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教弩台
古教弩台,又称曹操点将台、菱角台。始建于三国时期。据史料记载,曹操为抵御东吴水军,曾在此驻扎训练500名弓弩手,台因此得名。台高5米,台上面积4200平方米,整座台以土堆成,四周围以石条,呈覆斗状。台南现设有青台条台阶,供登台用。台上现有古井一眼,传为曹兵所用,因其石圈井栏的口沿高于台下民居的屋脊,后人称之为“屋上井”。南朝萧梁时起,后人先后在台上建有寺庙、井亭、听松亭等建筑,其中听松阁还是古庐阳八景之一。
1978年,合肥市人民政府拨款,由市文物部门主持重修了古教弩台和台上建筑。1981年9月8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将古教弩台及其附属建筑,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包公祠
包公祠,是祭祀北宋名臣包拯的专祠,位于包河公园内的香花墩上。始建于明,后历代修葺,太平天国时毁于战火,清光绪十年(1884),李鸿章筹款重建。“文革”期间遭破坏,1979年合肥市人民政府拨专款按照清代原貌重新修葺。
祠堂坐北向南,为四合院式。南侧为一高墙,正中开门通院内,门上方有一匾额,上隶书“包孝肃公祠”5字。正殿5开间,明间廊外檐下悬一巨长方匾,旧书“庐阳正气”,今书“色正芒寒”。内设包拯石雕坐像一尊,次间设碑刻等。东西两厢各3开间。祠堂外东南角有一井亭,南阶北壁上嵌“香花墩井亭记”碑一方,此为光绪二十八年(1902)李鸿章侄孙李国衡撰文并手书,文中称亭中古井为“廉泉”,遂使此井扬名。
1981年9月8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将包公祠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李鸿章故居
李鸿章故居座落于淮河路中段,座北朝南,现存三进,占地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前一进为轿厅,后两进为二层阁楼,俗称“小姐楼”、“走马楼”。梁架、额枋上均有雕刻,技艺精湛,手法细腻,具有晚清江淮之间的民居风格,是合肥市仅存的一处规模最大的名人民居建筑。1985年7月12日,合肥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庐州府城隍庙
庐州府城隍庙,始建于北宋皇祐三年(1051)。清咸丰四年(1854),太平军攻打合肥,毁于战火。同治十年(1871),地方官筹款重建,因经费缺乏,中途停工。光绪五年(1879),由李鸿章之弟李鹤章出面募捐续建。1981年市文物管理处主持维修时发现大殿正梁上书“大清光绪十一年重建”。大庙前旗杆矗立,山门口石狮相对,山门3间,左右耳房各5间;戏楼5间,两旁耳房各4间;大殿3间,两侧耳房各3间;大殿和戏楼之间东西厢房各12间。大殿前有铁香炉一座。50年代,山门口石狮被砸,庙内塑像一扫而光,古建筑也遭破坏,仅存山门、戏楼、大殿、娘娘殿等建筑。1980~1982年由市文物管理处主持修复。1985年7月12日,合肥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观音庙
该庙为清代建筑,位于市南郊骆岗乡观音庙村,距市区8公里,始建年代不详。
现存山门、后殿各3间,西厢房7间,正殿及东厢房被拆。后殿走廊西端墙内侧嵌有石碑一块,为清雍正八年(1730)“杨门吴氏施田碑记”。后殿西端外侧有一小门出北,门槛踏步石阶为一块乾隆二十六年(1761)石碑,碑文磨损严重。后殿东侧一屋内墙上嵌有施田碑两块,一为“刘永芳施田碑”,高88厘米、宽45厘米,道光六年(1826)十月十六日立,一为“刘代施田碑记”,尺寸大小同前,立碑年代为“皇清岁次戊寅年季秋”。。
观音庙总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现为观音庙小学校址。李鸿章享堂
李鸿章享堂是合肥李氏家族为祭祀李鸿章,供奉其神主牌位而建造于其墓地东侧的一座清末古建筑群。位于合肥东郊大兴集合钢二厂厂门西侧、合裕路南。距市区10公里。
据《合肥李氏宗谱》记载,李鸿章享堂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3),共3进:正门、中殿、后殿。东西两侧原建有寮房、花房、仓房、库房百余间。享堂门前原立有石碑4座,其中御制谕赐碑3座,神道碑1座,皆有巨型石刻龟趺基座。
建国后,该享堂及其附属建筑多数损毁拆除,现仅存正门3间,中殿5间,两侧厢房各5间,东边库房三进9间。除中殿为梁柱式木结构外,余建筑全为穿斗式木结构。总剩余建筑面积为900平方米。建筑物周围散座有4只残损的石龟趺及4块石碑。享堂一进院内有一株已逾百年的古树广玉兰,至今仍枝繁叶茂。
1985年7月12日,合肥市人民政府公布将李鸿章享堂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孔祠堂
大孔祠堂,晚清建筑,位于合肥市东南郊晓星乡学堂村南口,距市区14公里,是清末甘肃督办孔华清建造的家族祠堂。
祠堂原为三进,总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现存正门、后殿及东西厢房共25间。一石狮倒卧在祠堂南墙外池塘里,为人打水踏步所用。正门内存有一对方形抱鼓石。正门、后殿及东西厢房均为抬染式木结构。正门梁枋上绘沥粉金龙和玺彩画,两侧厢房梁枋上绘山水、人物、翎毛、花卉,为苏式彩画。大部分彩画尚清晰可辨。据当地群众介绍,二进原为一藏书楼,“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拆除。后殿东端山墙内侧嵌有石碑一块,碑身高1.5米、宽0.58米,碑首方形,高0.6米,宽同碑身。碑铭题为篆书“柳州鲤鱼峰击虎碑记”。此碑为功德碑,记述了孔姓族人孔繁琴于清朝末年镇压义和团、抵抗八国联军和在广西柳州打死老虎的事。1986年5月6日,合肥市人民政府公布将该建筑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家祠堂
高家祠堂,明末建筑,位于市区内长江路东段,安徽省委大院西北角,省委俱乐部北侧。现存建筑仅山门一座,5开间,单檐歇山式。东侧稍间被拆除,剩余建筑面积约100平方米。
高家祠堂现存建筑大小额枋上雕刻有缠枝花草、人物故事,后檐下直梁和柱间的二梁撑雕刻,技艺精湛,手法细腻,呈透雕状。正脊两鸱吻为琉璃料镶嵌而成,垂脊飞挑,似展开的鸟翼。此处现为民居,1985年7月12日,合肥市人民政府公布将高家祠堂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龚家祠堂
龚家祠堂,位于今合肥市长江路西段,光明街道光明巷2号,永红路小学大门内北侧。现存建筑为寝堂,5开间,建筑面积210平方米。结构为五架梁、前轩、后双步。梁架雕刻繁缛精美,主要有卷草花卉、人物故事。象鼻形梁头,月梁上有雕刻“卍”字形包袱皮等。龚家祠堂残存建筑兼有明、清两代的建筑风格,又得皖南徽派建筑神韵,专家认为系江淮地区所仅见,甚至可以和一些著名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筑相媲美,是研究合肥地区建筑史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据正梁小脊檩上墨书文字记载,该建筑为“中华民国十四年岁次已丑夏六月上浣重建,一等大绶宝光嘉禾,前任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现任内务总长,十三世孙心湛领修”。心湛即龚心湛(1869~1943),字仙舟(仙州),合肥人,幼年家境贫寒,8岁时赴沪投靠其叔龚照瑗(时任上海道台),心湛自幼读书刻苦,精通英语,曾担任过美、日、秘鲁、法、英、意、比等国公使随员,后又任广东知府,广东按察使、云南提法使、汉口中国银行行长。民国元年任安徽国税筹备处处长。民国3年任安徽省财政厅长,次年任采金局总办,旋升财政部次长,民国7年任安徽省省长,次年改任财政总长兼代国务总理。民国15年5月后,龚心湛下野,主要专意于实业,晚年一直比较热心于赈济事业和教育事业,捐款、募款支持地方公益事业。抗日战争时期,龚心湛对日军的威胁利诱概不动心,拒绝就职伪政权,表现了一定的民族气节。民国22年12月病逝于天津,时年74岁。
又据合肥百姓口碑,龚家祠堂为明末清初龚鼎孳龚大司马家族祠堂,龚心湛应为龚鼎孳家族后人。龚心湛自谓十三世孙。
龚鼎孳字孝升,号芝麓,明崇祯七年(1634)进士,授兵部给事中。崇祯十七年,李白成攻克北京,推翻了明王朝,改元永昌,以龚鼎孳为直指使,巡视北城。是年,清世祖入关,定都北京,授其为吏科给事中,寻改礼科。清顺治二年(1645)迁太常寺少卿,十年,擢刑部右侍郎,迁都察院左都御史。曾屡起屡踬。康熙初,起左都御史,迁刑部尚书,后转兵部、礼部。九年,充会试正考官。康熙十二年卒,谥“端毅”。乾隆三十四年削其谥。鼎孳诗、古文俱工。清初,与钱谦益、吴伟业齐名为“江左三大家”。
倪公映典烈士纪念塔
1992年4月出土于合肥市长江路中段。出土时塔顶与塔身断为两截,无塔座。塔顶为长梯形方柱体,水泥混凝土质,上阴刻卫立煌手书“倪公映典烈士纪念塔”9字。塔身为须弥座形方柱体,四面各镶嵌一块1.42×0.62米长方形汉白玉石碑,均镌有文字。塔身残高3.15米。
倪映典(1885~1910),字炳章,合肥北乡吴店人。清光绪三十年考入安徽武备学堂,加入革命团体。面对八国联军入侵,民族危机深重,他喊出“男儿当有强国志”。宣统元年奉孙中山之命,打入清廷新军,发展同盟会员3000多人。翌年正月初三,因组织广州新军起义失败,殉难。时年26岁。此次起义称“庚戌新军之役”。民国元年,孙中山追赠倪为陆军上将。民国25年在原合肥映典小学内建倪映典纪念塔,塔高约6米。1996年4月,市文物管理处将其修复竖立于长江路桥南端游园中,并立碑记事。
上一篇:第三节 碑刻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