枚,铜牌6枚。10月,合肥队部分队员被编入省队参加了在合肥举行的全国第一届伤残人运动会,并取得了好成绩。其中,合肥聋人朱斌获乒乓球单打冠军。1985年7月,市盲人聋哑人协会会同市体委举办残疾人乒乓球选拔赛,从中选人参加全省选拔赛。其中,聋人朱斌、崔文军(女)分别获第一名,肢残人周采红、吴平、王继金、聋人刘瑜(女)获第二名。随后,合肥有5人被编入省代表队赴杭州参加全国残疾人乒乓球锦标赛。此次比赛中,合肥王继金获男子单打第五名,刘瑜获女子双打第五名。1986年7月,合肥市民政局、体委、盲人聋哑人协会联合举办合肥市首次聋哑人篮球比赛。省民政厅副厅长吴泰康、合肥市副市长马学模、市政协副主席振菡出席了开幕式。8月,省聋哑人篮球循环赛在合肥举行,由福利工厂聋哑人组成的合肥市代表队获男子冠军。1987年6月,合肥市残疾人王继金等11人赴凤阳县参加省第二届伤残人运动会选拔赛,其中有5人被编入省代表队,于8月赴唐山参加第二届全国伤残人运动会。运动会上,合肥市的吴益民获铁饼第三名、标枪第五名,李洵获跳高第四名,朱斌、王继金分获乒乓球单打、跳远第五名。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