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收编
宣统三年(1911)十一月九日,庐州军政分府成立,同时建立了军队。3个月后,这支队伍改编为皖省地方军第15师。师下辖2个旅,4个团,10个营又1个连,共3600人/枪,是民国初年安徽省内的一支重要军队。该部从无到有,全靠鼓动收编起家。其收编的主要队伍有:
一、清政府驻合肥巡防营。该营有200余人/枪,管带系合肥人季光恩。同盟会员做通了季的工作,使之带领全部人、枪投入革命,后担任第15师团长。
二、清政府合肥县衙门卫队。该卫队110人/枪,由倾向革命的阎红脸、陆华庭领导投入革命军。
三、民团武装。当时合肥各地均有团练,尤其是淮军将领刘、张、周、唐等后裔圩户的团练,其装备精良,弹药充足。清朝合肥县政府设庐州总团练长(驻肥西),控制着这些团练,其总的实力超过巡防营。庐州军政分府动员总团练长袁斗枢参加革命,任命他为革命协统,命其率各圩团练进入合肥城编入革命军。后袁斗枢任第15师旅长。
四、学生队。庐州中学原存有李鸿章后裔李国松私有枪支100支,由管理人金贻堂交出,经万晏南、范章甫等筹划,用这些枪组织革命军学生队,范章甫等后任第15师下级军官。
五、帮会。帮会头目夏永伦原先押在合肥监狱,被释放后召集帮会成员投效革命,初成一连,旋即扩大为1个营,夏永伦后任第15师营长。
民国21年春,国民政府颁布《民团整理条例》,合肥县将县内庞杂之警备队、商团、民团改为保安队,由县统一指挥。
民国27年1月底,日军攻占沪宁,直逼安徽。国民政府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兼安徽省主席李宗仁召见安徽知名人士,要求他们发动人民武装抗日。曾积极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任过北伐军第12师副师长的下塘集人李武德,被委以“安徽人民抗日自卫军第二路军”指挥官。安徽人民抗日自卫军又称“皖北人民抗日自卫军”,共有五路。由李德武负责组织和指挥的第二路,其防区为瓦埠湖以东淮南路一段,合肥全县及六安县城以东地区。第5战区长官部及安徽政府规定各路相当师级编制,以收编民众自卫武装解决兵员武器问题。民国16年5月,张宗昌的直鲁联军10万之众在合肥溃败,丢弃大批武器弹药为民间所藏。当时面对日军入侵,合肥人民纷纷拿出武器,自发组织了许多抗日武装;如三十头乡南湾塘埂人(现属长丰县)阮永堂,在三十头、高桥湾、岗集等地组织了300余人的武装。李武德给以“皖北人民抗日自卫军第二路军第七支队”的番号。阮永堂又收编了岗集地区的地方武装龚敬轩、聂少英等部,不久就发展到3个大队1300余人。李武德先后收编的民众共编为7个支队12000余人。另外活动于现在长丰县吴山庙、杨家庙一带的第一路军第二支队郑抱真部,也归第二路军李武德指挥。这些成员大多为本地人,熟悉地形,抗日坚决,战果较大。比较著名的军队有第一支队余筱山部,第二支队刘公纽部、阮永堂部和郑抱真部,第三支队褚让三部。
民国30年下半年,国民政府安徽省政府保安处将活动于巢湖肥西沿线和三河镇一带的几股土匪队伍招安,报国防部备案,成立“巢湖警备大队”。编制1500人,实有900余人。大队长由桂系军人舒启勋担任。几股土匪头子各率旧部任中队长。任务是负责三河镇到巢湖一线的治安警戒。
民国34年8月日本投降后,长期投靠日寇、盘踞在合肥地区的伪军皖中清乡第2师2个团2800余人,被国民政府第十战区收编为“陆军新编第20师”,伪师长吴道南任新编20师师长,伪副师长兼团长陈俊芝为新20师副师长兼701团团长。驻合肥的汪伪第1方面军第4师王占霖部5000人,被国民政府军队第21集团军收编为暂编第32师,王占霖仍任师长。
招募志愿兵
民国19年初,蒋、阎、冯大战前夕,蒋介石为确保南京安全,召回正在陆军大学学习的卫立煌,交给他300人/枪和100余名中央军校毕业生,命他组建第45师。卫立煌委任曾任合肥县长的叶粹武为秘书,陆军大学同学蔡炳炎为团长(均为合肥人),携大批军服,由南京至家乡合肥招兵。设指挥部于段氏祠堂。招兵工作持续2个月,在合肥招足两个团,共4000余人,多是本地农民,于3、4月间开赴寿县。8、9月间卫立煌率4个团进驻蚌埠,正式使用45师番号。10月间卫又派葛国梁、陶子贞再次到合肥、寿县、怀远等地区招兵,共招得3个团。45师后来扩编为第14军,成为卫立煌的基本部队。民国26年抗战爆发后,卫立煌曾派人再次回合肥家乡招募兵员。
民国24年,国民政府颁行多年的《兵役法》在合肥实行,国民政府军队兵员逐步有了稳定来源。尽管合肥驻军强行抓丁入伍的现象时有发生,但已不再有较大规模的自行招兵之举。
民国27年1月,为发动民众抗日,由国民政府第五战区和安徽省政府组织的“安徽人民抗日自卫军第二路军”,主要在合肥地区招兵买马,本地12000人志愿参加这支部队。因为是半沦陷区,县政府实行征兵、募兵并行的兵役政策,接纳志愿抗日人员参军。民国31年,全县志愿从军者235名。民国34年1月,县政府奉上级命令,成立“知识青年志愿从军征集委员会”,由县长任主席,号召本县知识青年从军抗战。未沦陷的肥南、肥西各中学的学生、公教人员百余人报名,第一批身体合格27人于当月送到部队。其中肥南中学张国华之父张相玉年近六旬,冒雪送子参军抗日。肥东青年周经世,毕业于霍山师范,其兄被日军杀害,愤于当年3月越过封锁线至肥西志愿入伍,进某部补充1团服役。
民国35年,国民党安徽省党部举办“党员自愿从军活动”,合肥县党政系统国民党员24人从军。
民国36年以后,国民政府一边加紧征兵,一边招募失业学生入伍组织青年军。国民政府青年军第202师于民国37年4月和7月两次在合肥招募兵员,共招得初小至高中及师范学生17人入伍。
征集义务兵
安徽省于民国25年3月正式宣布实行征兵制度,其最高征兵机构为兵役管区司令部。民国27年2月改称军管区司令部,下辖3个师管区,每个师管区各辖4个团管区,管理各县征兵。合肥属安庐师管区。日军侵占合肥后,安庐师管区由六安、寿县两团管区取代。合肥征兵属六安团管区管辖,团管区司令为李光浩。民国29年元月,全省均取消师管区设团管区。同年10月又撤销团管区恢复师管区。合肥属合六师管区。该师管区司令李文田,副司令吕培德,驻地六安。民国35年在师管区下又设团管区,合肥属皖中师管区(该师管区主管李才桂)直到1949年解放前夕。
县级征兵机构均按国民政府统一规定组织。合肥县实行征兵制后,与兵役有关事宜由县级地方武装兼管,县长为总征兵官(县政府地方武装见第二章第二节)。为解决兵役干部问题,设“合肥模范队兵役班”,培训兵役干部。民国25年以后的壮丁训练分队、社会训练分队、预备队、后备队之类,均为预备役性质的组织。民国31年2月,按《国民兵组织管理教育实施纲要》,改组国民自卫总队为国民兵团,下设自卫队、后备队、预备队,并以区乡(镇)保甲之行政组织系统,设立保队、甲班。国民兵团的主要任务为兵役工作,业务受师管区司令部领导,与师管区补充团、模范团、在乡军官会并列为师管区下级机构。其中自卫队为县级地方武装,县以下之区队,乡(镇)队为该级地方武装,负责治安,均与兵役无关。乡(镇)以下的预备队、保队、甲班,多徒有其名。与兵役有关的是新兵征集所、后备队、备役干部会、在乡军官分会。民国35年3月以后,县国民兵团改编为自卫总队,下辖机构及职能基本不变。
每逢征兵时,县区乡(镇)多成立临时性的征兵组织,如“壮丁身家体格检查委员会”之类,由当地官员及地主乡绅为主组成,掌握征兵大权,征兵设施。民国30年县设新兵征集所,共建房17间,可容纳200余壮丁食宿,为入伍新兵的中转设施。民国35年该所支出经费2160元。应征壮丁送县后,由县军事科填写《新兵入伍周报表》,完成交接,新兵进征集所集中,等待接兵部队军官带赴部队。
安徽省曾于民国21年进行一次壮丁调查,由民政部门实施。合肥县调查结果为226478户数,人口1305646人,其中男性751759人,占57.57%;女性553887人,占42.42%。壮丁数296215人,占总人口的22.68%。民国22年颁布的《兵役法》,对壮丁调查作了规定,类似于现在的兵役登记,每年进行一次,通常在上半年进行,目的是摸清兵源状况,确定免役、缓役、禁役人员,掌握适龄服兵役的人数,为壮丁抽签应征作准备。壮丁分甲、乙两级,甲级为19~35岁,乙级为36~45岁。安徽省于民国28年开始壮丁调查,合肥县延迟到民国29年开始,称为“壮丁身家调查”,壮丁调查依军令部《壮丁身体检查办法》与《免缓役规定条例》进行。民国34年3月,为推动征兵,合肥县组织“临时壮丁身家体格检查委员会”,邀请县党部、临地参议会、青年团、县府、卫生院等机关派员参加,会同检查各乡征送的中签壮丁。对此,不仅民众喷有烦言,各机关、团体亦敷衍了事或拒不执行。合肥县国民兵团部曾于当年8月在《合肥日报》登报申斥:“嗣后各机关、团体、学校、工厂对壮丁身家调查,如再有拒绝情事,该主管人员应予严重议处。”
抗战期间,合肥县为半沦陷区。在国民合肥县政府控制的区域内,能实行征兵的仅肥西三河、官亭、蜀山3个区的一部分,共51个完整乡镇,仅占全县实有130个乡镇的39.2%。现存民国32年的统计表表明,51个乡镇共有甲乙两级壮丁62952名,其中甲级42768名,乙级20184人。免役12434人,缓役39886人,禁役172人。民国34年调查结果,甲级壮丁35789人,乙级壮丁20736人,合计56526人。
民国36年,国民政府将“壮丁调查”年龄上下限收缩为20~25岁范围。当年合肥县为10个区143个乡,人口1223199人。《合肥县民国12年至民国16年出生役龄男子统计表》统计:1923年生1806名,1924年生1805名,1925年生1718名,1926年生1710名,1927年生2106名,合计9145名。
在已登记甲、乙壮丁中,合肥县于民国28年开始壮丁抽签,民国31年中签壮丁4541人,民国32年中签壮丁6222人。其中甲级3927人,乙级2295人。当时官方虽明令征兵贯彻“三平”原则,但兵役机关及基层官员营私舞弊,富家子弟不愿从军,使役政流弊丛生。民国32年9月6日,肥西丙子埠镇居民伯泉投诉《皖报》,揭露本镇曾任商抗队长的某绅士,弟兄8人,年龄均在20~28岁上下,自抗战以来从未中过一次签,从未有一个服役,其五弟则专以出卖壮丁为业,一等交验即乘机逃回,令竟无人问津。
自民国28年以后,安徽省军管区规定按月额征集拨补新兵。合肥县民国30年征兵月额为360人,全年计4320人。当时按全县6个区配赋兵额,但由于日军占领区和游击区的存在,实际能实施征兵者仅5个区,而征兵任务每有增加,实际征兵远不止赋额。该年实际征集拨补的兵员为:第77军及战区特务团甲级壮丁3567人,省驿运队343人,省保字4团80人,担架兵团200人,各补充团1500人,共计5690人。民国31年征4330人。民国32年合肥征兵月额有所调整,减为285名,年额3420人,当年实际征拨3420人。抗战结束的民国34年,征拨数有所减少,为2045名。其中1783名补充第77军,262名补充教导连。
向上交送壮丁时,为怕壮丁逃亡,往往绳捆索绑,壮丁形同犯人。民国30年4月,日军飞机轰炸三河镇,7名被捆绑在三河区署屋中的壮丁无法躲避,全被炸死。民国34年3月,长岗乡第二保保长瞿义聪前往捕征保内住户之独子张世宏当兵,其父张六以其子独负家庭生活,泣请缓征,该保长竟开枪将张六打死。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为打内战需要,继续大力征兵。民国37年合肥年配征兵额上升为3400名,仅比抗战中的民国32年少20名。尽管当时兵源远比抗战时期充足,但征兵日益困难,公开抗拒征兵事件层出不穷。民国35年12月,龙山乡乡长周仁辅率保长至鸡鸣桥壮丁史世堂家带其应征,史世堂抗拒兵役并聚众将该乡长打成重伤。国民政府为确保完成征兵任务,对完不成兵役任务的基层人员,强其顶充壮丁服役。民国36年1月,高刘乡某保长窦伦贤因“玩忽军令”,乡公所将该保长提充兵役,集中途中该保长乘夜偕同一壮丁潜逃。
民国32年合肥县国民兵团年次编组表

抗战结束后,根据国民安徽省政府35年2月统计,合肥县抗战征属为20714户,抗战中在国民党军队中服兵役人数在20000人以上。按照国民政府的划分,合肥县抗战征属中,小康户1157户,占5.58%;自给户7693户,占37.14%;赤贫户11864户,占57.28%。
后备兵员
民国21年,国民政府颁布《民团整理条例》。同年9月,“豫鄂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颁发《编发保甲户口条例》,编制保甲,推行连坐。合肥县于民国23年依保甲编壮丁队。一保之壮丁,不论人数多寡,概编一小队。一乡(镇)有二保以上者,合各保小队编成一联队。一区合全区各联队,编成一区队。一县合全县各区队,编为一总队。安徽省当局认为:“查编制壮丁队,系养成民众自卫武力之重要方案,并含有寓兵于农之意,极关重要”。合肥县共编制区队10个,联队201个,小队1964个,队丁58920人。总队长、区队长、联队长、小队长分别由县长、区长、联保主任、保长兼任。
民国25年,合肥县设壮丁训练分队9队。民国26年改壮丁训练总队为社会军事训练总队,达27个分队。民国27年冬改称为国民自卫总队。民国29年2月,又将国民自卫总队改为国民兵团。国民兵团以组织后备力量为主要任务,将全县18~45岁壮丁全部调查备案,按年龄组纳入组织。平时组成后备队实行管理轮训(有时也遂行辅助性军事任务),需要时召集服役。民国31年,合肥县有国民兵后备队14个,全年训练二期,每期2个月,计150个小时。每期每队召集国民兵100~150人,按照军训部颁学术科施行训练。第一期2~4月,训壮丁1617名;第二期4~6月,训练壮丁1145名。全年共训2762名。民国32年,后备队数增至16个。历年训练国民兵14305名。民国34年,编组预备队32个,普训国民兵1期。民国37年上半年计划编“乙种国民兵集训队”13个中队,预算经费1.82亿元,因国民政府垮台而未能实施。
后备军官
国民政府称退役军队官佐为“在乡军官佐”。在乡军官佐受师、团管区和县国民兵团管理,并设有“在乡军人会”组织。在乡军官佐有奉命令召集归队服役的义务。
合肥县“在乡军人会”于民国36年2月25日成立,高荫棠为会长,方斗卿、董树谭、夏华庭、韩荣传、张守炳、王维宾、胡士庆7人为理事委员,丁佩三、沈人杰、王光泽、许春霆、吴汉英等5人为监事委员。会址设在官盐巷35号皖南师管区合肥通讯处内。该会成立后即着手登记合肥在乡军官佐,当月登记105人,截止民国37年8月,共登记362人。其中军官学校出身124人,部队训练队出身173人,行伍出身44人,其他出身21人。军衔情况:准尉、少尉42员,中尉72员、上尉90员,少校50员,中校25员,上校12员,少将4员,各级军佐65员,无军衔2员。除外县,外省籍12人外均为合肥人。这些在乡军官佐几乎全是国民党员,多数在家谋生或赋闲,少数在合肥县国民兵团所属武装中任职。为加强控制,合肥“在乡军人会”下设8个通讯小组,每组由3名在乡军官佐掌握,多为校官,负责联络6~20个乡的在乡军官佐。
民国29年3月,国民政府军政部颁布《各县市国民兵团备役干部会组织暂行规程》,规定高中以上军校生须接受不同规格军事训练,考试合格者即为备役候补军官佐或预备军士,由县市备役干部会管理,训练征召。县备役干部会与在乡军人会合署办公并同隶属于县国民兵团。民国31年合肥县备役干部会会长为陶松,主任干事何子贞,干事郑大强(分别由县长,县国民兵团副团长,团副兼)等7员官佐和2名士兵组成。该年度登记备役干部数十名,均有军训经历或军校学历。
民国35年,国民政府为使全部在乡受过军校训练的人员与政府和军队建立可靠联系,以便扩充部队,下令各地成立“中央军事学校毕业生调查处通讯小组”。合肥直属通讯小组由县国民兵团部中校副团长陈明超担任组长,少校团副刘锐基为副组长,上尉督练员梁武和王毅夫任组员。以上成员均为军事学校和战区训练团毕业生。当年登记合肥县军事学校毕业生17人,除4人赋闲外,其余均在县军事系统任职。
民国22年6月,安徽省设置国民军事训练委员会,主持中学生军事训练。省立庐州中学、省立庐州师范学校为全省19所军训学校之一。欧阳绳武为合肥军训总教官,负责两校军训。民国23年4月11日至7月10日,省在集贤关营房举办全省高中及同等学校学生训练总队,合肥共去学生82人。其中省立庐州中学43人,省立庐州师范学校39人,编为6个分队参训。所学课目,时间为:军事学科85.5小时,军事术科357个小时,精神讲话85小时,总共527.5个小时。另有数、理、化、语文、外语课等,每周共6小时。民国25年后,依国民政府颁发的《高中以上学校军事管理实施办法》组织学生军训。各高中、师范学校均成立军事训练团,校长兼团长,军训教官兼团副。每周授军事学科1小时,术科2小时。
抗战开始后,县城沦陷,军训停止。民国35年恢复军训。民国36年,合肥有三所中学军训:三河中学,教官李宪典中校;合肥中学,教官祝燮阳少校、陈亮少尉;贞干中学,教官吴本粹上尉。
附:汪伪军队兵役情况
征兵合肥于民国27年6月建立日军控制下的县伪政权,直至日本投降。其兵役形式为征兵和招募相结合。县政府设四科,其第一科下辖“合肥县第一科兵差办事处”,为专办兵役和差役的机构。
民国28年5月,伪县署成立卫队,招募卫兵100人。7月,伪安徽省长倪道烺指令伪知事方星樵在城内外征募壮丁600名,民众纷纷逃避。9月,日军和伪县政府勾结,强行将城内15~20岁壮丁编为伪“反共青年团”,每月发给15元,共征得340名,由日本人教授军事学术科及日语等。实际是为日伪军培训军事人才。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拉夫、抽丁更为频繁。民国32年下半年日军企图在华中征集以百万计的壮丁,各地伪政权纷纷行动,当时的下塘集伪特区区长马剑秋一次就征抽了80余名壮丁。民国33年4月,驻合肥日伪军竟出城捕捉过往行商青年,运往南京,强行服役。
招募由于汪伪政府内派别林立,各派都想拉自己的武装。同时,日军亦限制伪军扩充,以防难以控制,因而出现了既不受日军控制,也不受伪地方政权控制,而隶属伪中央各派的杂色武装。这些武装多以招募解决兵员问题。民国33年7月,汪伪南京政府的特务系统,在合肥组织“特工警卫队”3个大队。吴文干为第一大队长,在岗集一带招兵;凌海洲为第二大队长,在双墩一带招兵;张之伦为第三大队长,在肥东南一带招兵。然而,一个月仅招到70余人,40余支枪。伪南京政府高级特务聂克敏亦来合肥主持编组“清乡行动队”,委周文澜为第一中队长,朱家声为第二中队长,聂仿海为第三中队长,分赴淮南铁路沿线招募兵马。11月,伪“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毕业生李士俊,从南京来到下塘集,招兵成立保安团。首先在戴家集成立一个营部,营长田士玉,在下塘集、朱巷、水家湖等地招募兵马,但月余仅招得70余人。
收编沦陷期间,合肥最大的两股伪军为伪第2方面军第4师王占霖部和“皖中清乡第2师”吴道南部。这些正规伪军主要以收编国民党军队、土匪队伍、民间武装扩充实力,部分从伪政权方面接受壮丁补充兵员。伪第4师王占霖原是国民政府军队的军官,投靠日军后,于民国28年任伪庐州地区绥靖司令,在合肥一带到处收编土匪队伍。民国28年10月,在九龙岗一带一次收编土匪队伍500余人。沈席儒原为伪蚌埠绥靖司令,同年8月其所部500余人进驻合肥地区,这部分伪军多系国民政府军队韩复渠旧部,少数为土匪。经不断收编土匪和地方武装,至民国32年4月,沈席儒部已达3000余人,编为伪第1方面军第6师。吴道南原为伪合肥县长。民国32年11月奉日军驻合肥警备部队指挥官木谷指令,在伪县政府控制的各乡强抽壮丁,补入伪淮南铁路护路队。同时,令各乡利用民间枪支组织清乡队,协助日、伪军维护治安,打击抗日游击队。随后强征壮丁入伍,收编地方武装和土匪队伍,不断扩充实力,改善装备。民国33年4月,吴将各乡清乡队统一整编为“皖中清乡队”,吴道南任司令,所部2500人,均为当地人。民国34年6月日军投降前夕,该部称为“皖中清乡第2师”。其中第1团陈俊芝部,原为肥东南长临河地区的地方武装,兵员多为当地农民出身;第2团程玉山部,原为巢湖土匪,兵员起先多为土匪出身,后来又强征当地壮丁入伍。第3团郑兆升部,兵员多系当地农民,全师员额3410人。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