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清末,合肥县开始兴办新学,时有中学堂1所。学堂由书院递嬗蜕变而来,未脱“忠君尊孔”窠臼。小学堂为数很少,私塾仍占主要地位。
民国时期,公立学校、教会学校以及热心教育人士举办的私立学校,都渐具规模。但因政局不稳、经济萧条,未兴办高等教育。民国37年底,县城及城郊有公、私立中等学校10所、小学13所,在校中小学生6300余人;少儿教育有省立幼稚园及献立中正小学、幼稚园各1所,入园幼儿250名;私塾及私人开设的补习社相当盛行,所占比重较大。
1949~1956年,合肥市教育事业经历了接收、改造和发展的过程。1949年1月,合肥解放后,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有步骤地、谨慎地进行旧有学校教育事业改革工作”的指示精神,合肥市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教育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造:接收了原公立学校;把私立学校管了起来,并加强了领导;收回了教会学校的主权,割断了原教会学校与帝国主义分子的联系,并使其摆脱了教会的控制。经过初步的调整与改造,9所市立小学、2所市立中学、4所私立小学和1所私立中学都于新学期开始时陆续开学上课。1951年,合肥市新建了合肥卫生学校和皖北水利技术学校。1952年,开始创办合肥师范学校和合肥医士学校,并把迁入的东南医学院改为安徽医学院。是年,全市普通中学发展到5所,在校学生2329人;小学增加到79所,在校学生13084人;教育部门办幼儿园2所,入园幼儿135人;成人教育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形成了幼儿、小学、中学(中专)、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等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同年,通过思想改造运动,对教师队伍进行了整顿与调整,使一支有志为新社会作出贡献的教师队伍开始形成。
1953年,国家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合肥市各级各类教育开始有计划按比例发展。1955年,中小学开始实行劳卫制。1956年,全市有工、农、医、师高等学校4所,在校学生4431人;中等专业学校9所(包括师范学校1所),在校学生4925人;公立、民办中学8所,在校学生9510人;小学71所,在校学生26268人;由教育部门创办的公立幼儿园4所,在园幼儿616人;农业学校1所,在校学生300余人。是年,全市学龄儿童入学率达83%,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数占全市总人数的1/4。这一时期,合肥市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把劳动教育列入普通教育的内容。合肥一中、合肥师范学校还重点试验了综合技术教育。同年,合肥市成立了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具体指导中小学的教学研究工作,组织教师学习苏联经验、总结自己经验,使广大教师的思想、业务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学习苏联经验的过程中,虽然曾出现过要求过高、过急及形式主义的偏向,但对改造旧教育、建设新教育不无积极作用。在改造旧教育的过程中,也曾出现过师生参加政治运动过多、乱抽教师搞中心工作等情况,但为时不长便得到纠正。
1957~1966年,国家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合肥市贯彻执行了毛泽东同志于1957年2月提出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并对如何走中国自己的教育道路进行了探索。1962年,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总结了经验教训,从各方面开拓建设社会主义教育的道路。中央制定的全日制高等学校、中学、小学的《工作条例》(试行草案)下达后,全市先在部分中小学进行试点,于1963年普遍展开。1962年开始试行两种教育制度,先后办起了4所农垦学校,使全日制中学与半耕半读学校同步发展,打破了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此后,合肥中小学以教学为中心,统一安排学校政治工作和劳动教育,在开展勤工俭学、课内外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师范专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初步取得了经验;在中学进行的语文教改试验、边讲边练数学教学试验、外语直接教学试验以及市直属小学集中识字试验中,取得一定的成绩。1966年,全市共有普通高等学校8所,在校学生10759人;中等专业学校11所(内含中等师范学校1所),在校学生2903人;各种类型的中学54所(内含半工半读学校和农业中学),在校学生21188人;小学154所,在校学生74426人;教育部门办幼儿园12所,在园幼儿1325人。这一时期,全市形成了全日制与半工半读制、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正规教育与业余教育、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并举的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拥有一支忠于人民教育事业,符合各级各类教育需要的教师队伍,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
“文化大革命”十年中,由于“砸烂”各级教育行政机构,使高等学校、各类中等学校或下迁,或停办、或停止招生;将市区部分小学一至三年级交街道办;幼儿园被诬为“培养修正主义苗子的园地”,而几乎停办;盲目提出城市普及高中教育的口号,导致各小学、初中纷纷“戴帽子”,随心所欲地变更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鼓吹“读书无用论”、“知识越多越反动”,使全市各类教育遭受极大破坏。
粉碎“四人帮”,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合肥市通过拨乱反正,认真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教育事业又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首先,推倒了“四人帮”炮制的“两个估计”,砸烂了精神枷锁,纠正了历次政治运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教育工作上的极“左”思想和做法,复查纠正了各种冤假错案,落实了知识分子政策,提高了教师的待遇和地位,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恢复了管理机构的职能和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解决了教育内部比例失调的问题:1、确定几所重点中小学,并积极办好;2、撤掉了2所布局不合理的中学,改办了省属中等专业学校;3、去掉了6所中学的高中部“帽子”,使其集中力量办好初中;4、逐步把市区中学的高中改为三年制;5、撤掉了3所初中,恢复为完全小学;6、撤销了市区小学的初中班,使其集中精力办好小学;7、把20多所街道办的一至三年级不完全小学与附近的公办小学合并,使其恢复为完全小学;8、将市区小学从1983年秋起改为六年制,动员在高中和初中任教的部分教师分别回到初中、小学,充实初中、小学教学力量。通过调整,合肥市逐步改变了中小学“头重脚轻”的状况。为了改变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的状况,合肥市还将5所普通中学改为职业中学,并在部分中学开设了职业班,使在职业中学(班)学习的学生达到3000多名;创建了合肥幼儿师范学校、合肥经济管理学校、合肥教育学院、合肥联合大学,发展了电视大学教育和函授教育。
80年代,市、区教育部门分别组建了新的领导班子,完成了各级各类学校领导成员的调整任务,加强了教育管理和教学管理,全面开展教学改革试验活动,进行了近百个项目的教改试验。
1985年,全市有高等学校10所(不含军事院校、电大、函大、刊大及业余大学),在校学生2.8万多人;全日制中等专业学校33所(含师范学校、幼儿师范学校各1所),在校学生11699人;普通中学97所(含职业学校和其他部门办的中学),在校学生62941人;小学249所,在校学生82101人;公办、民办幼儿园500所,在园幼儿33166人。全市普及了小学教育,市区普及了初中教育,幼儿入园率达70%。同时,一些民主党派和群众团体办起了中山夜校、育才学校、建人业余学校、青年夜校、职工业余大学及各种文化补习班和职业培训班。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