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归口移交的福利企业
自1960年7月至1969年,市民政部门先后归口移交的福利工厂共10个。
三八花边厂位于长江路59号,1958年7月由7位家庭妇女筹办。起初由市妇联让房2间,工商联支援2000元资金,职工自带工具生产花边、枕套。后因产品质量差而滞销,以致开工数月人员不领工资仍难维持。杜炳南市长决定,为该厂贷款3万元,调拨3层楼房1幢;市民政局投资1万元,建设漂洗车间,安装烫台。不久,该厂因生产品种增多,质量提高,被转为国营工厂。继而与上海口岸签订合同,将产品外销西欧各国。1960年初,该厂设肥东、肥西、巢县3个分厂,有职工600余。旋因国际市场关系紧张,出口受阻,职工骤减。1961年6月,该厂100余人,连同固定资产7万余元并入市美术工艺厂,归属市手工业管理局。
合肥保温器材厂原名红光热水瓶厂,于1958年3月由市民政局在濉溪路农药厂对面兴建,占地15亩。大办钢铁时,厂址让给省委钢铁厂。翌年9月,新厂房在东七里站光荣铁厂东侧重建,并更厂名为保温器材厂。该厂有粉碎、配料、镀银、抽气等车间,拥有职工160名,资产总值203757元,可年产竹壳水瓶100万只。1960年8月,与市晶光玻璃厂合并更名为合肥玻璃厂,归属市轻工业局。
合肥光荣砖瓦厂系1951年8月由市烈军属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兴办,初名为光荣窑厂,办厂目的是安排烈军属就业。9月,在东郊杨老岗征地41.72亩建窑,10月出砖。在厂做工的烈军属、复员军人有100余名,每人月工资二、三十元(计件工资)。翌年,该厂开始从利润中提取资金,作为烈军属生活补助费。此后,经3次征地,共建窑17座,年产砖290余万块。1955年,因厂周围工厂林立,不能扩展,遂于东七里站(现合肥玻璃总厂地址)征地53亩重建,并更名为合肥光荣砖瓦厂。1959年,该厂有职工389人,设人保、生产、供销、总务4科,拥有资产总值928169元。1961年,因缺原料土而并入南郊人民窑厂,归属市城市建设局。
合肥光荣制球厂位于金寨路66号,前身为西市区篮排足球加工组,建立于1956年10月。翌年元月,市民政局投资3万余元对加工组进行扩建,扩建后更名为光荣制球厂。1958年11月,该厂转为地方国营厂。1959年,有职工55人,内复员军人13人、军属工和聋哑残人3人、贫困户32人;人月均工资为28元。1961年春,该厂并入合肥皮革厂,归属市轻工业局。
合肥八一机械修配厂系市民政局于1958年7月投资58000元筹建,8月1日建成投产。该厂生产设备多系工人修旧利废制造。主要业务先是修理汽车、摩托车和农业机械,而后是制造鼓风机、车床等。建厂后职工从19人迅速发展至327人,其中多半为农村复员军人。1960年7月,该厂更名为市八一交通机械厂,归属市交通局。
合肥红光五金厂位于东七里站,1959年1月筹建。初时由合肥开关厂支援38名技术工人及部分机器,生产弹子锁、铁包锁及拉练。1960年,该厂在蚌埠路建设新厂房。1962年9月迁入新厂房后,与原冶金机械厂合并,职工达200人,资产值31万元,当年产值为44万元。是年冬,归口移交市手工业管理局。3年后,更名合肥锁厂。
合肥民光印刷厂位于徽州路南门菜市对面,前身为中市区社会福利印刷纸捻厂。1965年3月,印刷纸捻厂由市民政局接管,更名民光印刷厂。该厂有职工118人,业务以印刷为主,兼营书刊装订和纸盒生产。1969年,移交归属市轻工业局。
合肥光荣织毯厂位于东五里井,1957年3月筹建。初名市车站区棉毯厂,年末更名光荣织毯厂。该厂以安徽纺织厂、合肥针织厂下脚棉为原料,用手摇车纺线,织成棉毯。1958年,有职工361人,分设弹花、大轮、提花、织毯、染色、整修、刮绒、机修8个车间;另有500余人领料在家纺线,每斤工资2角6分。1961年,并入市棉毛纺织厂,成为织毯车间。1年后,恢复独立,复名光荣织毯厂,归属市轻工业局。1968年,更名合肥被单厂
合肥光荣制盒厂位于金寨路17号,系1959年2月以光荣印刷厂制盒车间为基础分立建厂。该厂初始仅8名工人,制造胶布筒、药盒等。年末,有职工46名,资产值14000元,年产值48000元。1961年初,迁至宿州路。5月,移交归属市手工业管理局。8月,并入公私合营合肥丽华化工厂。5年后,更名合肥日用化工厂。
合肥光荣陶器厂前身系西市区陶器生产组,建立于1956年9月,位于五里岗西。该组有职工251人,靠露天制造坛、罐、壶、盆等起家,生产常被雨阻。翌年春,更名合肥光荣陶器厂,隶属市民政局。1959年7月,于厂址西侧征地15亩兴建厂房,生产菜坛、瓦壶等8种产品。1961年秋扩建,产量增加1倍。1963年10月,归口移交市手工业局,时有职工71人,资产值3万余元。
曾经开办过的福利企业
自1958年5月至1960年6月,市民政部门先后曾经开办过的福利企业有7个。
合肥光荣棉麻纱窗厂厂址在双岗,后迁至宿州路306号,于1958年10月初由市民政局投资25752元筹建。该厂有织机15台,职工51名(内烈军属、复员军人10名,贫困户39名)。初始生产窗纱及蚊帐布,不久因原料缺乏造成亏损而于1959年9月撤销。
合肥电讯仪器厂位于淮河路文化馆附近,筹建于1959年7月,是合肥市首家以残疾人为生产主力的工厂。该厂有职工20余名,其中聋哑人占70%。开始生产电话机和5门、100门交换机。接着生产三灯、五灯收音机及小型变压器和日光灯镇流器。翌年4月因原材料缺乏不能批量生产,于6月中旬撤销。工人们有的被调至其他福利工厂,有的人在原址设电器修理门市部。
合肥光荣饭店位于市工人文化宫东侧,筹建于1958年8月初。该店有职工28人,其中烈军属17人、复员军人3人、残疾人2人。1959年春,因粮、油、肉计划供应少而撤销。
合肥东风炼焦厂系1958年10月,由市民政局投资在濉溪路南侧征地兴建。初名光荣炼焦厂,旋即更名东风炼焦厂,并迁往东郊螺丝岗。该厂有职工304人,拥有炼焦窑32座及电动机、破碎机等设备,日产焦碳百吨。1959年9月因亏损而撤销,人员另行分配,房屋移交归属市临时收容所。
合肥光荣炼铁厂1958年7月,市民政局建0.5立方米小高炉一座,后增建1.5立方米高炉2座,成立光荣炼铁厂。该厂有职工40人,其中复员军人15人;当年产铁22吨,产值3520元,年末亏损39010元。翌年春,撤销。
合肥光荣钢铁厂位于东七里站,建立于1958年9月,隶属省民政厅。该厂有职工287人,年末增至1292人,其中复员军人420名;拥有13立方米高炉4座、8立方米高炉2座,资产值107.7万元;年产生铁718吨,产值11.1万元。因亏损严重,于翌年春撤销。
合肥光荣造纸厂位于长江路347号,系1956年以西市区豆汁生产组分立出的造纸组为基础,于1957年7月兴建。该厂有职工70余名,年产值1.4万元,1958年5月撤销,设备移交市造纸厂。初具规模的福利企业
1989年,经过清理整顿,合肥市区符合条件的福利企业共有27个,其中规模较大的骨干企业有5个。
合肥电镀厂位于濉溪路西段,前身是合肥低压电器厂,系由市民政局投资于1966年就着市社会福利院旧址筹建。该厂初始生产30~200A负荷开关、15~600A管状熔断器等。“文化大革命”初期,连年亏损。1969年,转亏为盈。1976年,产值77万元,盈利11.84万元。1977年,转产HF—130型载重汽车驾驶室,兴建新车间。1979年,将业务项目转为电镀。翌年,更名合肥电镀厂。1980~1984年,因厂区地势低连遭3次水灾而亏损。1985年,因按照干部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要求调整厂领导班子,并采用经济承包、联产联质计奖、联责计奖等方式进行管理而扭亏转盈。1987年,该厂有职工259名,其中盲、聋哑、残人95名。厂区总面积43.84亩,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固定资产231万元,年产值162万元,利润17.8万元。
合肥民政综合厂建立于1963年10月,由市社会福利院的飞跃酿造厂、豆制品厂、跃进五金厂、幸福制鞋厂合并而成,称市民政局社会福利生产综合厂。该厂位于宿州路145号,生产化学酱油、豆制品、电动机、服装等。1965年,有职工63人,其中盲哑残及成年孤儿34人。1966年,将豆制品、服装、电机生产及自行车装修门市部撤销,部分人员、设备支援新办低压电器厂。1968年3月,更名市民政综合厂,兴建新车间酿造酱油,将厂部移至二里街。1971年,建立化验室,配专人检测酱油质量。翌年,更新生产设备,废置老式小锅炉,安装0.4吨立式水管锅炉。1976年,兴建新,年产酱油近200万斤。1984年,实行经济承包制,建立酿醋车间,以碎米为原料制醋。翌年初,设立食用菌服务部、民政服装厂。
合肥光荣印刷厂系1957年4月由中市区印刷组、西市区印刷制本组合并组成。厂址在宿州路105号,厂房面积407平方米。该厂原为集体所有制,后由市民政局投资扩建,并转为地方国营厂。1959年2月,迁至长江路160号,隶属省民政厅。1969年,改属省轻工业局。2年后,与省供销社印刷厂合并,归属安徽生产建设兵团。1975年,归省民劳局。1985年,有职工174人,其中聋哑、残人46名;拥有厂房4723平方米,固定资产值53万元,年营业额60余万元。
安徽省假肢厂于1951年建立,位于安庆路235号,初名“安徽省革命残废军人整形工厂”,隶属皖北行署民政处,属地方国营福利工厂。该厂有职工16人,制造上下假肢及轮椅、木拐、病理鞋、围腰、背心等,专为省内革命残废军人服务。1972年,更名红光假肢厂,迁至霍邱路新厂房,设金工、综合2个车间生产假肢、矫形器、辅助器等60多种产品。1977年,更名安徽省假肢厂。1985年,拥有资产总值41.8万元,职工72人,年产值18.2万元。
合肥工矿电器总厂前身是东市区盲哑制钉厂,位于滁州路100号,创办于1968年3月。初由残废军人王胜昌、李富淼带领王棠英等6名盲人,在东市区革委会民劳组帮助下,借草房2间加工元钉。他们3个月不取报酬,苦练技术,造出合格产品。1971年,该厂转为地方国营,开发研制民用高级电表箱、电缆热补机、芳香灭蚊片、蟑螂笔等新产品,年产值逾百万元。2年后,与高压开关总厂、省家具工业公司、舒城家具厂联合生产开关柜、铝合金柜台、货架等,同时注意智力投资,提高职工素质。1985年,所产元钉等产品获省优称号,并外销东南亚、中东地区。1986年,有职工376人,其中盲、聋哑、残138人;拥有资产总值215万元,生产设备200多台,还建立了高压开关、篷布、人造大理石等6个分厂。
下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