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全国解放后,警备安徽省会合肥市的领导机关依次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城防司令部、卫戍司令部、卫戍区、警备区、警备司令部。部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城防部队、公安部队、内卫部队、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数十年来,合肥民兵也是城市警备的重要力量。
警备领导机关
合肥城防司令部1949年3月,由蚌埠迁至合肥的江淮军区机关改编为皖北军区,与中共皖北区党委同驻洪家花园(今省委)。为保卫皖北区党政军首脑机关,以华东野战军渡江先遣纵队机关为主,成立了合肥城防司令部。城防司令员先后为孙仲德、谢忠良。1949年3月,渡江先遣纵队调赴蚌埠改编,皖北军区组建了军区警备团接替防务,对外称合肥城防司令部,由原江淮军区警卫营、阜阳军分区1个营、宿县军分区、定远县等单位抽调的5个营编成。机关设司令部、政治处、后勤处。司令部设作训股、通信股、人事股、管理股;政治处设组织股、宣传股、保卫股、民运股;后勤处设军需股、财务股、营房股、团卫生队。司令部辖1、2、3、4营(每营各辖3个步兵连、1个机炮连)和1个直属营(辖通信、侦察、山炮、警卫、高机5个连)共5个营21个连3600余人。城防司令部司令(皖北军区警卫团团长)赖德明(同年6月赖调走,由金仕华接任),副司令刘凯顺;第一政治委员(合肥市委书记兼)李广涛,政治委员张宏盛,副政治委员张文宏(同年5月张调走,由余树堂接任)。城防司令部(团部)驻合肥北门(今安徽工学院所在地)。1950年,警卫团改称警备团。
在皖北军区直接指导下,城防司令部主要负责加强治安管理,建立革命秩序;组织全市人民开展防空袭斗争;配合主力部队肃清国民党残匪。1950年11月,城防司令部抽调大部兵力入朝参战。1952年初,城防司令部撤销。
合肥市卫戍司令部1956年3月31日,合肥卫戍司令部成立。安徽军区司令员廖容标兼任卫戍司令部司令员,省委书记曾希圣兼任政委,安徽军区第二政委李世炎兼任第二政委,副司令员张震东兼任副司令员。卫戍司令部的主要任务是协助公安机关维护社会治安,整顿军容风纪,加强城市防卫和交通战备等。日常事务由安徽军区兼办。在合肥市执行警备任务的部队为安徽军区部队和安徽省公安厅直属民警大队。
合肥卫戍区1961年11月29日,成立合肥卫戍区。安徽省军区副司令员张震东兼任卫戍区司令员,合肥市委书记刘征田兼任卫戍区政委,安徽省人民武装警察总队总队长李仕怀、合肥市人民武装部部长金仕华兼任卫戍区副司令员,合肥市人民武装部第二政委郑鹏哲兼任卫戍区副政委。日常卫戍业务由合肥市人武部兼办。1966年1月13日,合肥卫戍区召开办公会议,明确合肥卫戍区的主要任务是:协助公安机关维持城市治安,拟制可能发生情况的处置预案,保卫党政机关、高级首长和外宾安全;维护军容风纪,组织纠察教育和监督军人遵守国家政策法令和军队纪律,帮助过往军人解决特殊困难;调查、汇集卫戍区的《兵要地志》;组织城市反空袭斗争;组织驻军各单位搞好爱国卫生工作,积极参加当地的抢险救灾和义务劳动,支援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协助公安机关监督驻军单位搞好易燃易爆等危险品的储存工作,加强对军事系统机动车辆和驾驶人员的管理教育,维护城市交通秩序;监督和管理射击场的使用和安全工作;监督有关军事禁区各项规定的执行,确保国家军事机密。
卫戍区对驻军各单位,在业务上有指导关系,有责任布置和检查驻军各单位的卫戍工作。
卫戍区和公安部门在工作上是协作关系。双方经常联系,密切配合。军人在公共场所违犯纪律,由公安部门转交卫戍区司令部处理。
合肥警备区1970年1月,合肥警备区在合肥市人武部的基础上成立。负责警卫、守备、兵役、动员、民兵工作和维护军容风纪、协助地方公安部门维护治安等。在警备方面的具体职责是:担负省市机关和主要首长驻地的武装警卫,协同有关部门做好来合肥的中央首长和外宾的安全保卫;重要目标重要设施的守卫、守护;城市反空袭、反空降、平暴乱的组织指挥;会同公检法机关逮捕、押解、看押、处决罪犯;组织部队和民兵控制重要目标,落实四路(铁路、公路、线路、水路)保障计划,做好《兵要地志》的调查、编写和补充;组织重大节日和非常时期的城市巡逻、纠察、警戒、防范,打击现行反、坏分子的破坏活动,保卫城市安全;协同公检法机关维持社会治安,定期研究敌情、社情,掌握敌人行动规律、动向,采取对敌斗争的有效措施;组织军人纠察和军车检查,维护驻军及过往军人的军容风纪和军车的行车安全,会同地方交通管理部门处理军车肇事。
警备工作
警卫、守护、看押1949年3月至1950年11月,合肥城防司令部以营为单位,划片负责,保卫各区域的党、政、军机关及城门的安全。当时城区仅限于城墙范围内。1营部署于城东地区,2营部署于城北地区,3营部署于城南地区,4营部署于城西地区,直属营部署于城中西部谢家桥、署院、城隍庙地区。
解放初期的合肥,敌机空袭,特务破坏,土匪袭扰,白天出现反动标语,夜间常有冷枪和信号弹,局面极为混乱。城防部队从8个方面开展行动:组织纠察队,夜巡市街,取缔赌博、抽大烟、暗娼等;在街口要道设立检查站,盘查可疑行人;协助地方政府,接管国民党各部门的档案、房产、物资,保护公共建筑;登记与管制国民党军政人员,侦查特务组织,追缴私藏的枪支弹药,发动群众检举坏人;加强对旅馆、公寓、公共娱乐场所管制,维护交通秩序;协助金融机关兑换旧币,稳定市场;动员商业复业,学校复课,工厂复工;清查户口,逐步建立基层政权与基层组织;发布政府公告和安民告示,宣传党的城市政策和胜利形势,追辟谣言,清除反动标语,张贴新标语,宣传画。经过坚决果断的行动,市区治安形势迅速好转,局面开始走向稳定。
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合肥地区连续开展了肃清匪特,镇压反革命,平息反革命暴乱等活动。人武部配合部队剿匪作战168次,参战民兵达万余人次。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民兵单独或配合公安部门破案586起,参加2758人,配合公安部门逮捕、提审、押解罪犯共出动19979人次,看守各类仓库1130处,重要桥梁28座,守护铁路20公里。(以上为市区、肥东、肥西县总计)
1953年初,公安部队成立。省会合肥的城市守卫,首长、机关的安全警卫,重要厂矿、通信交通枢纽的守护,罪犯和劳改人员的看押等一系列任务,均以公安部队为主执行。驻合肥的省、市党政机关,其警卫任务和市内大部分守护任务由公安总队省直属大队承担。1955年7月后,由公安内卫部队承担。
1958年2月,东南沿海和中东局势紧张,合肥市的卅里岗、张洼乡张洼集、城东乡竹丝滩、蜀山乡大蜀山等地,解放后均有反革命事件发生。驻合肥市公安部队和人武部针对本地情况,做了反空降、反暴乱、反犯人逃跑部署。合肥市兵役局在大蜀山作了预防性部署,并与劳改单位进行了联系,采取了预防措施。同时,将北外乡民兵基干中队编为兵役局直属中队,配备80支冲锋枪做为机动力量。抽出6个民兵基干分队编为城东、城西2个基干中队,水库乡基干民兵编为独立分队,分别控制当地敌对分子和劳改犯。以上3个中队2个独立分队合编为一个营,由兵役局直接指挥。各民兵乡组织持枪民兵,分片守护电线、桥梁、水库。合肥市人武部于1958年2月11日发出《春节治安工作指示》,组织持枪民兵在节日和形势紧张时期,对仓库、水利工程等重要设施进行武装守护,在治安情况较差地区组织民兵夜间巡逻放哨。指定北外乡组织30名持枪民兵(编为3个班)做为市人武部节日期间的机动力量。
1962年,台湾国民党当局积极准备向大陆沿海地区窜犯,并按照“三分敌前,七分敌后”的战略指导方针,编组了“特种作战部队”,妄图“渗透”大陆后方。合肥市奉上级命令加强戒备。在地面警戒方面,结合反空袭计划进行了部署。市内的省市党、政、军机关分别由安徽省军区部队和公安部队负责警卫。市人武部组织民兵武装基干分队,对重要目标和复杂地区进行重点警戒。蚌埠路地区由电机厂武装基干连负责警戒;巢湖路由省木材加工厂武装基干连负责警戒;三里庵由江淮仪表厂武装基干连负责警戒;火车站由铁路武装基干排负责警戒。铁路沿线及重要桥梁均由公社、大队组织民兵排班负责守护。对可能发生暴乱的大兴集和优胜公社与岗集结合地带也做了相应部署。
1965年6月,美国对越南战争升级,其地面部队直接参战,并轰炸越南北方,局势再次趋于紧张。合肥市以公安部队为主要力量加强了对省、市党、政、军机关和机场、电台、军工企业、邮电、交通枢纽等部位的警卫守护。全市民兵按区域实行四定(定任务、定兵力、定指标、定措施),共划分了三里街、巢湖路巫家湾、三里庵、双岗、火车站等5个区域。对市辖区内的铁路、公路及其桥梁、长途电话线、高压线,由就近单位和生产大队指定民兵班、排划段定点进行守护。市人武部还直接掌握民兵7个步兵连、1个机枪连、1个重机枪连。另有3个步兵排为机动力量。
1968年1月,合肥卫戍区根据上级关于战略治安工作的指示,将市区划为5个巡逻区域,公安部队负责1、2、3、5号区域,省军区部队负责4号区域。此外,各大工厂、企业均组织了武装民兵巡逻组。合肥卫戍区直接掌握7个连的民兵值班分队。
1970年7月,合肥警备区将全市划为10个区域,组织驻肥野战军和地方部队派出巡逻队,在夜间按预定路线巡逻,重点打击拦路抢劫、聚众斗殴及其他破坏社会治安的犯罪活动。
1970年冬,合肥为保障四路(铁路、公路、水路、线路)畅通,成立了四路保障领导小组,并制定了保障计划。内卫部队守护四路枢纽,民兵守护队就近守护通信设施、铁路线、重要桥梁、水库大坝和涵闸。
1972年冬,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合肥警备区按省指示,在长丰县、郊区、东市区和各铁路沿线公社成立警卫领导小组。定人、定点、定任务。此次行动,共动用10个工厂、5个公社的95个武装基干民兵排共2212人执勤。
1976年7月,军队实行精简整编,合肥市大队改编为独立营。合肥警备区根据上级指示精神,组织民兵填补部队撤出后的空缺,担负一些重要目标的守护。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合肥警备区奉命组织部队民兵进入紧急战备状态。在中共合肥市委统一领导下,成立了应急作战指挥部,制定了以防破坏、防暴乱、防突袭为重点的应急作战方案,将省市党政军领导机关、交通枢纽、水库大坝等要害部位定为重点警卫目标;将省、市看守所、拘留所、劳改单位定为重点防暴乱目标;将省暨市30万人追悼毛主席大会定为重点保卫目标。为完成各项任务,共动用部队和民兵32324人,其中执行防破坏、防暴乱、防突袭任务4486人;保卫大会1340人;社会面控制19098人;抢修、救护、通信、消防专业分队2500人;执行机动任务4900人。
1976年12月始,由郊区常青公社派出30名(后增至40名)民兵,脱产执行合肥石油站的守护任务,由长丰县派出6名民兵劳武结合,担负淮南铁路26号桥的守护任务。
1977年2月,合肥市革命委员会和合肥警备区联合发出《关于继续组织民兵维护社会治安的通知》,部署西市、中市区各组织2个班,东市区组织3个班的民兵,在公安部门的指导下,在市区巡逻执勤,并各派1个班至火车站,在铁路治安办公室的指挥下维护铁路治安秩序。对市区客流量大的公共汽车站,也部署了就近单位民兵执勤,并规定每站不少于3人。
1978年12月,合肥市公安局和警备区鉴于社会治安问题较严重,决定由东、中、西3个市区,各抽20名工厂民兵,郊区15个公社共抽90名民兵,由民警带领,在车站、码头、影剧院、公园、商店等公共场所、要害部位、偏僻复杂地区和城郊结合部进行夜间巡逻和隐蔽守候。
1979年7月,市革委会、警备区鉴于自1977年以来,共发生通信线、电杆、落地拉线被盗11起的状况,组织郊区民兵按《四路保障计划》的要求,对经过合肥地区的长途通信干线、一般通信干线巡视警戒。
1979年12月,根据中共合肥市委加强治安力量的指示,合肥警备区派出三轮摩托车8辆,每辆2名战士,携带武器弹药分赴4个区公安分局配合其执行巡逻任务。驻省委机关、稻香楼的部队,不定期向包河公园、梅山路派出5~6人的巡逻小组,进行夜间巡逻。
1981年12月至1982年2月,合肥军分区应市政府要求,再次出动兵力3180人次,摩托车240台次,上街维护治安和交通秩序。
1982年1月,市委决定,从东市、西市、中市3个区抽调250名民兵参加治安联防,各区成立民兵执勤领导小组,由分管政法的书记牵头,区武装部长、派出所长参加。至1983年1月,破获赌博盗窃团伙3个,共53人,破案57起,挽回损失6300元。
1983年5月,武警合肥市支队成立。支队主要任务是:警卫市委、市政府,看守市看守所、收容所,武装巡逻市区。此外,还参与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的第一、第二战役,配合有关单位和部门共收捕罪犯3916名,处决多名死刑犯,押解犯人6571名;配合公安机关抓获违法犯罪分子2754名,缴获凶器940件。圆满完成50多次中央首长、外宾、重要会议、大型集会、重大节日的安全保卫任务。
1983年10月,安徽省武警总队第4支队成立,驻合肥,担负市内部分重要目标的警卫、守护任务和机动任务。
1983年11月,合肥市受领国家下达的“防空研究性演习”任务。这是合肥地区历史上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演习。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南京军区首长和华东地区各省市代表均莅临观摩。为搞好演习本身的安全警卫,合肥市将主要演练场所、指挥场地、观摩场地划为6个警卫区域,市公安局出动干警190人,省武警第4支队、武警合肥支队官兵104人,中市区民兵100人共同担任武装警卫。此外,还划定部分控制地区和控制点,由公安部门组织各单位保卫部门实施警戒。警卫工作有效保障了演习的顺利完成。
对空防卫1949年1月,解放后的合肥成为渡江作战的后勤中心之一。为迟滞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驻南京、芜湖等地的国民党空军不断派飞机对合肥进行轰炸、扫射,合肥城防司令部为打击敌机,将城防部队的直属高射机枪连配置于小东门和水西门附近的魏山(今安徽博物馆)两处制高点上,组成了交叉射击的防空火力,并架设手摇警报器,设立对空观察哨。解放军渡江前夕,敌机多次对合肥轰炸、扫射,城防部队均予回击。4月22日,解放军渡江南进,合肥的空袭威胁基本解除。此后,合肥处于长期的防空战备阶段。
1958年8月,根据上级通报,解放军将对金门、马祖岛进一步打击,敌人可能采取报复性轰炸。合肥市兵役局根据敌空袭兵器性能,向市委提出了以伪装、疏散、隐蔽进入工事、消防、救护为主要手段的防空袭的建议(合肥市尚无条件组织对空射击)。
1962年,东南沿海形势再次紧张,8月,合肥市人民防空委员会进行反空袭部署。由于民兵已装备了一定数量的机枪,因此部署了包括军区部队在内的对空观察、射击网。
1965年6月,越南战场形势紧张。安徽省公安总队司令部结合地面警卫,对驻肥公安部队进行了反空袭斗争部署,以警卫对象为反空袭保护对象,配置十数个对空射击点,数十个对空射击组。每组3人,配备机枪1挺,构成数个交叉火网。12月,在市人武部协调下,通过军队、民兵联防、合练,组成对空射击火网。组成火网的部队,除公安部队外,尚有6505部队、3778部队、皖字620、皖字621、皖字680部队。市人武部精选武装民兵270人,组成54个对空射击组,装备轻、重机枪,进行较大规模的集中训练。
1966年2月,市人武部根据省军区指示精神,研究部署对空射击火力区域,确定重要目标为首脑机关和重要的工厂、设施及桥梁。根据民兵武器分布,组成十数个对空射击区域。
1973年7月,合肥市奉命组建一个民兵高炮团。第一批高炮配发至合钢、合肥工业大学、江淮仪表厂和轧钢三厂组建的高炮分队。合肥警备区在安徽大学办了37高炮民兵骨干训练班,同年,又举办了炮手教练员、指挥仪测手、测高机测手训练班。
1982年7月,合肥市民兵高炮团1个营6个连共36个班325人,动用高炮、高机数十门(挺),车辆27台,参加省军区组织的高炮实弹射击,共打营射击4个,连射击19个,排射击36个,班射击117个,命中拖靶5个,总评成绩优秀。
1983年5月,合肥防空研究性演习,民兵高炮团出动1个团指,1个高炮营,共400余人,出动高炮、高机数十门(挺),担任高炮部队抗敌空袭演示,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为提高高炮团战术技术,合肥军分区先后组织高炮营团干部、连排干部、标图员、报话员、侦察、测手等集训,培训了营团干部31名,连排长93名,班长75名,指挥分队各类专业人员220名。
军风军纪纠察和军车检查1949年春,渡江战役前夕,合肥驻军云集,城防司令部负有对军队纠察任务。解放军纪律严明,但也有零星事件发生。一次,200余名解放军伤员集体到天后宫剧场(今合肥剧场)看戏剧《渔女恨》。苦大仇深的伤员们被戏中渔霸的罪恶行径激怒,忘记是演戏,高喊“我们打仗流血,就是要消灭恶霸”,拥上台去揪打扮演恶霸的演员,戏被迫停演。城防司令部参谋长韩延亲往劝阻,并命令战士保护演员离开剧场。第二天,城防司令部召开座谈会,韩参谋长严肃指出:“痛恨恶霸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真假不分,打人闹事是错误的”。伤员们承认了错误,挽回了影响。
1956年3月,合肥市卫戍司令部成立,把“整顿军容风纪”作为该部四大任务之一。以后历次成立的卫戍、警备司令部,都十分重视此项工作。1966年6月以前,节假日的军队纠察勤务人员,通常由公安总队派出,规模为2个班。1966年元旦、春节期间,纠察队共遇军人605人,其中208人军容风纪不合格,占34%。1966年6月以后,纠察队主要由安徽省军区所属部队派出。1970年,合肥警备区为进一步加强城市警备治安、也为进一步整顿军容风纪,加强对现役军人的管理,召开了合肥驻军联席会议,决定将全市划为10个区域,由各驻军单位派出纠察—巡逻小分队。规定白天执行纠察任务,执勤军人不带武器,对军容不整,违反纪律的军人实行纠察。夜间带武器,主要执行城市治安巡逻任务。并按实际情况规定了各区域的纠察路线和巡逻路线。担负执勤任务的部队每年必须在四个重要节日的前后各7~10天派出执勤小分队。为加强纠察工作,合肥警备区于1974年制定了《纠察人员执勤须知》作为军队纠察人员执勤的依据,下发驻军有关单位。
鉴于军用车辆增加,军车检查开始实施。1972年12月25日,合肥警备区召开驻肥部队和市交通警察大队负责人会议,讨论了进一步加强军车管理问题。1973年2月,驻肥部队在警备区协调下成立了5个临时军车检查站,5天共检查军车312台次,其中合格239台次,占77%;违章74台次,占23%。主要存在问题是:(1)违章行车9台次,占12%;(2)带故障行车31台次,占42%;(3)牌号、机件不合要求6台次,占8%;(4)超载行车6台次,占8%;(5)证件不合规定10台次,占13%;(6)不服检查5台次,占7%;(7)其他6台次,占8%。
1979年9月,警备区召开驻肥部队22个单位领导会议,根据驻肥部队分布情况,调整原来的纠察路线和范围,重新划分了5个纠察区,重点放在主要街道和闹市区。3个军车检查站分别设在3条主要干线的交通要口。
1982年12月,合肥警备区独立营撤编。组织合肥市军队纠察等业务由省军区警备司令部承担。
1983年,武警部队成立后,亦开展武警部队纠察活动。
编写兵要地志1956年9月,合肥市兵役局奉命首次进行合肥兵要地志的编写工作。编写工作得到中共合肥市委和有关业务部门的支持。首次编写的《合肥地区兵要地志》,由“调查统计表”和“调查资料汇集”两部分组成,资料分自然、交通、社会、经济资源四大类。文字约6000字,表格45份。由于合肥市发展迅速,交通、社会、经济资源部分变化极快,首次兵要地志完成后,市兵役局继续收集新鲜资料,到1959年9月,共收集整理“合肥地区兵要地志调查资料汇编”、“现有长途电话设备”、“卫生医疗机构及其设备调查表”、“省市属机械工厂、化工厂职工人数统计表”、“合肥地质”等12份资料,共180页,文字51000字,统计表110份。50年代编写的兵要地志,由于条件有限均为手抄、油印件,并缺乏必要的地图资料。
1970年12月,合肥警备区再次编写了《合肥市兵要地志》。该志以总参谋部测绘局1:5万地形图为基础,资料以图表为主,文字为辅,力求简明,共分概况、政治、地形、市政建设、交通、兵员动员、气象、通信广播、文教卫生、国民经济等10个部分74个项目;图7份,表30份,文字14000余字。该志有关图表均由市有关业务部门编绘,全书由印刷厂印制(此后,本市兵要地志类资料均为工厂印制),较50年代的兵要地志材料更为翔实,图、文清晰美观。
1972年6月,合肥市人民防空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省革命委员会、省军区指示,在市委、警备区领导下,编写成《安徽省合肥市人防战备有关资料汇编》。该汇编参考《合肥市兵要地志》,首次从人民防空的角度搜集了合肥市城市资料。全书分历史概况、自然地理、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文教卫生、人民防空5个部分,约10000字,附表17份。
1974年上半年,合肥警备区对长丰县和郊区的兵要地志地形图,对照现地作了部分修改。同年9~12月,合肥警备区根据南京军区防化战备资料调查会议的指示,组织人员就全区气象、地形、土壤、水系、动植物及城市人防情况对防原子、防化学的影响等项问题进行了一次较全面的调查,并将资料上报。
1976年,奉省军区指示,合肥警备区编写了《合肥市江河兵要地志》,内有城市水系图、渡场地形图、交通图、主要河流流域图、渡河工程保障图、河床断面图和铁路公路干线、航运、江河治理等工程规划及渡口、桥梁、渡场水文地质等资料。在市革委会工业办公室、农业办公室的协助下,警备区于年底完成资料汇编,上报省军区。
1980年10月,合肥市人民防空办公室根据省委和市政府指示编成的《合肥市人防战备资料汇编》,分概况、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电信、文教卫生、科学研究、人民防空7部分,22大项12000余字,附表18份,附图6份,是迄今为止最为完备的人防战备资料。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