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招募志愿兵
合肥地区的人民军队兵役工作始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民国18年。当时,合肥、寿县等地是鄂豫皖红色根据地的东北外围。在残酷的斗争中,建设人民武装始终是合肥地区共产党组织的主要工作之一。中共合肥中心县委根据安徽省委的指示,为支援红色根据地的军事斗争,积极开展武装斗争和兵役工作。一方面,通过对觉悟农民的动员,使他们加入赤卫队、游击队等地方武装,待机上升为主力;另一方面,有计划地组织青年去苏区加入红军队伍。同时,对国民党军人开展兵运工作,策动敌军官兵携枪投入红军。
抗日战争时期,合肥地区党组织和政权机构,利用全民抗战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人民武装,壮大新四军部队。民国27年,中共安徽省工委派马实、宋德渊等人,到合肥地区开展统一战线工作,联系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红军游击队员,组建抗日武装,加入新四军部队。民国29年8月成立的以严佑民为书记的中共合肥县委,指示所属各区大力发展地方武装,为新四军部队输送兵员。民国32年冬,中共巢合县委把“扩大武装,动员青年当兵”做为五大任务之一。同年,寿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二、三、四区(均在今长丰县境内),根据县政府部署,发出“一家有一人参加新四军”的号召,并对新四军家属实行优待政策。其中第四区被公认为“扩军最好的地区”。青年抗日会、妇女抗日会等群众团体,配合中共党组织,在人民群众中积极开展工作,鼓励青壮年参军。在民主政权控制地区内,“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的口号,长期在人民群众中传诵。新四军每到一地,一些年轻小伙子就积极主动地和干部战士亲近,问长问短,要求参军。部队开拔时,常有青年随部队参军入伍。
解放战争中后期,合肥地区的革命斗争形势迅速发展。在发展地方武装,瓦解敌军的基础上,建设了数支团一级的地方武装,先后部分或全部上升为主力部队,为人民解放军野战部队输送了大量兵员。
改编地方武装民国20年4月,鄂豫皖苏区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后,中共合肥中心县委在西乡二、三区分别举行千人大会庆祝胜利,许多青年纷纷要求当红军。中心县委遂大量吸收青年入伍,并将其编成500余人的游击队,携带300多支枪,赴根据地加入主力红军。民国24年4、5月间,为支援苏区,中共皖西北特委在合肥南乡彭家圩军事会议后,从活动于合肥、庐江一带的皖西北游击师拨出一个连,共130人,全副武装开赴大别山区,补充红28军82师246团。
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合肥县各级组织和东进抗日在合肥活动的新四军第4支队7、8、9三个团,相互配合,大力发展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在马集地区有“抗日救亡义勇军”;在山王集地区,有“山王自卫队”;在聚星街有“肥西抗日人民自卫军”;在磨店地区,有“自卫军抗日游击队”等等。这些抗战初期由共产党员领导的武装,不久大都上升为新四军主力部队。有的地方政权,有计划地将地方武装中的优秀士兵输入主力部队。如寿东南行政办事处(民国30年成立,辖区多在今长丰县境内),在各区、乡均成立武装基干队,当基干队达成一定人数和战斗力后,就从中选择军政素质较好的战士输送到主力部队。为此,所属区乡武装一般只保持一二十人的规模。解放战争时期,在合肥区、乡地方武装和游击队基础上组建的肥东支队、肥西支队,也部分或全部上升为人民解放军公安、警备部队。
动员青年参军民国20年5月9日,皖西北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中共合肥中心县委举行庆祝大会,印发大量传单,号召工人、农民参加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8月底,由合肥西乡第三赤卫大队长刘映冰(刘朝光)带30余人去皖西苏区加入了红军。皖西北游击师在寿县合肥地区扩大武装,部队最多时发展到400多人。老红军谢海山是现今肥东县白龙区费集商冲村人,于民国22年志愿赴六安参加红军,被编入红25军。在人民军队中经历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历任战士、交通员、副官。1949年11月退休回乡,1986年在原籍病逝。他是合肥地区参加红军的人中幸存下来的少数几个人之一。
抗战期间,合肥地方政权不断输送青年直接参加新四军主力部队,如民国28年10月,叶挺军长派副官魏立诚回家乡杨庙扩充部队。魏找到同乡董皖白,动员他参加新四军。董并在杨庙联络60余名抗日青年一道参加。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时驻肥东褚老圩)给予董所集纳的抗日青年以“江北指挥部特务营”番号,任命董皖白为营长,派来熊忠效任教导员。不久,这支队伍便开到津浦路东编为某部迫击炮连。是年冬,新四军4支队9团3营营长赵干臣奉命回家乡肥西四十井乡扩充兵员,于民国29年夏,率新征300余青年经水路赴新四军皖江根据地,但途经槐林咀时,赵干臣不幸被叛徒杀害。这一年山王集地区党组织输送100多名青年到梁园镇参加新四军。仅民国32年一年,肥东磨店乡就陆续向新四军2师巢湖支队输送新兵300名。由杨效椿领导的新四军2师淮西独立团,在现今长丰、肥东东北部地区活动3年,队伍由300余人扩充到1000多人。所补充的兵员,多来自现今长丰、肥东东北部地区。仅长丰县沛河乡李岗村,就有20余名青年志愿加入了新四军。上述地区的民主政权,每年都要招2次兵,民国32、33年招兵4次。县区政府要求每户兄弟3人参军1人,兄弟5人参军2人。
抗日民主政权为做好招兵工作,十分注意以通俗的形式开展兵役宣传工作。当时由宣传干部编的,在根据地内广为传唱的抗日小调中,有关招兵的有:
《五更小调》第四段:“四更静啊里呀,月亮已偏西,新四军乡政府设在土拐集哪,它使我们穷苦人心明眼又亮,愿跟他打鬼子卫国保家乡哪哈哈。”
《讨饭歌》第四段:“决心不讨饭啦,去当新四军,丢掉竹杆拿枪杆,坚决去抗战。找到杨效椿,当上新四军,武装整齐多精神,拼死打日本。”
专门宣传当兵抗日的小调有:《三封家信》:“第一封家信哪写给我爹娘,儿在呀部队里身体很健壮,请你们在家把心放。新四军哪民主又平等,大家伙团结得亲如一家人。第二封家信哪写给我哥嫂,在村里切不要与人家争吵。模范军属一定要做到。敬爹娘和邻居,弟就放心了。第三封信哪写给我的妻,孝父母敬哥嫂,家务多料理。你不要把我啊时刻挂在心里,革命成功转家门,团圆还不迟。”
在各种因素的推动下,人民群众从军抗日的热情很高。整个抗战期间,在今长丰县境内,当时属寿县抗日民主根据地及津浦路西根据地,累计输送了1000余名兵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合肥地区的兵役工作,从战争年代的以地方武装上升主力为主,转变为以政府有组织地招集兵员输往部队为主。解放初期,合肥人民参加人民军队的主要形式是报考军事学校和志愿报名参军。1950年11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地方政府号召广大翻身农民积极报名参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1年上半年,皖北军区奉命组建数个新兵团招集新兵。2月,在合肥地区设一个新兵团。富有革命传统的合肥人民踊跃参军,新兵团很快完成招兵任务。
1953年2月,安徽军区新兵第212团、213团再次在合肥地区招集新兵,肥东、肥西均有任务。广大青年在政府号召和志愿军战绩的鼓舞下,再次掀起参军高潮。肥东县号召青年参军的口号是:“青年们,为祖国为人民站出来!”县政府给入伍青年挂大红花,组织群众敲锣打鼓把他们送到部队。没有招兵任务的合肥市区,许多青年参军要求迫切,先后有80多名群众、15名干部到政府要求当志愿军。因市区无法接纳,有24人去肥西县报名,其中先去的4人被接收入伍。东市区33名青年表示:“抗美援朝光荣,参加抗美援朝是进步的表现。”有9名青年怕政府不批准,打了请求报告并让父母写了保证书送到部队和区政府。中共合肥市委将上述情况报告安徽省委后,省委指示:合肥市无动员任务,如群众要求坚决,可去肥东县报名参军。整个抗美援朝期间,合肥地区有7900余人志愿参军,其中市区、郊区1700余人,肥东县3000余人,肥西县3200余人。
策动敌军起义民国19年,中共合肥中心县委遵照中央指示,把做国民党军队士兵的工作作为工农群众工作的一部分,使武装的士兵投身到工农群众或红军中去,将发动兵变与领导农民游击战争配合起来。中心县委先后派出20多名党员渗入敌军内部策动敌军投向人民。民国20年,驻肥西金桥的国民党陈调元部46师某团,经共产党员、游击队小队长杨继明的策动,其2营3连1排长率7名士兵带枪起义,到大潜山参加了红军游击队。民国21年,驻合肥的国民党军第46师272团2个连,在共产党员策动下起义投入红军。
抗战时期,民国30年1月,新四军津浦路西联防司令部司令郑抱真,路西联防办事处主任童汉璋,派遣宣质斌、宣醒民从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返回肥东西山驿、山王集一带,设法打入敌伪组织拉武装。是年3月,二人通过与伪山王乡乡长陈道德的旧交关系,分别当上了山王自卫队长和副队长。他们利用矛盾,收缴了国民党乡武装和地方劣绅的枪支,发展到30余人/枪,协助新四军武装打击国民党顽固派。民国31年10月,宣醒民奉命率部开到巢南新四军驻地,编入新四军7师巢北大队,宣醒民任大队长。同年4月,童汉璋派遣宣有章、宣耀章、宣锦章3人回到家乡肥东,利用故旧关系,打入伪清乡第2师第1团陈俊芝部。同年10月,宣济民、岳炎率仅有20人的淮南游击队到山王集开辟游击区,打入伪军内部的上述3人奉命拖出他们掌握的20余人枪加入游击队。该游击队后编入新四军7师巢湖独立团。
新四军4支队在东进皖西地区抗日时,开展改造土匪队伍,也是化敌为友,壮大抗日武装的工作。沿途散发瓦解和争取土匪抗日的《告绿林同胞书》,产生巨大反响。民国28年,一个姓邢的中年人找到中共合五区(青龙厂地区)区委书记林恒,说手下有四、五百兄弟(土匪),不少人想洗手不干,参加新四军。经调查,这帮人多系当地破产农民,逼上梁山,当了土匪。新四军官兵平等,坚决抗日的作为对他们很有感召力。区委决定争取这些人弃暗投明,由林恒只身前往合肥城北十里洼一带,向300多名土匪宣讲抗日和革命道理,老邢也动员大家抗日,结果大多数人报名当新四军。后选择了阶级成份好、年轻、“上梁山”时间短、认识较好的200人,经再次筛选出100余人,编为新四军某团2营的一个连,由共产党派了连长、指导员等主要领导干部。老邢任2营副营长。后来,这些人在新四军中表现较好,对日作战坚决。
民国37年11月11日,在中国共产党寿(县)、六(安)、合(肥)、霍(丘)工作委员会的策动下,合肥县的国民党江夏乡长兼联防大队长刘学素率领联防大队300余人,国民党高庙乡乡长杨介凡和陈民钦率领乡武装100余人,国民党潜山乡乡长刘学广和杨其祥(二人均为中共地下党员)率领游击武装200余人,在寿县方圩宣布起义。中共寿六合霍工委书记赵凯主持了起义人员大会。这支武装一部分编为一个警卫连和一个独立营,直属于中共地方政权六合办事处,另一部分编入六合办事处下辖的区级武装。办事处撤销后,改编入寿合县总队。是年9月,中共肥西县委为贯彻皖西三地委指示,曾集中力量收编境内土匪,并当众处决了拒不接受收编的匪首“三老姑”,迫使其余匪股200余人接受收编,使肥西支队兵力扩大了一倍。接着部队开赴舒城三分区驻地,在分区司令曾庆梅的指导下进行政治、纪律教育,枪决3名违纪受编人员,提高了部队的素质。
民国37年12月底,在中共皖西三、四地委的领导支持下,经中国民主同盟盟员郭崇毅、龚衡军等人策动,国民党合肥县自卫总队1000余人宣布起义,加入人民武装。
征集义务兵
征兵组织合肥地区首次征集义务兵是1954年底在肥东、肥西县进行的试点性征兵,合肥市兵役局部分干部赴肥西参加了首次征兵工作。合肥市区1956年春开始征集义务兵。当时按《兵役法》规定,在中共合肥市委领导下成立市兵役委员会,领导全市征兵工作。兵役委员会在征兵中的职责是按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的决定,按分配的计划数目征集兵员,并组织宣传动员,审查和批准平时免服现役事项。1962年,成立合肥市人民武装委员会,在征兵期间负责研究贯彻兵役工作的方针政策,处理征兵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文化大革命”期间,人民武装委员会停止活动。1967年12月,省征兵会议指示合肥市成立征兵委员会,由于人选未能确定,遂于1968年元月成立市征兵领导小组,领导全市征兵工作。主要职责是制定征兵工作的具体实施办法。
征兵期间,城区、郊区、县均成立征兵领导小组和征兵办公室。其组织形式、工作任务与市级征兵机构相同。50年代初,省、市直属机关按系统实施征兵。为便于领导,均在市兵役委员会下成立机关征兵工作组,负责本系统征兵工作。以后实行完全的以“块”(行政区)征兵,省、市直属机关不再设征兵工作组。街道办事处,县以下的区、乡(镇)均成立征兵办公室或征兵小组。各级征兵组织机构均为临时性机构,主要领导由各级党、政、军领导兼任,工作人员从有关单位抽调。
兵役登记合肥市区兵役登记工作开始于1955年第四季度。当时为准备市区的第一次征兵,市兵役局组织力量对18、19、20岁三个年龄组的适龄青年进行了摸底登记,共登记5661人,为完成首次征兵任务和持续动员打下基础。建国初期,城市人口流动较大,1956年8月在小南门派出所辖区进行了试点调查,应征公民变动率为45%,因此每年必须进行兵役登记和核对。1956年第三季度登记了下一年度满18岁的17岁青年1700余人。1957年登记17岁青年1756人。这两年对已登记的应征青年均进行了核对。
1984年我国第二部《兵役法》颁布,规定每年9月30日前进行兵役登记。合肥军分区于1985年部署市区和郊县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兵役登记工作。各区、县均成立了兵役登记领导小组,县以下区乡镇亦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按兵役法要求,在普遍登记后,确定应服兵役的适龄青年均填写《兵役登记表》,基层单位填写上报《兵役登记统计表》,乡一级保存《应征公民花名册》。在上述基础上,确定当年预征对象。对依法应缓服、免服、不得服兵役的人也做了登记统计,由乡、镇掌握。
宣传动员1956年1月,合肥市区首次征兵,在市委领导下,动员全社会进行了征兵宣传教育,重点是宣传兵役法和义务兵役制。并组织召开应征公民座谈会,应征公民家属及军属座谈会,收到良好效果。全市有5211名适龄青年在“站出来让祖国挑选”的口号下报名应征,占适龄青年的92%。出现父母送子,妻子送丈夫参军的典型事例558起。最后征兵253名,超额完成了首次征兵任务。
60年代初,国际形势动荡不安,台湾当局叫嚣窜犯大陆,并不断派遣特务入境侦察,骚扰大陆。合肥地区曾落下台湾当局飞机、气球撒下的传单,战争空气较浓,这些情况给征兵工作带来不利影响。1962年夏季征兵,2024名应征青年政审体检合格后,少部分人思想“回生”,入伍决心动摇,最多时达115人,占5.7%。经调查,主要原因是这部分应征青年或其家长怕打仗、怕牺牲。在市委的统一部署下,组织力量,对应征青年进行国际形势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应征青年端正入伍动机。同时做好应征青年家属的思想工作。经过教育,绝大多数人转过了思想弯子,圆满完成当年征兵任务。在总结此次征兵的经验教训时,市委和市人武部认为今后决不能因兵较好征就放松征兵宣传教育动员,在形势紧张时特别要抓紧这项工作。
1964年夏季征兵,宣传教育工作比较扎实,全市有953个单位召开了有关征兵宣传教育的大小会议2554次,受教育人数145971人次,在全市人民中掀起了征兵高潮,涌现了许多感人的事迹。西市区七桂塘居委会居民陶德合积极替儿子报名,他说:“我有5个儿子都在工作,不能光叫别人保卫我们,我要送1个儿子去保卫祖国”。许多居委会组织军属和现役军人现身说法,谈青年在部队的进步,带动大家。该年度报名人数占适龄青年的98%,体检、政审双合格的适龄青年中,只有2%的人发生了思想问题。
70年代,城乡青年绝大多数要求入伍的心情非常迫切,写血书要求入伍的事也时有发生。少数人为当上兵不惜走后门,在体检政审中弄虚作假。如:背视力表,请人冒名顶替参加体检,更改年龄,迁移户口等等。另一问题是如何使未能入伍者安心留在地方和防止发生事故。特别是农村青年,一旦当不上兵,易产生“前途无望”、“无脸见人”等等思想问题。为此,在征兵宣传上大讲“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各级组织把“留者安心”做为后期征兵工作的重点,保证不出事故。
1979年冬季征兵,因受对越自卫还击战影响,部分适龄青年存在当兵“怕打仗”,不如招工、上大学等思想反映。征兵宣传教育以加强国防,保卫四化建设,发扬革命的英雄主义为主调。广大青年依旧积极报名应征。中市区淮河路街道杨昌华是对越作战烈士梁厚明的母亲,毅然将另一个儿子送去应征。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当年冬季全市征兵任务4623名,是历史上任务最重的一年,依然按期完成。
80年代后,城乡搞活经济,就业门路较前广泛,主动报名应征的减少,观望、犹豫的增多。1981年冬季征兵,合肥城区、郊区报名人数4896人,报名率20.25%,为历史上最低点。1983年增辖肥东、肥西县。1985年征兵报名率为23.17%,其中东市区适龄青年数900人,报名415人,报名率为46%;中市区适龄青年677人,报名364人,报名率53.76%;西市区适龄青年1100人,报名409人,报名率37.18%;郊区适龄青年4255人,报名1936人,报名率45.5%;长丰县适龄青年36392人,报名2185人,报名率6%;肥东县适龄青年13000人,报名4300人,报名率为33.07%;肥西县适龄青年21000人,报名8421人,报名率39.16%。其中城区青年报名率为44.37%,郊、县青年报名率为22.41%。农村青年报名率大幅度下降,并低于城市青年报名率,与农村实行承包制、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及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做工有关。
这一时期,宣传活动突出了依法服兵役和国防观念教育,并通过“两山”英雄报告团及合肥籍战斗英雄的宣讲,激励广大青年的爱国激情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国家在征兵政策上做了调整,规定城镇户口青年服役退伍后可安排全民企事业单位就业。合肥市1985首次在在职青年工人中征兵20名。同年发文件规定,从企业入伍的新兵,可享受相当于本人工资75%的优待金,退伍后由市统一安排工作单位,在部队立功的可优先照顾。合肥郊区农村在新兵入伍后,每年由乡政府发给其家庭400~500元的优抚金。各县也都制订了具体的优抚政策。这些措施对动员青年应征起了较大作用,使城乡报名率又呈上升趋势。
合肥市部分年度适龄青年应征报名率

体格检查新兵体格检查由市区(县)征兵办公室组织体检站按国家规定体格检查标准实施。体检站抽调业务熟练、政治可靠人员组成。每年开检前均进行业务训练,基层征兵机构负责应征对象病史调查。
1956年征兵,全市抽调24名医务人员,组织2个体检站,各检查6~7天。体检项目较少,不进行全面化验。共体检755人,定兵253名,送检数与定兵数比例为2.98:1。因个别医生检查不仔细造成退兵3名。1957年春季征兵,成立2个体检组,日体检量60~80人,体检时间6~7天。抽血化验145人,挑选73人进行X光透视,定兵66人。该年因身体不合格退兵3名。1959年春季征兵,按3:1送站体检。
1962年冬季征兵650人。全市设4个体检站分赴各区进行体检,日体检量为80~100人。这一时期开始体检部门比较重视体检力量的构成和资料的积累。1964年夏季征兵,全市抽调的医务人员中,有过征兵体检经验的医生占31%,体检合格率为24%。送体检与定兵比例为5.78:1。
1970年征兵,市设1个中心体检组,4个市(郊)区设4个组,长丰县设6个组,共11个体检组。为确保体检质量,通常由市中心体检组组织复查小组,按有关规定对体检站的体检质量进行复查。1972年,市中心组复查小组对长丰县下塘、四棵树两站体检合格的120名青年进行2天摸底复查,计误差:内科3名,占2.5%;外科9名,占7.5%;五官科12名,占12%。共24名,总误差率为20%。对全市各体检站692名空降兵身体合格青年进行复查后,淘汰率近50%(市区组空降兵复查淘汰率为4%)。通过摸底复查,五官科误差率较高,主要为耳、鼻疾病较多,外科是生殖器、肛门疾病,内科以肝脾误差为主。(该年还对不合格的1049人进行了疾病分类统计。1976年冬季征兵,全市抽调105名医务人员组成7个体检站,其中“老手”76名,占72.3%,各主要科室均由一、二名“老手”把关,体检合格率为46.52%,送检比例为3.52:1。
80年代后,由于体检设备性能和体检水平的提高,全市体检站设置大为减少。1982年冬季征兵,设3个体检站(市、郊区1个,长丰县2个)。抽调了29名医务人员。其中主任医师6名,医师5名,“老手”占全部人员80%左右。是年送检人数与定兵人数比例为1.89:1,为历史最好水平。对淘汰人员的疾病进行了各科分类统计,结果发现视力淘汰率大幅度上升,色盲淘汰占较大比例。内科因肝脾肿大淘汰占70%。1983年开始增加了肝功能化验及乙型肝炎表抗检查项目,并规定各县对体检合格者自行组织抽查,抽查面不低于5%。不合格率较高时,即全部复查。对条件兵必须全部复查。1985年冬季征兵1705人,进入肝脏检查的2272人,其中因肝功能不合格淘汰22人,占0.97%;因乙型肝炎表抗检查不合格淘汰191人,占8.4%。抽查中发现不合格率较高,即对已定兵的1195人进行复查,淘汰77人,合格率为93.56%。对133名条件兵进行复查,淘汰43人,占32.3%。
政治审查合肥市历年征集义务兵的政治审查工作均在各级党组织领导下,由各级征兵机构的政工部门负责实施。各级公安部门在政审中承担重要任务。1956年1月,中共合肥市委召开市区首次征兵三级干部扩大会议,市公安局有关领导,全市各派出所正副所长均出席了会议。郊区乡和市区居委会的治安主任也出席了会议。
1956年征兵,对新兵政审以公安部、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下达的《三条规定》为标准,由基层征兵机构在目测摸底阶段实施政审。为保证首次征兵的政治质量,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送党团员入伍。当年入伍新兵中,党团员占53%强,(高小以上文化程度占总数60%强)。1957年征兵,市兵役办公室下设政工科,各征集站设政审组,专门负责政审工作。同时,注意政审队伍的建设,要求各单位抽调政治上可靠,有工作能力的干部参加政审。1962年夏季征兵,全市成立各级政审小组79个,参加政审的干部316人,绝大多数是组织、人事、公安、保卫干部。政审方法也由第一次征兵时在目测阶段完成,逐步改分两步完成:体检前基层单位首先搞好初审,应征青年到体检站时,由政审干部带队,体检合格者由区征兵办公室政审组政审。体检合格一个,政审结论一个。遇有疑点时,由送审单位的政审干部介绍情况,补充材料。通过两次政审提高了新兵政治质量。
对应征青年家庭出身和社会关系的考察,为兵员政治质量高的重要指标。1960年,全市政审2617人,合格2249人,政审合格率86%。定兵前对已合格的2249人进行复审,淘汰5人,占0.22%。该年入伍新兵中家庭出身为工人、贫农、城市贫民的占66.6%,党团员占40.7%,初中以上文化水平占75.4%。1964年征兵700人,市、区两级征兵办公室抽调了71名干部,基层单位成立了20个征兵办公室和61个征兵小组,共投入干部533人进行政审,政审中强调逐级负责,三级把关。即征兵单位党组织初审,派出所和公社党委复审,区政审组审查定案。要求初审严格把关,条件不符的坚决不上送复审。采取这些措施使淘汰率降低,最低的郊区仅为1.2%。征兵期间,接公安部、总参、总政“对家住外地的应征青年取旁证材料”的指示,全市组织64人外出调查了302名应征青年的旁证材料,其中有30人不合格,大部分属于隐瞒本人地富成分和亲属的重大政治历史问题。该年入伍新兵中家庭出身于工人、贫雇农、下中农的占74%,团员占29%,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69.2%。
1966年开始“文化大革命”,使征兵政审工作出现复杂的局面。1968年,合肥市在安徽省军管会合肥市工作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征兵工作。当年政审实行新的政审标准,并开始征集“特种政治条件兵”。政审难度较大。当时组织政审队伍比较困难,老的不愿搞,新的不会搞,领导不敢搞。在市征兵办公室的努力下,被抽调参加政审的干部都表示:“不利于大联合和征兵的话不说,不利于大联合和征兵的事不做,求大同,存小异,搞好征兵工作”。对有争议的政审对象,政审人员能够坚持原则,并说:“顶多说我们又搞黑材料,再同从前一样挂牌游街”。不少单位档案散失烧毁,东市区的工厂只有模型厂的档案完整无损,余均不全或没有了,这给政审带来了很大困难。经过艰苦的工作,使政审工作按期完成。1970年冬季征兵,实行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政审方法,送检对象由群众推荐,入伍青年由群众讨论。一般由生产队、大队、公社逐级复议审定,由县区审查批准。1972年冬季征兵,全市专职政审人员133人,其中“老手”115人,占87%。1976年冬季征兵,有政审人员590人,政审“老手”472人,占80%。该年度征集的“特殊政治条件兵”达503人,占征兵总数的33.31%,1978年冬季征兵,政审人员521人,“老手”388名,占74.47%。70年代运动较多,政审条件时有变化,为严格执行上级规定的政审标准,通常在政审开始前对政审人员进行业务集训。1971年12月,公安部和总参谋部、总政治部下达了新的兵员政治条件的规定,强调要特别重视兵员的阶级成份和阶级出身,但同时也不要唯成分论。各级征兵办公室均组织政审干部学习了中央有关划分阶级成份的规定,对商业资本家、商人、小商人、小贩、小业主、城市贫民等出身的填写统一了认识。1978年春季征兵,应征青年杨某因隐瞒其几个亲属被我镇压、判刑、管制的情况,而于3月入伍,4月被查出作了退伍处理。
1978年10月公安部和总参谋部、总政治部颁发的《关于征集兵员政治条件的规定》和中共中央颁发的中发(1979)5号《关于地主、富农分子摘帽问题和地主、富农子女成分问题的决定》,把中国共产党历来的“有成分论,不唯成分论,重在政治表现”的政策具体化,给征兵政审工作带来重大影响:对成分不好,社会关系复杂者重在考察本人的政治表现和其亲属的政治表现,只要表现均好则予政审合格。1978年冬季征兵,肥西县有一应征青年的姑父原籍苏联,接兵部队不敢要,肥西县征兵办公室派人去其姑父单位详细了解,弄清此人是出生在俄罗斯的犹太人,6岁即来华,早已入中国籍,现实表现很好。该县按政策条件批准了这个青年入伍。该年度,全省共征集非劳动人民家庭出身的青年49人入伍。其中合肥市(市区、郊区、长丰县)19人,占全省的38.77%,占该年度合肥市入伍新兵的1.33%。1979年冬季征兵,按上级规定征城市兵3823人,占当年征兵总数的82.67%,是历史上征兵最多的年份。政审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应征青年的现实表现上,对疑难问题,以“七个区别”来判别:对偶尔参加打架、赌博,情节轻微,已经改正者准予合格。同时,重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对211封人民来信和563人次的群众来访中属于揭发检举的做了认真处理,经调查核实,取消了4人的入伍资格。该年度征集了52位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青年入伍。中共中央中发(1979)5号文件规定,摘帽子的地富反坏分子一律定为“社员”成分,该年度征集了10名社员成分的青年入伍。
1979年起,国家为调动积极因素,对偶尔有轻微违法行为的应征青年,在政审上有所松动。但在实际征集过程中,情况复杂,界线难以把握,加之不正之风作怪,影响了兵员政治质量。1983年冬季征兵,总部对1980年10月颁发的《关于征集兵员政治条件的规定》第五条中的人,一般不批准入伍;凡中央政法会议规定严厉打击的对象或漏网分子,一个也不让混入部队。并规定把征兵政策交给群众,对体检合格的青年张榜公布,让群众参与把关。从而在政策上堵住了影响兵员政治质量的空隙。1984年冬季征兵,有2人参加过违法和犯罪活动经群众揭发被及时收回军装,取消入伍资格。
1984年后,各县把征兵对象的政审工作承包给公安局。市区实行居委会和应征青年所在单位、街道和派出所,区征兵办和公安分局三级政审,分别签署意见、盖章负责的制度。以90天后有无政治退兵,做为奖惩的标准。
部分年度新兵政治、文化情况统计表

合肥地区义务兵征集数统计表

部分年度征兵政审合格率

招收军事院校学员
1949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部分军事院校开始在合肥地区招收学员。合肥知识青年踊跃应招,1950年12月,市区各中学就有600余名学生报名。1953年,在合肥招生的计有华东军政大学、第三野战军通信学校、第二军医大学、皖北公安学校、皖北军政干校、中南军区机要学校、防空干校、第二炮校、第三炮校、空军三预校、军委工程学校等院校。1955年7月,解放军重庆通信兵技术学校在合肥市一中等重点中学招收机要、通信专业学员,一中7名高中学生被招收入军校。
1959年4月,由人民武装部门牵头承担在合肥地区招收飞行学员任务。根据中共安徽省委指示,合肥市成立选调飞行学员委员会,以市兵役局为主实施。5~7月,在全市初中、高中、师专7959名应届学生中开展选招工作,一共选招飞行学员24名(市区19名、肥西1名、肥东3名、巢县1名)。此后至1986年,大部分年度,合肥地区均有选招飞行学员任务。至1986年,共招飞行学员285名。1987年,人民武装系统奉命不再承担选招飞行学员任务,招飞改由空、海军自行实施。
1960年6月,有关军事院校在合肥市高中学生中选招学员。中共合肥市委决定由市县招飞办公室负责承办。共在市区一、三、四中和肥东、肥西、巢县中学高二、高三年级中挑选54名政治条件好,品学兼优,身体健康的男女学生,入军事电信工程学院和总参谋部某部为学员,女生占18.5%。其中市区29人、肥西5人、肥东7人、巢县13人。1961年5、6月间,军事电信工程学院和工程兵某部复在合肥招收60名学员。其中高中毕业生50名,初中毕业生10名。女生占20%。
合肥市历年招收飞行学员统计表

1978年在合肥地区招收军事院校学员工作,由合肥警备区、教育局等单位组成招生办公室联合实施,军事院校派干部参与招生工作。招收对象,除接受政审、体检外,须参加文化考试。当年,第二军医大学在肥招收大学生10人,南京军区总院护士学校在肥招收中专生50人,共60人,其中女生46人。大学生录取分数在370~400分以上,家庭出身为贫农5人、军人3人、干部2人,均为团员。中专生录取分数在250~300分以上,家庭出身,贫下中农13人,工人19人,干部、军人16人,知识分子2人。此外,解放军外语学院亦在合肥招收学员7人,空军第二炮兵学院在肥招收学员6人(含肥东1人,肥西3人)。1978年以后,人民解放军各类军事院校招收初、高中生入学的工作,逐步纳入国家统一招生的轨道。合肥地区每年都有数名至数十名应届中学生被军事院校录取,至1985年,达327人。
1978~1985年军事院校在合肥地区招生情况统计表

招飞体检招收飞行学员,通常动员目测合格的男学生均参加体检。1976年招飞8人,动员了全市(市区、长丰,下同)83所中学8095名学生报名应招,摸底合格的6159人均参加体检,合格62人,合格率1.01%。通常一级体检合格者以20:1的比例送二级体检站复检,但实际上凡通过一级体检者均送二级体检站复检,以提供较大的选择余地。1983年,合肥市招送空军航空预校的学员,无一人淘汰,受到省招飞领导小组的表彰。
合肥地区部分年度招飞体检合格率统计表

合肥地区部分年度招飞体检淘汰疾病统计表

招飞政审对体检合格的学生须进行政治审查。1976年合肥市(市区、长丰,下同)62名学生体检合格接受政审,合格10人,占16.12%。1980年招飞组织政审干部25人,赴全国20个省市调查了1000多条外调线索,行程数万里,向20个省市发函222件,回函177件。政审结果,75名体检合格学生,48人政审合格,占64%。政审不合格的27人,淘汰原因为:一、超龄;二、本人一贯表现不好,如打架闹事;三、父母或直系抚养者有重大政历问题,本人现实表现又不好;四、与本人联系密切,影响较深的亲友有严重历史问题,一贯表现不好。1981年,总政干部部决定,招飞列入全军院校招生计划,属特殊专业学校提前招生的部分。1984年,中央军委招飞领导小组决定,从当年开始,招收飞行学员要参加全军统一的数、理、化、政治、语文5门课程考试。文化水平正式列为录取飞行员的主要条件。为此,合肥市招飞领导小组决定,对体检合格的二年级高中和职业班学生27人集中进行5个周的文化复习,再参加招飞统考,由合肥市教育局具体组织实施。三年级高中学生体检合格者,不参加集中复习,在学校毕业会考后直接参加招飞统考。1984年招飞政审,根据公安部、总参、总政对飞行学员政审条件的新规定,取消了对政审对象家庭成分的要求,突出了对政审对象的政治思想和现实表现的审查。由于新规定对调查范围的规定更明确,因而政审工作较为顺利。当年体检合格44人,因文化和政审淘汰仅2人,政审合格率达95.45%。26人招为飞行学员,16人招为滑翔学校学员(滑翔学校学生身体、政治条件同飞行学员),大大提高了招飞工作的效率。
预备役建设
预备役登记合肥市兵役局于1954年成立后不久,就依《兵役法》积极开展了预备役工作。当时学习苏联兵役制度的经验,对预备役军官和士兵的管理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涉及到复、退、转军人的各个方面,成为正规化兵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编制上,合肥市兵役局中的预备役军官科、预备役士兵统计科、预备役和民兵训练科,专事预备役工作。
1958年,中央军委规定民兵和预备役合而为一,民兵也就是预备役士兵。从此,对民兵的管理也就是对预备役士兵的管理。1959年4月,市兵役局奉命撤销预备役军官科、预备役士兵科。1960年初,兵役局改为人武部。对复、退、转军人的管理,逐步演变为主要对退伍士兵和转业军官进行登记和统计。
1956~1985年,合肥市按上级指示,多次进行了退伍军官、士兵及地方部门与军事专业对口的技术人员的登记、统计,其成果成为掌握合肥市战争潜力,进行战备动员的重要依据。1956年8月为贯彻《兵役法》,建立预备役体制,合肥市兵役局奉命对全市预备役军官情况进行摸底。结果表明,全市正排以上转业、复员干部共1329人。其中21级以上有战斗经验的干部768人,高等学校毕业的315人。技术干部中可列入登记的有:医务干部831人,大专毕业以上学历的技术人员387人,无线电、机电专业工程技术人员73人,气象技术人员3人,外语翻译人员16人。1958年根据安徽军区兵役局的指示,市兵役局在下半年再次进行预备役军官的登记、统计。这次登记统计的目的是把预备役军官工作的业务建立起来,以便能够全面准确地掌握预备役的数量、质量和分布情况,做好年度统计,并为以后的管理教育联系工作打下基础。具体工作是核对预备役军官名单,健全档案材料,换发兵役证,补发军衔肩章。1962年,东南沿海形势趋于紧张,为适应战备需要,合肥市人武部报经市委同意,从1962年2月5日至4月底由市委组织部、市人武部分别抽3名干部,组成了预备役军官登记办公室。在市委直接领导下,各单位人事部门配合,对全市转业复员退伍军人中副排长以上干部和准尉以上预备役军官进行一次全面复查登记工作。全市共登记5687人,其中预备役军官2935人,转业干部2752人,初步预定战时可动员归队的3280人,占总人数的57.3%。6月22日接到军委关于“改变储备干部工作方法任务”的指示,遂于7月15日结合民兵整组,在原来登记的基础上依政治、身体、年龄三个标准进行全面核对。核对结果,全市预备役军官5431人,其中战时可动员归队2321人,占总数的42.7%。为确保战时动员的数质量,合肥市人武部于8月上旬重点检查了合肥工业大学等4个单位,发现了一些问题,遂于8月25日至9月10日再次进行了一次全面认真的复查。经复查,上升为合格的352人。其中因政治原因不应淘汰而被淘汰的38人,身体条件掌握过严的173人,年龄要求偏严的131人,因偶犯错误而定为不合格的10人。下降为不合格的299人。其中因政治条件不好,不应列入储备的39人,体弱的159人,超龄的84人,品质不好的17人。升降相抵,上升多于下降53人。最后,内定战时可动员归队的预备役军官2374人,占总数的43.9%。1962年8月,在全面复查的基础上,为使预备役军官的登记、统计更加严密,合肥市建立了预备役军官两联单报告制度。即每年由各单位人事部门填写本单位预备役军官进出情况报告单,一式两份;一联存本单位档案部门,一联上报市人武部汇总,并指定专人负责此事。至年底,兵役局接到联系报告表251份,及时掌握了预备役军官的变动情况。在此基础上建立考核统计制度。市兵役局对所掌握的材料每年进行一次研究考核,经常性地掌握全市预备役军官的数质量,重点掌握战时能归队的人。预备役军官的登记、统计工作,到“文化大革命”前停止。
预备役军官储备与管理合肥市1962年登记储备的预备役军官,主要成分是军队转业干部,其中74.3%是参加过抗日、解放、抗美援朝战争的战斗骨干。管理好这些优秀干部对增强后备力量有重要意义。市兵役局管理预备役军官的主要方法,是安排预备役军官特别是储备干部担任民兵职务。1962年在登记储备预备役军官过程中,结合民兵组织整顿和补选干部,将777名预备役军官选配为民兵干部。在1963年民兵整组中有734人被选配为民兵干部,其总计占储备干部数的63.8%。例如合肥起重机厂在组建武装基干连时,12名预备役军官有8人被选配为民兵连排干部。木材加工厂4名预备役军官均被选配为民兵干部。为了尽量把预备役军官中的储备干部选配为民兵干部,采取三种方法:一是从实际出发,不受原部队军衔、级别、职务的限制,以高配低或以低配高均可;二是一正多副,尽量安排;三是在基干民兵中安排不了的预备役军官,则安排到普通民兵组织中当干部,或者担任民兵军政教员。预备役军官担任民兵干部后,民兵工作出现了新局面。如省农机一厂铸二车间,4名预备役军官担任民兵干部后,均亲自给民兵上政治、军事课,精心组织训练,民兵工作搞得有声有色。该厂民兵反映:“转业干部上政治课听起来过瘾,教育大;上军事课象个样子,越学越有劲。”
预备役士兵训练合肥市预备役士兵训练单独进行仅在1957、1958两个年度进行过。1958年底,实行民兵预备役合组,预备役训练即与民兵训练融为一体。训练任务由安徽军区兵役局按年度下达,包括每年预备役训练的兵种、人数、课目、时间等。预备役训练的组织工作,由市兵役局拟制具体训练计划并派军官直接参加每一训练站工作,区委和乡党总支、人民委员会具体指导,民兵乡队干部和专职教员具体组织实施。各训练站长由乡党总支书或乡长、民兵乡队长担任,主要任务是组织训练,提供训练场地和安排食宿等。训练对象为19~22周岁的第二类预备役士兵和当年未被征集服现役的满18周岁、身体适合目测评选标准,政治上合格的男性公民。每次训练前由市兵役局负责按课目要求集训教员10天以上。预备役士兵在训练期间以乡为单位编成班排连。由乡干部和专任教员领导。每班12~14人,一律“四四”编制,即每连辖4个排,每排辖4个班。班长从受训人员中挑选,排连长选择优秀的民兵干部和退伍军人担任。参训人员实行早集晚散。
1957年1月,合肥市组织了第一次预备役训练,分张洼、北外两个训练站集中训练。实际参训人数396人,占计划数的85.1%(原计划461人),编为4个连队。党、团员占34%。训练时间80小时,政治训练时间占20%。内容为“加强国防观念,保卫社会主义建设”。军事训练时间占80%,内容为射击学理、战术、队列。由于事前动员工作作得较好,预备役人员情绪高涨,刻苦训练,取得较好成绩。队列、战术及格率为100%,射击学理及格率95%,在天气恶劣的情况下,实弹射击及格率达到58%。总评成绩,及格率93.5%。从1958年底开始,预备役训练融合于民兵训练之中。
在校学生军事训练1955年我国第一部《兵役法》规定,高中或相当于高中的学生在校内接受征集义务兵前的军事训练,高等学校的学生接受准备取得预备役尉官军衔资格的军事训练。1958年大办民兵师,合肥首次在中学和大学中建立民兵组织,计有安徽医学院民兵师,共有男女民兵2435人;合肥师范学院民兵师,共有男兵2144人。各中学多成立民兵团。大、中学生一概以民兵的身份接受军事训练。1958年7月,合肥市兵役局根据上级指示,与共青团合肥市委、市教育局、市体委联合组织全市8700余名大中学生举行了每轮1~3天的军事野营活动。全市29所大中学校成立了军事野营办公室。全部参加野营训练的学生组成47个连又1个排,由市兵役局协调驻军派出干部战士担任班排长。野营地点大蜀山、董铺水库、茶壶山。野营中军事训练的内容为:军事体操、队列训练、轻武器使用、岗哨勤务、紧急集合和急行军、防原子化学武器知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等。进行了步枪实弹射击,步枪第一练习实弹射击及格率为82%。这是建国以来合肥市首次举行的大规模学生军事训练活动。1965年,市人武部再次组织合肥大专院校学生进行军事训练。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医学院、安徽水电学院1137名大学生在校就地军训3个月。安徽大学、安徽水电学院的228名大学生到人民解放连队当兵近3个月,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参加部队游泳训练的学生,经50余小时训练,69人武装泅渡了淮河,32人获部队发给的“游泳技术能手”称号。1966年6月,根据安徽省军区和安徽省教育厅的部署,合肥市人武部组织了大专院校学生以“就地当兵”形式进行军事训练。全市6所大专院校的2595名学生参加了训练。驻军6个单位派出军事教员,动用枪支1144支。训练时间1个月,军事课时占60%,政治课时占40%。军事课内容以射击、投弹、防空为主,以队列训练、军事地形学、游泳、站岗放哨、《连队管理教育三十条》为辅。政治课内容为学习毛主席著作。各院校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由武装部、组织部、宣传部、教务处、团委及驻军派出的教员共同组成军训领导机构,学生组成班、排、连、营、团开展训练。“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大专院校军事训练一度停止。进入70年代,合肥市大中学校学生的军事训练主要由担任“三支两军”任务的部队,在南京军区的统一部署下实施。
进入80年代后,根据1981年中共中央文件精神,机关、院校、事业单位一律不建民兵组织,大中学校学生的军事训练不再以民兵形式进行。合肥军分区根据国家教育部和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联发的《关于高等学校军事训练工作几个问题的通知》,再次承担对全市8所大专院校学生的军训任务。1982~1984年,共对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农学院等4所大学的7600余名学生进行了军事训练。根据教育部和总参、总政的要求,训练课目仍以射击、投弹、队列和条令条例教育为重点。训练时间为
1966年合肥市大专院校就地当兵人数、武器、协作单位分配表

8~15天。训练时机均选在新生入校至正式开课之前。合肥军分区及各市区人武部组织驻军解放军、武警部队100多名干部战士担任军事教员,分区提供训练枪支500余支,各种教学器材400余件。训练结果,92.7%的参训学生,主要军事课目达到及格以上水平。1984年我国第二部《兵役法》颁行后,人武部门和大专院校依《兵役法》规定,把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培养合格的预备役军官作为学生军训的基本点和出发点。课程上以“人民战争”、“四场局部战争”、“外军概况”、“军兵种知识”、“连排战术常识”等军队基层指挥军官所学课程为主,让大学生更多地了解现代化战争的特点,熟悉我军作战原则,初步了解指挥常识。在技术训练中,要求大学生不仅会做,还要会教,并选拔50名具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干部任副排长和正副班长。训练验收考核时,83级1200名参训学生,理论考试平均94.2分,队列平均92.7分,实弹射击及格率82.3%。84级1270名学生也取得较好成绩。1985年11月,合肥军分区和合肥市教育局联合召开“合肥地区高等学校和部分高级中学学生军训座谈会”,对1985年大、中学校学生军事训练情况和经验进行了回顾总结:全年训练大、中学生4357人,完成预定任务。担任军训试点任务的安徽农学院、安徽财政学校、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和合肥第六中学,按《兵役法》和全省学生军训试点会议精神,在转移军训指导思想,培训合格的预备役军官和士兵方面做出了成绩。各大专院校军训机构逐步完善。安徽农学院、安徽财政学校、合肥第六中学分别成立了军事教研室和军事教研组,设立了军训办公室,配备了1~3名军事教员。军事训练在3所重点院校中纳入了教学计划,规定军事课为必修课,军训成绩记入学生成绩册。对军训不合格者按学籍管理办法处理,完善了军训的规章制度。
1986年4月,合肥市政府、合肥军分区联合发出《关于在合肥市区技工学校进行军事专业对口训练试点的通知》,依据《兵役法》第八章关于“高级中学和相当于高级中学的学校,配备军事教员,对学生实施军事训练”的规定,确定合肥化学工业公司技工学校、合肥电子工业公司技工学校、省冶金技工学校、合肥市劳动局技校自行车班为军事专业对口试点学校。对技工学校学生实施军事训练的目的,是培训与军事专业对口的预备役技术兵,以满足未来战争对城市技术兵员的需求。合肥军分区和合肥市劳动局联合制定《技工学校学生军事专业对口训练试行办法》,规定技工学校开学前后的20~30天为军事训练时间。军事课为技工学校学生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实行严格的考勤、考核管理,考核不合格,按学籍管理有关规定处理。军训内容按《民兵军事训练大纲》安排,军训人数列入每年合肥市民兵训练任务。
下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