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尊老爱幼
合肥人素尊崇孝道,双亲在日,必悉心照顾,俗话称:“活时不侍候,死了祭木头(棺材),没有用”。除日常关心照顾外,下辈人通常在生日时,向老母敬以美食,俗话称:“儿生日,母苦日”。若家中双亲老迈,生活不便时,儿媳更是相侍左右,不轻易远行;若双亲染病在身,其儿女定想法设法四下求医问药,即便倾家当产,在所不惜;若双亲垂危,其儿女决不轻易远行。即便远行在外,也一定在双亲过咽之时,返回家中,见最后一面,直至送终。
老人对小孩同样关心疼爱。旧时,合肥民间贫穷人家甚多,然虽家徒四壁,决不轻易遗弃亲生骨肉;即便讨饭叫街,跑反躲难,总是将年幼子女携带身边,尤其是做母亲的,更是如此。合肥民间有句俗话:“宁死当官老子,不死讨饭娘”,所言即此。若外遇迷童,定会热心询问,不厌麻烦,设法帮其找到家长或护送至其家中,尊老爱幼之风久盛。
扶危济困
旧时,合肥民间信仰佛教的人甚多,普遍重积善积德,崇奉“不修今生修来生”的人生哲学,故而乐善好施,扶贫济困之风尤盛。平日,邻里熟人间,遇有急难或手头不济,相互之间车募掇借(周转暂借钱款应急)甚为平常。若外遇急难危困之人,多能尽力解囊相助。遇灾荒之年,见有乞讨,多能施以食物或零钱。若施米饭,习从锅内现盛,以示怜爱真情。此足见昔日合肥,民间扶贫济困之风,厚重清纯。
尊师重文
合肥人素尊师重文。旧时,孩童初入学堂,除要向先生鞠躬行礼,尚要朝孔夫子像跪拜。放学之后,路见先生,必立正行礼,甚为恭敬。按合肥人的传统观念认识,先生是引导前程的人,故师大于父。在一般家庭所供“天地牌位”上,常书有师字,将师列为供奉祭拜之列,足见合肥民间尊师之风久盛。当然,民间所尊之师,除学堂先生之外,各行各业带徒传艺的师傅,也在此之列。
合肥素多文人,民国时期,合肥城乡遍布中小学堂,曾被评为教育模范县,兴学重文之风可见一斑。一般家庭,只要有可能,定送子入学,若无条件送子入正规学堂,也尽可能送子入私塾就读。有甚者,在境读完中学后,尚送子他乡于高等学府深造。有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为了能让子女学有所成,步入仕途,日常尽量省吃俭用,勒紧裤带,决不轻废子学。因重文兴学之风极盛,故昔日合肥善诗赋、精著述之人星众,曾出了很多历史名人。如包拯、李鸿章、段祺瑞、刘铭传、卫立煌、倪映典等。
习尚武术
旧时,因时局动荡、世道腐暗,打家劫舍、欺软凌弱之事,频生无减,故权势富豪之家族,常聘请武林高手,为之保镖。民间一些不甘受欺遭辱之门第,亦设法送子习武,以强体护身,免受欺凌。再者,合肥素为战略要地,战火频生,硝烟不断,一些男儿受“志当效命国家”思想影响,甚喜舞刀弄棒。由是,在合肥民间形成一股习尚武术之社风。
合肥民间习尚武术之风由来已久。早在唐朝时期,合肥就开设有武科,专业教习拳械格斗。宋朝时,合肥出现武学,时民间习武练功者已很普遍。到了明、清时期,各种门派的武术,已在城乡广为流传。民国时期,合肥已开设有众多拳场、武馆,入馆拜师习练武功的子弟,盛时达千百众。因尚武之风久盛不衰,故常有武术高手涌现。如民国时期的唐殿卿、马小胜、尚宗达、陆小山等,即为当时合肥远近闻名的拳师。民间传闻,唐殿卿曾于佛照楼喝茶时,徒手窗外,轻捉飞燕。每晨出入户外,均徒身飞越3米多高垣墙而过,从不开门惊动他人。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重学手艺
旧时,合肥多清贫人家,贫家子弟又多无条件上学就读,仕途不通,故将从师学手艺作为唯一的谋生出路。老人们习以“学会一门手艺,掌握一技之长,靠手艺,凭气力吃饭,这是正道,到哪里都不会挨饿的”话语教导后人。故昔日合肥贫家子弟,往往从十几岁就开始随师学徒,20多岁就能独立门户,自谋生活,各业能工巧匠甚多。如精缝制便装的沈春球,善制食品的张顺兴、刘鸿盛,精织造的洪氏等,皆知名度甚高。
敬医重德
旧时,合肥民间缺医少药,人们对善医者甚为敬重,视其为生命的拯救者、保护神,恭称其为先生。若因病将医生请至家中,定盛情款待。对医生的嘱咐,常常是言听计从。而医者,亦素重医德,不论贫富,均能一视同医。收费则常常是视求医者经济状况,家境条件,适当酌取,决不因缺钱少款而拒诊,更不会趁人之危,勒索钱财。《庐州府治》载:昔“合肥人吴嘉善,通岐黄术,崇祯十三四年大疫,有求医者应以方药,期于病愈而止,不复计酬。”此类事例,旧志所载甚多。有的则当时并不言医费,只是待被医者见效后,任其所给。若需请医上门,一般都能有请必到,不讲价钱、条件。尤其是那些较有名气的医家,既讲究医技,更重视医德,崇奉“无德不医,无德不授,无德不传”的医业信条。故旧时合肥民间虽不乏有名气的医家,但未见因行医而发财致富者。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