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来源
合肥县教育经费来源合肥县教育经费来源,在不同历史时期多有不同,并因学校隶属关系的不同而异。
清末,合肥中小学堂多有学产。唯一的中学庐州府中学堂,是以原庐阳书院的学产为基金,以学产的租息为常年经费。清宣统元年(1909),岁入经费6619元。宣统三年(1911),岁入经费9058元。其时创设小学堂,多以庙宇为校舍,变庙产为校产,以校产之租息为经常费。此外另有两项收入,一为地方筹措之款,如从米行、牛行抽捐,名曰学厘;二为地方政府津贴,其数甚微。宣统元年(1909)全县教育经费岁入11181元。
民国7年,无论中学或小学,无论更易校名或新设学校,凡省立者其常年经费及临时费,除学费收入外,其余概由省库拨付。惟民国16年前,省无教育专款,各省立学校经费来源不免有匮乏之虞;民国17年,教育设有专款,经费收入情况有所改善。
民国18~19年,省立第六中学岁入经费分别为58086元、62872元,省立第六女子中学岁入经费分别为27300元、44976元,省立第六中学实验小学岁入经费分别为8096元、8168元。民国23年,省立庐州中学、省立庐州女子初级中学、省立庐州师范学校、省立庐州师范附属小学的岁入经费分别为45618元、30684元、51300元、16584元。
民国1~27年合肥县级教育经费以学产租息及正税附加两项收入为大宗,系专款专用。
合肥县岁入教育经费统计表(1929~1934年度)

合肥县级教育经费中,县立中等学校初办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学产租息。民国7年,省立第二中学改用省款后,以其原有继承前庐州中学堂的学产改办庐州公立甲种工业学校。甲种工业学校停办后,经原庐州府所属5县公议决定,各县抽回各自的学产,另办县地方教育事业。合肥以抽回学产的一部分于民国11年创办公立女子中学,另一部分充作小学教育经费。民国11年公立女子中学常年经费除田租千担、房屋十余幢的租息外,另有省教育厅补助与学费收入,合计岁入万元左右,但因管理不善,亏欠甚巨。
民国19年公立女子中学改为县立女子初级职业学校后,学产由教育局接管,其经常费来源为县款及省教育厅津贴两项。当年,岁入15000元。民国22年,岁入13152元。民国23年,岁入11265元。民国26年度第一学期收入8492元。
公办六年制小学经费来源主要是县款。短期小学除用县款外,部分经费由联保自筹和省教育厅补助。其中,50~70%由县拨付及联保自筹,30~50%由省款补助。
小学教育经费亦有私人捐助。民国4~10年,县东北四镇区区立高等小学校校长宁仁麟共捐助学校5102元。民国12年,县西南三镇区居民刘唐氏60岁生日时,将其寿筵之资300元,移作本区区立高等小学校的临时费。民国11~13年,王纯志在校长任内,先后捐助其任教的县东南大镇区第一高、初两等学校和城区第十一国民学校共3603元,深得舆论好评。
私立中小学校也多有固定资产,或向私人筹集,或由社团提供。私立正谊初级中学除向旅京皖籍人士募集3万元作为基金生息外,另有学费、蛋捐及省教育厅补助3项收入,民国24年岁入经常费13620元,临时费400元。私立三育中学常年经费收入以基督教会提供的产息为主,学费次之,民国22年岁入18864元,其中产息18000元,学费864元;民国23年岁入20326元,其中产息18000元,学费2326元。私立庐阳中学经费来源以创办人在天津的市房50余间的租金收入为主。私立蜀山农林职业学校的经费,初由创办人卫立煌捐赠,民国23年,肥西中学停办,其千亩校产划入,民国26年起省教育厅又津贴若干。这些私立学校创办人本身有相当财力,且罗致有方,经营得法,其经费收入,尚称充裕。
合肥县教育经费,长期管理混乱。清末,小学学产多由各校自筹自用,不乏狡黠之徒,假借学董名义,把持学产,以饱私囊,学校收入大受影响。民国1~27年,县教育经费虽系专款专用,名为独立,但除田房租利及少数税款由县教育行政部门直接征收外,其余款项均由县政府代征。代征税项,教育行政部并不知其底蕴,县政府财政拮据,往往任意挪用;教育局交由私人承包代收的田房租息和附税,往往任意拖欠;其未经承包代收的,因管理制度不严,不乏侵吞、中饱之事;教育局本身又任意开支,以致县教育经费并不能如数发付各校,民国18年,各校应领经费均按7折支付;民国19年,县政府积欠教育局教育经费达1万余元;民国20年5月,教育局已将全年学租支用殆尽,而发给各校的经费才二、三个月。
民国22年,县城乡教师联谊会要求清理教育经费,县长郭某以“通共嫌疑”将城乡联谊会主要成员、县立第一完小与第二完小等校校长和教师多人拘禁。
民国28年,国民政府颁布《县组织法纲要》,规定“县之财政均由县政府统收统支”。民国30年,财政改制,县教育款产归县有与其他公产合并管理,田赋等附加并入正税,另换名义变为普通税。从此,实行多年的教育经费专款专用受到破坏,县教育经费更得不到应有保障,学校除用县款外,往往另寻补助。其时,安全区内所办的第五区七县联立中学经费来源除7县拨款外,另有省款补助及私人捐赠。民国30年度该校收入经常费18500元,其中县拨款16000元,省教育厅补助1500元,合肥李张氏私人捐助1000元;收入临时费4856.8元,全由私人捐赠。民国31年度该校收入148024元,其中只有合肥、巢县、和县、含山、全椒5县共拨款117100元,省款补助6个班经费30924元。县立中等学校经费来源除县政府拨款外,另有未被收归县有的学产租息。民国33年,县立初级中学岁收704844元,其中经常费406544元,临时费298300元。民国33年度第一学期,县立简易师范学校经常费收入46264元。
小学经费收入,省立合肥临时小学由省教育厅拨付,民国30年1月份收入420元。第六区小学教育初恢复时,区政府及地方人士就地方原有学产及各庙宇田产,按岁收租,并征收区内牲屠牙贴附加,以充区办小学教育经费。民国27年7~12月份,第六区共收入1540元,以之分配各校,计短期小学每校30元,初级小学每校120元,完全小学每校400元。以后小学恢复渐多,公立中心国民学校经费收入为县拨款与学费两项,不敷之数由乡自筹;保国民学校多由保甲筹措,少数保校或有固定资金,或在祠产项下动支。民国31年,安徽省转发29年教育部颁发的《保国民学校及乡镇中心学校基金筹集办法》,并制发《安徽省各姓祠产捐助收益充作保国民学校及乡(镇)中心国民学校基金办法》和《安徽劝勉寺庙祠会拨捐财产充作保国民学校及乡(镇)中心国民学校基金暂行办法》,要求各县保国民学校经费及乡(镇)中心学校的办公、设备扩充等费应以自筹基金所生的利息为主要来源。惟当时合肥各乡,保筹集基金颇为不易,不得不由县拨款。民国33年,岁入国民教育经费1412428元,其中县款1082956元,私人款329472元。私立小学经费来源多为固定资产的租息。沦陷区内,日伪省立合肥中学常年经费9000元,由日伪省政府拨款。改为县立后,由日伪县政府支付;小学经费由日伪县政府拨款。日伪县教育经费收入以学产租息及治安建设费附加两项为主。民国31年,合肥县日伪政权教育经费收入共77100元,其来源分别为田租42000元,治安建设费之二成18000元,伪中央补助11600元,各项附加4000元,房地租及鱼课1500元。另有学费收入,由学校留用,未计在内。
抗日战争胜利后,合肥的省立中小学及幼稚园的经费来源,一如抗日战争前,以省款为主。民国35年2~12月份,省立合肥幼稚园收入经费5241500元;民国36年,省立合肥中学、省立合肥女子中学、省立贞干中学常年经费收入分别为2218861200元、1585995600元、1367824000元;民国36年2~12月份,献立中正小学经费收入为1014852000元。县立中等学校经费由县库支给。民国34年,县中等教育经费为403080元;民国36年,县立初级中学、县立女子初级中学、县立简易师范学校常年经费收入分别为58805144元、18867288元、66086832元。私立中小学经费以自筹为主。民国35年,私立崇善初级中学年收入田租408担,房租3924000元;民国36年,私立中正中学、私立崇善初级中学常年经费收入分别48083544元、14244000元。乡保小学经费收入自民国35年8月起,遵安徽省政府令,改自筹为县库支给。惟其时县财政拮据,各校部分经费仍须自筹。且县款时常拖欠,其中公粮附加,往往掺杂兑假,扣斤少两,折现时又任意压价,七折八扣,纵然到手,已所剩无几。
合肥市教育经费来源1949年初,原省立、县立中小学均由人民政府接管。中学经费由省文教处直接拨款,小学经费由市财政供给。彼时百废待兴,教育经费不无困难,公办小学经费入不敷出,多由各校在当地派出所配合、支持下,邀集地方热心教育人士组织校董会,就地筹款解决。私立中小学经费仍暂由学产及收取学杂费维持,市教育局予以补助。
1953年起,全市教育部门所办中小学及幼儿园经费预算以内的概由省教育厅、财政厅联合下达指标,市财政拨款;预算以外的,由地方附加支付,另有学杂费及其他收入。
1962年合肥市教育经费收入统计表

合肥市教育经费统计表(1965~1973年)

1982年后,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新财政体制,全市公立中小学及幼儿园教育经费来源以地方财政按预算拨款为主;另有学杂费收入、教育厅补助及学校自筹等几项来源为预算外收入。
其他部门所办中小学及幼儿园的经费来自主办单位。中等专业学校经费主要由主管厅(局)拨付。
高等学校经费多由主管部(委)或主管厅(局)拨款。合肥联合大学经费来自学生缴纳学费(每人每年50元)、省市地方财政补助(每年补助每个学生200元)和个人、社团补助。
合肥市部分年度预算内教育经费岁入统计表
建国后部分年度合肥市财政安排预算外教育经费岁入统计表

支出
清末,庐州府中学堂及小学教育经费多由创办人或学董管理。清宣统元年(1909),庐州府中学堂岁出13569元,与岁入比,亏欠6950元;合肥县教育经费岁出18947元,绌支7766元。
民国时期,省立第二中学、省立第六师范学校的经费支出,均有经省核定的详细预算。民国8年,省立第二中学经费岁出15350元,其中薪俸12828元,办公费2322元,杂费200元;临时费岁出600元,其中购置费500元,杂费100元。省立第六师范学校经常费岁出14650元,其中薪俸9052元,办公费5398元,杂费200元;临时费岁出9013元,其中建筑费8413元,购置费500元,杂费100元。
民国22年合肥县教育经费支出表

民国24年度,私立正谊初级中学经常费岁出13735元,其中,薪给10400元,图书费486元,仪器标本费364元,办公费2485元;临时费岁出772元,其中,建筑费248元,其他费用524元。民国26年度,省立庐州中学、省立庐州女子初级中学、省立庐州师范学校、省立庐州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县立女子初级职业学校的经常费支出数分别为:45216元、39180元、50165元、13476元、8492元。
合肥县的教育经费支出分为中等教育费、初等教育费、义务教育费、社会教育费等。
合肥县教育经费岁出支配表(1929~1933年)

抗日战争时期,新成立的第五区七县联立中学,民国29年支出13479.6元,其中,经常费11979.6元,临时费(筹备费)1500元;民国30年度支出23356.8元,其中,经常费18556.8元,临时费4800元。民国29年合肥县岁出教育经费1366764元,占当年县经费支出总数15003780元的9.11%。此后数年,县财政拮据,教育经费岁出预算数占县经费预算支出总数的百分比逐年下降,民国33年、民国34年分别为6.84%、2.68%。其中,民国33年岁出教育经费1361964元的支配情况为:国民教育经费1165864元,中等教育经费112400元,社会教育经费83700元;民国34年岁出教育经费1936968元的支配为:国民教育经费1458648元(中心学校经费710808元,国民学校经费747840元),中等教育经费403080元,社会教育经费75240元。沦陷区内,日伪政权合肥县民国31年教育经费支出情况为:各学校经费7万元,教育行政费1.3万元,合计8.3万元。不敷0.6万元。
抗日战争胜利后,民国35年,县立女子初级中学岁出经费67400元。同年,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每月支出教育经费15910元,其中,薪金4410元,办公费7000元,经常设备费3000元,其他费用1500元。同年2~12月份,省立合肥幼稚园岁出教育经费5241500元,其中,薪饷101000元,办公费5140500元。
民国36年合肥县部分中学经费支出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合肥教育经费分预算以内的和预算以外的。
合肥市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表(1953~1985年)


上一篇:第二节 教师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