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合肥县民众教育馆
民国4年,教育部明令县治及繁盛市镇设立讲演所,后改为通俗教育馆。民国16年春,合肥县设立民众教育馆,馆长刘自强(共产党员,毕业于北京戏曲学校,后脱党,任“国大代表”,解放后在劳动改造中死亡),馆员赵圣传(共产党员,因逃避国民党迫害逃至芜湖,后被捕身亡),另还有5~6名馆员。馆址在文庙(现四中)。该馆曾用留声机播放歌曲及京剧唱片,招引群众,然后演讲。讲文化知识,讲打土豪分田地,讲农民种田累死了,粮食都被东家收去了,讲工人做工,生活无保障,资本家为富不仁等。当时,刘自强还联系社会人士李浩华、沙扬庚、谢南谷等组织新月游艺社,演出话剧及说唱曲艺节目,宣传北伐,赞扬北伐军买卖公平,动员工农支持国民革命。民国17年,刘自强帮助正谊中学学生演出熊佛西编写的抗日话剧。
民国21年,合肥县立民众教育馆,改设城内四牌楼北街,人事也有变化。据《学风》民国23年3月15日版载文称:“合肥县立民众教育馆,筹备已有年余,最近方始就绪。教育局原筹备员牛进松君为馆长,于本年2月4日,启用钤记,订期正式开幕。该馆馆址在合肥城内四牌楼楼街。即利用修建未久之四牌楼楼亭为各种陈列展览室,其所举办之事业,有图书室、阅览室、关于卫生生计之陈列室、以及民众学校、民众读书会、无线电收音报告、各种游艺器械、公开演讲等。”《学风》民国25年12月15日版载文称:“合肥县立民教馆,为普及民教起见,定在三河镇设立分馆,经积极之筹备,刻已就绪。所有分馆一切应用物件已于7月8日由该馆职员董聚玉先行运往,共计有书籍百余件,图表80余张,及收音机、乒乓球台、各种乐器等件多种”。
抗战前夕,县立民众教育馆馆址迁至基督堂北边(今市二轻局处),内有正房两路6间,厢房4间,馆长是谢维敏(上海大夏大学毕业)。“七七”事变后,刘自强、谢南谷、李晓凤、徐淑英等在民教馆长谢维敏的支持下,组织“铁血话剧社”,联系学生张亚作、李东林、杨俊卿等演出抗日话剧《放下你的鞭子》(鲍昭寿导演)、《洛痕》(谢南谷导演)和反映“八·一三”抗战的话剧(陈豪导演),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抗日热情。
合肥解放前夕,县立民众教育馆迁至今宿州路市邮政局处,馆长蔡面樵。当时该馆有房屋20余间,设有图书室(藏书约5000册)、阅览室、游艺室、展览室,曾举办过“戡乱建国”,以及反映蒋介石生活的图片展览。合肥解放后,该馆关闭。
合肥市群众艺术馆
1949年3月,设立皖北区合肥文化馆(馆址在今宿州路市邮政局附近),市政府文教科干部成布兼任馆长。受皖北行署文教处和市文教科双重领导。1950年,该馆更名为“合肥市人民文化馆”,划归合肥市领导。当时馆内设有图书报刊阅览室、展览室、游艺室、球场、露天剧场,经费由文教处拨给。文化馆的主要工作:运用展览、演讲、广播、黑板报、文艺演出等形式,宣传解放全中国的胜利喜讯,宣传党的各项城市政策,宣传“土改”、“镇反”、“抗美援朝”等;接收和管理民间职业剧团和民间艺人,有步骤地改戏、改人、改制;挖掘和整理民族、民间文艺,推广革命文化;辅导群众开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美术等各种文化活动;联系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普及科学技术和卫生常识;组织工人夜校、读书班,开展扫盲工作,提高劳动人民文化水平;主办周末晚会,周末球赛;设立意见箱、问讯处、代笔处、拾物招领处等,为社会服务。
1953年12月8日,文化部发出关于整顿和加强文化馆、站工作的指示,指出:“文化馆、站是政府为开展群众文化工作、活跃群众文化生活而设立的事业机构,其基本任务是:通过各种群众性的文化生活,满足当地群众——特别是工农群众的文化需要,并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精神教育群众,使其成为祖国的自觉的积极的保卫者与建设者”。这一指示的下达,划清了事业单位与行政管理机构的界限,明确了文化馆、站的性质、任务、业务范围和开展工作的基本方法,据此,合肥市人民文化馆更名为“合肥中心文化馆”。工作任务是:1.向广大人民进行时事政策的宣传,教育群众为实现国家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而奋斗;2.组织和辅导群众的各种文化学习,并配合扫盲工作;3.组织和辅导群众业余艺术活动(包括各种文化娱乐);4.普及与群众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有关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卫生知识。有线广播、专业剧团、夜校、体育、黑板报材料(铅印)等项业务,先后从文化馆划出。
1956年,合肥市将原中心文化馆与车站文化馆(1954年建馆),更名为第一、第二文化馆。同年,为使群众文化事业机构的设置与行政机构的设置相适应,又将该两馆合并为合肥市文化馆,同时设立东市、西市、中市、郊区分馆。1958年,市文化馆接收安徽省图书馆设在宿州路的阅览室,并在此基础上成立市图书馆。1961年,合肥市文化馆迁至淮河路少年之家旧址,图书馆先设在淮河路,后迁至徽州路。文化馆内设有展览室、游艺室、图书阅览室、剧场、排练场和第一、第二农村文化工作队及郊区农村文化工作组等。农村文化工作队、组的成员来自各剧团。当时市文化局规定市各剧团青年演员需轮流到该队、组锻炼。
1969年,市文化馆、图书馆和工人文化宫被合并为“合肥市毛泽东思想宣传站”,馆机构被撤销,大部分干部被下放到工厂、农村。
1974年,恢复合肥市文化馆建制,馆址在今四牌楼省农垦局一楼,主要任务是开展文艺创作活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市文化馆落实了干部政策,增加了人员。1978年,馆机构由四牌楼迁至明教寺。1981年,又由明教寺迁至城隍庙。1978年10月,建立各区文化馆,区馆每馆编制4人,郊区馆编制7人,同时明确各区文化馆是各区政府的群众文化事业机构,在业务上受市文化馆领导。
1981年,合肥市文化馆更名为合肥市群众艺术馆,主要任务是:培训、辅导文化馆干部和群众文化骨干,总结、推广群众艺术活动经验,搜集、整理、研究民族和民间艺术,供应群众文化演唱资料,组织馆办文艺团、队,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文艺活动。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